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制作要点略谈
端砚的制作

端砚的制作砚石开采回来之后,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方砚台,好的砚石经良工处理后,犹如锦上添花,价值倍增,而每道工序都得讲究慢工出细活,马虎不得。
一、围料:就是选取适合制砚的石料,避开瑕疵与不可制砚的部分,开采出来的砚石的表面十分粗糙,经验丰富的石工有“一眼穿石”的功力,从石材表面就能分辨石质优劣,并能知道石料里面大概有些什么石品花纹,再决定取舍,例如:砚石侧面有翡翠点,或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很可能会有石眼,两侧若呈微白色,周边又有胭脂晕包围着,那么里面可能有鱼脑冻或蕉叶白,有的则有榔头,经过一阵旁敲侧击,由石声判断石质枯润、检查石材是否有断裂。
经过选取后的石料,摘取可制砚部分,决定大概的砚形,圈选为记,进行下一步骤的开料裁切。
二、裁切:石料经圈选之后,按初步的厚度、砚形进行裁切。
裁切又分为“锯料”与“整料”。
所谓的锯料,又称开料,就是将一块大的砚石,裁切开来,去除不能用的部分;“整料”是理出所需的形状、厚度,制成初胚。
锯料又分机械、半机械两种方法,一般小石料用手持电锯,属于板岩石或体积较大的石材,则用大型电锯操作。
老坑石一般都以人工半机械方法开料。
老坑石因为不抗击、不抗震,机械的震动力过大,容易将石料震裂。
半机械的方法开料,在工作进行中,较能掌握突发状况,尤其是体积较大的老坑石料,都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开料。
这种开料方法,是靠一种特殊设计的锯片,由锯齿夹带着金刚砂将石料“磨断”,就像古时候用“解玉砂”开玉料一样。
这种方法非常耗时,我曾经参与一块老坑石的开料工作,五十公分大的石料,整整耗了十八个小时才完成。
三大名坑砚在制作过程中,每道环节都得谨慎,特别是老坑有金、银线、冰纹者,得更加留心,这些石品花纹常隐藏著细微的间隙,裁切或制作过程中,得战战兢兢,不敢怠忽,一发现石料有间隙或龟裂,得马上用胶水施行补强工作,防止继续龟裂。
老坑的制作过程是比较费心的,石工们常开玩笑的说:“漂亮的美女难伺候!”。
三、雕刻设计:雕刻是制砚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它能使一块朴实天然的砚石,透过雕刻处理,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一)砚的构成砚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
砚堂指磨墨的位置,是砚的核心地区。
砚池:砚池是砚的低洼之处,用来存积清水或墨汁,其面积可大可小。
砚池又称砚泓、砚湖、砚沼、墨池、墨海。
砚额: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部位。
砚额是展示砚雕刻水平的重要之处,主要图案和纹饰一般都安排在此。
砚岗:砚堂中间稍高,并向四周渐渐地低下去的地方。
砚边: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它像围栏形成砚的轮廓。
砚边又称砚唇、砚缘,起蓄水和蓄贮墨汁的作用。
(二)砚的形制1.足支形类足支形砚是指以足支撑的砚台,流行于盛唐之前。
①三足形足支形砚最早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
②圈足形圈足形又称多足形,砚面多作圆形,砚足围圆周而立。
③萁形萁形砚是足支形砚在唐代经改进而出现的新的砚形。
2.暖砚形类暖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烫水于内,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是在砚面之下设置底座,一般用金属制成砚匣,置炭火提高砚面温度。
3.抄手形类所谓抄手是可以用手抄砚底,便于拿取。
4.扁形类扁形类的砚台种类特别多,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
①几何形几何形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六棱形、八棱形等。
圆形砚也称圆砚,墨堂较高,砚池环绕四周。
方形砚和长方砚是最常见的砚台式样,同圆形砚一样,要有好的雕工,质料上乘,或有年份的才有收藏价值。
长方形砚中有淌池砚、门子砚和长方砚。
②动物形蟾蜍砚,有吉祥长生之意。
蜘蛛砚,即根据蜘蛛的形态雕刻在砚面的砚。
龟形砚,即制作成乌龟形状的砚台,多见出于陶砚一类,有单龟、双龟、直颈、屈颈、交颈等。
龟形砚上刻有隔壁,并附有盖。
蝙蝠砚,因为“蝠”读音与“福”相同,所以刻砚常用到蝙蝠的图形。
孔雀砚依照孔雀开屏的姿态,选用上等的有石眼的端石制作。
蟹砚又称横行君子砚,也有将荷叶与蟹雕刻在一起的,称为荷叶君子砚。
鱼砚,特别是双鱼砚大多用歙州砚石制作。
端砚鉴定浅谈

端砚鉴定浅谈先就坑口色调简介一下:老坑外观青灰微带紫蓝、坑仔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麻子坑石色青紫略带蓝,色泽油润,石色丰富(这是就老麻坑而言)、宋坑石色紫如猪肝,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好的还有金星点,是宋坑特有的石品,闪闪发光。
此外还有绿端和白端,绿端磨墨勉强可以,白端太硬太“滑”,不能下墨,更不能发墨,只可研朱磨绿。
