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推广,语文教学也不断地向素养教育转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需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教师所重视的部分。

为了更好地实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构建诗词情境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应尽量构建一个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学习到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师可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设计形象、生动的情境,如“登高望远”、“赏花”、“赏秋”等,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感悟古诗词中的美和情境。

在情境营造的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历史文化做相关的讲解,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互相演唱或配合拍手、敲锣作背景音乐,让学生们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到合作与团结的精神。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借助卡片、拼图、搭积木等游戏玩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诗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表现古诗词。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唐诗画、词牌名、曲子等,让他们通过表现找到更多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排练古文戏曲、模仿古诗词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古诗词,而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在诗词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词的韵味。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诗词教学的改进中来。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构建情境、互动式教学、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等策略。

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情感、历史和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古诗词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以期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一、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背景和意蕴往往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解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就需要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为什么明月几时有?为什么要把酒问青天?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沟通能力古诗词鉴赏与解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古诗词往往是通过诗人的感悟和表达来展现出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因此学生在鉴赏和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沟通能力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讨论某首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提升沟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合作精神四、创新意识古诗词鉴赏与解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早已被传统的鉴赏方法固化,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鉴赏和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和创新探索。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绘画、创作等方式来重新诠释和解读古诗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来实现。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意蕴,从而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吟唱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

以下是一些实践策略: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教学,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这些诗词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容易理解和吟唱,适合小学生的口语表达。

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作者的生平等,并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读或分析等方式感受古诗词的美。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或形象,或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如押韵、对仗、词汇特色等,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或句子,了解其表达的含义。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演唱视频或音频,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之美。

四、教授古诗词的吟唱技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古诗词的吟唱技巧,如韵律、节奏、语调等。

可以通过教师演唱或示范,并引导学生跟读和模仿。

考虑到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音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简化古诗词的内容,并添加一些动作或节奏,增强吟唱的趣味性。

五、组织古诗词的演唱活动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演唱活动。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演唱,并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示。

通过演唱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舞台表演经验。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探究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与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对情感的体验、对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1.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养在学习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古诗文朗读教学古诗文朗读教学是指通过课文或诗文的阅读、理解和朗读等环节,帮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3. 核心素养与古诗文朗读教学的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来进行。

而古诗文朗读教学正是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在古诗文朗读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意识。

把核心素养融入古诗文朗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探究:小学古诗文朗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文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通过朗读古诗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通过朗读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优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文的内涵和意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文中蕴含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一直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传统的诗词教学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就“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浅谈。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关键性、基础性的能力和素质,是指能够支持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础素养。

在这一概念下,传统的学科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注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

1. 语言素养古诗词作为汉语语言文化的精华,其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境、音韵、表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包括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比较、运用,使学生掌握古诗词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加用汉语表达、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2. 文化素养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学、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历史和文化观念,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3. 逻辑思维素养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通常有着自己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分析古诗词中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理解作者意图,准确解读古诗词的意义,推理诗词中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4. 情感素养古诗词作为艺术作品,与情感是直接相关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内容,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鉴别、表达和交流能力。

这包括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在与古诗词的交流中感受美,让学生感悟古人的人生哲学,感悟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增加情感的厚度,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诗词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形象丰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词还有很多蕴含了深刻思想或哲理的句子,通过学习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古诗词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创新。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任务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古诗词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真正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0402019年9月Sep.2019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核心素养”方面的资源。

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古诗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古诗所展现的审美世界能丰富学生情感、滋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

十六岁的李子琳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词海量的诵读、准确的记忆、深入的理解、会意的把玩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简雅的内核特点更能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要想在古诗词这片沃土上更好地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之花”,我们需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应用。

以下浅谈几点看法:一、步步为营,授之以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古诗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即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内容,教学课堂呈现“一边倒”现象。

一方面教师觉得古诗词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如果不注重讲解,学生学习会受阻,于是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开始,简单介绍后着重分析字句的意思,进而大概讲述诗词内容,最后简单讲述古诗词展现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这样的被动状态,会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事先准备好阅读内容的相关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情景,再现诗词阅读内容,学生就不会感觉古诗词像“天书”难以理解。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

