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5单元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精品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9.d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同步导学案(“名师讲坛”走进作者、文学常识、生字难词、重点聚焦、难点突破、写作借鉴知识点串讲全揽括;“自主课堂”轻松把握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阅兵”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能力。
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郑重声明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
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
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A/130/323/V46264.shtml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22.羚羊木雕第一课时自主课堂名师讲坛作者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1992年荣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文学常识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内容。
本文使用了一段插叙,写自己和万芳的友情,展现万芳的性格。
生字难词分歧(qí):(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差别。
自作主张:自己作主,自己拿主意。
攥(zuàn):用手握住。
怦怦( p ēng):象声词,形容心跳。
树杈(ch à):树枝分杈。
寒战(zh àn ):寒噤,因寒冷而发抖。
生字分析 主题解说围绕羚羊木雕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
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重难点突破1.怎样理解“这能全怪我吗?”这一句言下之意是我是被逼的,怪只能怪父母。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郑振铎(duó)污涩(sè)红绫(línɡ)小侣(lǚ)乞丐(ɡài)
诅骂(zǔ)屋脊(jǐ)咕噜(ɡū lu)懒惰(duò)怅然(chànɡ)
蜷伏(quán)衔着(xián)虐待(nüè)郁闷(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sǒnɡ yǒnɡ)
2.词义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导学案人教版知识和技能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本单元的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
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
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朗诵配乐:音乐放送:《塞北的雪》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时划分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激发想象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提问:歌曲中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辞?朗读文——理解读请同学朗读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评价。
(准确、流利、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的把握)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积累读自读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资料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 和想 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展示学前准备:(1)、主题解读本文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走近作者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
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3)、相关资料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
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2、自主学习:(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潜.行( ) 档.案( ) 躯壳.( ) 卓.越( ) 骸.骨( )猛犸.( ) 葱茏..( )奇幻.( )思绪.( ) 裹藏..( ) 幽.雅( )逝.去( )(2) 理解并积累下列词语。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乌有:虚幻,不存在。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合作学习1、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三、质疑导学1.学生自由诵读1---6节(1)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一句?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弥漫征兆崩塌二、合作学习: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在哪里?”妻和女孩先后跑来,见了猫都呆呆地几乎一时说不出话。
“可怜!定是野狗咬死的。阿满,都是你不好!前晚你不捉它出来,哪里会死呢?下世去要成冤家啊!——唉!妹妹死了,连妹妹给我们的猫也死了。”妻说时声音呜咽了。
“咪咪!”阿吉阿满也跟着唤。
可是却听不到猫的“尼亚尼亚”的回答。
“没有呢!哪里去了?阿满,不是你捉出来的吗?去寻来!”妻着急起来了。
“刚刚在天井里的。”阿满瞠了眼含糊地回答,一壁哭了起来。
“还哭!都是你不好!夜了还捉出来做什么呢?——咪咪咪咪!”妻一壁责骂阿满一壁嗄了声再唤。
可是仍听不到猫的“尼亚尼亚”的回答。
“畜牲晓得什么?唉,真不利!”妻呆呆的望着猫这样说,了自己的矛盾,倒弄得阿满把猫捧在手里瞪目茫然了。
“把它关在伙食间里,别放它出来!”我一壁说一壁懒懒地走入卧室睡去。我实在已怕看这猫了。
立时从伙食间里发出“尼亚尼亚”的悲鸣声和嘈杂的搔爬声来。努力想睡,总是睡不着。原想起来把猫重新放出,终于无心动弹,连向那就在房外的妻女叫一声“把猫放出”的心绪也没有,只让自己听着那连续的猫声,一味沉浸在悲哀里。
“三姊倒不老!——人总是要老的,大家小孩都己这样大了,他们大起来,就是我们在老起来。我们己六七年不见了呢。”
“快弄饭去罢!”我听了他们的对话,恐再牵入悲境,故意打断话头,使妻走开。
妹自幼从我学会了酒,能略饮几杯。兄妹且饮且谈,嫂也在旁羼着。话题由此及彼,一直谈到饭后,还连续不断。每到妹和妻要谈到家事或婆媳小姑关系上去,我总立即设法打断,因为我是深知道妹在夫家的境遇的,很不愿再难得晤面的当初,就引起悲怀。
“小猫的时候,要教会它才好。如果撒屎在地板上了,就捉到撒屎的地方,当着它的屎打,到碗中偷食吃的时候,就把碗摆在它的前面打,这样打了几次,它就不敢乱撒屎多偷食了。”
人教新课标七级上语文第5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导学案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2 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 丫杈(ch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 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⑶寂寞(j》:孤单冷清。
⑷伶仃(1 n g d ing):孤独,没有依靠。
⑸憔悴(qi do cu i):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 诀别(ju ?) :分别( 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 荡漾(y d 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 嫌恶(w 0 :厌恶。
(10)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 可鄙(b 1):令人鄙视。
(12) 恍然大悟(hu eng):形容忽然醒悟。
(13)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 什物(sh i):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 惊惶:惊慌。
(16) 瑟缩(sa) :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 苦心孤诣(y 1):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 掷(zh 1 :扔,投。
(19)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 虐杀(n?a):虐待人而致死。
(21) 堕(du?):落,掉。
(22) 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二、作家作品简介。
(可以让学生介绍)鲁迅(1881 —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导学案5

16 猫学习目标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诅.骂( ) 虐.待( ) ( 鲜艳 ) (相称) 鲜 (鲜为人知) 称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
怅然: 。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来历性情外形家中地位结局二维码《猫》课文朗读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很活泼,“在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又扑过去”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受喜爱。
病死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更有趣,更活泼。
浑身黄色很受家人的宠爱。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第五单元教学案《猫》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自主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蜷伏()一缕()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部分,找出每部分的起止段落,并在文中写出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2 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3 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拓展延伸】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1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2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3. 自拟格言:【达标检测】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18 鸟教学目的: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难点:托物言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导学案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ã):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â):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ûâ):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î):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可以让学生介绍)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检查预习:见预习1、2。
四、整体把握: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
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
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讨论并归纳: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
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我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
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
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
然而这种天真活泼的天性却被兄长鄙弃压抑,这是多么悲哀的啊!4.“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对。
因为小兄弟能利用枯竹、红纸条做风筝,说明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强。
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却要背着兄长躲在什物间里偷偷地做,这已经可怜之至了。
但是仍然在将要完工之时被兄长发现、扯烂,小兄弟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做兄长的却因为自己的偏见,凶神恶煞一般,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实在是冷酷无情的。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
如把小兄弟写得那么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而把自己写得凶神恶煞,简单粗暴,对自己当年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
六、教师小结: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
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七、课外作业: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课文前四段,特别是“我”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的心理,在下文还将提及。
二、探究质疑: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深深地自责。
2.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回忆及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作者因良心受到遣责而感到“不幸”。
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用比喻手法(暗喻),表现“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的沉重心情。
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知道补过的方法:第一种,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但时过境迁,这种方法已不行了。
第二种:去讨他的宽恕,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5.“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讨论并归纳: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沉重。
6.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如果弟弟抗争,也许我会省悟到自己错了,尽早改过。
然而弟弟则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逆来顺受,毫无抗争,使我的错误持续至今,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
弟弟怨恨他,也会使他觉醒,使他有机会讨弟弟宽恕,然而弟弟并不怨恨,使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无可解脱的沉重。
8.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讨论并归纳:“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呀。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以有多种理解。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三、归纳总结: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四、拓展延伸:阅读“研讨与练习”三《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21《风筝》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