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_薄层色谱层析

合集下载

实验六薄层色谱分离偶氮染料

实验六薄层色谱分离偶氮染料

实验六薄层色谱分离偶氮染料一、实验目的:⑴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⑵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见本章2.5.2三、仪器与药品⑴仪器玻璃片(可用显微镜载玻片)毛细管层析缸(可用带塞的锥形瓶)⑵药品A.1%偶氮苯的四氯化碳溶液B.0.01%对二甲基偶氮苯的四氯化碳溶液C.A与B的混合液四氯化碳氯仿四、操作步骤:⑴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制备的好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薄层应尽可能牢固[1]、均匀、厚度以0.25-1mm为宜。

铺层方法有平铺法和倾注法。

本实验采用倾注法:称取1.5g硅胶G[2]于50小烧杯中,加入约3蒸馏水,用玻璃棒轻轻搅匀(注意不要剧烈搅拌,以防将气泡带入匀浆,影响薄层质量)。

然后迅速将匀浆倾注在两块洗净、晾干的载玻片上。

用食指和拇指拿住玻片两端,前後左右轻轻摇晃,使流动的匀浆均匀地铺在玻璃片上,且表面光洁平整。

晾干后放入烘箱加热活化,调节烘箱缓缓升温至110℃恒温半小时,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⑵点样在离薄层板1.5cm处,用铅笔轻轻画出一条直线,在一块板上点A和C,另一块板上点B和C。

点样时应选择管口平齐的玻璃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液体,轻轻接触薄层板。

如果一次点样不够,可等溶剂挥发后再点数次,但控制样品点的扩散直径不超过3mm。

⑶展开以3:2的四氯化碳、氯仿混合液为展开剂[3],倒入层析缸内(液层厚度0.5mm)。

将点好样品的两块薄层板放入缸内,点样一端在下(注意样品点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

盖好缸盖,此时展开剂沿着薄层板上升,当展开剂前沿上升到距顶端1cm左右时取出薄层板。

尽快用铅笔标出前沿位置。

晾干。

本实验所用样品本身有颜色,故无需显色。

⑷R f值的计算量出从原点到展开剂前沿以及到各色斑中心的距离。

按2.5.2的公式计算R f值,并鉴别各色斑属于何种物质。

五、附注[1]要得到粘结较牢的薄层板,玻片一定要洗干净,一般先用肥皂洗净,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必要时用酒精擦洗,洗净后只拿切面。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基于物质在液态或液固两相上的分配行为而进行的色谱分析方法。

它主要用于快速检测物质的分离纯化、成分分析和化学反应进程监测等方面。

下面是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 检查所使用的薄层色谱板,确保其没有破损或污染。

- 准备合适的展开室和展开剂,一般常用的展开剂有:正己烷/乙酸乙酯(4:1)、己烷/醋酸乙酯(3:1)等。

- 预先准备好试样和标准品溶液,并标记清楚。

2. 样品的准备:-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试样溶剂将需要进行分析的样品溶解。

确保试样之间的溶解度保持一致。

- 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样品的预处理,如提取、浓缩或分离纯化等。

3. 样品的上样:- 在薄层色谱板的底端绘制一条基线,用铅笔或者铅笔描红的方式标记。

- 在基线上标记好样品的位置,并用微量注射器或者吸嘴均匀地将样品滴在相应的位置上。

一般上样量控制在1-5微升之间。

4. 开展过程:- 将涂有样品的薄层色谱板放入展开室中,注意不要让样品滴过基线。

- 加入展开剂混合溶液至展开室中,确保液位超过薄层色谱板的底端。

展开室的盖子上开一个小缝隙,以防止气体积聚。

5. 色谱板的检测:- 根据需要,可以将薄层色谱板放在紫外灯下照射,观察化合物的荧光情况。

- 可以将薄层色谱板放在显色剂的气氛中,显色剂可以是碘酒、鲭鱼抽提液等。

注意控制显色时间和显色剂的浓度。

6. 结果分析:- 在色谱板上观察到的斑点(Spot)数量、颜色和位置可以提供样品中化合物的分离情况。

- 对照标准品进行比对,根据斑点的颜色、距离和形状,可以确定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7. 记录和报告:-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包括样品的标记、色谱展开室的条件、显色剂的使用和结果的观察等。