并适当进行设计,与学生一起探究、研究、总结、归纳。

适当设计问题可引导学生靠近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合作、理解,潜心推敲辨析,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出规律,而后及时由此及彼进行迁移,进行模仿运用,最终通过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将理解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生通过对一篇诗文的学习理解更多诗文,使其知识能力得以巩固和迁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文学教育也需要发展出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古诗词鉴赏与解读也是如此。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鉴赏与解读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是一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下面将从古诗词鉴赏与解读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古诗词鉴赏并非只是简单地背诵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再次是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共同学习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投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不仅是一种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更是一种对情感的投射和体验。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情感、情节等方面,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诗词之中,从而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对诗词的共鸣和理解。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自己一个人在深夜中的情景,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
———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王 超① 朱 芳②
(无锡市梅里中学①;无锡市旺庄中学②,江苏无锡214000)
摘 要:诗歌音韵和谐,有音乐美;它画面清晰,有绘画美;它语言精美,有意境美。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本文就诗歌教学提出诵读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解读了“因声入境”“因声入形”“因声入情”的诵读三大特点:一是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二是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精彩的画面;三是彰显深邃的意境和多变的情愫。

关键词:核心素养;诵读;诗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49-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诗歌正大踏步地走进中小学语文课本。

纵观苏教版的每个单元,都可见“诵读与欣赏”这一栏目的诗歌,诗歌,具有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等的艺术特征,正越来越受到大部分语文教师的重视。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如何“披文而入情”,那就不得不借助于“诵读”这一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这里,诵读不是违背记忆规律的“死记硬背”。

本文所定义的诵读是吟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的背诵。

通过诵读,既可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又能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精彩的画面;更能彰显深邃的意境,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

一、诵读“因声入境”,凸显诗歌的音乐美
一般而言,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语言形式的物质载体就是语音。

通过诵读让读者和听者“因声入境”,随着诵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文本,从而充分领略古诗的意蕴美。

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诵读成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诗歌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古典音乐美。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作为中国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

作为音乐形式,诗歌教学主要从读唱入手,也就是诵读入手,才能体会诗歌的韵律。

而古代诗词,特别是律诗,都有固定的押韵和格律,要求平仄相对,音韵相协。

作为文学形式,诗歌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在诗歌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

一般而言,平声字连用表现出欢快、激动、昂扬的感情,仄声字连用表现的是深沉、忧郁、悲愤的感情。

平仄的运用带来音调的抑扬顿挫,平仄的交替使用更加使诗句在缓与急中流淌,自有一种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美。

二、诵读“因声入形”,体现诗歌的绘画美
诵读声中,读出诗歌的色彩美。

清词学家谭献《复堂词话》中说:“桂林山水奇丽,唐画宋词之境”。

唐画美,唐诗也美。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其笔下富有浓厚的画意。

当然“诗中有画”不只王维一人。

例如:蒋弥高的《秋日登回龙塔》“塔高雄峙永阳城,健步登临回不群。

霞照嵛峰明远树,雁飞江浦送归云。

湘烟开处蓝如染,潇水流来影尚分。

日落秋潭千尺映,白苹洲静漾波纹。

”这首七律,写的就是秋天登上回龙塔所看到的永州古城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与真情。

全诗色彩明丽,特别是颔联写目光所及,霞照群峰,远树明晰,雁飞江浦,归云飘绰。

颈联写湘江浩渺,烟蒸雾锁,潇水静流,形影明分。

尾联写日落秋潭,苹洲漾波。

霞光的五彩斑斓,天蓝水清,日红云白,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诵读“因声入情”,彰显诗歌的意境美
诵读通过有声语言“入境”、“入形”,同样也能借助声音这一媒介“入情”。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中国诗学历来强调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

它要求诗歌创作中使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物境互相交融、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激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联想。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诵读走进文本“入境”、“入形”,一首诗读完,感觉是意犹未尽,余音绕梁,这其实就是诗歌的表现力。

所谓诗歌的表现力,就是诗人精心赋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诗人往往要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艺术空白”。

这个空白填补进去的是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调动自己储存的生活体验,激发想象、联想,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情感共鸣,进人到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篇虽未直接写“雪”,但诗人用“鸟飞绝”、“人踪灭”这几个字,描绘了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了荒凉、寂寞、清冷的境界,让读者感受到天寒地冻,铺天盖地的大雪,隐射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孤舟老翁冒雪独钓,点缀着雪景,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在改革失败后,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坚强不屈,无所畏惧,高洁傲岸的精神。

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入境入形”,透过景、物,把握到文本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意蕴,同时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身心的快乐,审美的愉悦,填补了“艺术空白”。

语文教学,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不是简单的功利的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诗句,而应该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中,在诵读中品味、赏析诗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悟诗歌的韵味与审美价值,让诗意课堂在诵读声中唱响。

[参考文献]
[1]宋楠.漫谈古诗的吟诵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06).
[2]程永生.把握好情景关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文学教育,2008(03).
JIAO SHI JIAO YU 素质教育
教师教育 2017.08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