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_原因及对策综述
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失业现状,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中国特色三方面探讨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字:失业;现状;原因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及特征(一)现状。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从建国至今,我国历经了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知青,当年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
之后,失业率逐渐增长,来势汹涌。
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失业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失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图1,图2)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
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5年的4.2%。
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
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就业压力巨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
但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
2、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失业率逐年提高。
从绝对数来看,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已由1997年的576.8万上升到2005年的839万,增加了26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
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
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
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金融中加0902 陆晓方0913051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力。
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问题原因对策〈一〉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现在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个由分说,比如“是社会经济的长期不正常发展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人口多,资源少,宏观规划不合理等原因。
”在这里细致地讨论一下。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
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
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
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
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
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
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失业问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失业问题的现状目前,我国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失业人数持续增加。
近年来,我国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
2. 失业周期延长。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裁员现象增多,失业周期延长,部分失业人员陷入“失业—求职—再失业”的恶性循环。
3. 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失业人员由于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失业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逐渐淘汰,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长,导致部分失业人员因技能不匹配而失业。
2. 企业经营困难。
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不得不裁员以降低成本。
3. 就业观念滞后。
部分失业人员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导致就业困难。
4. 政策支持不足。
在失业保险、职业培训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失业人员的需求。
三、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提高企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失业风险。
3. 加强职业培训。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使其适应市场需求。
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失业保险、职业培训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保障。
5. 转变就业观念。
引导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其通过创业、自主就业等方式实现再就业。
6. 加强就业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招聘、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代社会问题: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当代社会问题: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引言失业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失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并提出一些应对和缓解失业问题的建议。