- 根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附上所使用的薄层色谱板的照片。

总结: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准备工作、样品的准备、样品的上样、开展过程、色谱板的检测、结果分析、记录和报告等步骤。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1. 引言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适用于有机物和天然产物的检测、纯化和鉴定。

本操作规程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TLC操作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基底材料的薄层色谱板。

•检测溶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常用的有乙醚、醋酸乙酯、甲醇、正己烷等。

•样品:准备待测物的溶液或提取液。

•试剂:例如显色剂、定位剂等。

•色谱槽:用于放置色谱板的槽状容器。

•喷雾开发箱:用于显色和可视化样品。

3. 操作步骤3.1 准备工作1.检查薄层色谱板是否完整,如有损坏需更换。

2.在色谱板上使用铅笔标记出样品和参比物的位置。

3.2 样品处理1.准备待测物的溶液或提取液,并将其过滤以去除杂质。

2.如需测定混合物中的成分,可先进行分离提取。

3.3 上样1.使用微量锥或玻璃管在标记位置上均匀地涂抹样品。

2.上样后务必避免接触色谱板其他区域。

3.4 开发1.将色谱板放置在色谱槽中,加入适当的检测溶剂。

注意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待测物的性质和溶解性来确定。

2.等待溶剂上升至足够高度,将色谱板取出并迅速标记并扫描涂点位置。

3.5 显色和观察1.将色谱板放入喷雾开发箱中,并加入适当的显色剂。

2.等待显色剂完全插入后,将色谱板取出并进行观察。

3.6 数据处理1.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如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色谱带的迁移距离和Rf值。

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需要绘制色谱图。

4. 安全注意事项1.使用化学品和有机溶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以防止溅入眼睛或与皮肤接触。

2.所有操作需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3.注意操作时避免产生火源,如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

4.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结论本操作规程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薄层色谱层析操作步骤,涵盖了样品准备、上样、开发、显色和观察、数据处理等关键步骤。

通过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薄层色谱层析实验,并获得可靠的结果。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六薄层层析及柱层析实验目的1.了解偶氮苯的光学异构反应,加深对光化学反应的理解。

2.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薄层层析分离顺、反式偶氮苯。

3.了解柱层析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初步掌握层析柱装填和洗脱的操作方法4.采用柱层析分离反式偶氮苯及靛红的混合物实验原理偶氮苯是最简单的芳香偶氮化合物,众多偶氮染料的母体结构。

含有两个苯基分别及偶氮基–N=N–两端相连的结构。

偶氮苯有毒,易燃。

偶氮苯有顺(Z)-反(E)-异构体。

反式为橙红色棱形晶体,蒸气为深红色,溶于乙醇、乙醚、醋酸和水。

反式的热力学性质稳定。

当溶于乙醇的偶氮苯用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时,顺式的比例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形成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偶氮苯的光致异构是很多偶氮类功能材料光响应的基础。

顺式为橙红色片状晶体,不稳定,在加热或可见光照射下能够变成反式。

色谱方法是通过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的不同而将物质分离开。

待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强度不同,及流动相一起移动的速度也不同,因此被分离开。

薄层色谱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薄层色谱板中的固定相中的微孔结构使得溶剂在毛细管作用下能够沿着色谱板向上移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动相)流经吸附剂时发生无数次吸附解附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动,吸附力强的组分滞留在后,由于各组分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最终在固定相薄层析上分离。

