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四大名瓷之元青花

合集下载

元 青花

元 青花

元青花瓷(概述)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绝大多数珍品出自景德镇(产地)扬海外,显示了对元青花的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元青花的窑址调查。

准确的元青花烧造地难寻,元青花的窑址究竟在哪里?《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从几位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口中听到了较为一致的答案:元青花珍品绝大多数出自景德镇。

据悉,除了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等地也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位陶瓷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元朝时云南玉溪窑等地烧制的是青釉青花,精美的白釉青花基本都是在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其他窑非常少。

其他瓷窑所产的元青花,在颜色、纹饰等方面都远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据文博界专家考证,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一方面,宋元交战频繁,北方大量工匠艺人为谋生路举家南迁,江西景德镇成为陶瓷工匠汇聚之地。

他们把北方窑业的先进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入了南方瓷业生产。

另一方面,景德镇有比北方更优越的制瓷环境、更好的制瓷矿产资源,瓷石、高岭土、水和森林等资源丰富。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白瓷的偏爱,也促成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元政府在景德镇专设的浮梁瓷局,使景德镇拥有较大的瓷器生产规模。

颠覆你我认知的元青花

颠覆你我认知的元青花

颠覆你我认知的元青花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

元青花一般器型硕大,显得笨拙,胎体比其他时代的瓷器厚而沉重。

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类,接口镟削不细致,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烧造不易,所以难免会出现翘棱、夹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

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

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

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但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产于中国,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元人(蒙古人)首先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再换取“外汇”。

再说,元朝共计97年,就算从至正年开始做青花瓷也有28年,当时景德镇有300个左右的窑口,民窑不算,按官窑算少则也有30个,每个平均每天生产10件,每年一个窑生产3650件,28年一个窑生产102200件,30个窑28年共生产3066000件,出口1000000件,国内还有2066000件,至今存世量按万分之五国内也应有完整元青花瓷官窑瓷1000多件。

打个简单的比喻:自己还饿着肚皮,怎能拿粮食去换钱呢!元青花瓷只有满足了元人需求和国内的基本需要,才可能拿去换钱,就是洋人订做数量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

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

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在传世的元青花瓷器中,瑞兽珍禽、花木鱼虫、戏曲故事,无一不行入画,其题材和艺术技法的富厚水平,大大凌驾了之前的单色釉瓷和明清两朝官窑的纹饰名堂。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

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似乎有点偏颇,理由是:一、我国陶瓷彩绘早就采用了钴料。

学者研究证明,采用钴为原料绘画瓷器,源于唐代,那时的钴料直接画在陶瓷的表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下彩青花瓷。

到了元代,才在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造型艺术、绘画技巧、图案装饰、窑温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青花瓷器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钴蓝色料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人们早就使用了这些原料施于陶瓷上,只是当时对钴料的提炼技术还不是那样精纯,外国钴料的引进,确实对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好的效果。

这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本土,用外来的肥料浇灌,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棵树是外国的树。

三、元青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表现在原料上,更表现在艺术文化的内涵上,也就是说,通过它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表现它民族文化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了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

成吉思汗、忽必烈率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并开疆拓土,把版图扩展到欧亚广大区域,其疆域的广阔,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推动和影响着全国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陶瓷艺术。

同时,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有不少汉族文人受元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流落民间,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使元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元朝十分重视陶瓷的制造,忽必烈正元5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以监督制造供贵族们享用的瓷器,这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

元青花的历史(共5篇)

元青花的历史(共5篇)

元青花的历史(共5篇)第一篇:元青花的历史元代是景德镇瓷器生产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即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及颜色釉瓷。

当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时候,青花瓷器跃上瓷苑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之一。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发明之一,虽与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术含量更高,较青花的烧成难度大,产量也更低,色彩纯正的器物传世不多。

