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调查与分析

高职 高专毕业 生就业观 调查与分析
屠 静 芳 ,韩 洁
( 沙洲职业工学 院,江苏 张家港 2 5 0 ) 1 60
摘
要:对 高职 高专学生在就 业方 面存在 的普遍 问题进行 了调 查与分析 ,进一 步了解 高职 高专毕业生 的就业观念 ,更好地
开展 就业指 导工作 ,并对 沙洲 职业工学院办学思 想、人 才培 养模 式和就 业服 务等方面提 出相应 的建议 。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观 ; 查分析 调
中图分类号:G 1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82 (0 90 0 6 — 4 0 9 4 92 0 )3~ 0 1 0
I e tg to n naysso h r dua e ’ nv s a nsa dA i i l i ft eG a t s Outo k o o a e e l o n J b Pl c m nt i 0 a i na le e nV_ to lCol g s c
jbpae n, e sfr e n es n ega u ts o t o nte o lcme t dba r mpe n e o lcme th l t r drt dt rd ae’ ul ko bpa e n e e l p uh u a h o h j n a i me t h t
giigwoki bpae n, dptowadsmerset esget n ntepl is f colunn udn r j lcmeta u r r no n f o pci u gsoso oi e ho— nig e v i h c os r
mo es fa n a iga dsrie bpae n h z o o a o a Istt o cn lg . d l o l tri n vc sn o lcme t t ah u ct n ln t e f eh oo y te t n n e ij aS V i i T u Ke r s te rd a s o t o n o l e n;n et a o s da ayi ywo d : au t ; ul ko b a me tiv sg t n n ls h g e o j pc i i a n s 0 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质教育学分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科学制定《潍坊医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的素质教育学分。
积极建设通修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努力破解地方医学院校学科相对单一,无法开设高水平素质教育课程的难题,投入96万元,新增30门由全国名校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界泰斗等全程课堂实录的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文化、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我与人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5大模块。
新增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拓展了学生的选课范围,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与临床见习和实习衔接。
每学期假期鼓励学生到医疗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使技能训练更容易找到实践中的结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教学内容。
在全学程中贯彻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在整个教学期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要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制定出相应课程标准,整合精练教学内容。
逐步带动全部课程制定相应课程标准。
4.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
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如PBL、CPC、床旁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奠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整合相关学科实验内容,变课程实验为实验课程,增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临床技能学等实验课程,以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与培养能力为原则,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让学生从基础学习阶段即开始接受科研训练,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带有创新性的科研实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在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因此,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具《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接近。
报告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占88.1%,近3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
在2011届高职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
全国高职学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其中在5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约三成,为服务各地小微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为三线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全国涉农高职学校达到343所,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7%,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2年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文/齐佳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对高职毕业生而言,解决就业难的最根本途径在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525098。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20 03
本 科 专 科
9 . 37 8.2 3O %
9 . 7I 9 . % 13
7 . 68 4 . 22
7.3 9 3 5.3 4 5
8.9 19 4 . 43
8 O
6 7 4.
6 O 3 O
4 % O
数据来源 : 谢维和. 0 0 2 0 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形 式的分析与预测[ . 2 0— 0 2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0 0 2 ; 2 0 ;2 中国教育与科研 网公布数
颈所在 , 寻找提高 高职 高专毕业生就业 率的显示路径 , 是本文关 注的首要 问题 。 这
二、 高职高专发 展与就 业状况分析
根据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高专发展 与就 业的一些基本 情况 ( l与表 2 , 表 ) 进行相关 分析 . 我们 会发现 , 随着 高职高专规模的
扩大。 就业的矛籍越来越突出。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1 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Vo . 5 No 1 12 . F b u r 0 6 e r ay 2 0
20 0 6年 2月
J u n lo e h o o y Co l g u a i n o r a f T c n l g le e Ed c to
离职 高专 毕 业 生 就 业 难 问 题 分 祈
厦门 大学 冯 晓玲
摘 要 : 探讨与分析高职高专就业现状、 专业层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途径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在推进我国高等 教育大众 化的进程 中出现 了一个尴尬局 面 : 一方面 , 职业技术教 育和培训远远 不能满足经济社 会发展的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分析与对策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分析与对策【摘要】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与方向,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研究中新的热点。
本文利用武汉市高职院校2009~2011届毕业生的相关调查数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薪资水平、法律保障、职业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归纳与总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保护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规模成为世界第一。
