论《后汉书·列女传》——儒家正统女性观确立以来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

合集下载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摘要:《后汉书·列女传》一共列了17位古代女性。

其中有8位女性最后以“自杀”、“被杀”等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占了整篇列女传的半数。

本篇论文从这方面着手,解读造成“自杀”和“被杀”女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揭示当时的社会现状。

关键词:孝女贞洁自杀被杀《后汉书·列女传》是本着补充“世典咸漏”的空缺,列了“隆家人之道”的“哲妇”、“亮明白之节”的“贞女”。

列女传一共记载了17位女性,其中有8位女性都是以“自杀”“被杀”而结束生命,可谓悲惨。

这8位女性中有5位是自己结束了生命,分别是沛郡周郁的妻子、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孝女曹娥、南阳阴瑜的妻子、孝女叔先雄;“被杀”的3位女性分别为吴许升的妻子、安定皇甫规的妻子、犍为盛道的妻子。

一、投江而死的女儿与孝道根据《列女传》的记载,孝女曹娥,是会稽上虞人;父亲曹盱,擅长弦歌,是一个作巫祝的人。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在县江溯涛迎神,溺死,没有找到尸骸。

曹娥方年十四岁,沿江连哭七日,昼夜没有绝声,后投江而死。

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在江南道傍,为其立碑。

孝女叔先雄,是犍为人。

父亲泥和,永建初为县功曹。

县长遣泥和拜檄巴郡太守,乘船墯湍水,尸丧不归。

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常有自沉之计。

其所生男女二人,雄为他们各作囊,盛珠环以系儿,为诀别之辞。

之后,雄乘坐小船,在父墯处恸哭,遂自投水死。

其弟的梦里雄告诉他说:“却后六日,当共父同出。

”至期伺之,果然与其父亲浮于江上。

郡县表言,为雄立碑,图象其形。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认为“孝”就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指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本,是放置于四海皆准的根本准则。

“孝”是生为人而执行的一切德行的根本准则,是无可非议的。

后汉书列女传

后汉书列女传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王霸妻姜诗妻周郁妻曹世叔妻乐羊子妻程文矩妻孝女曹娥许升妻袁隗妻庞淯母刘长卿妻皇甫规妻阴瑜妻盛道妻孝女叔先雄董祀妻《诗》、《书》之言女德尚矣。

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

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如马、邓、梁后,别见前纪;梁D423、李姬,各附家传。

若斯之类,并不兼书。

余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甕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宣,哀帝时官至司隶校尉。

子永,中兴初为鲁郡太守。

永子昱从容问少君曰:“太夫人宁复识挽鹿车时不?”对曰:“先姑有言:‘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吾焉敢忘乎!”永、昱已见前传。

太原王霸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

霸已见《逸人传》。

妻亦美志行。

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

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

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

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

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兒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

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

”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兒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

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

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

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

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妇德观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妇德观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妇德观【摘要】《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妇德观念属于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自古就在我国流传,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根深蒂固。

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推崇。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刘向的《列女传》所表现出的对女性道德思想的宣扬无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女性所扮演的女儿、母亲、妻子、儿媳等各个家庭角色的同时,对女性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即德才兼备。

这就是《列女传》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极力宣扬女性要为维护高一层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这种观点在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女性的责任,却是对女性的一道极其残酷的枷锁。

【关键词】刘向;列女传;妇德观《列女传》是西汉后期著名思想家刘向编撰的一部妇女专史。

属于我国最早的妇女专史。

书中共计描述了一百一十位女性的故事,为后来人们了解当时的女性生活和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汉书》在介绍《列女传》的时候说:“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介天子。

”所以由此可知,刘向编撰《列女传》的目的就是劝诫汉成帝,以儒家的伦理观作为指导,通过塑造正反两面的女性形象,树立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妇女道德规范,用以教化天下。

一、妇德观的来历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伦理道德,认为这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根基。

