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在不锈钢中作用
不锈钢304化学成分含量

不锈钢304化学成分含量不锈钢304是一种常用的不锈钢材料,它的化学成分含量对其性能和用途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不锈钢304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其相关信息。
不锈钢304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铁(Fe)、铬(Cr)、镍(Ni)、锰(Mn)、硅(Si)、磷(P)和硫(S)。
其中,铁是不锈钢304的主要成分,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
铬是不锈钢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它的含量决定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不锈钢304中的铬含量一般在17%至20%之间,这使得不锈钢304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在大多数环境下保持不生锈。
除了铁和铬外,不锈钢304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镍。
镍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韧性,同时也能增加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不锈钢304中的镍含量一般在8%至10.5%之间,这使得不锈钢304具有很好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制作各种耐腐蚀要求较高的零件和设备。
不锈钢304中还含有少量的锰、硅、磷和硫等元素。
锰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同时也能改善不锈钢的耐蚀性。
硅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能力。
磷和硫的含量较低,主要是为了满足制造工艺的要求,同时也能对不锈钢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不锈钢304的化学成分含量对其性能和用途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铁、铬和镍是不锈钢304的主要成分,决定了其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较高的强度。
此外,少量的锰、硅、磷和硫等元素的存在也对不锈钢304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不锈钢304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化工业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不锈钢304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不锈钢304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价值。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不锈钢304的特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镍在不锈钢中作用

镍在不锈钢中作用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
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
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
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
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是镍的30倍,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
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是它是气体,想要不造成多孔性的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
添加锰和铜会造成炼钢过程中耐火生命减少和焊接的问题。
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
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
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
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
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
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
红土镍矿2013-4-22

镍元素在不锈钢中的作用是一种银白色的铁磁性金属。
密度8.9g/cm3,熔点1455℃。
古代埃及、中国和巴比伦人都曾用含镍量很高的陨铁作器物。
可以说,镍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金属。
镍具有磁性,是许多磁性材料的主要组成成分。
镍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在空气中,镍表面形成NiO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
实验证明:纯度为99%的镍,20年内不会发生锈痕。
镍的抗腐蚀能力很强,尤其是对苛性碱的抗蚀能力强,在50%的沸腾苛性钠溶液中镍每年的腐蚀速度不超过25微米。
镍的强度和塑性也很好,可承受各种压力加工。
镍在不锈钢中的耗量最大,不锈钢既能抵抗大气、蒸汽和水的腐蚀,又能耐酸、碱、盐的腐蚀。
故不锈钢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建筑和各种民用用途,如制作石油化工、纺织、轻工、核能等工业中要求焊接的容器、塔、槽、管道等;尿素生产中的合成塔、洗涤塔、冷凝塔、汽提塔等耐蚀高压设备。
