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与《马背上的小红军》外貌之比较

合集下载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写训练说课稿
贺兰一小王珊
本次读写训练,我设计的训练点是外貌描写。

由小红军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分析外貌描写的基本构成,再由文中第四自然段得出主要从年龄、容貌、衣着、神态、性格这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

从中使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再让学生互相写一写自己的同学,互评。

其实外貌描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算容易,通过整堂课的训练,主要使学生明白外貌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做到:细观察、有顺序、抓特征,最终能够通过人物特征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课文简析]《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

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

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方法等,所以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结合主要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要感知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把握体会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讨论,理解课文重难点: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3、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三、说教学环节及主要意图[教学主要思路意图]:本课教学主要想按照“了解背景,整体感知——细读鉴赏,加深理解——回归全文,升华朗读”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在理解课文时,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展开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导入新课:1、出示草地图片,听课文录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草地的概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故事情节)2、导入课文内容。

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在我们的课文里面就有这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

马背上的小红军

马背上的小红军
27 马背上的小红军
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儿,一双大眼睛,两
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 草鞋的双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儿,一双 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 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 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 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 了,你快骑上走吧!”
满不在乎:完全不脸儿,一双 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 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这是要 我跟你的马比赛呀!好,那就比一 比吧!”说着,他把腰一挺,做出 了准备赛跑的姿势。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黄黄的小脸儿,一双大眼睛,两
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 草鞋的双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干 粮袋里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 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 几个牙印儿。
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 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 “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 起这个小兄弟呀!
陈赓啊陈赓,如果( 小红军就不可能(
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儿,一双 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 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 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 “你看,鼓鼓的嘛,比你 的还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 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陈赓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 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像小红军和陈赓这样的感人故事 只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沧海 一粟,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就是在这 样的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 翻越白皑皑的雪山,走过了野茫茫的 草地,共同铸就了永不泯灭的长征精 神,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有了我 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珍惜今天 的幸福生活吧!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心武。

小说以小红军队伍为主线,通过描写小红军队伍的生活、战斗和成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平的小红军,他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以小平的视角展现了革命时期小红军队伍的生活和斗争。

小红军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前进,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小平在小红军队伍中经历了许多磨砺和考验,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革命战士。

小平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小红军们在革命斗争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要面对敌人的追杀和围剿,要面对艰苦的生活和战斗,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小红军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着革命事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

小红军们的勇敢和坚定感染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马背上的小红军》通过小红军队伍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小红军们在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小平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红军们的勇敢和坚定感染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加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革命精神的伟大作品。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本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儿童小说,它以一匹马的视角,讲述了小红军们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和坚定信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这本书以马的角度,将读者带入了小红军们的世界。

通过马的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苦与危险。

马背上的小红军们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他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勇往直前。

这种勇敢和坚韧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这本书还展现了小红军们深厚的友谊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相互帮助,鼓励着彼此。

他们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样的团队精神在他们年幼的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的令人感动。

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红军们的故事,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挣扎,也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这种精神令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马背上的小红军》让我有了很多感慨。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每个身上都寄托着一颗坚定而勇敢的心。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坚韧、友爱和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曹文轩。

这部作品以小红军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辛与坚定。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受这部作品的感染,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小说以小红军李小民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十岁的男孩,与父母分离后,被送到了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组成了小红军,参加了抗日斗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小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难困苦和无畏坚定。

作为一名儿童读者,我深受小红军们的勇气和坚定所感染。

在小说中,小红军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抗日斗争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在险恶的山林中奔跑,他们在敌人的追捕下躲藏,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训练,他们在战场上勇敢地冲锋。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英雄气概,也看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除了小红军们的英勇之外,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难困苦。

在那个时代,生活条件艰苦,战斗环境恶劣,小红军们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他们常常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但他们从未放弃抗争。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小红军们在山林中的艰苦生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坚韧。

在小说的结尾,小红军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但也有许多同志为了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让我感到无比悲痛,但同时也让我更加敬佩他们的无畏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通过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我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坚韧。

小红军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中国革命时期的英雄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激励更多的读者,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让他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英雄精神。

这部作品将会成为一部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好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好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好
徐兰香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
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

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

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

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

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徐兰香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想 [J], 刘国庆;
2.“微微一笑”含义深——《马背上的小红军》细节品味 [J], 章涛;新祥
3.《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 [J], 柳笛
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 [J], 曹翠涛;沈建飞
5.从“小鬼”到“小兄弟”──《马背上的小红军》的人称变换 [J], 万秀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背上的小红军

马背上的小红军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生:小红军非常勇敢……生:小红军很饿……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生:牺牲了。

(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生:(读第12自然段)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

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

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生:(再齐读这句)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生:(读第9自然段)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一、回顾两篇课文的外貌描写.
《小珊迪》外貌描写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马背上的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儿,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二、这两篇课文共同之处是外貌描写对课文的铺垫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丰碑》的外貌描写: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右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三、《天游峰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与上面方法的区别
人物外貌描写: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这些外貌描写要完全从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勾勒,所写外貌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