孟子说:“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正是这种男权社会所推崇的伦理思想。

汉初,在众多儒学大家的努力下,儒家学说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开始广泛传播。

班固《汉书》中记载:“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

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说明当时儒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关注并逐渐在贵族中流行,导致人们开始跟风学习。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

解读《后汉书.列女传》的“生死观”摘要:《后汉书·列女传》一共列了17位古代女性。

其中有8位女性最后以“自杀”、“被杀”等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占了整篇列女传的半数。

本篇论文从这方面着手,解读造成“自杀”和“被杀”女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揭示当时的社会现状。

关键词:孝女贞洁自杀被杀《后汉书·列女传》是本着补充“世典咸漏”的空缺,列了“隆家人之道”的“哲妇”、“亮明白之节”的“贞女”。

列女传一共记载了17位女性,其中有8位女性都是以“自杀”“被杀”而结束生命,可谓悲惨。

这8位女性中有5位是自己结束了生命,分别是沛郡周郁的妻子、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孝女曹娥、南阳阴瑜的妻子、孝女叔先雄;“被杀”的3位女性分别为吴许升的妻子、安定皇甫规的妻子、犍为盛道的妻子。

一、投江而死的女儿与孝道根据《列女传》的记载,孝女曹娥,是会稽上虞人;父亲曹盱,擅长弦歌,是一个作巫祝的人。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在县江溯涛迎神,溺死,没有找到尸骸。

曹娥方年十四岁,沿江连哭七日,昼夜没有绝声,后投江而死。

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在江南道傍,为其立碑。

孝女叔先雄,是犍为人。

父亲泥和,永建初为县功曹。

县长遣泥和拜檄巴郡太守,乘船墯湍水,尸丧不归。

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常有自沉之计。

其所生男女二人,雄为他们各作囊,盛珠环以系儿,为诀别之辞。

之后,雄乘坐小船,在父墯处恸哭,遂自投水死。

其弟的梦里雄告诉他说:“却后六日,当共父同出。

”至期伺之,果然与其父亲浮于江上。

郡县表言,为雄立碑,图象其形。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认为“孝”就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指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本,是放置于四海皆准的根本准则。

“孝”是生为人而执行的一切德行的根本准则,是无可非议的。

_说文解字_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

_说文解字_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

第25卷 第4期2006年12月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 AST CH I N A I N STI T UTE OF TECHNOLOGYVol 125 No 14Dec .2006收稿日期:2006209215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学院硕士基金项目(DHS0539)作者简介:陈志云(1973—),男,江西临川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语言与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陈志云, 黄振华(东华理工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 要:《说文解字》声训基于汉代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和当时文化背景,其文化蕴涵十分丰富。

从许慎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角度出发,分析《说文解字》女部声训并佐证以相关历史文献,可以描摹出汉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概貌,并能对此作出符合当时文化环境的合理解释。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声训;汉代妇女地位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5X (2006)0420373203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首部分析汉字形体结构,阐明汉字形、音、义的小学专著。

许慎在说解文字的本义时,大量运用形训,但是基于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或当时的文化背景,则使用声训。

《说文》声训的文化蕴涵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拙文在简述《说文》声训的文化蕴涵的基础上,以其女部声训为例,作些分析,以折射汉代妇女地位的概貌。

1 《说文》声训的文化蕴涵“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为基础,以前人成说为依据,溯本穷源,把声训与揭示词的本义结合在一起,是《说文》一书的主要特点。

”[1]9从许慎对文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窥探其中蕴涵着的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信息。

《说文》“这种形、音、义结合和变幻的内容与方式,交织成了古人对于当时历史文化的认识与反映。

古代的历史文化作为活生生的现实早已逝去,但古人对于这种历史文化的认识,却隐秘地深藏在成体系的汉字形、音、义之中,长久地保存下来了。

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

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

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刘向《列女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女性传记作品,其中塑造了许多贞义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贞洁忠贞的崇尚和推崇,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对于女性贞操美德的重视。