一般绿端、白端都是观赏用的,实用价值不及其它坑口,还有一种流溪石绿端,是独石。
比正统绿端还差,还有冚罗蕉石、沙浦石、古塔岩、朝天岩等杂石。
冚罗蕉质佳者可冒充坑仔,沙浦石有金银线者可冒充老坑,切记小心上当。
此外还有端溪子石,类似鹅卵石,是长沉水底的独石,是为黑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因为珍罕,价格很贵,但石质不够大西洞的细腻。
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
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矿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
比如同样是老坑砚石,大西洞与水归洞的色泽就有些不同,大西洞以蓝为主,水归洞以紫为主,宋代开采的与清末开采的也大有差别。
自清代开采的麻子坑也是这样,旱洞与水洞的砚石色泽就不完全一样。
水洞的今叫老麻,旱洞的为新麻,价值相差十倍。
说老坑青灰而带蓝,这是就大西洞而言,大西洞石肉湿水后呈现宝蓝色,这是所有坑口都没有的色调,很容易分辨,却最难比较,因为现存大西洞石肉的大料砚材实在太少,市面看到的以水归洞为多,而水归洞则青灰偏紫。
大西洞的石质比水归洞为佳,也较嫩,以指尖抚之就可分出高下,而大西洞的冰纹一般比水归的多。
行内对新出老坑的分级是石肉,底板和顶板(或叫上板)三类,据我估计都是中岩北壁或南壁石。
之前断断续续也说过了,端砚自唐开采,宋代开采的为最佳,老坑在当时有上中下三岩之分,而每岩各有南北壁之别,下岩北壁石最佳,石质及价值十倍于下岩南壁石,而下岩南壁石又十倍于中岩北壁,如此类推,一方宋代的下岩北壁可抵四百方清代老坑,而一方清代老坑可抵现今十方老坑,下岩北壁石的珍罕可想而知。
端砚鉴赏要点略谈

端砚鉴赏要点略谈什么是鉴赏?鉴就是对石质的优劣、作品的真伪进行科学有效地鉴别和区分。
赏就是对端砚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天然石品花纹,以及雕刻技艺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欣赏。
说通俗点,鉴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端砚作品领略它的全过程,而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一种高雅的心里活动。
当人们在购买或欣赏端砚的时候,总要对它进行全方位“审视”,如:端砚的石质、造型、题材、雕刻、砚盒等工序是否做工精致,是否有艺术美感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去欣赏端砚呢?究竟什么样的砚才算好砚呢?好砚的鉴定标准又是什么呢?端砚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
它包括了石质优劣的确定、砚雕艺术水准高低的确定和包装艺术精美与否的确定等等,是对端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艺术评价。
如果说“鉴”是一种认定,那么“赏”则是认定后的一种观摩享受。
要想对端砚进行鉴赏,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端砚的结构特点、石品花纹、工艺制作特点以及历史渊源等知识。
要知道端石的产出有很多的坑洞,而每个坑洞甚至相邻坑洞的砚石都十分接近,我们不但要阅读有关端砚的历史资料和书籍,还要通过看石质、摸砚堂、敲砚石、洗砚池、掂重量、刻砚石等方法亲身体验端石之美。
要掌握这些“鉴”的技巧并非易事。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具有文学、造型、金石书法、雕刻等姊妹艺术的素养。
笔者在端砚之乡有近40年的制砚经验,相信已对端砚的各种特点有所了解。
现就对端砚的鉴赏作以下简要的论述:一、材质石质优良的石质是体现端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辨别端砚的依据。
《广东新语》说:“端溪石石质细嫩。
”“体重而轻,质刚而柔。
”这是因为它长期浸渍于水中,石层中杂质被水分解,使砚石得到净化而变得更加纯净体轻。
既下墨快、又发墨好,贮水不涸。
端砚的石质,其特点是石性温润,细腻娇嫩,坚实致密,呵气即泽,手按若小儿肌肤。
从外观上看。
哪怕是端砚中最低档的古塔岩石,其石质的细润度也远远高于其他砚种,更不用说端砚中最璀璨的明珠水岩老坑石了。
古人赞美老坑“其腻若脂,其润比玉”,“冰盈为肌间紫碧”。
端砚工艺流程

端砚工艺流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神奇的端砚工艺流程呀!你想想看,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居然能变成那么精美绝伦的端砚,这得多神奇呀!先来说说采石吧。
那可不是随随便便找块石头就行的哟!得去特定的地方,仔细寻找那些有潜力的原石。
这就好比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对的人,得有眼光,得有耐心呢!工人们得小心翼翼地把石头采出来,不能有一点损伤,不然可就太可惜啦。
采回来的石头还不能马上就用,得先进行设计。
这就像是给石头规划未来呀,要根据它的形状、纹理来构思,到底做成什么样的砚台才最合适。