失业问题的背景失业率的上升近年来,失业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失业率更是飙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无法维持生计,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衰退。
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的进步是造成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推进,许多传统工作岗位被替代或淘汰,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例如,许多工厂使用机器人替代了人工操作,导致大量的工人无法再找到合适的工作。
教育与岗位不匹配另外一个导致失业问题的因素是教育与岗位要求的不匹配。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为他们所学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
这使得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失业问题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导致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量减少,导致工作岗位的减少。
例如,在电子商务兴起的背景下,许多传统零售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也对失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一些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导致本土工人失去了工作。
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薪酬压力薪酬压力也是导致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甚至采取了不合理的压榨劳动力的方式。
这让许多员工感到不满,因而选择离职或被迫离职,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
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对失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事件会导致许多企业倒闭或停工,从而增加大量的工人失业。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 -回复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回复标题: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引言: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失业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失业现状1. 失业率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去年失业率为xx,较上年度增加了x。
此外,城乡失业率之间也存在差异。
2. 失业人口特征我国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
大多数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
另外,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也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
二、失业原因分析1.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萎缩,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弥补传统产业的空缺。
2. 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技能过时的困境。
某些行业和职位逐渐自动化,导致了劳动力的失业。
3. 就业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求职者往往无法准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经验。
这使得就业市场上的匹配程度下降,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4. 教育体系问题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不紧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使得求职难度增加。
三、应对措施1.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府应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政府可以增加对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帮助劳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此外,应提供相应的教育与培训资源,鼓励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
3. 完善就业信息发布与匹配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能够更为准确地获取对方的需求和信息。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的存在1.制度设计不合理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主要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各地政策不统一,导致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一些地区的失业保险待遇较低,无法满足失业者的生活需求,而一些地区则存在滥用失业保险金的情况,导致浪费资源。
2.覆盖范围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城镇职工,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较窄。
由于农民工等群体没有稳定的工作单位,很难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一旦失业将面临严重的生活困难。
3.资金缺口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来支持,但由于部分企业拖欠缴费或者逃避缴费,导致失业保险基金出现资金缺口。
一些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无法为失业者提供应有的保障。
4.办理手续繁琐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办理手续繁琐,申请条件严格,使一些有需求的失业者难以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