本文将分析刘向《列女传》中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

宗法制度对于贞义型女性形象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家族宗法制度是社会组织和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托,它对于家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列女传》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不仅是在家族宗法制度下的道德规范的表现,更是对于这种道德规范的肯定和宣扬。

在家族宗法制度下,女性的忠贞和贞洁被视为家族和族群的荣誉,而《列女传》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正是对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家族宗法制度对于塑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耕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也对贞义型女性形象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男性通常负责生产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婚姻家庭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的贞洁和忠贞被视为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而《列女传》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体现。

农耕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也是塑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之一。

《列女传》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封建礼乐制度下的贞洁美德观念、家族宗法制度对于女性道德规范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女性道德行为的诠释以及农耕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都共同构成了《列女传》中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

这些成因既是古代中国社会对于贞操美德的一种反映,也是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述。

通过对这些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对于女性贞洁美德的重视和推崇,以及对于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角色规范

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角色规范
之 女在 离开 “ 奴 ” 庸 之夫后 改嫁 张耳 。寡妇 再 嫁也 是 很普遍 的现 象 。如 西 汉 陈 平 娶 到 的 妻 子 , 嫁 是
了五次 都死 了丈 夫 的 阳 武 户腑 富人 张 负 孙 女 ; 临
邓 大贾卓 王 孙之女 卓文 君 , 在丈 夫 死后 不 多久 , 就
淫靡之 风渐 长也 波及女 性 的行 为 和价值 观 。
在趋 利 观念 的促 使 下 , 性 正 统 道 德 观念 极 女
为 淡 薄 , 子 主 动 离 婚 者 屡 见 不 鲜 。 如 朱 买 臣 未 女
宦 时家 境贫 寒 , 读 书 不 治 产 业 , 以打 柴 为 生 , 好 常
不 甘清 贫 的妻 子 提 出 离婚 并 改嫁 他 人 ; 黄 富人 外
汉代 女性 所 扮 演 的 “ 民 ” “ 子 ” “ 亲 ” “ 臣 、妻 、母 、 女
跟 司马相 如私 奔 了 ; 阳公 主初 嫁 曹 时 , 时 死后 平 曹 又嫁 给 了卫青 ; 宣帝 女儿 敬武 长公 主初 嫁 张 临 , 再
嫁薜 宣 ; 宣帝 外祖母 王 媪初 嫁 王更 得 , 嫁 王乃 汉 再
上 有 利 于 家 庭 和 谐 、 女 成 长 和 社 会 稳 定 。但 他 男 尊 女 卑 的主 导 思 想 , 分 强调 了女 性 单 方 面 的 责 任 和 子 过 规 范 , 后 世婚 姻 中的 女 性套 上 了一道 残 酷 的 思想 枷 锁 。 给 关 键 词 : 刘 向 ; 列女 传 》 女 性 角 色 《 ;
想 , 请方 家指 正 。 祈
“ 败男 女之 化 , 而乱婚 姻之 礼 , 王制 ” 伤 的所 谓 不合 礼法 的关 系竟 然 得 到皇 帝 的承 认 ; 武 帝 称 董 偃 汉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故事探析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故事探析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故事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尊孝敬老等价值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邹孟轲母在《列女传》中被描绘成一个忠良贞烈的母亲形象,她孝敬父母,顾念兄弟,忍辱负重,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通过对邹孟轲母故事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以及母子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对于刘向《列女传》中邹孟轲母故事的探析,不仅可以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刘向《列女传》中的邹孟轲母故事,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理解邹孟轲母在《列女传》中的形象及其故事情节,探究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二、分析刘向对邹孟轲母的评价和观点,揭示其对女性地位和家庭责任的看法;三、探讨邹孟轲母故事在社会传统中的影响和地位,对古代社会风俗和妇女角色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此故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和品德的塑造,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邹孟轲母在《列女传》中的形象邹孟轲母在《列女传》中的形象非常突出和鲜明。

