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选修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维新派及其思想主张
主要先驱者 康有为 代表作或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孔子宣传维新 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 会发展潮流的。
共同主张: 《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变法是历史发展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梁启超 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仁学》,大胆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号召人们冲破“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英国1832 年议会改 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与 宪法 1871年 法国共和制的确 立(187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新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的演进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如何加强对华侵略的?
经济:1)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
国的经济命脉,扩张在华政治势力;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 贷款、修筑铁路、抢夺矿山开 采、投资办厂、开设银行
政治:
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 国。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缓和了列强争 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共同宰割 中国的同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专题七戊戌变法【史论共享】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一、背景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器物-制度-思想
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林则徐、魏源)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康 梁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孙中山)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激进派:陈独秀、李 大钊)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 的“势力范围”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 疆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把长江流域以及云南、广东 部分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 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 国,青蛙代表法国,国旗代 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 代表日本,中部酣睡、寻欢 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
2.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 大加深,民族危机空严
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 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开设工厂
一.《马关条约》的签定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式呢?
贷款
开矿 开设银行
修路
设厂
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经济,进而控制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1、康有为三次上书: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 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 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改革主张。
3.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事件、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情境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高中历史选修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课题:第15课戊戌变法[创设情境]:[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政治原因:(二)经济和阶级基础: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三、百日维新的内容和评价: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表现:⑴方式:采用的方式。
⑵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⑶改革没有发动广大群众。
2、客观原因:3、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五、评价戊戌变法(一)进步性:1、戊戌变法是。
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变法的直接目的,具有爱国性;2、戊戌变法是一次运动。
政治上要求建立制度,经济上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性。
3、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局限性: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
1、(20XX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材料一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请设总理衙门折》(1861年)材料二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
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
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
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
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
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84e25a1ed9ad51f01df2ea.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3、变法内容 、 • (1)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提倡开办实业;组织 商会;改革财政。 商会;改革财政。 • (2)政治上: 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 )政治上: 广开言路,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 (3)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著作和发明。 著作和发明。
• ②领导力量上, 领导力量上, • 日本中下级武士、 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 ③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 •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制大力推行。 制大力推行。 •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无法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 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 1、康有为: 、康有为:
》《孔子改 • (1)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主要著作: 新学伪经考》《 制考》 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 (2)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 •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升平 ”“太平世 三个阶段。 专制-立宪 太平世” 立宪-共 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专制 立宪 共 和) • (3)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 )特点: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相结合。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复习九 戊戌变法

复习九戊戌变法【课前诊断】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2.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4.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三权分立制D.君民共主制7.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促进思想启蒙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10、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巩固练习】1、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支持维新派B、实行君主立宪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维护清王朝统治2、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3、(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4、“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变革成 为时尚潮流
•
•原四因、戊•明戌治变维新法—的—历成史功意义戊戌、变失法败—原—失因败、
•社会 •教资本训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
背景 • 幕府统治危机 分
领导 •倒•进幕派步实意力强义大
• • 维封新建派顽力固量势薄力弱强大
力 政 措••量 策 施历史
•武装•戊倒戌幕成变功法是一次•帝资寄产希阶望于级无改实良权的运皇动
历史复习选修戊戌变法
•
•
•戊戌变 法 •一 变法背景
•二 变法经过
•三 积极作 用 •四 败因启 示
•
•根本原因
•背 景
•经济:•义民初族步资发本展主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要求政治变革
•政治:•义《掀马起关瓜条分约中》国后狂,潮帝国主
•民族危机空前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
• •经 过
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 其大成,在变官制。
• 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不能 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实行变法, 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 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人民只要发愤图强,变法 自新,中国仍可以得救,中国还是大有可为的。
•㈠宣传维新思想 •变法救亡 •君主立宪
•㈡爱国救亡运动
•㈢百日维新高潮
•借用着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把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提出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
•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改革
行新•••大法拒 迁 变和 都 法赏,罚以,塞迁和都 款展•维成练 而新为动兵 拒思政想治, 外发运变 夷通 ,不,涉主彻没及立底有君宪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 •积极作 用
•爱国•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
•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 :动 •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促进了中华民 瓜分中国的阴谋 族的觉醒
•是资产阶级变 革制度的初步尝
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也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到来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 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再见!
•
时间
甲午 战争前
甲午 战争后
类别 商办
厂矿数 资本额 (千元)
53
4707
官督商办、官 19
16208
办
商办
63
12465
官督商办、官 18 办
•康广仁 •杨深秀 •杨锐 •刘光第
•我自横刀向天笑
旭
•林
同
嗣
••谭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逐•渐爱改国革,意大义力推行 •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意 环•境义
•列强•是侵略一亚次洲救其亡它国图家存的• 帝爱国国主运义瓜动分中国
•
? •启蒙意义•此次之改革,得•无启操之过示蹙,失之于
•是•请近你•主代在找义半中道殖一路国民急找走地激第资不半,通一封产以,建自阶次中社蹉级国思会跌近的妥之想代中忧协化解国乎的道,?放路资表—具的产—现有阶梁潮曲级启折流改超性良
•北京
•天 津
•旅 •大连 顺 •威海
卫
•黄 海
•渤 海
•山
•胶州
东
湾
•
•
危机再起: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弯
•
•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广东。
•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
•广西、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
•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 的“势力范围”
5345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70%
30%
时间
1863—1894 1895—1898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19
680
274
1432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
李鸿章 伊藤博文
•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 为势力范围
•
•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
•中国岌岌可危,变法呼之欲出……
•
•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
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
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郑观应《盛世危言》
•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
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
惊人,自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 行宪法……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
•开 始
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制度, •18事98年…6…月1伏1日乞光绪皇颁上布下《定诏国鼓是诏天》下没动有封触建
•内 容
•结 束
•政治 •时精官之简民光•机上气民隧构书资,冗言道参员事迁都如定果天你下是之本,练统治基
•经济 •文教 •军事
1启怎—8提学•兵之9超样1—旗淘倡新堂废889政 ••学 •事人汰私式兼除强治年,维民 传 增8年自旧人军习八资 播 强1天而你护的谋军9办队中股8发 西 军月。厂西下已会自康9展251之。日在己有年慈势变利为了《•禧新基资,法益、发派本公产动的变上中 ?梁阶政要车反级法变求映维上成书天•建力损下顽的》害固利了础势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