市场上最常用的不锈钢在国内称为Cr18Ni9Ti(读作一铬十八镍九钛),国际编号为304。
镍铬合金机械强度大,耐海水腐蚀性强,故用于制作海洋船舰的涡轮发动机等。
氧化镍矿生产镍铁氧化镍矿生产镍铁(production of ferronickel from nickel oxide ore)硅镁镍矿中的镍和部分铁在高温下被还原剂选择性还原成金属,产出镍铁的过程,为氧化镍矿处理的一种方法。
产品供合金钢生产使用。
自20世纪50年代新喀里多尼亚多尼安博(Doniambo)冶炼厂首先采用回转窑–电炉熔炼氧化镍矿生产镍铁以来,此法已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应用。
1988年世界镍铁产品的含镍量约占氧化镍矿总产镍量的65%。
降低电炉熔炼的电耗是该法需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典型的硅镁镍矿含镍量较低(Ni l.8%~3.5%),水分含量很高(30%~45%),在熔炼时形成熔点较高的炉渣和金属相。
在镍铁生产中必须配有完善的干燥设施和可产生高温的电炉。
生产流程包括干燥、煅烧与预还原、熔炼和精炼等环节。
2205不锈钢成分

2205不锈钢成分
2205不锈钢是一种双相不锈钢,通常含有以下主要成分:
1. 铬(Cr):铬是不锈钢的主要合金元素之一,具有提高不锈性和耐腐蚀性的作用。
在2205不锈钢中,铬的含量通常在
22-23%之间。
2. 镍(Ni):镍是提高不锈钢强度和塑性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2205不锈钢中,镍的含量通常在4.5-6.5%之间。
3. 钼(Mo):钼可以增加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抗腐蚀性能。
在2205不锈钢中,钼的含量通常在2.5-3.5%之间。
4. 铜(Cu):铜的添加可以提高不锈钢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在2205不锈钢中,铜的含量通常在0.5-1.0%之间。
此外,2205不锈钢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如氮(N)、硅(Si)、锰(Mn)等,以及微量的碳(C)、磷(P)、硫(S)等。
这些元素的存在可以对不锈钢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锈钢中的各元素作用详解

不锈钢中的各元素作用详解不锈钢是一种铁碳合金,其中加入了其他元素来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赋予其抗腐蚀、耐热和机械性能等特点。
以下是不锈钢中常见元素的作用详解:1.铁(Fe):是不锈钢的基本组成元素,起到了增加强度和硬度的作用。
2.碳(C):增加不锈钢的硬度和强度,但在高温下容易与铬结合成碳化铬,降低不锈性。
3.铬(Cr):是不锈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可以形成致密的氧化铬膜,形成一层耐腐蚀的保护层,提高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
一般含铬量达到10.5%以上才能称为不锈钢。
4.镍(Ni):能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增加硬度和强度,改善塑性,降低脆性,并有助于抑制晶界腐蚀。
5.钼(Mo):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尤其是对于耐腐蚀性能较差的酸性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6.钛(Ti):能抑制碳化铬的形成,减少晶体内的析出物,提高焊接性能和晶界腐蚀抵抗性。
7.锰(Mn):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硬度和强度,改善塑性和可焊性。
8.硅(Si):有助于提高抗腐蚀能力和降低热膨胀系数,改善耐高温性能。
9.氮(N):增加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改善抗拉伸性能和耐磨性。
10.铌(Nb):能强化晶体,并抑制析出物与晶界的形成,提高不锈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11.磷(P):加入适量的磷可以提高不锈钢的强度,但过多的磷会导致脆性增加。
12.硫(S):是不锈钢中的有害元素,会降低可焊性和耐腐蚀性能,因此需要控制其含量。
总的来说,不锈钢中的各元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或其他抗腐蚀层,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同时还能改善硬度、强度、塑性、可焊性和耐高温性能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工业领域对于不锈钢材料的需求。
当选择不锈钢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来合理选择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以获得最佳的性能。
不锈钢含量元素表

不锈钢含量元素表一、铁(Fe)铁是不锈钢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含量通常在50%以上。
铁是不锈钢的基础,对于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有重要影响。
二、铬(Cr)铬是不锈钢中的关键元素,其含量通常在10.5%以上。
铬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铬保护膜,使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三、镍(Ni)镍是不锈钢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其含量通常在8%以上。
镍能够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韧性,同时也能增加其耐腐蚀性能。
四、钼(Mo)钼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2%以下。
钼能够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
五、锰(Mn)锰是一种常见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2%以下。
锰能够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同时也能改善其耐腐蚀性能。
