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及其在地区比较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及其在地区比较中的应用
指数的思想,构造了人力资源发展指数(nROI),对中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与实证分析.结果
显示:各地区人力资源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加大中西部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人才向西部回流.
关键词:人力资源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地区比较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4-0068-06
发展指数质指数(R)人口健康素质()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HRDI)人力资源科技经费支出()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潜力指数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
(Fj)专利授权数()分地区三种专利授权数
论文引用数(岛)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
三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主要
的权重是根据各学历层次的教育年限作为赋权依
据,初等教育权重为6,中等教育权重为12,高等教
育权重为16.
(3)科技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与论文引用数.
为统一数量级,科技经费支出将采用人均量,专利授
权数与论文引用数采用万人均量.人均科技经费支
出由各地区的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内部支出
之和除以总人口数得到;每万人中专利授权数由各
资源数量在本文中将考虑潜在的总量,即劳动年龄
人口,通过总人口数乘以l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例得出.
(2)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受教育程度利用受初
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加权平均得到.其中初等教育包括未上过学和小学
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包括
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
3.可比性原则.设计该指数的目的是为了对不

浅谈高校教育统计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浅谈高校教育统计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浅 谈 高校 教 育统 计 与 人 才培 养水 平评 估
凌 花
摘 要:高等 学校是培养 高端人才的摇篮 ,加强教 育统计工作,对高校 办学软硬 件条件如 :科研 、师资、教 育教 学水 平、学术影响等 多方面数据进行搜集 、整理 、分析 ,可以为 高校加强教 育教 学管理、培 养高素质人 才提供有 力的数据 支撑 ,也 为教 育主管部 门对 高校的 办 学和人 才培养水 平评估提供科 学的测评依据。 关键词 :高等 学校教育统计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概述 当前 ,为 了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 ,全国各级 各类院校都非 常 重视对本校教育资源 、教育统计指标的科 学分析 。高等 学校教育统计 有 着j E 常规范 、严谨的操作流程 ,通过构建科学 的统计指 标体系 ,统计人 员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源要 素 , 如 :经费投 入、教学软硬件 设施 、师资队伍 、教学水平等指标进行 全面、科 学、客观的评价 ,为 政 府、普通民众更直观的认 识 、了解 高校教 育教学现状提 供便利 。高校教 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是教育主管部 门和高校工作 的重 点 , 是 制定我国高等教 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的重要参考依据 。 高校人才 培养水平评估 , 是指教育主管部 门对高校教育 资产 ,包括 有形 资产以及 无形 资产进行定量认识 和定性分析 。对高 等学校教育 、人 才培养 实施全 方位监督 、分析 、评价 ,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 高等学校办 学状况等 的考察 ,具有最高 的权威性 ,通过采取分类指导 、宏 观调控等 手段 ,找 出学校管理 中存在 的弊端 ,督导各类高校通过整改 ,改善 办学 条件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一、中国人才形势的总体判断(一)人才总体增量表现到“九五”期末,中国各类人才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人才585.7万,占9.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0.1万,占12.3%;专业技术人才4100万,占64.4%;其他人才894.2万,占14.1%。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与1978年相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由18%上升到50%,45岁以下人才的比重由68%上升到77%。

1高层次人才增量表现(1)院士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共有233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共推选出172名科学家为学部委员,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部84人,技术科学部40人。

另外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61名。

到2003年底,中国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88人。

1993年,经过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批准,于1994年初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在当年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96名。

到2003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663人。

到2003年年底,中国共有两院院士1351人(目前已有1543人)。

(2)留学人才。

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5274万人,其中,有3566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上升较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3.9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4万人,自费留学3.2万人;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8.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5万人,自费留学7.6万人;200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12.5万人,国家公派0.35万人,单位公派0.45万人,自费留学11.7万人;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

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教育日渐重视,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

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平均工资不断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教师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

199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为7377元,2003年,教师的年平均工资收入翻了一番,为13319元。

到了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8074元,年递增率约10%。

具体到小学和中学教师,1998年,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6522元,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7348元,2003年,小学、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223元、14415元,2008年全国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6620元,中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9349元,十年时间教师平均工资翻了两番。

①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且超过了某些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

到2008年,如果仅仅从工资单上看,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位次已从各行业的末位上升到前几位;就全国而论,中小学教师在各行业中的位次亦有所上升。

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超过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二、行业平均工资增幅较高《教师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提高很快,行业平均工资增幅也较高。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一、引言2018年,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战略部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结构逐步优化,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即将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师资与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但在国家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造成高等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的深入研究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李晶、何声升(2017),武明(2018)等通过不同方法验证了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存在事实;吴景松(2010),马力、张连城(2017),郑凯茹(2017),周文韬(2018)等侧重研究了高等教育与相关因素的互动影响。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省级和区域层面展开研究,多用其他相关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关于地区差异的存在性研究较多,研究侧重存在性研究、高等教育与单个因素的互动影响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对地区差异的普遍性原因及主要因素剖析较少。