她被描述为一个聪明能干、懂得孝道的女子。

在故事中,邹孟轲母丈夫去世后,她毅然决定承担起家中的责任,全力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她以勤劳和智慧克服困难,生活过得很充实和幸福。

邹孟轲母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勤劳的母亲形象,她的品德和勇气感染着周围的人,让人们产生无限敬意和敬佩之情。

在文中,刘向通过对邹孟轲母形象的塑造,突出了孝道和母爱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邹孟轲母的赞美和描写,表达了对孝道的推崇和对母爱的崇敬。

邹孟轲母的形象是一个正面的榜样,在当时社会具有很高的示范意义,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和建立良好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邹孟轲母在《列女传》中的形象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展现了她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母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 活纵 顿
论 《 汉 书 ・ 女 传 》. 后 列
— —
儒 家 正 统 女 性 观 确 立 以来 父 权 社 会 对 于女 性 的规 训
范存 芳
中国传媒 大学 中文 系 北京 102 00 4
摘要 : 《 汉 书・ 后 列女传 》是我 国古代 第一部 出现于正 史中的女性 类传 ,它 继承 了西汉刘 向 《 列女传 》的书写传统 ,又折 射 着新 的时代特征 。这 样的 因革 损益正体 现着汉代 “ 罢黜百 家,独 尊儒 术”之后 ,以宗法血缘制 为基 础的儒 家伦理道德所构 建的 父权社会秩序对女性 的规 范和训诫 ,同时也反 映 了书写主体 自身在女 性审 关观照上 的多元性 和开放性 。
关键 词 :列 女 传 ;女 性 类 传 ;儒 家礼 教 ;规 训
兴 王教 ” 、 “ 天子 ” ,还是 范晔 所谓 的 戒 南朝刘 宋时期 范哗撰写 的 《 汉书 》是 中国古代第 一部引 女性 说 的 “ 国显 家 ” 、佐 “ 后 “ 国君之 政 ” 、 “ 助 隆家 人之 道 ” 、 “ 弘清 淳之 风 ” 、 “ 明 白 量 群体人 类传 的正史作 品 ,其名称 、体 例和格 式虽 然是沿袭 汉代刘 向
制 ”。这是根 本前提 ,也是 两部 《 列女传 》中 “ 女”人传 的基 本 列 刘 向及 范哗 《 列女传 》的出现和 书写范式 ,正是汉代儒 家思 想 射 。西汉武帝 时 ,经 学家董 仲舒依 阴 阳五行之说而 区分性别属性 ,
确立 “ 天一 阳一 男一 尊 、地一 阴一 女一 卑 ( 夫一 阳 、妇一 阴 )”的 君 臣之尊卑关 系为 网络 的国家权力 机制 。 “ 臣父 子夫妇之 义 ,皆 君
阴 。 阴无所 独 行 。其 始也 不得 专 起 ,其 终也 不得 分功 ,有 所兼 之 女性群 体 的被 观照 。本 质上 即昭示 了其姿态 上 的卑 弱性 以及进 义 。是 故 臣兼 功于 君 ,子 兼 功于 父 ,妻 兼功 于夫 。阴兼功 于 阳 , 主下 人 ”的从 属关 系 入父 权制社会 以后 ,男性在话 语权 上 对于 女性 的掌控 。范晔 以性别 地 兼功 于 天 。”班 昭 将女 性 的卑 弱确 定 为 “ 作 为其书写 的分类标 准 ,本身 也 显示 了一种 思想 形态上 的高姿 态和 和 日常实践 ,董仲舒 则从根 源上 为这种伦 理实践 寻找名位和依 据 。
本 文正是试 图从汉代 以来 社会 政治 、思想形 态 的发展和 变迁人 手 , 察这个 问题 。