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然浪费了这么好的石头可咋办呀!然后就是雕刻啦!这可是个技术活。
师傅们拿着各种工具,就像变魔术一样,一点点地把石头雕琢成各种精美的形状和图案。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跟捏泥人儿似的,只不过难度可大多啦!看着那粗糙的石头在师傅们的手下逐渐变得细腻、生动,真让人惊叹不已呀!雕刻完了还不算完,还得打磨呢。
这就像是给砚台化个妆,让它变得更加光滑、亮丽。
师傅们用各种砂纸,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直到砚台摸上去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滑嫩。
接着就是上蜡啦!这能让砚台更有光泽,就像是给它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
哎呀呀,经过这么多道工序,一块端砚终于诞生啦!你说这得多不容易呀!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机器能做出来的,这全靠师傅们的手艺和心血呢!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师傅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怎么能看到这么漂亮的端砚呢?这每一道工序可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呀!所以呀,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端砚,它们可都是宝贝呢!这端砚工艺流程,不就像是我们的人生一样吗?从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不断地努力和雕琢,才能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艺术品”。
我们也要像制作端砚一样,用心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美好呀!。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端砚,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此,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端砚艺术。
一、端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端砚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考古学家所说,中国的端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端砚由于其质地坚硬、纹理优美、色泽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
在唐代,人们开始用玉石雕刻端砚,正式将端砚这种器物迎入了艺术领域。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选择优质的玉石或其他石材,然后将石材用锯子或手工磨成圆柱形或其他形状。
接着,使用小锤和凿子将其雕刻成最终的形态,然后用砂布和砂纸将其打磨成光滑的表面。
最后,用笔刀将端砚的笔洞加工好,完成制作。
三、端砚的艺术价值端砚不仅是一种写字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砚是雅致、高雅的象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造型设计、纹饰图案和工艺水平上看,端砚充满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一些端砚上刻有诗词或题跋,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端砚的使用方法端砚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书法效果。
首先,正确的拿起端砚,要将砚盖轻轻拿开,将笔端放在墨汁中,然后轻轻一抖,抖去墨渍,再放回砚中调墨,使笔尖饱渍。
接着,要注意手的姿势,手指要放松,握笔时要轻柔。
当写字时,应该使笔尖与纸面垂直,保持一定的笔压,以便书写出端砚独有的韵味与神韵。
五、端砚的收藏与保养端砚的收藏十分讲究,保养也很重要。
首先,要在正确的环境中收藏端砚,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也要离开潮湿的空间。
其次,要避免随意触碰端砚,因为汗水和油脂会对端砚的表面造成伤害。
最后,应该定期对端砚进行清洗和润养,保持其表面的亮度和光滑度,以保证其价值和使用寿命。
总之,端砚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化艺术品,其价值和魅力在于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性和书写特点等多个方面。
端砚石品花纹浅谈