枢府瓷在元代景德镇窑也达到高峰。

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名卵白釉。

此外,蓝釉、红釉、青白釉以及釉上彩绘画也制作极佳,为以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窑一枝独放、并成为皇帝御用瓷器烧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青花为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

其制作方法为用含有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原料经高温烧造呈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色蓝白相间,也称“青白花瓷”。

青花瓷器,因其釉下彩绘,故色彩不会脱落,又因烧成率高,颜色鲜艳而极受欢迎。

青花始烧于唐代。

元青花除景德镇的官窑民窑以外,尚有云南的玉溪窑、建水窑。

云南的青花瓷时代要晚一些,用当地的钴土料绘画,瓷胎用石英含量很高的瓷石作原料,釉是含钙较高的灰釉,经1 200℃高温烧成,釉质粗,白度不高,普遍发绿,与景德镇窑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青花瓷器的烧造至元代景德镇窑时极为成功,古董免费评估咨询鉴定微信wkxs123456789电话*** 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官府设置了督烧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将作院》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

至元十五年(1278)立。

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

大使、副使各一员。

”此时的民间窑场亦有烧造瓷器,如“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有尺籍,私立者刑”,这些都为当时的民间窑场而设立。

在此情况下,官、民窑的烧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是大量使用瓷器,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于元朝宫廷生活用具描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属制成品。

211279332_享誉世界的“青花瓷”

211279332_享誉世界的“青花瓷”

慢读中国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其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所谓“苏麻离青”,是当时中国进口的钴料。

行走于丝绸之路的商人曾将产自西亚的钴料和适宜伊斯兰欣赏需求的器形及纹样带到中国订烧瓷器。

元青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它与唐宋年间的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

元以前,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到元时,马背上的蒙古族以“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期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之所以价值连城,除了稀少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工艺也达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还是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

元亡后,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均以巧为美,繁缛华丽,而非元代画工的率真写意。

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不过300件。

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为稀缺,全世界已知不足10件,都藏于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赵晨,青年学者,书法家,辽宁省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书法、美术和摄影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创办瀚晨书院(辽宁·沈阳),自主创建国学、国艺双驱素质教育体系,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享誉世界的“青花瓷”
文/赵 晨
3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元青花如何辨别辨识,你了解元青花吗?

元青花如何辨别辨识,你了解元青花吗?

元青花如何辨别辨识,你了解元青花吗?元青花用麻仓土和瓷石作它的骨架和血肉之躯,用苏麻离青和白青釉作衣裳,以高超的绘画技术神韵给瓷器赋予灵魂,所以它在全世界拍卖史上屡屡创高价位记录,已经树立起它的霸主地位。

人们对元青花的青睐有增无减,对元青花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同时,因为利益所驱动,元青花的仿品也多起来了。

任他怎么高仿,器型可以模仿,纹饰可以模仿,甚至用电脑三维技术都用上了,但拿高仿高手黄云鹏先生自己的话说只能模仿百分之八十就不错了。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一拍卖,黄云鹏先生很快把仿品做出来了,但把真的和仿品放到一起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仿品还是没有拿到苏麻离青这个身份证。

遗憾啊!这是一切高仿者的最大遗憾。

可以断言,他们永远也拿不到苏麻离青这个身份证。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苏麻离青没有原料来源。

二是江西景德镇地区根据环保和封山育林的林业政策,早几年就不让烧柴窑了。

烧一个窑大概用四大卡车柴禾的。

苏麻离青的发色是有条件的,现在的高仿已不具备这些条件,他根本烧不出元青花那样吸住人们眼球的好青花瓷器了。

图片仅供参考图片仅供参考图片仅供参考一,盘点青花钴料的来龙去脉。

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现在近东,但实际上中国唐朝业已开始使用。

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地区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作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培烧后呈现美丽的兰色。

这可能是受唐朝的启发。

中国的青花最早从唐朝开始烧造,宋代北方磁洲窑也烧制过青花瓷,别的什么窑也可能烧过。

唐、宋青花用的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早期烧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国内青花钴料。

