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200字

合集下载

名人读书小故事200字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6篇

名人读书小故事200字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6篇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
我看过许多本书,比如说,《草房子》、《鲁滨孙漂流记》、《落花生》、《孩子们的秘密乐园》。从草房子中我认识了敢想敢做的桑桑,认识了心思细腻的纸月;从《鲁滨孙漂流记》中我认识了勇敢的鲁滨孙;从《落花生》中我认识了许地山一家;从《孩子们的秘密乐园》中我认识了沉稳而有智慧的万年龟,认识了酷爱打扮的菲娜,还认识了举止优雅的小白!
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记得在四年级时的一天上午,刚放学,我拿着一本《小学生天地》在路上走,边走边看,书中的精彩内容将我深深的吸引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书,却没有注意前方的路,“啪”的一声,就撞在了一根电线杆上,疼得我眼冒金星,手中的书在忙乱中掉在了地上,并撕掉了大半页,那个心疼啊。我赶紧报着书狂奔回家,并立即用透明胶将书粘好,小心地将书放进书柜里。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名人爱读书的故事9篇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名人爱读书的故事9篇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名人爱读书的故事9篇名人读书的故事一: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的故事二: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名人读书的故事三: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读书的故事四: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五: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名人读书小故事最新5篇

名人读书小故事最新5篇

名人读书小故事最新5篇给孩子讲故事是最容易让孩子明白道理的好方法,即使道理深刻难懂,也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变得通俗易懂。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读书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读书小故事1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

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推荐度: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此时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就是吃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我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我昏昏欲睡,头垂到必须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我打瞌睡犯困。

苏秦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就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就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31、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2、顾炎武勤于攻读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10篇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10篇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10篇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精选篇1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精选篇2匡衡凿壁偷光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精选篇3车胤囊萤映雪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精选篇4苏东坡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左右精选篇5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11篇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11篇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11篇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精选篇1)春秋时,齐国的大臣鲍叔牙结识了管仲,两人成了好朋友。

之后,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使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

有一次,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看他,握着他的手问:“你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万一你一病不起,谁能够替我管理国家呢?”管仲叹了口气说:“可惜宁戚早死了。

”齐桓公说:“我想任用鲍叔牙,你看怎么样?”鲍叔牙是元老重臣,又是管仲的朋友、大恩人,不料管仲说:“鲍叔牙虽说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宰相,管理国政。

因为他对别人的过错老是记在心理。

这谁受得了?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事后,有奸诈小人到鲍叔牙面前去挑拨。

鲍叔牙听了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推荐他的缘故啊!”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精选篇2)齐白石62岁时就开始对虾写生。

齐白石在小院子里的水池中养了虾,以观察虾的形状。

齐白石68岁时对虾的形象进行了重大的改造,淡墨画出的虾头,虾身加上一点重重的浓墨。

虾眼改小圆点为两横笔,虾腿八条减为六条,1934年,齐白石71完成了画虾的最后的改造;后腿有六对减为五对,简约、概括、唯美,达到了“似与不似人间”的境界。

今天我读了齐白石画虾这个故事,想到的就是多观察事物,胸有成竹;就可以做好一切的事情。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精选篇3)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5261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4102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1653“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

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有的把书比喻成雨:书是人类的雨滴,帮助人们滋润荒凉的沙漠。

有的把书比喻成医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精选篇1)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精选篇2)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

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

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名人故事大全200字名人故事大全200字一、名人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二、名人爱国故事: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

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

”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

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三、中国军事人物——叶挺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24年底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升任为副师长、师长。

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

同年底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

1946年以党中央营救获释。

由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篇二: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的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篇三:中国名人介绍 200字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 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华佗[1]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2-4]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5] 、“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