六、钛(Ti)钛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5%以下。
钛能够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
七、铌(Nb)铌是一种常见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5%以下。
铌能够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韧性,同时也能改善其耐腐蚀性能。
八、钒(V)钒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5%以下。
钒能够提高不锈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九、氮(N)氮是一种常见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1%以下。
氮能够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同时也能改善其耐腐蚀性能。
十、硅(Si)硅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元素,其含量通常在1%以下。
硅能够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同时也能改善其耐腐蚀性能。
十一、磷(P)磷是一种常见的杂质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04%以下。
磷会降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不锈钢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磷含量。
十二、硫(S)硫是一种常见的杂质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03%以下。
硫会降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不锈钢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硫含量。
不锈钢的含量元素表包括铁、铬、镍、钼、锰、钛、铌、钒、氮、硅、磷和硫。
这些元素在不锈钢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使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强度和硬度。
在不锈钢制造过程中,控制这些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不锈钢的质量和性能。
镍在不锈钢中作用

镍在不锈钢中作用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
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
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
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
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是镍的30倍,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
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是它是气体,想要不造成多孔性的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
添加锰和铜会造成炼钢过程中耐火生命减少和焊接的问题。
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
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
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
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
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
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
镍和铬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

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
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 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
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
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
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
最终的晶体结构取决于两类添加元素的相对数量。
铬是一种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铬在不锈钢晶体结构的形成上和奥氏体形成元素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因为铁和铬都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400系列不锈钢是完全铁素体不锈钢,具有磁性。
在把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加入到铁-铬不锈钢的过程中,随着镍成分增加,形成的奥氏体也会逐渐增加,直至所有的铁素体结构都被转变为奥氏体结构,这样就形成了300系列不锈钢。
如果仅添加一半数量的镍,就会形成50%的铁素体和50%的奥氏体,这种结构被称为双相不锈钢。
4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铁、碳合铬的合金。
这种不锈钢具有马氏体结构和铁元素,因此具有正常的磁特性。
400系列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高温氧化能力,而且与碳钢相比,其物理特性和机械特性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大多数400系列不锈钢都可以进行热处理。