元代中后期随着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加,还有蒙古族贵族本身的需要,以苏麻离青着色的元青花应运而生。

有人说突然,实际不突然。

元朝实行的是自由往来的开放政策,人和物都能有进有出,所以出现了“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华夏元青花百科

华夏元青花百科

华夏元青花百科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色彩单纯,却勾勒出王者气息;波澜不惊,却流露出盛世风华。

元代青花瓷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156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创造了元青花瓷拍卖的神话。

每一件元青花都要通过我们仔细鉴别、商量价格、购买集中到一起的,这些年,我经过了15次大小公开展览,参与举办了7次元代瓷器专项展览,我就是通过这些展览机会,结识了很多有眼力的爱好者和收藏圈的朋友。

事实证明,我们元青花俱乐部的收藏水平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是民间收藏研究元青花的一个缩影。

由于社会上的仿品比较多,有很多仿的比较好的元青花,欺骗了很多元青花爱好者,我们有必要把元青花的事情说说清楚。

各个坑口出土元青花的釉面都有所不同,有大旧如新的,有釉面不同局部蚀失的,也有完全失釉的,不同的坑口要对釉面有不同的对待,熟悉各个类型的坑口釉面特征才是关键。

这些特征的掌握,必须大量观察和实践,并非纸上谈兵就能掌握。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开始令元代青花瓷器走进更广泛的大众视野。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

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

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

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带您认识元青花的真面目

带您认识元青花的真面目

带您认识元青花的真面目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

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

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

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

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

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

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

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

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

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

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

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

并非瓷胎本色。

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

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

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

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

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

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

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

这就是窑红。

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景德镇四大名瓷之元青花
发表时间:
2013-11-13T12:56:46.3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 作者: 胡仕鹏
[导读] 元代青花为什么能一烧即成呢?这源于它的天时地利人和。


胡仕鹏 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000

要:本文以在校本教材中的参选探讨如何发展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陶瓷文化,进一步解析陶瓷文化的
丰富内涵,为当代陶瓷教育、事业、传承劈开一条新颖的思路。本文以元青花为典例,阐述了元青花的技艺发展与当代青花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元青花
二元配方 当代绘画艺术

景德镇以瓷立镇,成为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的制瓷名镇。景德镇为何能成为制瓷名镇?为何制瓷技艺能流传千百年不绝,而不断扩展?
要解开这些谜题,或许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并访遍景德镇大街小巷,才会稍稍知晓。今天,我将从元青花的历史角度,让大家一窥景德镇
的传承历史。景德镇三个字现在能让世界记住,是因为在元代这里生产出了一批让皇室
“惊艳”的陶瓷。为何惊艳?这就要从唐宋说起了。

唐代富硕喜金银好美食,对瓷器的需求量不高,当时的器皿皆是金银玉铜质地所造,只有部分碗盘杯碟是瓷土烧造。唐代落寞宋代崛
起,宋人喜各类天青釉,器型单调,却也不失素雅之风。而且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宋代的瓷器烧造不如现在晶莹剔透,质地也不如现在
坚硬。到了元代,由于疆域辽阔,民风迥异,就连制作陶瓷的工艺也悄然发生了转变。在元代之前,全国所有的陶瓷配方都是单一的瓷石
配成,烧造温度约在
1000°C左右。但到了元代,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成了二元配方,使陶瓷的烧造温度大大提升,也改变了景德镇的陶瓷
历史,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埋下了伏笔!

