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练习:模块3 第13单元 课后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岳麓版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 3.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
]4.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 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有,凡真正反对帝 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 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 新发展
二、资产阶级阶级的制度篇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
核心思想: 兴民权、 设议院、 君主立宪
十九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思想包括: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师 夷长技以自强‛③‚君民共主者权得其 平‛ ④‚与外人商战‛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2、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 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两者紧密联系。
三、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1915-1919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 侵略中国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 到发展 3、思想:一方面,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 传播;另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 识分子不容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 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生 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2021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3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后限时训练(三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场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
〞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A.?海国图志?B.?变法通议?C.?中外纪闻? D.?庶民的胜利?A[由所给材料可以看出这部著作成书于鸦片战争后20年内,魏源的?海国图志?即成书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40年代,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故A项正确;?变法通议?是19世纪末梁启超宣传变法思想的重要著作,故B项错误;?中外纪闻?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的强学会的机关刊物,故C项错误;?庶民的胜利?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D项错误。
]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C[?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
]3.“然那么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那么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君主专制C.暴力革命D.改进维新D[题干材料主张“欲予民权自由〞,但反对革命,所以反映的是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进,应选D项。
]4.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那么孔也,其心那么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根底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B[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应选B项。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目的还是发展经济、富国富民,A 项错误,排除;B 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此
处的“平均地权”并不能等同于平均财富,D 项错误,排除。]
9.1924 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
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
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
二重束缚自易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 掊诋满洲执政者不留丝毫余地。清室之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实与有力焉。 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革命势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 无意中间接帮助革命之一端也。
——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材料二 此环奇宏肆之理想,当康氏二十七岁之时既已成立于胸中,直至年 逾耳顺,其言论亦未尝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围。光宣朝士诧康氏为过激,民国时 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形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康氏 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梁氏则富于感情而“太无成见”……梁氏对于清 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及时势既异,其主张亦 随之而改变……康氏欲以小康义行维新,其反对民族、民权之革命运动实一不可 避免之理论结果……梁氏于欧洲之历史政治认识较深,其言论乃渐倾重于民族思 想,而终至放弃《公羊》三世。
没有体现西方文化霸权胁迫,排除 D 项。]
11.(2019·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 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展” 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B [题干中“个人主义”从传入时期被诟病到大行其道,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更加重视,故选 B 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使“个人主义”受到欢迎,排除 A 项;启蒙思想在 华兴起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 C 项;新文化运动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名为 民国实为专制,排除 D 项。] 12.(2019·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 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 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 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 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与其他理论或思想 没什么特殊之处,故选 D 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 1917 年,与材料 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 除 B 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1919 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肩我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唯康梁。虽其解放之程度不如党人,然 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
2021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

2021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1.(xx·江苏南京、盐城二模·6)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北洋水师多年未购一船,体现出了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故①正确;此材料并未将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政体实力做比较,故②错误;日本海军的力量在逐年增置,故③正确;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不在于船速不及日本,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
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
”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B.科学的强国主张C.理性的皇权意识D.盲目的媚外心理【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解析】“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可知体现的是康有为迫切要求变法图强的心理和主张,故A 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虽体现康有为救国之心,但用三年即可使中国富强,并不符合实际,不是科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要求改变君主专制,但没有涉及如何行使皇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盲目的媚外心理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题演练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1.(xx·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析】选A。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2.(xx·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选B。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具体分析如下:3.(xx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选B 。
由题干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即“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易西服”是改制的开端,为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故B 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A 、C 、D 的相关信息。
(xx ·海南单科·T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2021届新高考历史课件:模块3 第13单元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0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81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82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83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84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85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145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146
基
础
知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三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单元高效整合

第十三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纵向梳理]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1.历程(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对点训练]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据材料《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2019·南平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A[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关注西学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士大夫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看出,当时社会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故选A项;“传统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是阶级范畴,排除B项;“大多数的”说明也有一部分士大夫具有新思想,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
]3.冯桂芬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诸国先进的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这些思想都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C项错误;材料中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D项错误。
]4.(2019·新乡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
这反映出康有为( )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A[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君主将权力下放于民以巩固统治,这依然体现了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没有体现限制君权,排除C项;材料中“付权于民”不等于倡导分权政治体制,排除D 项。
]5.(2019·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C[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是,既不照搬传统文化,也不全盘继承现有学说,而是选取其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
]6.(2019·开封一模)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D[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梁启超通过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反思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的不足,排除A项;B项是对梁启超《变法通议》中这段话内容的概括,而非梁启超说这段话的目的,排除B项;梁启超没有表明对德相认识的态度,排除C项。
]7.(2019·郴州一模)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
能全面准确体现梁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C[材料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主张“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即中学和西学都很重要,都要学习,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8.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主要目的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C.尝试寻找中国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C[结合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重点在于通过“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来实现民生主义,这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C项正确;孙中山主张的平均地权有利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发展经济、富国富民,A项错误,排除;B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此处的“平均地权”并不能等同于平均财富,D项错误,排除。
]9.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据此可知,孙中山( )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D[材料“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点出优先学习二者中的哪一项,A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主制度来源于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明确的反帝思想,C项错误。
] 10.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
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C[汉字中本没有“她”字,是在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故选C项;材料创造“她”并沿用至今,不能说明因循守旧,排除A 项;虽引起激烈的争论,但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异常”激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霸权胁迫,排除D项。
]11.(2019·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
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展”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B[题干中“个人主义”从传入时期被诟病到大行其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更加重视,故选B 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使“个人主义”受到欢迎,排除A项;启蒙思想在华兴起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名为民国实为专制,排除D项。
]12.(2019·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D[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与其他理论或思想没什么特殊之处,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肩我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唯康梁。
虽其解放之程度不如党人,然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易也。
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掊诋满洲执政者不留丝毫余地。
清室之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实与有力焉。
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革命势力日增也。
此又梁任公无意中间接帮助革命之一端也。
——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材料二此环奇宏肆之理想,当康氏二十七岁之时既已成立于胸中,直至年逾耳顺,其言论亦未尝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围。
光宣朝士诧康氏为过激,民国时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形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梁氏则富于感情而“太无成见”……梁氏对于清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
及时势既异,其主张亦随之而改变……康氏欲以小康义行维新,其反对民族、民权之革命运动实一不可避免之理论结果……梁氏于欧洲之历史政治认识较深,其言论乃渐倾重于民族思想,而终至放弃《公羊》三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先进思想家是如何冲破材料中的“两重束缚”的。
(2)材料二中的“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梁氏则富于感情而‘太无成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差异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肩我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唯康梁”“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易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光宣朝士诧康氏为过激,民国时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形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梁氏对于清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