通 过对刘 向 《 列女 传 》和 《 汉 书 ・ 女传 》文本 的对 比分 析来 考 哲学 思想体 系 ,以此 为基础 ,又建 构起一 套完整 的以夫妇 、父子 、 后 列

两部 《 女传 》的成书背 景及汉代 儒家 正统女性 观的确 与诸 阴阳之 道。君为 阳 ,臣为 阴 ;父为 阳 ,子 为阴 ;夫为 阳,妻为 列
名 ,有恶莫辞 。忍辱 含垢 ,常若畏惧 ,是 谓卑弱 下人也 ” 。 “ 卧之 儒 家观点 ,同时具有 强烈 的现实 指导意 义——通 过进一步规 范 “ 男 床 下 。弄之 瓦砖” 的斋告礼仪 表 明 ,女性 生理上 与生俱 来的柔 弱特 尊 女卑” 的儒家伦理 秩序 而确立起 了父 权制社会 的绝对权威 。 “ 男 男者 ,任 也 ,任功 业也 。女 者 ,如也 , 如人 也 。 从 性 被仪式化地 加 以体 认 ,并 引 巾到 性关 系和社 会制度 层俩 ,形成 女 者 ,何 谓也 ?
的 《U 歹女传 》 ,但能 在一部极具 严肃 意义 的纪传体 史书 中为女 . 1 生开 之节 ” 。其首要 之道 还是对 于女性 自身进 行教导 和规训 ,使之在 个
辟关 照视域和 活动场域 ,于 当时 的社 会历史 文化 背景下 ,其创 制之 人基 本素质上 达到礼 教 的要 求 ,有 别于 “ 、卫之 属”而无 “ 礼 赵 逾 功仍然 是极大 的 ,后世 的正史作 品大 体也 承袭 了范哗 的书写传 统 , 始集体 地出现 在史册 的特定场所 ,成 为我 国古代刚决定 了男女之 间离 性 。 《 汉书 》列传八 十 。 《 女传 》居第 七十 四 ,与 《 后 列 宦官 “ “ 独行 ”的卑 弱和 “ 列 传 》、 《 术列传 》、 《 民列传 》等并 置 于列传 的末尾 。且仅 间 的伦常秩 序是依 附和被依 附 ,统治和 被统治 的关 系 ,与 “ 方 逸 生女三 居于 “ 华一夷 ”分野 观念背景 下 的 《 东夷 列传 》之前 ,可见 ,女性 日,卧之床 下 ,弄 之瓦砖 ”的仪 式相对 应 ,这也 是一种 由 自然生理 群 体的入史 ,自其发 端便是 以一种 被边缘 化和被 卑弱化 的历史 命运 而社 会伦理 的象征性 关 系的架构 。在这 种象征性关 系笼罩下 ,女性 开 始的 。东汉 的班 昭在其女教 作 品 《 七诫 》中亦 阐 明女 性当 以 “ 卑 的屈 服就是 无条件 的 ,绝对 的 ,天经地 义的 ,男性 话语 因而 呈现 出 白虎通 弱第 一 ”: “ 古者生 女三 日,卧之床 下 ,弄之 瓦砖 ,而斋告焉 。卧 本体 性的侵 略态势 。 由官方 组织 、刘 向负责整理 和编撰 的 《 义 》是一部 具有法典 意义 的儒家 经典著 作 ,它统 一 了两汉 以来诸种 之 床下 ,明其卑 弱 ,主下 人也 ……谦 让恭 敬 ,先 人 后 己 ,有善 莫
二 十四史 中就有 十三 部作 品收有 《 列女传 》1 自兹 以往 ,女性 开 标准 。 。 写 的一道 独特 风景 。那 么 ,在 史 的视 野笼 罩之 下 ,就 《 汉书 ・ 后 列 被确 立为官方 正统思 想形态 以来 ,以礼 教为 中心 的儒家女性 观的映 女传 》而言 ,其展现 的又是一 种怎样 的女性 观及 女性生存 结构 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