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在毕业生供给忽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业情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
为了及时了解这些新形势下的问题,为教育决策者和毕业生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信息,笔者对武汉市几所主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院校包括: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以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
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毕业1~3年的高职毕业生,其中男性有32%,女性有68%。
发送调查问卷共计100份,有效回收98份。
问卷发送主要采用网络方式。
另外,我们也对20名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不设提纲、不限内容,以期发现笔者所不能遇见或者无法遇见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薪资水平、法律保障、职业稳定等5个方面反映问卷调查结果,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毕业工作提供参考。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1.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是就业生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统计结果显示,87%的毕业生目前正就职于私营企业,7%就职于国有企业,6%就业于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
浅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信息2008年第26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前景良好,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认真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就业形势看,就业率偏低已成为制约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在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毕业生规模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来说是严峻的,而且将会长期的,而特别严峻的就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工作的重点”。
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
从实际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一)专业设置定位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脱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从而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
以浙江为例,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财政与税务、商务管理、现代文秘、体育教育等专业,但初次签约率均在10%以下;为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而设计的高职专业不多,而这些专业恰恰就业率极高。
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当地制造业需求设置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培养模式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类型决定教育类型。
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同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与探索

下进行调查 , 更具合理性 。本文根据对该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 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 1 在就业 率方 面 , 职毕业生有所好转 , . 1 高 但一直都 比本科毕业
生 的 就业 率 低
根据 调 查 20 年 高 职毕 业 生 毕 业半 年 后 的 就业 率 约为 09 8 . 连续两年 比2 0 年的 8 . 2 0 年的 8 . 52 %, 08 35 0 7 %、 41 %分别提高 了 1 个百 分点 、.个百分点 , 表 明高职毕业 生的就业状况有所 . 7 11 这 好转 。虽然连续 四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的就业率 与本科毕 业生 的差距缩 小 , 但绝对 值仍 然持续低 于 2 1 1 院校的 8 %或非 9 2l l 本科 院校 的 8%, 7 这说明高职 毕业生就业较 本科生而言 , 一 直 比较 困难 。
康发展 , 因此应引起重视。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 对高
职 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的 途径 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 1 高职 院校学生就 业状况 要 考 察 高 职 生就 业 现 状 , 麦 可 思 研 究 院 ( C SIst e 从 My O tu ) n it 2 1 年最新发布的 ̄O O 00 2 l 年中国大学 生就业报告》 数据中可以得 到最新的信息 , 该数据在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作趋于稳定的情况
化 、 流管理 、 物 计算机 网络技术 、 商务英 语 , 这表 明学 校专业设 置 存 在滞 后 以及 分 布 不合 理 的 问 题 。 1 在就 业 区域 分 布 上 , 业 弱 势 群 体 主要 集 中 在发 达地 区 , . 5 就 收
入 极 不稳 定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
பைடு நூலகம்
高 职院 校毕 业 生 的严 峻就 业 形 势 形成
的 原 因
( ) 职 院 校学 生 因 素 一 高
质结构和培养方 案 , 毕业生应具 有基础理论 知识适度 、 技术应 用能力强 、 知识 面较宽 、 素质 高等特点 ; 应 用 ” 以“ 为主 旨和特 征构建课程和教学 内容体 系 ; 实践 教学 的主要 目的是 培养学 生 的技术应用能力 , 并在 教学计 划 中 占有较 大 比重 。 而我 国 ”
[ y w rs h hr o tnl oe ; r ut o i evctnloee;oiy otn m l m n Ke o d ] i e c i a cl e g da sr h hr oaoaclgs s e ; b ie p y et g v ao lg a e fm g i l ct a o
Bre/ Dic s in o h if s u s n t eEmp o me to a u tsfo Hih r Vo a in lC l g s o ly n fGr d a e r m g e c t a ol e o e
GU0 n Ka g
( u nnN xa U i ri ,K n n 5 02, u nn Y n a m al nv sy u mig 0 9 Y n a ) e t 6
随着 我国高等教 育 的不 断 发展 , 学毕 业生数 量迅 猛增 大
长 , 中高职院校毕 业生 数量 已 占我 国普通 高校 大学 毕业 生 其
职业规划 方面的思考 , 甚至不知道职业规划这 个词 。 4 .高职院校 毕业 生 被动 就业 观念 强 , 自主创业 观 念弱 。
数量总额 的一半 以上 , 职院校 大学 毕业 生 的就业 问题 也越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李广瑞一、专业选择与社会需求二、学业知识与从业资格三、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四、胸怀期望与面对现实对于高职高专同学来说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多数是考虑就业机会,其次是个人兴趣, 根据麦可思的调研报告,高职高专同学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首要理由大致分布如下:这种选择反映了高考当时的社会需求情况,但不代表3~4年后毕业时社会需求情况,主要原因是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热门专业的人员过剩。
序职业名称就业比例(%)序职业名称就业比例(%)1 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7.1 11 零售售货员 1.32 文职人员 4.9 12 销售经理 1.13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2.3 13 检查员、试验员、分类员、取样员和过磅员1.14 电气及电子工程技术员 2.3 14 存货管理员和订单填写员 1.05 建筑技术员 2.2 15 室内设计师 1.06 高科技、加工业和技术产品的批发销售代表2.216生产、计划及配送人员 1.07 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2.1 17 机械技术员 1.08 客服代表 1.8 18 化工厂和系统操作员 1.0注⒈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职业分类词典(2011版)》,本次调查覆盖了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职业为507个。
