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2)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名师课件2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 感官感觉? 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 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 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 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 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 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 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 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 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 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 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
他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 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 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 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 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 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 (“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 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课时作业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词语解释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_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鉴赏手法鉴赏构思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荷塘月色》阅读与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成功绘景的妙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月亮的诗文: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4、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高洁)关于荷花的诗文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正直)2、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思乡)3、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景愉悦)月亮与荷花文人自古咏之,但情感却各有不同,当荷花遇上月亮又会是什么样一番情景呢,今天让我们随着散文家朱自清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去感受另一份独有的心情。
(二)、过程1、学生配乐朗诵4、5、6段。
(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划出喜欢的语句2、明确这三段分别写得内容。
(4——月色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塘四周)3、结合4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结合5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月色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通感、比喻、博喻、叠词,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第3、4问开始的设计是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文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引出抓景物特点写景①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⑥②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1期),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
《第二单元 二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请简要描述课文中荷塘的景色。
(2)作者在描述荷塘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场景,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文学鉴赏:学生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课文中的某一处景色或情感表达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200字。
3. 创作任务: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描述一处你心目中的美景,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并由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2. 学生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3. 鼓励学生在创作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4. 作业完成后,学生应将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写在作业本上,以便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文学鉴赏题的赏析是否准确、创作任务的风格是否符合要求等。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 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和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业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荷塘月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划分层次

荷塘月色划分层次
荷塘月色应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扩展资料
文章还用了大量叠词,强化了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尤其是叠词的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个闪光点。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正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
作者不满于社会现实,对前途感到苦闷、彷徨,“不宁静”的情绪使他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缘情造境,又即景孕情,顺着“一路行来,伫立凝思”这条线索,用饱蘸感情的笔锋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展现出一幅幅幽美、恬静的图景。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二重奏简谱

荷塘月色二重奏简谱
荷塘月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二重奏曲,由著名钢琴家谭盾创作,曲风优美动人,倍受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以下是荷塘月色的简谱及其演奏方式:
一、简谱
1.右手第一段:G5-G5-A5-B5-C6-D6-E6-C6
2.右手第二段:B5-C6-D6-E6-F6-E6-D6-C6
3.右手第三段:E6-D6-E6-F6-E6-D6-C6-B5
4.右手第四段:C6-D6-E6-F6-G6-F6-E6-D6
5.左手伴奏:G2-D3-E3-G3-E3-D3-C3
6.左手第一段:G2-D3-E3-G3-E3-D3-C3
7.左手第二段:G2-D3-E3-G3-E3-D3-C3
8.左手第三段:C3-G2-D3-C3-G2-D3-C3
9.左手第四段:C3-G2-D3-C3-G2-D3-C3
二、演奏技巧
1.右手演奏时,要注意按照简谱上的音符顺序进行演奏,音符要清晰明了。
2.右手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音符琶音演奏,注意按照正确的节奏演奏。
3.右手第二段和第四段的音符弹奏,注意掌握好每个音符的强弱变化,体现出曲子的情感表达。
4.左手伴奏和左手的主旋律要实现良好的协调,注意调整好手指的位置和弹奏力度。
荷塘月色是一首旋律动人的钢琴曲,演奏时要注意捕捉住曲子的情感,以准确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配合,为听众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 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替换法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围窄, 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 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谐感。
荷
阴阴乍看
整
塘
像烟雾般
体
的
的
四
风
周
光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 暗结合,喧寂相间。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 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 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画面美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修辞、炼字、衬托、叠词的巧妙使 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 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 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写景技巧:比喻、炼字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实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虚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
上
胧
的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优 雅
色
(月影 )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远远近近
( 杨柳 ) 高高低低
也 叫另 一 种通源自感 :“ 移感 觉 的
以 一 种
觉 ”
修 辞 方
感 觉 来
。
法
。
表 现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
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 倾听……’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 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一览无余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 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 地道出雾的轻柔。)
删除法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 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舒展、旋转的美。亭亭玉
立、修长婀娜、灵动飘
逸。”
荷叶的风 姿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 的。 像明珠、 星星、美人。
娇怯不语 轻盈多姿
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的似的。”
《一封信》中这 样写道:“这几 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 边的大海上,像 一个猎人在无尽 的森林里┅┅似 乎在挣扎着,要 明白些什么,但 似乎什么也没有 明白。”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四周
荷塘上的月色
香荷 、叶 荷、 波荷 、花 荷、 韵荷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 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 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 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 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
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 人情思。
( 荷叶 )田婷田婷舞出女水的很裙高 像
零星 袅娜 明珠
月 下
( 荷花 ) 星星 美人
静
的
缕缕 ( 荷香 )
幽
荷
渺茫的歌声似的
雅
塘
宁
( 荷波 )凝碧的波痕
静
动
( 荷韵 )叶子更见风 致
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 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 比喻、拟人、通感、 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心里颇不宁静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 键性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