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合集下载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1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1

对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回应近现代历史中西方影响的扩大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非西方社会对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回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多以如下方式体现:抵制现代化和西方化;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拥护现代化和反对西方化。

整体来看,抵制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抵制西方化是大多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一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时的回应。

(一)抵制主义即使以融合精神著称的日本在最初接触到西方化时也实行一种本质上的抵制政策,它只允许引进像武器这类有限的现代化形式,而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都被严格禁止,甚至西方人遭到驱逐。

这种抵制的立场随着1854年佩里将军强行打开日本门户而结束。

而中国则盲目相信自己是“天朝上国”,谈不上抵制,以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拒绝了西方化和现代化。

只是同日本一样英国强加在中国头上的鸦片战争也把中国拖进了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

这些表明19世纪西方的实力使非西方社会单纯的排外政策变得越来越难,最终是完全不可能实现了。

而在现代社会,盲目抵制排外的代价更高。

大多数社会都会受到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在伊斯兰世界中,极端的原教旨主义是反对反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他们把电视机扔进河中,禁止带手表,抵制内燃机等,很明显这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严格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总之,狂热的抵制行为完全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拥护主义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回应基于这样的假设:现代化是好的和必要的,但现代化和西方化是互相支持的一个整体,固有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也就是没有西方化也就没有现代化。

19世纪末日本知识阶层认识到为了现代化他们的社会必须放弃自己的传统语言而以英语作为自己的民族语言。

这种观点已然不受欢迎。

日本实现了他们没有文化西方化却又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但西方人觉得为了成功你就必须像我们,我们的道路是唯一的选择。

甚至有人在谈到伊斯兰世界时认为,伊斯兰无法提供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替代性道路,现代科技和政治制度要求一种与之对应的思想程序,内容和形式必须配套,为了现代化,必须西方化。

面对西方性文化懂得适当控制和保护自己

面对西方性文化懂得适当控制和保护自己

面对西方性文化懂得适当控制和保护自己留学生来到海外,都是想真正的了解西方融入当地,但是首先必须要学习甚至接纳当地的文化,包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性文化。

当留学生回到国内的时候,几乎身边所有的朋友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变得成熟了,开放了。

不过虽然他们的性观念有很大改变,但回国以后依然会遵循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因为有些事情只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才能遇上,他们都觉得,只要懂得适当的控制和保护自己,性观念走向开放也未必就是件坏事。

面对中国大学生同居,意外怀孕等现象,不少专家对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咋舌。

大学生对贞操的概念越来越淡薄,有许多人表示曾有过多个性伴侣,大学生男女同居的百分比甚至上升到了30%。

而在海外,留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更便利的条件直接接触西方的性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来看,对他们都是有吸引力的。

记者对一些在西班牙的留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留学生不管在国内时思想是否保守,出国后性观念相比以前开放多了。

以下虽然是个例,但也代表了一些普遍的现象。

小张,男,20岁小张是在大三时转换学分到西班牙读的大二。

在国内的时候有时候会泡吧,但从来没有去过舞厅,很排斥那些所谓的一夜情,他觉得只是为了寻找刺激,是对自己和对方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也违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刚来到西班牙的时候,为了挣些生活费小张到处找工作打工,渐渐的认识了一些华裔朋友和外国朋友,在中国的时候小张和朋友们的消遣都是去打牌,去网吧打游戏,或者去唱卡拉OK,但是在这里不同,每到周末他们都先去酒吧喝酒然后去舞厅跳舞,有的一些外国朋友几乎是夜夜笙歌。

一开始朋友们叫小张一起去,小张总是推脱,但是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只能上上网看看电影,渐渐的自己也觉得无聊。

后来朋友们再叫小张去玩,小张也没有再推辞,到了舞厅,小张十分吃惊,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在酒精的催化下都贴在一起跳贴身舞,接吻也变成了一件随意的事情。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奠基于先秦时期,到秦汉至宋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同一时期,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代表着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是衰退,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那么发达,但是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呢?这就是众多的自然科学史学者试图回答的“李约瑟难题”【1】。