TLC除了用于分离外,还可以通过及已知结构的的化合物比对,鉴定少量有机混合物的组成,它也是柱色谱寻求最佳展开剂的手段。

上图中红色化合物的R f等于竖直红线的长度除以竖直蓝线的长度。

柱层析也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在一根玻璃“分离柱”中进行。

管中装上适当的粉末作为国定相。

待分离或纯化物质的溶液(流动相)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吸附剂时,不同物质对溶剂和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因而被吸附的程度不同,从而以不同速度流动,使化合物得以分离。

靛红及偶氮苯在极性上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可以使用极性适中的展开剂,通过柱层析将二者分离。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对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以及对色谱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1. 实验仪器,薄层色谱仪、注射器、展开皿等。

2. 实验试剂,甲醇、乙酸乙酯、硅胶G薄层板、色谱柱。

三、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是一种以吸附作用为基础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固定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对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

当混合物在薄层板上进行展开时,不同成分会因为与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而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从而实现分离。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薄层板,在薄层板上均匀涂抹一层薄层吸附剂。

2. 样品制备,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得到样品溶液。

3. 样品上板,用吸附剂涂抹的薄层板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滴于薄层板的起点处。

4. 色谱条件,将上板后的薄层板放入色谱槽中,加入适量的色谱溶剂,待色谱溶剂上升至薄层板顶端后取出晾干。

5. 显色观察,将晾干后的薄层板放入显色槽中,观察化合物的斑点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并通过对斑点的形状、颜色和位置进行分析,确定了各个化合物的Rf值。

进一步对比标准品的Rf值,我们成功地鉴定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薄层色谱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薄层色谱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能。

同时,也对色谱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七、实验心得。

薄层色谱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色谱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以上就是本次薄层色谱实验的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薄层色谱实验步骤

薄层色谱实验步骤

薄层色谱实验步骤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于化学分析和有机化学实验的技术,它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和检测化合物。

下面是薄层色谱实验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或铝箔薄层板。

将薄层板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通常大小为2-3厘米宽和5-10厘米长。

用铅笔在薄层板的底部标记样品的位置。

第二步: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化合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使得该溶液浓度适中,通常在0.1-1 mg/mL之间。

保持样品溶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第三步:在薄层板上涂样品将薄层板放在水平表面上,使用毛细管或自动样品施加器,在薄层板的标记位置上点涂样品溶液。

每个样品点涂后,将薄层板放置在通风橱中使其完全干燥。

第四步:开展色谱分离将薄层板立即放入色谱槽中,加入色谱溶剂至约0.5-1 cm深度,使其刚好覆盖薄层板的底部。

将色谱槽密封,让样品在色谱槽内展开并分离。

第五步:显色和检测将色谱槽取出,让其干燥。

然后,将色谱板放入显色脱色槽中。

常用的显色剂有碘化钴、碘化钠和其他发色显色剂。

待显色剂被吸收后,取出薄层板,用吹风机快速干燥。

第六步:分析和计算结果用扫描仪或肉眼观察并记录薄层板上每个化合物斑点的颜色和Rf值(裂点位置的移动与色谱溶剂前端移动的比值)。

通过比较已知标准物质的Rf值,确定测试样品中化合物的身份。

第七步:数据分析和结果根据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可以绘制色谱图或使用其他合适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展示和解释。

补充提示:-定量测定:可以通过测量化合物斑点的面积或浓度来定量确定样品中化合物的含量。

-实验安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品的安全使用,避免接触有毒或刺激性物质。

同时,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实验优化: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和实验需要,可以调整薄层色谱实验的条件,如改变色谱溶剂的组成、改变显色剂的类型和浓度等,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薄层色谱(TCL)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f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 2d1d1,R fd2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g,甚至0.01ug)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3、主要操作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四、薄层色谱操作技巧1、手工自制板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薄层色谱层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利用薄层色谱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规范操作;
2、掌握比移值的计算方法;
3、了解比移值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
基本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分类: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依其所采用的薄层材料性质和物理、化学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薄层色谱、分配薄层色谱、离子交换薄层色谱和排阻薄层色谱等。

