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青花瓷分水工艺

青花瓷分水工艺青花瓷,那可是咱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而其中的分水工艺,更是充满了神奇和魅力。
你知道吗?分水工艺就像是一位画家在瓷器上施展魔法。
想象一下,画师拿着一支特别的笔,里面装满了调配好的颜料水,轻轻一触,那颜料就像有了生命,顺着瓷胎的纹理流淌、扩散,仿佛在自主地寻找最美的归宿。
这分水工艺可不简单,它需要画师有极其敏锐的感知和高超的技艺。
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得精准地控制内力的输出,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而且这颜料水的浓度和流动性也得把握得恰到好处,太浓了,颜色堆积得厚重,失去了那份灵动;太稀了,又没法呈现出饱满的色泽,这分寸的拿捏,多考验人呐!再说说这分水的手法吧。
有时候,画师得像个绣花姑娘,细致入微,轻轻一点一勾,就能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边缘;有时候又得像个豪放的书法家,大手一挥,大片的色彩就铺满了瓷面,那气势,可壮观啦!这就像是在跳一场精彩的舞蹈,节奏有快有慢,动作有轻有重,才能跳出动人的旋律。
你看那青花瓷上的山水、花鸟,在分水工艺的加持下,是不是栩栩如生?那一片片的蓝色,深浅有致,过渡自然,仿佛是大自然亲自在瓷器上留下的印记。
这可不就是把大自然的美浓缩在了这小小的瓷器上吗?要掌握这分水工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得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就像我们学习走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经验。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画得歪歪扭扭,颜色也不均匀,但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能画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而且,这分水工艺还特别讲究心境。
画师在创作的时候,得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自己的情感和灵魂都注入到这一笔一划中。
不然,怎么能让这青花瓷有了生命,有了温度呢?所以说啊,青花瓷的分水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你说是不是?。
挥洒淋漓妙笔传神~王步青花的用笔与分水

挥洒淋漓妙笔传神~王步青花的用笔与分水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
他的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
他“出新意予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赞赏。
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本文试就其青花作品的用笔与分水两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笔一件青花作品,相当重要的是依靠精妙的笔意来描写,才能表现生动的神情。
王步有许多笔意精妙为人们高度赞赏的青花作品,这与他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过硬的青花基本功分不开的。
以料水在坯上绘制青花,运笔时因坯体的吸水力强,线条不易流畅,尤其是画长线不易一气呵成。
且青花料线在坯上不透明,它的深浅是以积料的厚薄来达到的,在坯上不易辨别,只有经过高温烧成后才能显现出来。
为此,在坯上要绘制出理想的青花作品,不仅要有过硬的画技,还要有丰富的分水经验和驾驭原材料特性的技能,是从事青花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功。
可以说,王步先生在这些方面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双钩法。
青花艺术自元代以来,就以烛烂的光辉独出于陶瓷艺术之林。
它的绘制技法吸取和运用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是以双钩线为主来塑造形象的。
王步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他早年的作品多以铁线双钩来描写。
据说,他在坯上一笔能画出一尺多长的线条,功夫之深,可见一斑。
因青花料是以钴为主,用多种矿物质组成的原料,用水调画没有粘性。
虽在绘制时,可少许加进几滴甘油,以减少坯的吸水阻力和增强料水的粘度,致使运笔时滑润,笔线易流畅。
即使这样,要画出厚薄一致的长线,仍是非常不易的。
由于坯体的吸水性,不允许细画细描。
稍一仃顿,就会笔势滞凝。
绘制时,如行笔太快,线条易失势而纤弱,以致淡料,若太慢,则笔意滞涩,还易犯料刺的毛病。
所以,王步深知和避免这些局限,故他画线时“以扛鼎之力运寸管”,既不浮且用力均匀,快慢相宜,并做到“眼明、心细、手准”,运笔自如,线条刚劲挺拔。
浅谈瓷上水墨——青花分水

252019.1期青花瓷起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雍乾三朝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花色清新明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白中泛青极具中国传统墨画的神韵。