端砚石品花纹浅谈摘要:端砚名贯古今,被誉为“群砚之首”,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更是视端砚为珍宝,刘禹锡称“端州石砚人间重”。
端砚除了石质纯净、纹理细腻、呵气成墨外,其石品花纹石眼、火捺、鱼脑冻、金银线等,都是其它砚石不可比拟的特性,是端砚成为天下名砚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端砚石品意蕴端砚以“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而著名。
同时,端砚也以独特的石品,如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冰纹、石眼等受到雕刻者和收藏着的喜欢和推崇。
一、端砚的石品一般人会将端砚的石品视作一种瑕疵,其实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花纹,有些花纹本身石质亦非常细腻适合研磨,有经验的端砚雕刻艺人会保留这些石品并凸显这种“天工之作”,通过巧妙地设计和精巧的雕琢,使这些石品焕发独特的活力,散发文化的沉淀和魅力。
1、冻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纯净、最娇嫩之处。
根据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冻等。
鱼脑冻其形状如同冻结的鱼脑,色泽白中有黄而略带青色,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
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
最佳的鱼脑冻是白中略带淡青,或略带黄或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有松软之感。
《端溪砚史》中称其“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
带有鱼脑冻得端石,石质细腻、滋润、坚实。
蕉叶白是指砚石上如蕉叶展开,含露欲滴、白中略带青黄的石品花纹,一般其边缘清晰,有细条纹,《端溪砚史》称其“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
天青是砚石中色青而略带灰色的斑块,像雨后乍晴的蔚蓝色天空。
它是端砚石中青花的聚集之处,质地十分细腻和滋润,研磨效果极佳,同时也可置与桌面观赏,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价值。
2、石眼石眼是在端砚中自热生成的球状或椭球性的花纹,似鸟兽的眼睛,是含赤铁矿和黄铁矿的结核体,有黄绿色、米黄色、青绿色、翠绿色等。
石眼一般小则有直径是几毫米,大则有20毫米的,优质的石眼大小适中,形状完美,有多层晕圈,中有瞳孔,似鸟兽的眼睛,此为活眼,为最佳,无瞳孔者、色彩比较单一者称为死眼。
端砚石调查报告

端砚石调查报告端砚石调查报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是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用于研磨墨块。
而砚台的材质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端砚石。
端砚石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要成分的石材,因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端砚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历史、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
一、端砚石的历史端砚石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朝时期,端砚石就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
而到了宋朝,端砚石更是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必备之物。
在明清时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品。
可以说,端砚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端砚石的制作工艺端砚石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选材是关键。
制作端砚石所使用的石材必须具备一定的质地和纹理,以保证最终的砚台具有良好的研墨效果和观赏价值。
其次,石材需要经过切割、修整、打磨等过程,以使其形成砚台的基本形状。
最后,还需要进行刻字、雕花等装饰工艺,使得端砚石更加精美独特。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制作出一块完美的端砚石。
