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地理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本案例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作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活动频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还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的地理事例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质构造判断地形地貌的形成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事例中感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
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
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课时 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01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02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03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如下图所示:[自我探究] 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提示不完全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
二、内力作用02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1.能量来源:来自□01地球内部,主要是□2.分类03地震。
(1)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04缓慢的内力作用。
(2)极其□3.表现形式及影响(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05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自我探究]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彼此孤立的吗?提示不是。
这两种运动紧密相关、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自我反馈』1.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
和田玉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答案 C解析据题干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答案 C解析岩浆岩必须经过岩浆的冷却凝固才能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答案 A解析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内部;堆积作用属外力作用。
4.关于地壳运动中垂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②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③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④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地壳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运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区别两种不同的运动及两种运动带来的不同后果。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彼此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成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一路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
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论述了两种运动的彼此关系。
这部份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份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份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可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进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论述了二者的彼此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进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彼此转化。
这部份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彼此关系。
2.案例1的设计用意。
教材在介绍内力作历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为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得熟悉。
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暴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熟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同时,我还会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我国地形为例,创设趣味性的案例,如:长江三峡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演变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掌握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我国地形为例,创设趣味性的案例,如:长江三峡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演变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掌握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如: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性: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地表形态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
3.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成因进行判断;③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激趣设悬诗句引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是我国众多山脉中的一座,昆仑山脉。
Google Earth展示昆仑山位置,出示昆仑山景观图。
问:大自然是如何鬼斧神工的造就出如此壮美之山河呢?引出本节课主题。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分钟新课讲解复习地壳内部圈层结构,提出问题:Q1:莫霍面之上是哪一层?Q2:如果地壳受到一对水平挤压力,地壳会如何变化?请大家用书在桌面上试一试。
地壳向上拱起形成山脉,昆仑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Q3:如果地壳受到反方向一对张力,会有什么结果呢?回答问题用书模拟地壳运动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多媒体2分钟出示昆仑山四幅景观图Q4:判断哪些主要由挤压力造成的,哪些主要由张力造成的?我们把地壳的这种变化称为地壳运动。
板书: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很复杂,除地壳水平运动外,还存在垂直运动。
出示断层的卫片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学案中活动一表格说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山脉或裂谷,造成地表起伏建立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联系,练习逻辑推理能力完成目标①多媒体学案5分钟找找哪些是挤压力造成的?哪些是张力造成的?A BC D再像黄山迎客松似的长了一颗小树。
慢慢的大块岩石变小了,小的形成了碎屑物。
这个过程就是风化。
指在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地表或岩石在原地破碎形成松散碎屑物的过程。
这些碎屑物就是风化产物。
板书:风化情境设置:分别从流经卡尔达西火山的克里雅河源头、中游地区、出山口附近照了三张照片,出山口附近的普鲁发现了来自卡尔达西的岩浆岩小颗粒。
它是如何从大块岩石变小,又是经历了哪些过程才能到达普鲁的?请大家读资料,完成学生活动三。
问题链引导:大块岩石和小块岩石哪个运输方便啊?它是怎么变小的?它怎么到达普鲁的?为什么在普鲁停下来了?板书: 侵蚀、搬运、堆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前准备:知识体系填空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产生的。
表现为、和,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作用速度:有时进行得,有时进行得。
3、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运动和
运动。
水平运动岩层沿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常在地表形成和;
垂直运动岩层沿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岩层发生
和。
引起地势和。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表现为、、、和固结成岩。
2、侵蚀地貌举例:;
堆积地貌举例:。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通过和,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搬运,总的趋势
是。
4、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和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
2、四种外力作用的关系
3、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
阅读课文P72,在下图的方框里填写三大类岩石的名称: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攻关
一、完成教材第70页活动题
二、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完成教材第72页活动题
课堂练习
完成《优化方案》第75页“同步测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