⒉就业比例:某职业就业比例=该职业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学历、同届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及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应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统一的。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
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
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需求应力求适应: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注:增长百分点:某职业增长百分点=(2010届该职业就业比例-2009届该职业就业比例)*100。
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应就业岗位需要高等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
高等院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独生子女和养尊处优使学生缺少应对困境和压力的韧劲和抗击打能力。
在高等院校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根据有关机构调查, 大学毕业生到岗位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
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尽管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普遍升高,2009届较2008届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离校时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呈普遍下降。
注⒈毕业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不包括在此排序中。
⒉核心知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
高职高专毕业生亟须改进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等。
“销售与营销”是关于展示和促销产品和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的知识,这包括营销战略和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和销售控制体系。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是关于向顾客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和过程的知识,这包括评估顾客需求,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确定顾客的满意程度。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义的核心竞争力的八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安装能力。
毕业生择业观需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
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
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将来就业能为单位做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从基层做起,从中小城市或乡村做起,是许多成功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之路。
另外,自主创业也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时是严峻的就业形势“逼出来的”,但更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1)“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是指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达到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
“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刚毕业时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实际掌握的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
“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水平”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工作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最高水平是初级和中级职业人员达不到的。
以上取值均折算为百分比。
为了帮助答题人自评级别,问卷在一到七级中分别举了三个例子,以帮助答题人理解能力差别。
“积极学习”是理解信息中的启示,用于解决问题,帮助做出决定。
“科学分析”是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时间管理”是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指导他人”是指导他人怎样去做一件事。
“疑难排解”是判断出操作错误的产生原因并决定纠错对策。
“电脑编程”是为各种目的编写电脑程序。
“有效的口头沟通”是交谈中有效果地传递信息。
“谈判技能”是与他人沟通并且达成一致。
“安装能力”是按照特定要求来安装设备、机器、管线或程序。
(2)“核心知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
“核心知识重要度”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各项知识在其岗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分为无法评估、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6个层次,数据处理时把重要性处理为百分比,0代表不重要、25%代表有些重要、50%代表重要、75%代表非常重要、100%代表极其重要。
“核心知识满足度”是指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
满足度计算公式分子是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销售与营销”是关于展示和促销产品和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的知识,这包括营销战略和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和销售控制体系。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是关于向顾客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和过程的知识,这包括评估顾客需求,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确定顾客的满意程度。
“教育与培训”是关于课程和培训的设计和方法,教授和指导个人及团体,评估培训效果的知识。
“工程与技术”是关于工程科技的实际应用的知识,这包括应用原理、技术、程序和设备来设计和生产多种产品和服务。
尽管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普遍升高,2009届较2008届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离校时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呈普遍下降。
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
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为12.50万人,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2%。
其中有7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以上资料来源: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注⒈毕业半年后:指的是毕业半年后即第二年2月。
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此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工作了几个月也能够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⒉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
学业教育指的是学历教育,即培养具有与学历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指的是技能教育,即培养具有与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如果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就会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两不像”:因缺少专科生的学历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学业与技能素质如何才能兼备?学业大致有“学问”、“学术”、“学习的课业”之意,现代版的网络语言中还有“学习成就事业”之说。
职业,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一系列相似的服务,职业也泛指工作,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