本文的笔者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衰落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于1964年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甚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甚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於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其实,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久,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韩琦在〈关於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一文中【3】,就介绍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 Parrenin)、启蒙思想家伏尔泰(F. Voltaire)、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F. Quesnay)、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 Diderot)的有关论述。

而中国学者,早在本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1886-1961)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之时,就探讨了“说中国之无科学的原因”,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近年来,不但有许多学者不断对“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而且还有许多人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质疑。

如1984年,《科学与哲学》译刊发表了席文的〈为甚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或者它真的没有发生吗?〉一文【4】。

面对西方的文化趋势

面对西方的文化趋势

面对西方的文化趋势面对西方的文化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西方的文化影响,同时也能够确保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会被完全摧毁。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西方文化以其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的特点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追捧。

这些特点被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商业界,西方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并积极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和创新。

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风尚。

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因西方的影响而完全摒弃本土文化。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自豪地传承和发扬。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另外,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看待西方的文化趋势。

西方文化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和问题。

例如,西方的消费主义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物质财富,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此外,我们也应该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保持警惕,不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对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而是更注重家庭、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和模仿西方的观念和行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文化趋势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适应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够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和独立性。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动态,同时也能够通过对话和交流,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认知和素养。

通过增加与西方文化的互动,我们可以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创新,实现文化的共同进步和融合。

总之,面对西方的文化趋势,我们既要开放和包容,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和创新,又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陈学明当前中国确实面临一个如何对待现代性的问题。

是置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于不顾,继续沿着原先的路走下去,把西方的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的道路照搬过来,让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彻底经历一次西方式的现代性“洗礼”,还是因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受了某些痛苦,干脆放对现代性的追求,使中国成为一块置身于世界之外的“非现代化的圣地”? 我们知道, “西方马克思主义”曾经就现代性提出过系统的理论,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是以批判和论述现代性著称于世的。

在现代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有其独到之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特点在于,它在激烈而愤怒地揭露在当代社会里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性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并不把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完全归结于现代性本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希望现代人放弃对现代性目标的追求,而是要人们对现代性加以“治疗”。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直接强调要辩证地对待现代性,反对把现代性视为不可救药,从而提出现代性的“救治”方案的是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批判现代性、现代化运动、现代文明社会,但不认为现代性、现代化运动、现代文明社会已不可救药。

他说,我们要像马克思对待黑格尔那样对待现代性, “务必小心翼翼,切莫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然后再翱翔于非理性的天空”[1 ] (P37) 。

他认为,现代性是不能抛弃的,需要的是救助它。

他向世人公开宣布自己“不放弃现代性计划”,“不屈尊于后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1 ] (P56) 。

哈贝马斯认为,拯救现代性的唯一出路是由主体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工具理性批判转向交往理性, “把研究的重点从认识的—工具的合理性转向交往的合理性”[2 ] 。

他把交往理性概念作为理解现代性的普遍范畴。

在他看来,交往行为概念的提出,不但使人们真正了解了现代性出现危机的根源,即不是由现代性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造成的,而且使人们找到了摆脱现代性危机的道路,即发展交往理性。

如何解决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如何解决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如何解决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双方文化的根源、历史演变、价值观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的体现。

只有增强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才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化的魅力,并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因此,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都应该积极宣传自己的文化,倡导和平、理解和共存的观念,以达到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目的。

二、加强互相交流与了解增进了解,建立信赖。

当我们对彼此文化有更多了解,便能增加彼此之间的兴趣与理解。

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和意义,更能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当文化间交流越来越多,双方的了解便更加深入,也就更容易缓解文化冲突。

三、核心价值观的探究与比较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认为重要的一些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对于任何文化,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其基本的思想观念,是文化发展的基石。

因此,比较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加深理解,减少冲突,进而建立和谐的文化交流。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陷入主观、片面的价值判断和对立,而应该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理解和尊重双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四、不同文化合理融合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只有用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心境,才能更好地融合。

