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一、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大意对即可)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1.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
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
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
“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
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四、1 C 2D 3D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
(意思对即可)五、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六、1唐朝柳宗元2 C3 直译、意译均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一、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虽乘奔.御风(2)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半夜才能看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分)5.春冬之时,三峡趣味良多。
请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3分)(1)我喜欢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请调动你积累的知识,写出连续的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2)以咨诹.善道诹:>(3)以彰.其咎彰:(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见”: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3、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
)4、(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夙夜忧叹(早晚)B.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作:(2)发: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阅读语段,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 。
初中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蕃: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3)不蔓不枝枝:______(4)陶后鲜有闻鲜:______答案:(1)多(2)洗涤(3)长枝节(4)很少﹒﹒﹒﹒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的美好形象。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兰花,它无论在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桂花,它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诚:______ 间: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
根据句子意思推测或根据对文言词语的记忆作答。
答案:的确,实在间或、偶然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复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家事夫婿谢:辞别
B. 虽与府吏要.要:约
C. 适.得府君书适:适合
D. 还部白.府君白:禀告、告诉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有亲父母
..间 D. 昼夜勤作息
..
..体无比 C. 便作旦夕
.. B. 可怜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作计何.不量
B. ①蹑履相.逢迎
②何.不作衣裳②黄泉下相.见
C. ①遣丞为.媒人
D. ①因.求假暂归
②慎勿为.妇死②与今无会因.
4、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兰芝之兄逼迫兰芝再嫁,是因为倾慕太守家的权势,可见其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B.写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是为了说明太守贪婪,平时搜刮民脂民膏以中饱私囊。
C.兰芝做好嫁衣之后因心中悲苦而出门啼哭,才正好与焦仲卿相遇,这并非事先约定。
D.焦仲卿以为兰芝忘记誓言,所以话中带着怨愤。
兰芝诚恳地向他表白自己并未变心。
二、5、翻译下列句子(直译)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3分)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3分)
③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乳.二世乳:喂奶,哺育。
B. 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
C. 大母过.余曰过:探望,来访。
D. 瞻顾
..遗迹瞻顾:观望。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鸡栖于.厅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娘以.指叩门扉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D.儿之.成,则可待乎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8、下列各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妪,先大母婢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
灭六国者,六国也。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而今安在哉?戍卒叫,函谷举。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篱”到“墙”,变厚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而且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C.作者在文中采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
新淡雅,却自成风格。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兴的重负、幼年丧母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参考答案
1、C(适:刚才)
2、C(父母,作息,都是偏义复词;可怜:可爱)
3、A何:为什么,怎么,副词(B相:
①偏指一方,译为“他”②互相;C为:
①动词,作②介词为了D.因:①于是
②机会)
4、答案B(写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是为了与下文刘兰芝的不为所动形成对比,突出兰芝忠于爱情,不慕权势
的美德。
同时,铺写热闹喜庆的场面,与后文的悲剧结局构成反差,加强悲剧性。
)
5、①不是来换丝,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踩点给分,匪、贸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
)
②你既然如此记得我,盼望你不久到来。
(踩点给分,见、录各占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
③只有这个贫贱的女儿,刚出嫁就回到娘家门。
(踩点给分,始、适各占1分,只译一个得1分。
)
6、B(“抚”,应该是“对待”的意思。
)
7、C介词,用。
(A项:于,介词,在;于,介词,比。
B项: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D项:之,取独;之,代词。
)8、B(B项两句都是判断句。
A项前句为状语后置句,后句为省略句;C项前句是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后句是宾语前置句;D项前句是状语后置句,后句是被动句。
)
9、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虽通过语言叙述,但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老妪之口,属侧面描写;对祖母的回忆才是正面描写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