三、端砚石的文化价值端砚石除了作为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端砚石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纹理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作为观赏品展示在书房或博物馆中,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其次,端砚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款识和题诗等,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最后,端砚石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石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市场上的端砚石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对于收藏家来说,端砚石是一种具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投资品。
四、端砚石的保护与传承由于端砚石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端砚石的合法权益,禁止非法采矿和销售。
其次,应加强对端砚石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以确保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制作要点略谈编前语前面,本版分几期刊登了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的《端砚设计要点略谈》。
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端砚收藏者及制砚者的两种角度深入探讨了端砚的制作程序要点和对端砚艺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受到了行家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
本期开始,刊登其《端砚制作要点略谈》,他将从具体的雕刻、打磨、上蜡等工序,深入浅出地阐述端砚的制作要点,与行家和读者分享。
端砚制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笼统地说,它包括:雕刻、打磨、上蜡、配盒等工序。
许多朋友在欣赏端砚的时候,总想探究制作程序和各种雕刻技法,通过深入了解端砚的制作,领悟到端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美感。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创作中有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运用哪种雕刻技法最能凸现端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砚雕风格?砚石上有青花、火捺、鱼脑冻、蕉叶白、石眼、金银线、天青等石品花纹又如何运用?端砚雕刻完成后又怎样包装成为一件艺术品呢?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概述。
一、雕刻端砚雕刻包括雕刻程序、雕刻刀法和表现技法三个方面。
(一)、雕刻程序雕刻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打毛坯、修粗坯、装饰雕。
打毛坯打毛坯,又称凿粗坯。
即在确定砚面的设计图案后,用刀把主题内容打凿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形状,以简单的形体概括设计者构思的整体造型,确定主题结构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位”,习惯上称它为粗坯(见图)。
粗坯是作品的基础,打坯时必须顾及作品的整体结构连贯,一刀一刀地凿去废料,做到有层次、有动势,重心稳定,主次分明,显现出所需要的主题,初步形成一幅与设计要求相符的实体图案。
由于砚石的坑别不同,有的砚石中还匿藏着石眼和各种石品花纹或瑕疵,在雕刻时就要对设计方案不断地进行修改,对雕刻的画面要反复纠正处理,逐渐使画面符合主题审美要求。
当然,打粗坯并不是说在砚石上马马虎虎草率刻制,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对画面进行全方位精心雕琢,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来完成作品。
笔者通常把打坯的程序定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上向下,由近到远,由前到后,由粗到细,由实到空。
修粗坯即根据砚体纹饰进一步深加工,在修理、铲滑、加细的过程中,使刀法与技法互补,让作品题材内容轮廓清晰、起伏分明,从整体上逐渐调整纹饰和作品的各种布局比例。
即把作品的主题结构如雕刻的人物、山水、花卉鱼虫等纹样的具体形态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得到落实并形成完美的图案(见图)。
此时,作品主题细节和线条已趋明朗,纹饰刀法逐步圆熟流畅,各个层次简练分明。
从整体上看,作品已具有充分的表现力。
装饰雕何谓装饰雕?简单地说就是给作品“化妆打扮”,运用精雕细刻修去作品上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纹样表面及侧面细腻完美。
