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初中一年级第4单元第4课_《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全解

《邓稼先》全解
《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文学。
该文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和卓越贡献,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
首先,文章介绍了邓稼先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突出了他从小就具有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其次,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与奥本海默等科学家进行了比较,展现了邓稼先的独特魅力。
再次,文章引用了大量具体事例和数据,展现了邓稼先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和突出成就。
最后,文章总结了邓稼先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建议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重点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和
卓越贡献。
2.体会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和引用事例的作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
爱国情怀。
3.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敬意和怀念之
情。
总之,《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邓稼先》PPT精品课件

“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哪些品质?
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工作极端负责、身先士卒的 优秀品质。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 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情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 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 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情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 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 路。这也是作者作为知己老友,满怀深情对邓稼先 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为国奉献精神的赞美。
一、速读感知,初识邓稼先
活动:速读课文,结合小标题,圈点勾画。
(限时8分钟)
思考: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二、精读品析,仰视邓稼先
活动:精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对邓稼先进行评 价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用以下句式回答:
“我找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从这一句中,我看出邓 稼先是一位___________的科学家。我体会到作者对邓稼先的 ___________(情感)。”
三、理解感悟,致敬邓稼先。
活动:写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致敬邓稼先。
三、理解感悟,致敬邓稼先。
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共和国以新的姿 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这一刻,你远渡重洋又匆匆归 来;为了这一刻,你扎根戈壁却从未退缩。在你的心里,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当
首创祖国未来,你是先行者,披荆斩棘;一雪国家 前耻,你是圣斗士 ,铸剑长空。是你,以身许国,写 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你是共和国忠诚 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就是中华民族不倒 的脊梁!
1.邓稼先
杨振宁
邓稼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结合小标题和关键语句,了解邓 稼先生平。 2.精读课文,品析语言,理解邓稼先的崇高品 质及作者的情感。 3.结合背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邓 稼先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
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

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邓稼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8] 。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9] 。
初一下学期语文邓稼先4PPT课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 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 “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 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 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把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做 了怎样的对比?为什么对比着写?
奥本海默
试分析几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引子)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五、沙漠创业(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速度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事 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 位后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 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1964 年 10 月 16 日 中 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 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 中 国爆炸了 第一颗氢 弹。
中国人就是从 这一天开始 拥有了自己
“铁的脊梁 骨”,挺直了 腰板。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 武器的重要技术领 导人,为我国成功 研制原子弹、氢弹 和新型核武器作出 了重大贡献。1999 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4

马津:过去的一切显得那么遥远,又是如此的近在眼前。人老了忘性大,但离现在越远的,我记得越清楚。我们这茬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注定要做时代的密友,在大浪淘沙的时代风云中,我 们曾经理想激荡,热血沸腾,站在滔滔的大河岸边,我们不想做与世无争的旁观者,千方百计地想跳进去,战斗、搏击,不甘落后。而当时,我们能跳进去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下乡。
。 凤凰联盟娱乐
我起初漫不经心地听着,但这一口带天津味的普通话,很带感情和穿透力的语句,猛烈地冲撞着我已经沉睡的记忆。莫非是他?我挤进人群,看到演讲者高个头、身材匀称、花白的头发往后背着, 仍然气宇轩昂,没错,是我们的马津老师!教过我们初中美术,他过去的口才我们在学校课堂上领教过。马老师等我走到他跟前时才停下来,狐疑地看着我。我用手势和表情向他示意,提醒着他,他由 判断、辨识到认出我,足用了好几十秒的时间,这在微信时代显得有些过长了。我们握手、寒暄、交谈,由拘谨而兴奋,拼命寻找着对方脸上与记忆相印证的标志。几十年飞逝而去,师生居然能在这里 邂逅!显然,肤泛的寒暄远远无法满足相逢后倾诉的愿望,过于遥远的过去一旦被接通,该有多少话题啊。我俩来到果园旁边的一家小馆子里,有了一次畅快淋漓的叙谈。
河南初中一年级第4单元第4课_《两弹元勋邓稼先》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者简介
顾迈南,女,1931年 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 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 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 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 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 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 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 奋斗之路》《炎黄之光》 《华罗庚传》等。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 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 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思考
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 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 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 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 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 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梳理结构
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 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 “引子” 小标题
“要放个‘大炮 仗’” “艰苦创业的岁月”
“这里就是战场”
我的同桌有点冷 /seshu/34282/index.html 我的同桌有点冷 /wapbook/34282.html
词语解释:
元勋:立大功的人。 浩瀚:形容非常大。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 公开出现。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汗马功劳:指战功。后也泛指大的功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刀霜剑:形容气候寒冷。常用来比喻环境的艰难险恶。
语文《邓稼先》课文