青花瓷又叫青花,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
分水,也叫分水皴,根据画面的不同题材,分出不同层次的浓淡效果,其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一、青花的历史发展青花瓷现今发现最早的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
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其色浓美。
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
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早在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雍乾三朝青花发展达到了顶峰,同明青花堪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以康窑独步本朝,其款式规模,制造精巧。
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流程已经达到了飞跃的程度。
从今人对中国瓷器的收藏、流通的青彩比传统斗彩更醒目、耐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的传世瓷器品种在数量上可与清青花瓷器相比。
无论是在国内外藏有中国瓷器的博物馆、美术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还是国内外文物拍卖市场和古玩铺,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踪迹,清代青花瓷的影响所及,可遍及全世界。
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
唯有景德镇的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二、青花分水的艺术特点通过学习青花分水和对分水的掌握,其艺术特点简单归纳如下:(1)平色水(平水):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
这种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
(2)水迹纹(浪头水):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
这种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
(3)晕水:根据画意,从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
论青花的分水工艺

用 笔 搅 匀 ,以 防颜 色沉 淀 ,凝 结 而 影 响厚 薄 不 一 。 至 于颜
色填在坯的厚 薄程度 ,最好是在分水时以露料线程度为标 准 ,如果料线模糊 有可能线料过薄处 ,还可能是分水的料 水颜色过浓 ,宜适 当掺入茶水 ,1 R2 n 料线大清楚而颜色分 在坯上又无厚度的感 觉,即是分水的料水过稀 ,需加入适 当的青花料。 其三 ,操作技 术对分水 的影响。在 分水的过程 中 ,
小 , 由于 笔 的含 水 量 少 ,下 笔 后 不 宜 太快 。 这 就 是含 水 与 面积 之间的关系。2 、 速 度 与 浓 度 之 间 的关 系 。 运笔 时 并
使 之 堵 水 力 不 强 ,分 水 时 易 “ 跑 水 ”对 操 作 会 造成 一定 的
困难。在釉坯上勾线 ,料线 不可过浓 ,以防料线在凝结性
我们 一 定 要 掌 握 执 笔 的 方法 ,运 笔 、 挤 水 、 带水 、收 水 以
现力 ,在其原有 的色度上拉开很大的距离 ,具有极丰富的 效果 ,突 出其 画面 的特征 ,它的表现 手法有平水等。 平 水 ,它用 不 同浓淡 的料水 ,把不 同色块 表现 出平
均 色 面 ,画面 精 致 生 动 。 晕 水 , 是 根 据 画 面 要 求 , 有 深 到 浅 、 浅 到 深 的 效 果 ,先使 笔肚 含 浓 水 在 笔 尖 蘸 点 清 水 ,然后 一 笔 分 下 ,使 绘纹 内 有 浅到 深 的 变化 ,可 以表 现 出 画面 的 明暗 关 系。 浪 头 水 ,是 在 分 水 行 笔 的 时 候 , 一 笔 连 着 一 笔 连 续 重 叠 完成 ,使 画面 有重 的装 饰 性 和 随 意 性 ,有特 殊 效 果 。
在 中国陶瓷 发展史上 ,明 中期 青花瓷 绘制有个新 的 转变。在绘制上从单一的画笔 ,发展 为用细笔画线 ,另用
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分水技法青花分水技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陶瓷装饰技术,在瓷器制造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是在釉下绘制青花图案的基础上,用一条或多条线将瓶口和瓶底连接起来,形成水平面,使装饰图案在容器内外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本文将介绍青花分水技法的历史、特点、制作过程和应用。
历史青花分水技法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技术。
明代时期,青花分水技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著名的明代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