它是雕刻环节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也就是说,当作品进行镂空、通雕、浅雕等一系列雕刻手法完成之后还要对作品局部或某个特定部位实施最后一次的再创作。
比如作品中禽兽类的眼睛、羽毛,蛟龙的胡须、鳞片,花草的叶脉,人物的眼眉、衣褶等,都是作品最重要的表现位置。
操作前应先用细砂纸把整体纹样及局部磨平滑后再细刻。
操作时用力要轻稳,用刀要细心。
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美感。
《五子登科砚》(如图)是笔者的一方得意之作,之所以得意,是因为创作时巧妙利用砚石上的一颗天然石眼设计成一只老母鸡的眼睛,圆媚而明亮。
在老母鸡的身旁雕刻五只刚刚孵化出的小鸡,经过打毛坯、修粗坯之后,再细心地用刻刀对五只鸡身上的羽毛进行一系列修饰,一阵工夫,一只只肉团团、毛茸茸、栩栩如生的小鸡形象出来了,令欣赏者赞不绝口,连道绝妙。
装饰雕要求刀迹清晰,纹饰深浅相宜。
以体现作品艺术效果为最终目的。
有趣的是装饰雕的操作手法同打毛坯的程序几乎相反。
它是先由里到表、由浅到深、由后到前、由远到近和先粗到细而操作的。
这是因为作品雕刻完成后,各个层次结构的硬度已大为减弱,在操作时,左手轻轻按住砚石,右手稳重操刀,绝不能粗鲁蛮干,一但用力过猛,很容易将修饰好的细节和纹样擦伤或折断,使作品因之失色。
(二)、雕刻刀法俗话说,“艺术构思是天赋,精雕细刻是刀法。
”我们在创作中要想把端砚制作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往往会绞尽脑汁尽一切可能在砚石上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但懂得运用雕刻刀法是最关键的。
雕刻刀法,说通俗点就是在砚面抓住主题重点进行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一刀一刀地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对构思的图景和空间通过雕刻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手法。
它是形象地揭示作品艺术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笔者在创作《春光明媚木棉红砚》时(见图),在刀法上采用了“快”、“准”、“狠”三法子。
作品效果非同一般。
所谓“快”,就是下刀快捷灵敏,干净利索。
用精练、悍锵的刀法,把苍劲的木棉干枝雕刻出来,且无刀凿痕迹。
“准”就是确定雕刻层次后准确用刀,恰到好处地把石眼设计成一朵朵木棉花蕾,有的芬芳吐艳;有的含苞欲放;石眼得到巧妙利用,更艺术化,为作品增添无限生机。
“狠”就是运刀力度强悍,不遗余力地把功力倾注到锋利的刻刀上,对准纹饰深入浅出,使作品洗练、畅快,一气呵成。
简单地说,刀法好比书法,它不但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更是笔者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作者往往是每一刀下去,不仅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更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快感。
运刀的转折、力度、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作品更加生动自然。
要想掌握这些刀法,只有多练,熟能生巧,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三)表现技法砚雕创作是一个程序繁杂、技术含量高的活儿。
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以及表现技法。
雕刻技法运用得当不仅作品原有特征(石品花纹)砚形及纹饰图景凸现生机,而且使作品的主题更彰显,艺术感更强烈,从而衍生出比一般砚雕作品更加厚重的文化品味,并产生更大的附加值。
由于雕刻的表现技法多种多样,运用时复杂多变,深度难似把握,技术要求高,通常笔者把它归类为深雕、镂空雕、圆雕(立体雕)、浅雕、浅浮雕、线刻、薄意雕、俏色雕等。
下面笔者对以上最常用的八种技法作详细介绍:深雕深雕就是将砚雕作品的纹饰图案用刻刀雕刻到砚石的一半深度,使作品图景具有高层次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前首先要对砚面上的图案进行反复推敲,确定深雕的层次及雕刻深度后再进行雕刻。
通常情况下,深雕技法多适用于各类坑种的砚石上,这些砚石石性滋润纯净,质地细腻易于操作。
它最能体现砚雕艺术的特点和反映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尤其雕刻山水美景、亭台楼阁,表现力更胜一筹。
《畅叙幽情砚》(见图)就是运用深雕技法雕琢而成的。
笔者根据砚石的自然形状、石皮色泽以及石中的石品花纹等特点巧妙制作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砚面雕夕阳西下,天空祥云飘逸,山谷中松柏叠翠,曲径小桥,溪水潺潺,三位老者膝坐石上品酒畅叙,情趣惬然,是人间,恰似仙境。
巧妙的创意构思,淋漓的表现手法使作品的内在意境和多层次丰富而又变化的墨韵润化,丰富了深雕艺术的主题。
笔者运刀时较好地把握了深雕的尺度,对每一层次全盘考虑,该深即深,该浅即浅,画面层次分明,既放大了作品虚实的表现空间,又给人一种意境宽宏、厚实的艺术视野和美感。