3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含有铁、碳、镍和铬的合金材料,一种无磁性不锈钢材料,比400系列不锈钢具有更好的可锻特性。
由于300系列不锈钢的奥氏体结构,因此它在许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具有很好的抗金属超应力引起的腐蚀所造成的断裂的性能,而且其材料特性不受热处理的影响。
不锈钢是20世纪重要发明之一,经过近百年的研制和开发已形成一个有300多个牌号的系列化的钢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镍在不锈钢中作用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
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
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
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
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是镍的30倍,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
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是它是气体,想要不造成多孔性的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
添加锰和铜会造成炼钢过程中耐火生命减少和焊接的问题。
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
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
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
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
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
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
最终的晶体结构取决于两类添加元素的相对数量。
铬是一种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铬在不锈钢晶体结构的形成上和奥氏体形成元素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因为铁和铬都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400系列不锈钢是完全铁素体不锈钢,具有磁性。
在把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加入到铁-铬不锈钢的过程中,随着镍成分增加,形成的奥氏体也会逐渐增加,直至所有的铁素体结构都被转变为奥氏体结构,这样就形成了300系列不锈钢。
如果仅添加一半数量的镍,就会形成50%的铁素体和50%的奥氏体,这种结构被称为双相不锈钢。
4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铁、碳合铬的合金。
这种不锈钢具有马氏体结构和铁元素,因此具有正常的磁特性。
400系列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高温氧化能力,而且与碳钢相比,其物理特性和机械特性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大多数400系列不锈钢都可以进行热处理。
3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含有铁、碳、镍和铬的合金材料,一种无磁性不锈钢材料,比400系列不锈钢具有更好的可锻特性。
由于300系列不锈钢的奥氏体结构,因此它在许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具有很好的抗金属超应力引起的腐蚀所造成的断裂的性能,而且其材料特性不受热处理的影响。
不锈钢酸洗工艺过程中防腐材料的选择不锈钢酸洗工艺的酸洗液一般为多种酸的混合物,主要有硫酸、硝酸和氢氟酸等,这些混合酸的腐蚀性很强,同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较高的腐蚀介质的温度,这对防腐材料的耐蚀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锈钢酸洗生产线工艺从生产到废水废气回收系统,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强的腐蚀状态,因此防腐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车间地坪、地沟、废水废气的环保回收系统等处的正常使用。
如何对酸洗项目防腐进行选材呢?首先是玻璃钢管道和贮罐的结构及原材料选择,其次是车间地坪、设备基础防腐蚀一般采用树脂砂浆地坪结构。
玻璃钢管道和贮罐的结构及原材料选择。
酸洗项目中所用的贮罐和管路系统及酸雾回收系统现在基本选用玻璃钢材质,结构为防渗层+防腐层+结构强度层。
一般情况下防渗层和防腐层至少厚6~8毫米。
树脂选用合适的耐腐蚀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专家介绍说--在介质为非氧化性酸、温度条件不是很高时,宜选用双酚A环氧乙烯基树脂;在氧化性酸、温度条件要求高时,宜选用酚醛环氧乙烯基树脂。
为了降低成本结构层大都选用间苯不饱和聚酯树脂,厚度根据具体的结构设计计算。
混酸和废酸贮罐由于腐蚀介质比较复杂,一般选用PVDF/FRP复合罐,但复合罐间PVDF和玻璃钢的粘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价格较高造成成本的增加,宜选用海特酸树脂(791H)做为内衬防腐材料,能满足以上介质条件的防腐蚀要求。
车间地坪、设备基础防腐蚀一般采用树脂砂浆地坪结构,总厚度约为7-10毫米),结构为:底漆1-2道+玻璃钢(2布3油)隔离层+树脂砂浆层(5-7毫米)+面层(约1毫米)。
地坪、设备基础的防腐蚀树脂现在都采用环氧乙烯基树脂,但是在底漆的选择上施工单位还习惯采用环氧树脂做底涂材料,以增加树脂和基层的粘结性能。
环氧树脂一般会采用胺类固化剂,固化后表面有油性物质浮出,再和乙烯基树脂粘结时不能够很好的匹配,需要对固化后的表面进行处理方可进行后续的防腐蚀结构施工,若处理不好容易分层、开裂。