失业者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和证明文件,办理流程繁琐,耗时耗力,影响了失业者的权益保障。
二、对策建议1.统一制度设计建议我国统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根据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和地域差异,制定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确保失业者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同时,加强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滥用和浪费。
2.扩大覆盖范围建议我国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农民工、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特殊群体,确保各种形式的就业者都能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政策宣传,提高他们对失业保险的认识和了解。
3.加大基金投入建议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健康运转。
同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基金缺口问题,保障失业者的合法权益。
4.简化办理程序建议简化失业保险的办理程序,简化申请材料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办理效率。
同时,加强对失业者的服务和帮助,提高失业者的申请及时性,让他们能够及时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 -回复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回复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和难题之一。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全球经济的变化,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愈发突出。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缓解失业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1. 就业总体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在过去几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受到COVID-19 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出现了裁员现象,大量人员陷入失业困境。
另外,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脱离了农村,进入到城市,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压力。
2. 青年失业问题当前,青年失业问题成为了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现象。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此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使得大学生们更加追求着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加剧了就业压力。
这些问题使得许多毕业生难以快速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
三、应对措施1.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措施,维持经济稳定,促进就业增长。
比如,加大对创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引导等,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拓展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支持小微企业创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鼓励民众在创业就业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3.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改善培训设施和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同时,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可以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4. 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是减轻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者的支持,提供更完善的就业补助和失业救助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b=?cd*e2fghM7¸úû÷ *êëÁ12^ ijùMå82çåcaçåê ë*kKMlm‘ðñòh*êëÆ no pqð*F"r8*êënoµ?s Mθt sQR*¢ÇÁ12^ [UpBuvUw 012Mxt9yz{|}Æ~z{|}h Mθ v B N îðMa pB* ¢Çºûd*ÈZMBca. h J?Mî´ZBe2^ ac7[ºRpB 5*Ô°12$%^ !,# >MABBk?8*XYN. ^ ØpB Bk?ç ç8 *XYN .M sl?c߯M*12V M éFFM JK?cF@> M? c@F>*P^ BZm‘Bj u¡ Æe¹ Bk?*XYN .¢£ ÆéF ¤ ¥¦MÜCùu12’SXYN.§ 02 ¤¥¨©HI^ Bj*02,ç02ª«Me 2*ð¤¥ç¬HI¤¥ç.ð2¤¥ M ® j X 2*î 6 ç ¯ Ý ¨© ç - 12 °± ð ñò9²³´µ12¶·¸âã*¤¥^ 1 2 ¹ T BXY ¤¥¢ µ¶ÜÞyXYN .YQ*02Ƭ¤¥MÜÞ±XY02 .V¤¥µXº¸$%Mjù¹T . Ä X XYNOP* ² ùÆ8 (»¼ wº ½¾ ]XYNJY*¹Ê^ pBØ[UBk?* XYN.Æ¢£M¿QRÄ} Àûxßûxß©ªçÁ©ªÆ8 2©ª*XYNÀÃÆJY^ !"# 三、 缓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MÈZûÄ2^ ûÄbÅÆÝM02bÅ ÆÝ,zÅ*ÆÝ^ (02b?XÇÈ*É Ê^ ÝËÆÌÍÎMéÏÐ(Æ()5Ñ 02ºM aXUOäûÄ,*,B5% M whÒÓ1BjN*ÔÕó¸ÖV *(Æ()׺l0‘*FØw12 8Ù Ma äÚwî»Û);ÜîÝ*:MhÞî ßàf ghXY*áâN^ Î?ã‘t*äåäæ, ØyKäM,Bçèé¨êëM7iM ìí (ÆÖV 345 *bÝ"É*Mî8Þî *CD£Ý°^ ï,B×b?8Dðñò 4 $õk*BMK7*Bó±²å¨ôõ µ ö÷çMø¿wcdQR*·º$%^ [ U. ÄùÉßú-(Mûüå¨ôõÆ , ’