当然,在制作中,并不是说深雕就是作品中唯一采用的技法,它有时会随着对雕刻的不断深入和砚石自身的特点。
如砚石的大小、厚薄、石品花纹的形态、题材、层次感来确定的。
即是最好的设计图案也要避之,更不能深挖深雕,破坏作品整体艺术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说,深雕技法具有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它可以充分发挥和表达作者的艺术思维空间,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达到人与艺术的自然和谐和美的境界。
镂空雕镂空雕又称通雕、透雕。
在雕刻中,镂空雕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把作品砚堂以外的图案纹饰进行镂空。
二是把整个作品按照作者的构思意图对砚体进行全镂空雕刻。
在现代砚雕艺术中,通常采用前者,后者在古代砚作图录或传世收藏品中很难见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端砚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退,人们形成了以欣赏砚雕艺术为主的新的审美观。
现代人不但喜爱端砚的石品和精湛的雕工,更加注重它的表现技法,于是镂空雕刻应时而现。
近年来,笔者在创作中大多在多石眼的砚石上运用镂空雕技法。
如在创作梅花坑石《龙霸天下砚》(见图)时可谓费尽心机了。
硕大的砚石上,天然石眼琳琅满目,圆圆的,青青的;有高的,有低的;有的三五丛立,有的如群星拱月。
一层一层的,令你无法下刀,如用浅雕技法就寻不出深藏的石眼,浪费。
用圆雕技法表现更不能尽力体现砚石的材质美及雕工美,可惜。
那么,用圆雕、浅浮雕……,笔者苦苦琢磨思索着,急得束手无策,抱住砚石在屋子里踱步。
经过一段艰苦的构思,最终还是选用了镂空雕技法。
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通过一刀一刀的镂空雕刻,使砚面有层次感,并在底层产生更宽大的空间,有一种震撼的艺术效果。
二是通过一层一层雕刻,挖掘出更多的石眼来美化作品,丰富主题,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镂空雕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风格,在目前砚雕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已广泛应用。
而使用这种技法创作,砚材最好是选用石眼较多的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及有眼端溪石等等。
当然,没有石眼的砚石也可用于镂空雕,山水楼阁、龙凤祥云、神话故事等都是镂空雕的好题材,以其空灵剔透的雕刻来充分表现出“粤派”砚雕艺术的宏大场面,气势非凡而又精微的艺术特点。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它是90年代初期新产生的一种新型砚雕艺术表现技法。
所谓圆雕,就是在砚石四周进行雕制,即把一方砚石雕琢成立体形状的既有研墨功能又有观赏效果的砚台。
按照使用砚台的习惯,人们都把砚台平放至桌面,而圆雕砚台可以竖立在桌面研墨。
据《中国古砚谱》记载,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方清《阮元铭玲珑山馆端砚山砚》,砚身硕长,呈圆锥立体山水形,砚身四周刻有山石、树木、亭屋、小径、人物。
右边平滑处雕一池塘,可作砚堂研墨之用。
此砚巧用石材中的不同色泽而为之,雕工精湛,风格特异。
也是笔者见到的清代唯一一方圆雕山水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砚雕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一般性砚雕技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砚雕大师也在不断地探索砚雕艺术的新路子,在砚雕创作中不断借鉴和吸取木、石、玉、砖、象牙、雕漆、雕塑及各种雕刻技艺之精华,经过提炼交融,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风格的圆雕工艺砚,如《水秀峰奇砚》(见图)(莫伟坤作)。
就是一方圆雕作品中的姣姣者。
作者较好地运用天然石皮及砚材的高度雕山峦叠嶂,深邃的峡谷中一只木舟顺水,悠悠驶出江面,场景恢宏空阔。
值得赞道的是作者匠心独运,把平静如镜的江面作砚堂使用,既表现了圆雕艺术的特点,又保持了砚台的实用性。
由于圆雕技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从而应合了现代人欣赏砚雕艺术的审美追求,受到人们的热捧。
浅雕浅雕俗称浅刀雕刻。
是介于深雕与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表现技法。
由于其表现手法大都体现出一种安详、宁静、含蓄、沉着的艺术氛围,所以笔者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注重砚石的品质和石品花纹的位置以及造型设计,强调题材与砚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