据此本文在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计量回归分析,从经济支撑、教育资源投入、产业结构等层面去思考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据此为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回归分析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经整理得出本文研究所需指标。

研究方法: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所学进行模型设计、参数估计、模型经济意义及统计意义的验证,根据结论提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先确定能反映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被解释变量,后确定能反映影响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再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确定有意义的解释变量。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并经过对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筛选及考量,用平均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来直观反映各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便于消除地区间人口差异的影响,简单直观地反映了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报告1. 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详细信息,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做出决策和规划。

本报告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情况。

2. 国家人力资源状况统计2.1 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

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人口众多,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对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就业状况我国就业状况总体稳定。

近年来,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有所下降。

但是,就业质量和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就业机会的公平分配。

2.3 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我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教育质量和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长远来看,培养人才是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

3. 社会保障事业统计数据3.1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覆盖了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状况稳定,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3.2 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费用高企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3.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保障就业质量和稳定的重要一环。

根据统计数据,失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覆盖面逐年提高。

然而,对于灵活就业群体和失业时长较长的人群,失业保险的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4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一环。

根据统计数据,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了贫困人口脱贫。

但是,社会救助标准和范围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我国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与流向分析

我国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与流向分析

我国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与流向分析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其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各有优缺点,因此,我国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与流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地域人才的特点与需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经济和社会基础存在着差异。

南方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越,科技研究和发展比较活跃;北方农业和资源丰富,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各地区的需求人才类型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包括沿海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这些地区对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较大,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类人才、创新人才等。

此外,由于地区投资力度大,人才市场的开发和竞争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南方地区的薪酬待遇较高,但生活成本也较高。

二、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等地区,以农业资源为主导产业,并逐渐向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展。

由于种种历史和地理原因,北方地区的人均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当地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而更倾向于侧重技能型人才、劳动力型人才等,如机械制造、煤炭开采、工程建筑等领域。

此外,北方地区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但物价相对较为稳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三、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区,经济落后、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一个重大难题。

在政策引导的作用下,该地区开始逐步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人才流动。

当前,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领域等方面,如新能源、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

此外,在地方政府鼓励下,若干中小基层企业正在崛起,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人才流动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南方、东部地区人才流动较为活跃的趋势。

其中,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是人才集聚的热点地区,而西藏、新疆等地人才流出较多。

历年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

历年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

历年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近年来,本科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科生毕业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通过对历年本科生毕业人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回顾近十年来本科生毕业人数的数据,可以发现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稳步增长。

以2010年为例,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为30万人左右,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70万人。

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次,从各个省份的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来看,大部分省份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其本科生毕业人数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这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各地应进一步分配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最后,从不同学科领域的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来看,文学、理工、经济等领域的毕业人数占比较高。

这反映了我国各个领域都需要充足的人才支撑。

然而,也有一些学科领域的毕业人数相对较少,这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通过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本科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教育发展进步可喜。

然而,也应该看到,随着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为国家的发展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总结起来,历年本科生毕业人数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各个层面的数据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之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姓名:孙志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指导教师:谢民育2002.5.1⑨磋士学位论文^nSIER’S11JfljS[S摘要本文组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1999年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分类,发现各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受地域的影响很大。

除了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教育基础好,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外,总体上来说,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与地域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四周低于中间,沿海高于内地,中部发展水平居中。

这些结论为规划和发展各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所给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并依据两种方法分别排序。

再对两种综合方法进行kendall.w协同系数检验,结果表曝两种方法是商度一致的。

这保证了两种综合浮价方法组合运用的合理性。

最后对两种方法进行组合。

对比单独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单独用因子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可以发现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组合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本文在筛选变量时把相关系数矩阵和各指标的实际意义相结合,方法简单明了,所得结果与采用其他指标筛选方法(见【8])所得结果基本相同。

)关键词l高等教育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Kendall.w检验指标筛选硕士学位论丈AbstractBysynthesizing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andfactoranalysis,thisarticlegivesallorderandanclassifi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31regions’humanresourcesofhighereducationinourcountryin1999.Fromtheresultsoforderingandclassifying,wefindthatth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ofhighereducationisgreatlyinfluencedbytheregiondistributionAswecansee,exceptthreemunicipalities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whichhavebettereducationbasesandwhoseeducationishigherthanotherregions,ingeneral,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humanresourcesiscloselyrelatedtotheregiondistribution.Thiscanbeshownasfollows:thedevelopmentintheeastisbetterthanthatinthewestandthenorthbetterthanfilesonth;Thecenterprovincesisbetterthanthoseremoteborderprovinces;coastalareasbetterthaninteriorareas;thecenterregionshavemediumlevelofdevelopmentTheseresultsprovidesomescientificbasisforprogramminganddevelopingtheeducationofeachregionNow,wegivetheprocedureofanalysis.First,wemakea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andafactoranalysisforthecollecteddata.Thengiveordersrespectivelyaccordingtotheresultofaboveanalyses.NextwetestthetwomethodsthroughConcordantCoefficients’Kendall.wtest.Wefindthatthetwomethodsarehighlyconcordant,whichmeansthatthemethodbysynthesizingtheabovetwomethodsarereasonable.iimethods.ComparingtheresultsbYSofinallVwesynthesizethetwocomponentsanalyslssvnthesizingmethodtothosebysingleprincipalthatsyntheticaIaPPllcatlonoforbvsinglefactoranalysis,wecailseetheone。