语文《邓稼先》课文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邓稼先课文预习资料总结

____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邓稼先课文预习资料总结《邓稼先》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先生的一生。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稼先先生坚定的信念、勤奋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
课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邓稼先的成长经历邓稼先先生出生在贫农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和实践。
在他幼年时代,他利用碎片时间自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尤其是在读到《机械原理》一书后,他对机械的原理和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部分:邓稼先的求学之路邓稼先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后,他进入贵州桐梓县农校任教,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
第三部分:航天梦的启蒙邓稼先先生在和同事们一起看电影时,受到了苏联电影《平川地》的启发,决心投身航天事业。
他将自己的科学研究重点转向了火箭技术,并带领着团队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创新。
第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的开端邓稼先先生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级液体火箭和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
这一成果奠定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国人民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部分:邓稼先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邓稼先先生忠诚于党和人民,他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把个人的一切都融入到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中,为国家的科技事业默默奉献。
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重视家庭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这篇课文通过邓稼先先生的一生,向我们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1. 坚定的信念:邓稼先先生始终坚信科学和技术能够改变中国的面貌,为国家的崛起做出贡献。
2. 勤奋的工作态度:邓稼先先生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学习和进步。
3. 团队合作精神:邓稼先先生能够看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善于与同事们共同协作,攻克科研难题。
4. 忠诚于党和人民:邓稼先先生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
总结起来,邓稼先先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是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外援,缺乏资料,当国外已经开始使用 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的时候,他却是带领着几十个 大学生,靠着手摇计算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 眠之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之中时, 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的悲恸这强烈的情 感震荡。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次次心提到嗓子眼上,一朵蘑菇云 升起,每次一句‚我不能走,我一定要站在这儿‛的朴实语言,真 正铁下心走这条道路的人,有时就回避不了用生命作代价。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党员‛,是指: •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
•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阅读文章四、五、六三个部分, 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 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时请使用以下句式: 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 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 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 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 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004年起定居北京。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 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 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 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 操。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 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 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 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 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 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 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 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
关于‚两弹一星‛
•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 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 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 •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 •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提 示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Biblioteka 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1. 第一部分
展示历史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 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 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 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 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 子——邓稼先。
概括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 1958 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 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 1971 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 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阅读第二部分: 1. 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 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 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略写生平、学历,详写贡献。 突出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的地位。
3.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末句邓稼先巨大贡献 的具体阐述。
第二部分: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写了他不平凡 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 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 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 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 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 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 的儿子。
阅读第三部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异) 美国 中国 职务 (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 (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文化背景(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性格为人 善于辞令 (异 )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 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 留给亲人‚死而无憾‛的遗言,与世长辞, 享年62岁。
汉乡 孑与2 /seshu/47435/index.html 汉乡 孑与2 /wapbook/47435.html 夜行者:平妖二十年 /seshu/50119/index.html 夜行者:平妖二十年 /wapbook/50119.html 牧神记 宅猪 /seshu/47237/index.html 牧神记 宅猪 /wapbook/47237.html 大唐仙医 /seshu/47548/index.html 大唐仙医 /wapbook/47548.html 奶爸的文艺人生 /seshu/47546/index.html 奶爸的文艺人生 /wapbook/47546.html 穿越大反派 /seshu/47479/index.html 穿越大反派 /wapbook/47479.html 大文豪 上山打老虎额 /seshu/44307/index.html 大文豪 上山打老虎额 /wapbook/44307.html 九天剑主 /seshu/37728/index.html 九天剑主 /wapbook/37728.html 无疆 小刀锋利 /seshu/42305/index.html 无疆 小刀锋利 /wapbook/42305.html 乱世王者 /seshu/49155/index.html 乱世王者 /wapbook/49155.html 天地惊 /seshu/48990/index.html 天地惊 /wapbook/48990.html 未来天王 /seshu/41347/index.html 未来天王 /wapbook/41347.html 尘骨 /seshu/48523/index.html 尘骨 /wapbook/48523.html 大王饶命 /seshu/48208/index.html 大王饶命 /wapbook/48208.html 唐朝小闲人 /seshu/24039/index.html 唐朝小闲人 /wapbook/24039.html 神藏 打眼 /seshu/30876/index.html 神藏 打眼 /wapbook/30876.html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 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 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 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 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 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一部分总 写邓稼先伟大之 处是哪句话?说 说你对它的理解。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
11.邓稼先
杨振宁
学习目标
• • • • 1.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 品质。
难忘蘑菇云
——记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的一所院落里,两百年前出了一 位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的大家,‚完白山人‛邓石如。可谁 也不会想到,在两百多年以后,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的中 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者,也诞生在这里,他就是邓石如的六世子孙 邓稼先。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九天,便毅然乘 船返回到了祖国。 1958 年夏天,他年仅 34 岁,就接受了研制原子弹 的特别任务。从此以后的 28 年,他告别了一个学者所有的社交和学 术活动,隐姓埋名,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重托和希望,踏上了那条艰 难而神秘的道路。
第四部分: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 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 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 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自己 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 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 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 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 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 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 对稼先的总的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 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杨振宁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入校后改入物理系,1942年毕业。 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毕 业,同年考取留美公费生,1945年 11月到达美国。 1948年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 位。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并因 此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结构层次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三、人物对比 二、生平经历 四、巨大贡献 (补充、 延伸、 扩展)
和贡献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 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 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 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 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