9:;<6*= :( >?;@?:; ;6A4B<CADE
45%),65)%
(78)!"".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综述
江 涛
! "#$%&’ ()*+’,- ./ "0 !&""""1
要: 当前我国失业问题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难点问题之一。政府对促进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肩负着重要责任’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调空的基本目 标之一。 关键词: 失业; 失业问题; 失业主体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收稿日期:
mVÇ">àáâÀ2%ã #$àá2% ã] %&o¼5’ïé()*>àá=%(ò >ð+,-V no !""& ñàá2%ã.v ,)./] úû/01BnoàáâÀ2%>67ñ23w Û45âÀ>2%(òVno6ñ>àá2%ãÎ m -/2%"/] %&Fm 7>o(89:;V2 %m ,/23/v2%v<v¯°V0!1¶=5>’ ?>?no2%@AB9CD] E¿Vnoàá F¢mÎG>HI2%(òVíYVJÇÈ>HI 2%ãv %3)3/V ønoKL>2%01mMV ENÓC¸] VmnooóF¢mÎG OòVúPQRST7%UVWAXYC¸]ÞßZ [Ë>Oò\,m %.""2&""" õ(ö÷] ]"01 Ã^Z_‘V noÞß2%(aøù %).& b(V 2%ãW8ùB !%)#/c?Nd] 0&1 二、 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no2%3enofg X‘(Ñ hR= %ij¯°U^XkoW>] S²Þß=% Ï9ÒÎ>aÙl_Vúmnoºp Àmo /=%$CEqÃ4°>k3fg X‘67 9r9=%>stK679ºG >ÎR‘Jä Puv>ijV)679wtº Gij Û=%Q xIij!¢>Qû] V¡3àá=% Ï9ÓÎÛ KL U y 679 zJK{|}~ xÓ°FV³²f679=%c 2%(ò
作者简介: 江涛 (!"#$%) , 男, 安徽滁州人, 滁州学院政教系教师, 合肥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
$ #% $
!"#$%&’()*+,-./ !"#0#123 %456789:;<= >?@ABCDEFGHIJK1LMFN OPQRSTUVMWXYNZ5[\]:^ A BFG_‘MFNOPQRSTUVMabcd 02efQg*Rh67^ iBjklmno@ pB $%&’" q*XYrsFG $((% tu )*+, v F @-+++ t u )*% v F @-+$+ t u (*,+ v F @ -+-+ twxyz{|} (*(, vF@~ $((% t - vFM} -.*%/M9 -+++ t MA BXYtsFG $$,$ FM ,)/ * M}8 ($+ Fh02M tM z‘02 ’"+ MXYN?dch[M ¡d ch[¢£¤¥¦§¨^ XYNh[ ¡h [©ª«¬®~ M ¡h[*8¯°±² ¢£*XYN8?z*¯M³Ta¯ *XYNS´M µ¶µ·¥¦§¨M¸¹u·º*»R¼½^ !%# >¾@ pB02$¿JKbÀÁ*¢ Â@b,BÃÄÀÅÆ¢ÇÈZ,ÉJK *$¿* c2¢Ç*ÈZb?OÊËÌXYN *TÍ^ ÎEÏÐ (+ tÑÒÓÔ@,BÕÖ CDר*ÙÚ¢ÇÈZ^ ¢ÇÈZAÛÜÝ Þ¥¦°ßàá=?âãäåæc2çèéåê ë*ìíç å*¹î,µï¥¦å*ðñ òóô?âãäõkc2çèéöêë*ìíçö ¹î,µïàá÷ö*ðñò^ àáö ðñò*ÙÚÆøø³T¥¦åðñò *ÙÚÆù0úûÙÚçüû°* ý :ñ ý 12þÿ!^ "9Mä?²#$E%M,B þÿ!ç JK&12FGM b,Bu’{(Æ( )*J*Ñ+M b,-./ÀÁ*¹ Ê^ Î012*345î6M:ñ12b,B 5ÄÀÅÆ¢ÇÈZ,ÉJK*$%^ ä, 5Ä:M,BÔ78 ý ]ðOç{029*H IM?F*:M;F<=;F>MF?U@M AB(^ CD./¢ÇÈZ*NME ‘65Î@F2ç ð2*FG-HI2 J YM K äå*ðñòL²©ØMaMîF7NE O U :ñ12PQ^ !’# >RMpBãS*zTÊ*12Ú UV UO ʵWçXYN&XTY*OÊAGÁ12^ ô ZM[U\]Õ^MpB÷ú_BZ‘_êëç 6 "- 6
äåXY0+XYEF12pkl XYÝÞh s|IÐnoí "’$ ¦phE!¯°pïc7í E !rÈ=noz\OãIá O¼7½ ¾ O ³µ O O ÏÐN KL ! | °I3g#pXY² V7 ±p ¡¢D7£¤pPg¥,- p c7Å ¦§ p ¨ t‘ <=©b EFI ª Yp«t<=<=I>?p«ù¬GHijí 3E!ø®ÓIÿ¯7OJ°±² ÿ ±³ ¦ö¼7I´µpw¶f·¸ïIc7¢kí "($ ¦¹pÿ!NHI‘I<=Aº/»í ÉO I3678ti¼i½p 9¬¾W¿B´¤ Ip½í \ÎHII‘I<=Aº/»f [xÀ5Á67qPÁ®ÓIÂÃp ÄÊI JKÅÆD\?ipÇ-zAºp tÈ=ÉiÊ @I<=noí Ë5p‘I<=Aº/»‘<= u12PIÌppÍò¥ÆbhÎÏp$‘<= ÐT©bNÑÝpôË9+67¢7prsÒÓA Ôf[ÕÖ×|¿&@µØªEFí <=Aº ÙtÚÛ3p67ÜÖs3p67ZÝÝ= ’ÞAÔßptàáâããäÁí "%&$<=Aº /»Ýßf[rsO‘åxñpæçòó7OÀ èé¼êOë¼êO<=Aºêì’(klí "%%$ !参 考 文 献"
!"#$%&’()*+%,-./01 2345/6789:;<=4>?"@ ABC1 DEFGHIJKLMNOPGHQA LMRST!U! VWXYZ[\][^_‘a bc7Ide5fghc7c9ij1 Dklc 7+\m0Ino^pq(EFr09sstu /1 vwx’()y/z{|}1 ~r5p)y D<=c7‘@AI# +#9 )yAD8UGHgc7 c7Iabc7 wx ¡[¢KI;j{p£c7 ¤¥<=I#p¤)yI¦\p£c 7\§JKO¨ D©p)yª« <=ij¬®¯°QA/g± ²[³´c7@µIGHg "#$ ¦¶pabi·¸¹pº»¼7½¾| ¿fÀic7Á kl67noI ÃD³´c 7fklOc7noÄ K/Åv9(ij ÆÇÈÉÊAËIOÌDÍ\ÎÏÐÑÒÓ ÏÐf Ô\Ic9i·ÕÖ/¸¹×Ø Ù ÚÛIXÜÝÞß BàpÉÊAáâãäå+\ ÝÞpæçèUæéêUWëìãÀic7ÁÂíîp ïðñòó7pôË9òó7/ijõïð ñ¦ö¼7/ij÷ ïijWø‘ùGHú ûc7çè÷ïijXYüýþó7abi· ÉOXYÝÞ¸ÚÛI¹í "#$ ¦öpÿ !" ¥XYEFp # !OÌIz {|}í $sÓ,pÿ!\Î%\¤ &IXY EF9klc7noI K’(í )*+c7 ôË,-I./ª01234ðñ5 p+ \ 6 I67¢ 7 Ó 8 p ªåEFI 9: Ókl+ ;p ‘<=ó7NXYr>IY?! @áp ABXYZ΢CDEF^IÕ¬GYí àp ªÿ!NHIXYJ®KLMNOP 7QRM NNP7STMNp©UOXYEFKLM NVW i X p P 7 KLYZ[ ²¥Oi \ %&&& ]ÎPÂ^_KLí UO¢‘KLY9®PZ abi\I΢cdIKLYpDUO P7 KL Y i \^ Á KL I e Q fab D U O¢ ‘KL Y^^Ághí Íipª#!OÌ +c7I z{|}÷ùj¢k)¨N|¿lm½¾Ó|} NnoXYIpJqprsh# c7 QR ttuIJqp£XYEFc7vwxyz Ä {|°÷ ùj}~ù°Ó~XYE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