据专家介绍,环氧乙烯基树脂和混凝土基础间粘结力达2MPa以上,所以环氧乙烯基树脂作为底涂材料已经具有足够的粘结性能,因此推荐直接用环氧乙烯基树脂作为底涂材料进行打底,其他各层采用相同的环氧乙烯基树脂。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UNS N08904)对应的焊接E385焊丝/焊条(AWS A5.9 ER385/E385-16)是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UNS N08904)对应的焊接材料焊丝ER385。
本规格之公称组成(Wt%)为20.5Cr、25Ni、4.7Mo及1.5Cu。
ER385填料金属主要做为硫酸及许多含氯媒介搬运设备材料ASTM B625、B673、B674及B677(UNS NO8904)之焊接。
ER385填料金属也可做为规定媒介改善耐腐蚀性需要Type 317L材料之焊接。
ER385填料金属可用于UNS NO8904母材与其它等级不锈钢之焊接。
元素C、S、P及Si被规定在较低之最大水准以降低全沃斯田铁焊接金属经常遭遇热裂及隙裂(当维持耐蚀时)问题。
904L(00Cr20Ni25Mo4.5Cu)N08904是一种含碳量很低的高合金化的奥氏体不锈钢。
该钢是为腐蚀条件苛刻的环境所设计的。
最初该钢是为在稀硫酸中抗腐蚀而开发的,这一特性经多年的实际应用已被验证是很成功的。
现在904L在许多国家已经被标准化,并已被审定可用于制造压力容器。
904L的专用焊条为E385-16,瑞典AVESTA公司和美国TECHALLOY公司均有生产,国内天泰焊材的TS-385也是为该类钢材配套的焊条.不锈钢的力学性能一、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不锈钢的强度由各种因素来确定,但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素是其中添加的不同化学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
不同类型的不锈钢由于其化学成分的差异,就有不同的强度特性。
(1)马氏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与普通合金钢一样具有通过淬火实现硬化的特性,因此可通过选择牌号及热处理条件来得到较大范围的不同的力学性能。
马氏体型不锈钢从大的方面来区分,属于铁-铬-碳系不锈钢.进而可分为马氏体铬系不锈钢和马氏体铬镍系不锈钢。
在马氏体铬系不锈钢中添加铬、碳和钼等元素时强度的变化趋势和在马氏体铬镍系不锈钢中添加镍的强度特性如下所述。
马氏体铬系不锈钢在淬火—回火条件下,增加铬的含量可使铁素体含量增加,因而会降低硬度和抗拉强度。
低碳马氏体铬不锈钢在退火条件下,当铬含量增加时硬度有所提高,而延伸率略有下降。
在铬含量一定的条件下,碳含量的增加使钢在淬火后的硬度也随之增加,而塑性降低。
添加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及二次硬化效果。
在进行低温淬火后,钼的添加效果十分明显。
含量通常少于1%。
在马氏体铬镍系不锈钢中,含一定量的镍可降低钢中的δ铁素体含量,使钢得到最大硬度值。
马氏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在0.1%-1.0%C,12%-27%Cr的不同成分组合基础上添加钼、钨、钒和铌等元素。
由于组织结构为体心立方结构,因而在高温下强度急剧下降。
而在600℃以下,高温强度在各类不锈钢中最高,蠕变强度也最高。
(2)铁素体型不锈钢据研究结果,当铬含量小于25%时铁素体组织会抑制马氏体组织的形成,因而随铬含量的增加其强度下降;高于25%时由于合金的固溶强化作用,强度略有提高。
钼含量的增加可使其更易获得铁素体组织,可促进α’相、σ相和χ相的析出,并经固溶强化后其强度提高。
但同时也提高了缺口敏感性,从而使韧性降低。
钼提高铁素体型不锈钢强度的作用大于铬的作用。
铁素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含11%-30%Cr,其中添加铌和钛。
其高温强度在各类不锈钢中是最低的,但对热疲劳的抗力最强。
(3)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型不锈钢中增加碳的含量后,由于其固溶强化作用使强度得到提高。
奥氏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特性是以铬、镍为基础添加钼、钨、铌和钛等元素。
由于其组织为面心立方结构,因而在高温下有高的强度和蠕变强度。
还由于线膨胀系数大,因而比铁素体型不锈钢热疲劳强度差。
(4)双相不锈钢对铬含量约为25%的双相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在α+γ双相区内镍含量增加时γ相也增加。
当钢中的铬含量为5%时,钢的屈服强度达到最高值;当镍含量为10%时,钢的强度达到最大值。
二、蠕变强度由于外力的作用随时间的增加力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之为蠕变。
在一定温度下特别是在高温下、载荷越大则发生蠕变的速度越快;在一定载荷下,温度越高和时间越长则发生蠕变的可能性越大。
与此相反,温度越低蠕变速度越慢,在低至一定温度时蠕变就不成问题了。
这个最低温度依钢种而异,一般来说,纯铁在330℃左右,而不锈钢则因已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了强化,所以该温度是550℃以上。
和其他钢一样,熔炼方式、脱氧方式、凝固方法、热处理和加工等对不锈钢的蠕变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据介绍,在美国进行的对18—8不锈钢进行的蠕变强度试验表明,取自同一钢锭同一部位的试料的蠕变断裂时间的标准偏差是平均值的约11%,而取自不同钢锭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试料的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相差则达到两倍之多。
又据在德国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05h时间下0Cr18Ni11Nb 钢的强度为小于49MPa至118MPa,散差很大。
三、疲劳强度高温疲劳是指材料在高温下由于周期反复变化着的应力的作用而发生损伤至断裂的过程。
对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一高温下,108•次高温疲劳强度是该温度下高温抗拉强度的1/2。
热疲劳是指在进行加热(膨胀)和冷却(收缩)的过程中,当温度发生变化和受到来自外部的约束力时,在材料的内部相应于其本身的膨胀和收缩变形产生应力,并使材料发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