吸附薄层色谱采用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铺成薄层,将样品以毛细管点在原点处,用移动的展开剂将溶质解吸,解吸出来的溶质随着展开剂向前移动,遇到新的吸附剂,溶质又会被吸附,新到的展开剂又会将其解吸,经过多次的解吸-吸附-解吸的过程,溶质就会随着展开剂移动。

吸附力强的溶质随展开剂移动慢,吸附力弱的溶质随展开剂移动快,这样不同的组分在薄层板上就得以分离。

一个化合物在吸附剂上移动的距离与展开剂在吸附剂上移动的距离的比值称为该化合物比移值Rf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记下原点至主斑
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 )。

展开剂是影响色谱分离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对特定化合物的洗脱能力也越大,一般常用展开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醚<己烷<甲苯<苯<氯仿<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乙酸。

三、主要试剂和材料
蒽、香草醛、芴酮及其混合物;薄层层析硅胶G ;薄玻璃板;环己烷:乙酸乙酯(5:1或6:1);0.5%羧甲基纤维钠(CMC-Na)水溶液;毛细管(内径小于1mm)
O
C H O
O C H 3
O H
A 蒽
B 芴酮
C 香草醛
四、实验装置
薄层色谱示意图
五、实验步骤
在洗涤干净的玻板(15×3cm )上均匀地涂上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
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
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 附近时,将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或直接观察。

制板(简易平铺法)
(1)二块15×3cm玻片,洗净,控水
取7.5cm×2.5cm载玻片4块,用去污粉搽洗,再用水淋洗,最后浸入无水乙醇中,取出晾干。

取用时手指只可接触载玻片的边缘,不能接触载玻片两面。

(2)调糊:3g硅胶G和8mL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在小烧杯中搅匀。

在50 mL 烧杯中,放入约3g硅胶,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8mL,调成糊状。

(3)铺层:用牛角匙将此糊状物倾倒于上述玻璃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拿住玻璃片,做前后、左右振摇摆动,反复数次,使流动的糊状物均匀地铺在载玻片上。

每组铺二块。

(4)活化:将已涂好硅胶G的薄层板放置在水平的长玻璃片上,室温放置0.5 h后,移入烘箱,缓慢升温至110 ℃,恒温0.5 h。

取出稍冷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点样:
(1)画线——起始线和前沿线
(2)毛细管点样——斑点大小和斑点间间距。

用内径小于1mm的毛细管取样品溶液,在距离薄层板底端8~10mm处,垂直地轻轻接触薄层板,斑点直径要小于2mm,一块薄层板可点2个样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斑点不能太靠边。

展开:展开剂选择;展开方法——倾斜上行法。

取一有盖的广口瓶作色谱器,加入展开剂(用环己烷︰乙酸乙酯=3~5︰1),展开剂高度不要超过5mm,以免淹没斑点,然后将已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色谱器中,盖紧,等展开剂上升到接近薄层板上沿时,打开盖子,迅速用铅笔或小针在前沿作一记号取出,晾干。

显色:直接观察并量取a、b值,计算比移值。

先用肉眼观察有无可见的斑点,然后放在紫外线分析仪下观察荧光斑点,并用小针轻轻勾划斑点的轮廓,最后放入盛有碘片的瓶中进行显色。

样品:蒽、香草醛、芴酮及其混合物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调浆时要将硅胶加到CMC-Na中,以免生成太多的团块,浆液要有一定的流动性,稠度以能沿玻棒成细线性下滴为宜。

2、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3、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4、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

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

当展
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5、制板和活化:铺板厚度0.25-1mm且均匀;晾干;一块一块铺;活化时烘箱要从低温开始
6、点样:画线时不能将板划破;点样斑点直径小于2mm,斑间距1-1.5cm,标准左样品右;点样结束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
7、展开:展开剂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混合物(5:1或6:1)
一般原则: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考虑。

溶剂的极性越大对样品的洗脱力越强。

8、显色:照原样画出斑点形状
9、要求在原始记录中画出板的真实展开情况并计算Rf值
六、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