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交流历史悠久,不同文化互相影响、交融,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品味、文化魅力。

我们应该发扬“和而不同”的思想,将不同的文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使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升华。

五、重视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是学科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辩证思维则是掌握了批判思维的基础之后,通过主动、对等、充分地沟通,实现相互理解和协作的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才能更好地化解文化冲突,增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总之,要想解决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互相交流与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探究与比较、不同文化合理融合和重视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性王明科(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22)摘 要: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的矛盾与张力,而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康德、黑格尔、凯尔纳、贝斯特、贝尔、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海德格尔、萨特、韦伯、卢卡奇、阿多诺、霍克海默、哈贝马斯、吉登斯、利奥塔、福柯、波德莱尔、本雅明等许多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西方 现代性 反思从语源学角度看, 现代性 这个术语在英语里至少自17世纪就已经通用,1627年出版的 牛津英语辞典 首次收选了 m odernity 即 现时代 。

由于德语中 die M oder ne 与英语、美语中 m odernis m 只是从某个方面而言与法语中 m oder n it (现代性)的意义重合,于是造成了现代性的许多歧义与误解。

托拉斯 华尔普尔在1782年的一封信中谈到查特顿的诗时说过 节奏的现代性 。

法语中现代性一词出现比较迟,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使用。

利特雷在泰奥菲尔 戈蒂耶发表于1867年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此词。

新近出版的 罗贝尔词典 发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49年问世的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忆录 里,并将 m odernite 是在贬义上使用,指日常现代生活的庸俗和低劣。

波德莱尔1859年在一篇论文里也用过 m odernite 。

从语义学角度看, 现代性 这个术语有学科与个人的差别。

就学科而言有制度现代性、政体现代性、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技术现代性、科学现代性、军事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学现代性等。

就研究者而言,西方与中国不同,同一国家中的不同视角的学者其观点也各有不同。

西方现代性是过去几百年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结果,西方现代化与理性化过程相联系,现代性是作为理性化过程的结果而被显示,而且这个结果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西方现代性于19世纪上半期就开始出现分裂:一种是资本主义的作为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理性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一种是反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美学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如艾略特眼中的西方现代性已经丧失了创造性而只剩下一堆破碎偶像。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
国际会议上,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对十八大之后中国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
而且许多学者提出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的希望在中国
的观点。
指导下进行。过程哲学强调以动态过程系统整体的角

内容 来 自小 约 翰 ・柯 布 博 士 ( J o h n B . C o b b ,J r . ) ,
圈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 3. 5
学 动 态
世界生态文明 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第 7届 生态 文 明 国际论 坛观 点综述
张 孝德
(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9 )
【 摘
要 ] 从 动 态 、有机 整体 的过 程 哲 学 的 视 角 ,对 西 方 工 业 文 明 的进 行 反 思 和 批 评 ,对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进 行研 究 ,是 西方 后现 代 学 派研 究 新 方 向 。 西方 后 现 代 主 义 者 在 研 究 中发 现 , 解 决 当代 工 业 文 明 危 机 所 需要 的过 程 哲 学观 ,与 中 国传 统 哲 学 与 文 化 具 有 高 度 一 致 性 。 西 方 学 者 对 十 八 大提 出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给 予 关 注 和希 望 。 他 们认 为 ,世 界 生 态文 明建 设 希 望 在 中国 ,中 国 能 够 依 靠 自己文 化 和 创 新 ,避 免
现代化强调个人主义至上,认为 “ 幸福生活”就是
态文明,没有深层的变化是不行的。更多的人主张希
望技术进步来解决 ,但是他认为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 遇到的这些问题 ,单纯的依靠技术是解决不了的。技 术解决的是外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到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知速递
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菲利普·克莱顿谈“后现代文明”如何可持续
2013年4月7日03:03-热点新闻·观点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柳森
●西方现代性把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把科技与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现代病”因此产生。