元代青花为什么能一烧即成呢?这源于它的天时地利人和。元代因征战不断,使得景德镇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成了北方各类工匠的避难
地,这是地利。加之大量北方绘画工匠的到来,带来了娴熟的绘画技艺,这是人和。最后就是当时的景德镇是个难攻易守的小镇,而且也
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这使得景德镇逃过一劫,为元青花的出现构造了
“天时”。青花,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原料的着色剂,在坯体表面进行绘
画,施以透明釉,再以
1300°C高温烧造,经氧化还原焰,青花显现蓝色色调。而元青花的特点就是,其青花料乃是至今无法配置的“苏麻离

”,一种低锰高铁的钴料。

元青花的乍然出现奠定了景德镇日后陶瓷市场的地位,也奠定了景德镇陶瓷的国际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陶瓷艺术创作离不开创新,
也标志着陶瓷的发展和当代人民的生活风俗相辅相依的关系。元青花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原因有三:
1.元代疆域辽阔,北至阴山以
北,南至海南诸岛,东北至当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和现在的俄罗斯以及中欧地区的国家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贸易带动经
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方国人民的喜好。因而陶瓷在贸易当中最受推崇,是许多贵族争相竞买的奢侈品。
2.元青花的青花原料
是苏麻离青,化学含量属于低锰高铁,产自波斯。之后从明代开始所用的青花料大都是石子青、朱明青、平等青和回青,这些青花难有元
青花的豪放之风。
3.这也是最特别的一点,元青花的泥料是景德镇出产,它的绘画风格却是南迁的北方画工的风格,属于南北风格相结
合,这就是为什么元之后的青花没有粗犷的画风了。

现在,人们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沿着祖辈们的传统之路,摸索着,探究着,延续着,改变着……现代的青花,丛生出许多技艺,
如釉下五彩、青花釉里红、斗彩以及现代的釉中彩等等,无一不是由釉下青花的技法演变过来的。

当代的青花,有素雅芊芊的蓝,有浓郁如山的蓝。这些蓝,是从千百年前流传至今;这些蓝,犹如潺潺流水,时而细腻,时而汹涌;
这些蓝,依附在不同的器型之上,有着不同的秀美;这些蓝,攀岩在不同的胎体之上,有着不同
“身姿”!青花啊,它不同于粉彩,它有由浓
到淡的层次;青花啊,它不同于颜色釉,它有着多姿多彩的画面;青花啊,它不同于玲珑,它有着穿不透却也看得透的艺术气息。有人把
它比作乡间小姑娘,素雅简朴却也十分耐看;有人把它比作高贵的贵妇,端庄贤淑不可亵玩
……种种比喻都将青花的美、青花的姿态形容
到至纯至净。

有人说,当代青花已经大不如前,没有了以前的娟秀,好像随便画出什么也能当作画,图案多了许多随意和无限制。也有人说,以前
的青花都像是刻意雕刻的花,没有灵动和随意的潇洒。我们在当代青花的艺术创作上,已经看不到千百年前传统青花的影子了,也看不到
中规中矩的线条。但能因为这样,我们就说现代青花忽略了传统青花的技艺?我们不能,传统青花注重线条流畅、画面布置、情景写照;
现代青花则是在后两者的布局上,更大层次地发挥毫不定制的线条,让人们更能真切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构思,彻底地将画面与作者
内心世界相联系,这些是在传统青花上看不到的。传统青花只有规矩的线条、寓意丰富的画面,这一切的呈现都是画匠按照所谓的规定安
排好的。在这样的画面上,你看不到作者丝毫的心情,也看不到作者对画面的理解与想法。

成熟的青花绘画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里程碑。成熟的青花不仅要依着质地坚硬的坯体,还要仰仗热衷绘画的技工们。一辈又一
辈的老技工,把二元配方和青花绘画的技艺一代又一代相传下去,创造了景德镇陶瓷历史一个又一个高峰。我不由感到当今的景德镇是一
个数量庞大的大家庭,这个家庭里的人们分工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从事着陶瓷教育的工作,而每一个人又乐此不疲。他们或许一辈子也没
走上过讲台,一辈子也没拿过粉笔,他们却用自己最朴实的肢体语言诠释着陶瓷技艺的传承,让景德镇的陶瓷技工一代一代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