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新课导入
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如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初读文章,正字音,读出感情,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段意(见ppt 展示)
2.重点赏析课文第四、五、六段,感受美丽的风景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3.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体现语言美、修辞美)
1《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3.通过“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掌握散文的学习方法。
重点
1.通过对4-6段的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美。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叠词使用,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等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在景物刻画上表现出来的精湛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融合的成效而采纳的独到的创作技术。
2.联系作者的人格特点和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明白得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术,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二、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明白得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式】一、朗诵法二、教师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2.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转变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进程:一. 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二. 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
(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诵情感的技术把握)三. 作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诞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建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闻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发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咱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教师启发]:在深切明白得文章之前咱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份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切明白得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彼此独立又彼此联系,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精读欣赏课-朗诵指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

《荷塘月色》精读欣赏课——朗诵指导知识与技能:1、重点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修辞——通感。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文章的美和积累文中的佳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比较法,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流出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一、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初步对《荷塘月色》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感情经历。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篇文章中最美的段落,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希望大家能对本节课有所收获。
二、过程〔一〕首先倾听名家朗诵第四自然段。
〔二〕[比较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有请一位学生朗读下文: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明确:仔细比较之下,学生发现原文内容更丰富,更能给人们更具体的了解到荷花的美丽到了何种程度。
〔基础目标〕原文使用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更高目标。
如果学生达不到,可以在下文的分析中适当的引导。
〕2、原文的文字很美,请同学们任意选出两句进行赏析,并且能够有感情的读出你所选择的句子。
〔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导。
〕明确:只要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能够说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本句读出来时的感情色彩。
〔基础目标〕能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更高目标。
教师可适当的指导。
〕[引导内容]〔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叠词“田田〞,有音节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密集,为下文的“荷波〞创造可能。
读的时候应该是舒缓,营造一个辽阔的画面感。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
、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
.望
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
修饰已经达到“准
着江南了”?
情。
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
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
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载体。
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
朦胧之景”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象吃了人生果”
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教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备课,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案设计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古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2.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段的主旨和意义。
2.语言表达:精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古文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关键的句型和词汇。
3.文化背景:结合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古文风格和言辞比较繁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2.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2.分析:通过分段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篇古典名篇。
3.演练:通过阅读、翻译、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4.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和审美见解的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第一段:全文以“夜”为主题,首先描写荷塘的美丽夜景,配以月色的照耀,展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夜景图。
第二段:全文以“青蛇”为主题,独具特色。
作者通过写荷塘里那条活泼的青蛇,描写了一幅物泰则升、物竞天择的生态图画。
第三段:全文以“闲人”为主题,描写了荷塘边上一位随便打发时间的少年,以及他的几句话、几个心理活动,让人感受到溢满生命活力的景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赏析本文景物之美,语言之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欣赏、交流,写作,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略荷塘月色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借鉴本文语言风格,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修辞的妙处;能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1【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对于荷花,古今文人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清新可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也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荷花的高洁脱俗,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写出了荷花的哪些美丽与特点呢?本堂课,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学生: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
作品集主要有《你我》、《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初中曾经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
教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优美著称,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本课,来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
教师板书:(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二、情感初探教师: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前三段,思考:这三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诵读后,教师提问。
教师:文章的一开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心里颇不宁静。
教师;为了消除这种不平静的情绪,作者想到了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课文导入(5分钟)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风景的描述和主人公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理解故事情节(20分钟)
请学生集体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了解人物性格特点(15分钟)
请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主人公文天祥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举例子加深对其性格的理解。
4.感受课文写作风格(20分钟)
请学生回顾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描写方式和方法,比如借景抒情、对景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提问,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布置文学鉴赏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能力。
六、拓展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和拓展文学鉴赏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
2、美景中蕴藏着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多层次、多种方式描述荷塘月色
2、探索作者“寻静”过程的心情起伏
教学难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首先看第一句“这几天心里心里颇不宁静”,解释了作者“寻静”的原因,“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根据课文的叙述内容的“眼”及作者“寻静”的过程将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作者深夜到荷塘寻静(原因)
第二部分(4-6)月色下的荷塘(寻静中)
第三部分(7-9)联想古代采莲的旧俗(寻静的结果)
我们先看题目,从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的讯息?(题目包括的几个意象,也就是几个要素啊?)
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里面的文字)。
三、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
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
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
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四、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荷塘月色》珍贵的背景资料
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二、初步理解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
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三、深入理解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三个比喻形容不同情态的静态的荷花,明珠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的光泽,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刚出浴的美人凸现了荷花一尘不染的美质。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间的息息相通,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用形
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这样做可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4、“泻”、“浮”、“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
四、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在本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
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五、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二)背诵4-6三节
附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田田(多)
二、荷叶亭亭(美)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荷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塘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
色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