●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作为科学和技术明智而有灵性的老师,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学会在当代社会中起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它拥有世界上不间断的最古老文明。

并且,中国的变化速度非常之快。

每个月,中国都会启动一个影响成千上万人的新的重大项目。

正是中国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速度给了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的勇气。

”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常务校长菲利普·克莱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众所周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极其复杂,中国何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世界范围内找出应对办法?克莱顿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但我可以描述那些在西方已经被证明是‘做错的’。

我很乐意看到中国能够避免西方犯过的这些错误。


克莱顿认为,西方现代性的最大错误肇始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

它强调个体高于社会、分析高于综合、分解研究高于整体研究、价值中立研究高于包含人类价值尺度的研究。

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西方现代性把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把科技与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现代病”因此产生。

而西方的许多大学恰恰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之上的。

那里,正是西方领导人的摇篮。

由此,克莱顿教授指出,能否培养出一批“适应后现代文明时代要求的领导者”,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避免西方现代性错误的关键。

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工作期间,克莱顿都曾遇到过一些“不能进行团队合作”的科学家。

他们常常希望能够独立,彼此之间相互争斗。

当一些科学家只为自己着想的时候,很多“不道德事情”就更容易出现了。

比如,歪曲数据。

又如,一些研究在没有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就将结论迅速出版。

他们为研究而研究,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放到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追求之上。

由于这样的事在西方的研究机构经常发生,给很多大的研究机构造成了许多问题。

“人类则在这一进程中受到了伤害。

”克莱顿说。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克莱顿坚信,伟大的科学家必须在大学接受两种教育,一种是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另一种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科学告诉我们,生物数量的减少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愈发脆弱,但仍旧需要精神与美学的训练,才能使我们领略到大自然内在的美丽,以及更深刻地懂得我们身边的世界;医药科学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命,但古老中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老子、墨子——可以帮助人们明白生命的本质;科学给了我们设计城市、建筑物与道路的工具,但要建设一个市民幸福的城市,则需要智慧。

克莱顿认为,“人文传统对于人们的基本需求有深层次的了解。

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社会性需要,才能建设更加繁荣的城市。


在分享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会之余,克莱顿又坦言,当下中国面临的情况的确比西方更复杂,“对中国人来说,诱惑很多”。

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已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财政保障,人们渴望更加舒适、轻松的享受型生活。

因此,能耗和浪费增加,消耗比率激增。

但今天的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如果单纯效仿西方的发展道路,如果只是追求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那么,对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是今天的世界如此关
注中国如何做抉择的原因,”克莱顿说,“但如果中国能致力于推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国家,那么,中国就有可能跳过西方过去200年间在发展进程中所犯的错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后现代文明国家。


“在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将是一盏明灯,照亮世界,给所有国家展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和生态文明。

”克莱顿认为,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中国有巨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使用。

而这些不断积累而成的智慧成果,会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适用于未来的大学教育,也适用于未来的企业、服务业和政府决策部门。

在克莱顿看来,社会需要科学和技术来为人类和星球扮演一个仆人的角色,但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传统的精神世界中学习伦理和价值观。

他认为,儒、释、道都是倡导抵制自私、为整体利益服务的。

这些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作为科学和技术明智而有灵性的老师,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学会在当代社会中起积极的作用,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中式面点师(中
级)模拟考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第1~160题,每题0.5分,共80分)
1.婴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 A )。

(A)佝偻病
(B)骨质软化症
(C)骨质疏松症
(D)手足痉挛症
4.抻面的面坯是( D )面坯。

(A)冰水
(B)温水
(C)热水
(D)冷水
5.炼乳是牛乳经( C )而成。

(A)浓缩、均质
(B)浓缩、喷雾干燥
(C)消毒、浓缩、均质
(D)消毒、浓缩、喷雾干燥
6.平衡膳食又称( A )膳食、健康膳食。

(A)合理
(B)合格
(C)合情
(D)合法
9.煮是通过( B )产生的热对流作用使生坯成熟的工艺。

(A)冷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