清代时期,青花分水技法的应用达到了顶峰,成为清代瓷器制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法之一。
特点青花分水技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装饰图案分割成内外两个部分,让它们在容器的内外部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在釉下绘制装饰图案的基础上,通过线条和形状的设计,将图案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使得在容器内部看到的图案和外部看到的图案有所区别。
此外,青花分水技法还能够让容器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空间感,有时甚至能让人感到容器里面的水流动起来。
制作过程青花分水技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绘制图案。
首先需要在瓷器表面绘制图案。
这个过程需要用到针,将细小的图案细节用针描绘出来。
2.描绘分水线。
画好图案后,需要描绘分水线。
分水线需要紧贴着瓶口或瓶底的边缘绘制出来。
通常使用一根细长的笔和一些定制的模板来完成这个过程。
3.焊接分水线。
使用小刀和一些特殊的玻璃胶将分割线与瓶体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牢固。
4.上釉。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将整个瓶体上釉,完成制作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在高温下进行,通常需要将瓷器放进烘箱中进行烧制。
应用青花分水技法一般用于制作瓷器,例如花瓶、酒瓶、茶具等等。
在古代,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成为瓷器艺术的标志性技法之一。
今天,虽然传统工艺已逐渐式微,但它依然是瓷器制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法之一。
总结青花分水技法是中国瓷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文化和工艺的精髓。
这种技法在形式和历史上都十分独特,并且在瓷器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认识与运用

212017.6期收稿日期:2017-10-27美 术 论 丛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认识与运用/黄志华(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QIAN TAN QING HUA FENG SHUI JI FA DE REN SHI YU YUN YONG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被称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
其中,青花以其久远的历史、单一而又丰富的颜色及其“瓷不碎、色不掉”的特点一直位居于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
青花以钴土矿石为原料,经过细磨、调配后为青花料,可直接描绘于泥坯上,描绘完成后再罩上一层透明的白釉,然后放入窑炉中经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在烧制的过程中青花料会随着窑炉内的温度升高而渗透于泥坯与透明的白釉之间,当烧制完成后,青花料也永久被固定在白瓷与白釉之间,形成艳丽的蓝色,正是由于这种釉下工艺的烧制,使得青花瓷有着“瓷不碎、色不掉”甚至有着“与地球同灭亡”的美誉。
在青花瓷的制瓷工艺中,描绘尤为重要,描绘技法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一件青花瓷的命运。
描绘技法多样可分为随意而又洒脱的写意、细腻而又写实的工笔、畅快而又豪迈的泼墨(泼料)。
这三种都与国画中运用的技法如出一辙;还有一种是区别于以上三种描绘技法而又在陶瓷艺术领域极具特色的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分水技法是青花绘制的一大进步,青花分水技法所需要用到的毛笔与国画毛笔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它笔的腹部比较大,可以饱含大量的青花料水,笔尖呈弯曲状,形似鸡头,所以称其为“鸡头笔”。
在分水过程中,执笔的姿势也不同于毛笔,其执笔姿势与我们执钢笔相近,这样是为了方便分大面积区域的时候,当一笔料水流下较慢时,可以靠食指挤压笔头来获得更多的料水来完成大面积区域的分水。
青花分水的料水配法到现在已有很多种,从一直被广泛运用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颜色到如今的浓和淡两种颜色都有,有的甚至调配出十种或更多种料水来运用,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对画面的要求来决定。
在青花分水的实施步骤中,分水、收水以及对跑水后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跑水 是指在青花分水的操作过程当中因操作不当造成青花料水过多或分水速度过快没有控制住力度。
试论景德镇青花瓷传统装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景德镇青花瓷传统装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摘要:在中国陶瓷历史中,青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代表。