sidenessof。

singleassesslngtwoaSsessingmethodseliminatesmethod,锄dtheresultsareiilorecomprehensiveandobjectlVeindexesaccordingtothecorrelationInaddition,mispaperchoicesmethodlscoefficientmatrixandtheactualmeaningoftheindexes-Theresultswlththosemsimplerandmorepracticable.Wecompareourreference【8】andfindthattheyareahnostthesame.analysis,Kevwords:highereducation,principlecomponentsselectfactoranalysis,Kendall-Wtest,index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调整,各地区为促进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分别了采取了各种措施,教育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

目前已有许多机构对各普通高校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排序和分类,如:1984年和1986年国务院批准在33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1986年国家教委首批确认32所高校拥有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首次用科学计量方法对我国部分大学(包括台湾地区)的科研水平给出了定量评价和排序;1987年和1988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评选出416个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点进行重点建设和投资;1995一1996年,由国家教委及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了一批先期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由国家教委或地方政府投资进行重点建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自1989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上一年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与之相联系的相关大学排行榜格外引入注目;1997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高校科技论文产出排行榜》,对我国大学科技论文的国际引用情况和被SCI、EI收录情况分别做了按总量、年度和学校类别的排名,类似的排名还有很多。

但是针对各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却很少。

本文基于文[21一【5]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和分类,为从宏观上把握我国高教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各地区相应地调整教育方针和采用相应措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合谮价方法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综合评价的研究对象通常是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中的同类事物(横向的)或同一事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纵向帕)。

具体的综合评价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对所研究事物进行分类;第二类问题是对所研究事物进行序化;第三类问题表现对某一事物fE出整体评价。

本文重点研究第二类问题。

从数学的眼光来看,综合评价就是建立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

这种映射能保持样本高维空间的一些结构,其中最明显的是与“序”有关的结构。

本文所用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就是典型的降维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有许多种:针对主观或定性指标进行评价的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由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及评价的决策作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也溶入到综合评价中来,产生了一些方法,如功效系数法、APH法;运筹学的新发展产生了将投入和产出指标分离开来评价部门问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另外信息论、灰色系统理论等也渗透到综合评价中来,产生了熵值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等;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本文涉及的教育问题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参见第四部分的原因分析)。

鉴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密切相关性(指对读者而言‘,一般读者对两种方法都比较熟悉,且两种方法可以用同种软件(如SAS的STAT软件包或SPSS中有相应的软件包)就可以实现。

本文在对检验这两种分析方法是相合的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进行组合。

这种组合方法操作比较容易,结果比单一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所得结果客观、合理。

一些研究文献(如参考文献[8])指出:主成分分析是克服指标多重相关相关性的一种好方法。

这种看法源于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的如下一些认识。

设原始的P个变量Xhx2,.X。

存在多重相关性,即Cov(xi,xj)≠O。

主成分分析在信息损失尽可能少的前提下,将原P个变量综合简化成In个新变量,也即主成分yl,Y2…ym(m<p+1)。

已经证明主成分存在以下性质:(1)均值为0,即E(yh)=O,h=l,2,…,m:(2)Var(yh)=Ah,h---I,2,¨.,m,满足Var(y0>/Vat(y2)≥…>一Var(y。

):(3)主成分Yl,Y2,…,Y。

是彼此无关的向量,即Cov(yj,Yk)=O,j≠k。

有人据此认为,在变换后的新变量系统中,已消除了原变量系统的相关性。

这种看法并没有把握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的实质。

事实上变量多重相关性必然从方向和数量两个方面歪曲真实的数据信息。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设系统有地位平等的两个独立因素x,、x。

其中x.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变量XI=x2来描述,而对xu仅用~个变量x3来描述,设x.,j_1,2,3均为标准化变量,其相关系数矩阵为R2卜i;]经计算得R的特征值为五l=2,旯2=1,相应的特征向量为u.:(鱼,鱼,o)・22u2=(0,0,1)因此三个主成分为:yl:42xl+鱼x222Y22KY3。

:0由于前两个变量的累积贡献率已达100%,故可省略y3,以二维变量系统yl,y2来表示原三维系统,其精度为100%。

由上可知,yl为第一主成分,它反映了数据变异的最大方向,在此方向上,可反映2/3的原数据信息,而y2则仅反映了l/3的原数据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