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高二历史 戊戌变法问题导读

高二历史 戊戌变法问题导读

戊戌变法问题导读—评价单【课标要求】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特点;百日维新的特点;评价戊戌变法。

【预习评价】问题1: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主要反映哪几个方面?问题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有哪些?问题4: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问题5: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事件是什么?问题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问题7: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我的问题】请在以下空白处记下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其他不能解决的或有意义的问题以备课堂讨论1.2.【多元评价】戊戌变法问题解决—评价单序号:1—9—2【教师生成的问题】1.2.问题1: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问题3: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次改革在背景、内容、结局和影响的共同点。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
1、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 根深蒂固 2、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 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
.
...源自...;烫金纸 烫金纸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或(托古改制)
4、利与弊
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 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思路: 1、民族危机:列强侵略 2、封建统治危机 3、经济基础、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
B、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
(一)康有为
1、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2、思想主张:
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 结合,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PPT)4-4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PPT)4-4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思路: 1、民族危机:列强侵略 2、封建统治危机 3、经济基础、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
也叫拔火筒。 【拔火筒】名拔火罐儿。 【拔尖儿】∥①形出众;超出一般:他们种的花生,产量高,质量好,在我们县里算是~的。②动突出个人;出风头: 他好逞强,遇事爱~。 【拔脚】∥动拔腿。 【拔节】∥动指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茎的各节自下而上依次迅速伸长。 【拔锚】 ∥动起锚。 【拔苗助长】见; 快三 https:// 快三 ; 页〖揠苗助长〗。 【拔取】动选择录用:~人才。 【拔丝】∥ī动烹调方法,把油炸过 的山、苹果之类的食物放在熬滚的糖锅里,吃时用筷子夹起来,糖遇冷就拉成丝状:~山。 【拔俗】〈书〉动脱俗;超出凡俗。 【拔腿】∥动①迈步:他答 应了一声,~就跑了。②抽身;脱身:他事情太多,拔不开腿。 【拔营】∥动指军队从驻地出发转移:部队在这里住了一宿就~了。 【拔擢】〈书〉动提拔。 【胈】〈书〉人腿上的毛。 【菝】[菝葜]()名落叶攀缘状灌木,茎有刺,叶子卵圆形,花黄绿色,浆果球形。根茎可入。 【跋】在山上行走:~山涉水。 【跋】名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语|题~|本书的~写得很精彩。 【跋扈】形专横暴戾, 欺上压下:飞扬~|他做事一向非常~。 【跋前疐后】比喻进退两难(疐:跌倒)。也作跋前踬后。 【跋前踬后】同“跋前疐后”。 【跋山涉水】翻越山 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跋涉】动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长途~。 【跋文】名跋。 【跋语】名跋。 【魃】见页〖旱魃〗。 【鼥】见页[鼧 鼥]。 把①动用手握住:~舵|两手~着冲锋。②动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让他大小便:~尿。③动把持;把揽:要信任群众,不要把一切工作都~ 着不放手。④动看守;把守:~大门|~住关口。⑤〈口〉动紧靠:~墙角儿站着|~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⑥动约束住使不裂开:用铁叶子~住裂缝。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专题测评一、选择题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98年,组织保国会。

答案:A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有C项。

答案:C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内容相似
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②政治上,大都依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③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⑶结局和影响
①日本取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纫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
②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⑶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⒋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⑴早期改良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⑵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争做中国债主,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开设银行
②政治上:瓜分中国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和时局图)
⑵表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③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具有爱国心的官员加入)
⒊百日维新
⑴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方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⑶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
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上准备。
⑵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
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思想主张:提出人类进化的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
特点: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同时又从传统道德寻找变法理论依据;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⒊知道“公车上书”。
⒋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⒍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⒎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⒏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⒐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⑴支付赔款和兴修水利和赈灾导致财政赤字增大;
⑵清政府采取了节支增收措施,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者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⑵特点: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阻力大。
③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
⒉从理论宣传到政治实践
⑴原因: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斗争;
③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积极宣传变法和活动;
⒉经过:
⑴慈禧宣布“临朝听政”;
⑵囚禁光绪帝;
⑶屠杀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
⒊结果: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
四、历史意义
⒈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⒈转折点成为权重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⑵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改革人物
改革的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
⑷目的和性质
①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
②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
③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④谭嗣同的《天演论》和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二、过程
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⑴方式:
①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天演沦》
②创办报刊:康有为的《中外纪闻》;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
③上书:“公车上书”(标志着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⒊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失败原因
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⑵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到来。
⑶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⑷特点: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②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三、戊戌政变
⒈原因: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触犯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抵制和反对
课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3课时)
内容标准
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⒈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⒉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⑵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⑶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
⒉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⒊教训: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⒈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⑴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梁启超:
主要著作:《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特点:明确提出明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③严复
主要著作:《天演论》
思想主张:主张变法;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
特点: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⑵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