它将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统一的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和人的情趣,极富寓意性和启示性,能给美再创造的心理空间。
关键词:陶瓷文化青花瓷历史一、前言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从古至今一直以其优秀,灿烂的瓷文化,精湛的技艺,独特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的发展及其潮流。
其所制瓷享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
在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中以青花影响最大。
它的出现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位居景德镇陶瓷装饰之首。
青花装饰的发明是景德镇陶瓷先辈的智慧结晶。
它是在唐代釉下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来。
青花瓷的出现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人类使用的瓷器推进到白瓷彩绘的时代,从而使景德镇陶艺人不再单一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以其广受世界人民喜好为景德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二、青花的产生极其特点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在窑器“以青为尚”的单色青釉为主的基础上由景德镇陶工先辈们创造性的吸收外地经验,改革色釉,并且不满足于刻花、印花纹饰。
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书写工具――毛笔用于瓷器的装饰应用中,使其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极大的突出了我们中华的民族文化,从而使青花成为极具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青花瓷器的第一个特点:它是一种釉下彩绘。
就是在生坯绘画,再罩上一层面釉,再送入窑中高温一次烧成(1300度上下)。
所绘制图样经过高温处理不易模糊,色彩能够经久不变。
由于它无需配合含铅量高的溶剂帮助发色,降低烧成温度,避免了铅的毒性危害。
加上由于透明面釉的绝氧保护,青花画面永不褪色、氧化、脱落、不易磨损、不怕酸碱物质的腐蚀,在生活用途上非常的理想。
青花瓷器的第二个特点:色彩效果素雅,宁静。
把彩绘艺术的欣赏美很好地和日常使用的瓷器完美结合起来。
从古至今的青花装饰庄重、丰满、清雅、古朴,都让青花瓷深入的反映生活及高雅的民族文化。
浅谈传统青花分水技法

浅谈传统青花分水技法青花瓷是我们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就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民族文化酌土壤之中,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为兰色,因此称之为“青花瓷”。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除元代盛行的“淡描”装饰外,影响最盛的当推明代嘉万年间的“分水”技法工艺。
所谓“分水”法原理,源自水墨画的“墨分五色”而演变为“料分五彩”。
含料多少是关键,含料多则浓,含料少则淡。
所以青花水分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色之分。
那支饱蘸了青花料的羊肚笔,以笔锋微微离开坯面为要领,以浓到淡地完成阴阳晕染的预定目标。
也就是说,分水笔的笔毛不能碰到坯面,而让饱含水料的欲滴非滴之笔自如运行于坯面上,若速度快而水匀,则烧成效果清亮,反之则混浊。
“分水”一般在勾好了的线内进行,以达到青花画面阴阳浓淡不同的色调表现效果。
现在掌握和使用这种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大多采取口染法,泼料法,喷料法。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学会和传承这门传统的分水技艺。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青花料是一种矿物质,本身没有粘性,与水调和容易沉淀。
同时所画泥坯吸水性极强,料笔画上去,料水即迅速被吸干,如果动作迟缓笔线不易画出,所以除了熟练地掌握描绘技术外,还应具备对料性与水性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出好的青花作品。
(一)首先是勾线先用三寸小碟将磨细的青花料装入碟内,用浓料在碟中筑起一道料坝,一边盛水,一边便于调料,调料时加上适当的甘油,可以使料色鲜艳,运笔流畅。
用笔粘料时,料水必须充分调匀,干湿恰当。
太干时可沾些清水调入,太湿时必须多沾取浓料。
沾饱了一笔,在提笔时要防止料水下滴,可仰笔将笔杆往桌上轻敲,然后再往坯上画。
这样笔上含料较多,能画较长的时间。
落笔拉线都要把笔杆执稳,用中锋笔法,运笔缓慢均匀,不宜太快和太慢,更不能继续停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劲的笔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步 开 创 式 地 使 用 了 甘 油 原 料 , 让 以 分 水 技 法 绘 制 的 画 面 更
等 技 术要 点 。
2
.
润 泽 ; 以 淡 水 绘 制 各 类 小 写 意 作 品 , 蔬 菜 瓜 果 等 题 材 在 他 笔 下 显
的 料 线 接 近 , 其 作 用 多 为 醒 目 与 提 神 ; 如 将 其 使 用 在 图 案 纹 样 范
畴 , 点 缀 式 地 与 其 他 料 色 搭 配 可 让 画 面 更 为 活 络 。 而 在 分 水 技 法
中 , 因 青 色 相 对 纯 度 高 、 亮 度 强 , 最 能 体 现 出 青 花 特 点 , 为 此 正
、
让 画 面 效 果 柔 和 匀 整 , 呈 现 出 业 内 所 说 的 “娇 翠 欲 滴 ” “幽 靓 ”
效果 。
近 年 来 分 水 技 法 的发 展
尽 管 数 百 年 来 景 德 镇 的 瓷 绘 技 师 在 实 践 操 作 中 , 不 断 地 完
为 了 丰 富 色 阶 , 色 度 接 近 白 地 的 影 淡 作 为 青 白 对 比 的 过 渡 色 之 作 用 亦 不 可 小 觑 , 景 德 镇 画 师 所 绘 的 山 水 通 景 之 青 花 瓷 画 可 常
浓 、 二 浓 与 正 淡 这 三 种 料 色 的 使 用 频 率 最 高 , 如 果 运 用 得 法 , 可
绪 年 间 不 少 画 师 模 仿 康 熙 、 乾 隆 年 间 的 青 花 分 水 之 作 , 涌 现 出 了
不 少 令 人 叹 为 观 止 的 精 品 。 而 民 国 时 采 用 青 花 分 水 技 法 绘 制 的 陶 瓷作 品 ,则 多 为粗 滥之 作 ,鲜 有可 媲美 康乾 时 的佳 作 。 三
见 影 淡 装饰 ,风 格 明朗 通 畅 。
善 、 发 展 以 及 改 进 青 花 分 水 技 艺 , 丰 富 着 青 花 的 艺 术 语 言 , 但 后 来者 并 未 只 知沿 袭 前人 留下 的 技法 ,而 是主 动 求 变 。上 个 世纪 5 0 年 代 , 现 代 青 花 大 师 王 步 就 将 中 国 写 意 画 与 传 统 青 花 技 法 结 合 并 予 以 发 展 , 让 区 区 一 支 分 水 笔 在 他 手 上 达 到 “ 为 我 用 ” 的 高 超 物
得 更 具 生 命 力 。 而 “ 线 描 ” 笔 法 的 创 造 性 运 用 , 基 于 大 写 意 手 铁 法 所 创 造 出 的 分 水 写 意 法 , 则 奠 定 了 王 步 “青 花 大 王 ” 的 艺 术 地
位 。
分 水 技 法 的 历 史 发 展 脉 络 分 水 技 法 滥 觞 于 元 至 明 成 化 早 期 , 但 “学 画 不 学 染 , 学 染
当 代 艺 术 家 中 , 中 国 工 艺 美 术 大 师 黄 卖 九 也 是 一 位 对 发 扬 以 及 创 新 青 花 分 水 技 法 作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陶 艺 名 家 , 他 在 对 王 步 等 前
明 成 化 中 期 时 的 分 水 技 法 仅 分 浓 淡 两 色 , 所 用 平 等 青 之 料
境界 。
经 过 数 十 代 画 师 的 摸 索 , 分 水 技 法 在 青 花 装 饰 使 用 方 面 已 形 成 了 一 定 的 规 则 : 如 放 置 于 庄 重 场 所 的 大 型 陈 设 瓷 , 其 画 面 色 调
多偏 于 沉 重 ;成 套 的餐 具 或茶 具 ,其 色 阶偏 少 、色 调 也偏 清 淡 。
重 。
清 雍 正 中 期 青 花 分 水 技 法 曾 有 过 短 暂 的 复 兴 时 期 , 其 作 品 不 仅 层 次 清 晰 , 而 且 呈 现 出 赏 心 悦 目 的 正 蓝 色 调 , 可 雍 正 晚 期 时 分
水 技 法 又 再 次 陷 入 衰 退 。 自 乾 隆 之 后 的 青 花 瓷 亦 呈 下 滑 势 头 , 光
明星 ”的 美誉 。
江 西 省 工 艺 美 术 大 师 孙 同 鑫 等 一 大 批 当 代 知 名 陶 艺 家 , 也 在 青 花 分 水 技 艺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方 面 , 或 多 或 少 地 取 得 了 自 己 的 成
不 学 画 ” 的 分 工 则 应 出 现 在 成 化 之 后 , 分 水 技 法 与 元 时 拓 涂 法 相 比 , 所 绘 画 面 更 为 清 亮 , 而 嘉 靖 与 万 历 年 间 则 倾 向 于 浓 艳 , 可 以 明 显 地 看 出 青 花 分 水 技 法 正 日益 走 向 成 熟 。
( 被 称 为 陂 塘 青 ) 乃 是 国 产 , 逐 渐 形 成 后 人 熟 知 的 典 型 成 化 青 也 花 。 此 时 采 用 分 水 技 法 的 成 化 青 花 已 没 有 笔 触 痕 迹 , 画 师 使 用 双 勾 线 条 , 再 以 画 笔 晕 染 轮 廓 , 虽 然 画 面 效 果 常 存 在 浑 浊 现 象 , 但 相 对 于 此 前 的 青 花 色 调 处 理 方 法 而 言 已 是 重 大 变 革 , 成 为 日 后 成
熟 的多 色分 水技 法 的基 础 。
辈 艺 术 家 的 作 品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后 , 经 过 消 化 吸 收 再 开 创 出 自 己 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 其 先 分 水 、 后 勾 线 的 独 特 艺 术 装 饰 手 法 , 不 但 将 青 花 分 水 发 展 演 进 至 新 的 层 次 , 也 让 自 己赢 得 了 “青 花 分 水 画 之
第 2 2卷 第 6期 2 1 年1 月 0 1 2
尊 似 缸蹦 免
JN D ZE ’ CR M C IG E HN S E A I S
一
与和 谐 的艺 术效 果 。 作 为 最 饱 和 的 料 水 , 多 在 小 面 积 上 使 用 的 头 浓 之 呈 色 与 勾 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