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的遗音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琴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曲调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被尊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作品。
它是一首抒情歌曲,歌颂诗人孟浩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别家乡,跋涉三百里到广陵来到贵族家中当贴身侍从的传奇故事。
这首曲调被认为把野性与柔情糅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点。
古琴曲《广陵散》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成为古琴曲的经典作品。
《广陵散》的作者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琴家、作曲家和文学家关汉卿,写于大宋时期,被认为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广陵散》的曲式以六度模式结构为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曲式优美而富有变化,在演奏中具有浓郁的感情,给听众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在技术上,《广陵散》着重强调琴弦的抚弹,音色的调整,拨弦的抚摸,音色的调整,拨弦的抚摸,拨弦的抚弹及其他有关技巧的运用,通过这些技巧,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广陵散》的主旋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曲调变化及其情绪抒发都非常真实,曲中融汇了多种节奏,如“放舒、静止、轻柔、波折、张劲”等,曲调和谐,旋律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广陵散》所表达的情感也很深刻,表现出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与离别之情。
他对家乡的亲切思念,深深地沉浸在广陵之都时的诗意情思,以及他的心情跌宕起伏的变化,都以抒情的形式完美地刻画在曲中。
《广陵散》不仅具有纯净的抒情情调,而且充满深刻的诗意。
这首曲子能够唤起人们执着不懈的梦想,勇敢面对挑战,坚定追求精神,充满励志意义。
总之,《广陵散》是古琴曲中经典之作,是一首抒情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令人感动,也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它不仅装点着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感染着当今人们的思想,亦成为艺术文化的瑰宝。
广陵散

广陵散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广陵散》琴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
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广陵散》别名:《广陵止息》名史:十大古曲之一典故:《聂政刺韩王曲》最早版本:《神奇秘谱》表达: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目录作品简介作品失传相关文献史籍记载作品赏析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关于古典十大名曲的格律诗解读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聂政刺韩王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嵇康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3]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5]
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6]
《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75音乐研究浅析古琴曲《广陵散》张诗祎(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作者简介:张诗祎(1999-),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音乐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钢琴方向。
【摘 要】《广陵散》是我国的一首古琴名曲,历史悠久,其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仅因为具有独特的演奏技巧,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品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对后世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琴曲《广陵散》;人文内涵;思想感情;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75-01一、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古琴在我国的乐器史上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
嵇康生不逢时,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琴声是心中的控诉,也是心中的叹息,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年代,古琴是好的倾诉者。
乐器是骨架,演奏的人与乐曲赋予其生命与灵魂,在我们的历史上有非同凡响的地位,大量的文人都被古琴宽广、深沉的音色所征服,谱写出了大量的古琴名曲,并将他们的感悟通过古琴演绎出来。
《广陵散》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古琴名曲,《广陵散》并非嵇康所作,嵇康的演奏使其更加血肉丰满。
现存的《广陵散》由《聂政刺韩王》发展而来,聂政因不满韩王的残暴统治,在演奏曲子时趁韩王陶醉时将其刺死,而后自刎而死。
后世的嵇康将此曲演奏得动人心魄,是因为他感同身受。
嵇康是一隐士,本可以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然而,他的心终是系着天下百姓的,对统治者不满,对社会的动荡不满,勇敢地站出来抗争,因此惹上了杀身之祸。
临刑前,奏响《广陵散》,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古琴本就有一种肃杀悲壮之感,聂政、嵇康的遭遇又为其悲壮之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文人都有自己的风骨,不甘国家社会如此,用自己的方式与封建势力作抗争,在那个受压迫的年代,人们都迫切需要感情的发泄与寄托,文人心中充满了悲愤,《广陵散》中充满了反叛精神,与残暴封建统治势力势不两立。
嵇康广陵散的故事

嵇康广陵散的故事
嵇康,字子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一
曲《广陵散》至今仍然传颂不衰。
据传说,嵇康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时,曾经创作了这首琴曲,而这首曲子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代表作。
广陵散,是古琴曲中的一种,它的曲调悠扬,音韵悦耳,古雅
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说,嵇康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值
他心情郁闷,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极度失望,于是他借着音乐来
宣泄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融入了这首曲子中。
广陵散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法是嵇康在扬州时,曾经与一
位名叫阮籍的朋友共同创作了这首曲子。
据传说,阮籍是当时的文
学家,与嵇康交情甚笃。
两人在酒宴上畅饮畅谈,对当时的乱世感
到深深忧虑,于是便联手创作了这首《广陵散》,希望借着音乐来
表达他们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乱世的感慨。
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故事,广陵散都成为了嵇康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不仅在古代备受
推崇,如今在当代也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它的音乐魅力和深刻内涵,
让人们无不为之倾倒。
在当今社会,广陵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通过广陵散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乱世的感慨,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广陵散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首琴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抒发。
它的音乐魅力和深刻内涵,使它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让嵇康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
广陵散词原文与译文

广陵散词原文与译文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也是一种文学形式。
广陵散词即以广陵散乐曲为基础,创作的词曲。
以下是广陵散词的原文和译文: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飞千里,尽在此垂杨柳。
译文:
远远看见青山隐隐,江水弯弯曲曲,秋天已尽,南国的草还未凋零。
在二十四桥上,月明如昼的夜晚,玉人吹箫哪里去了呢?
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天边的路。
想要飞千里,但是只能在这里欣赏垂柳的美丽。
- 1 -。
广陵散

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 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 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 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 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 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 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 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 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
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 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 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 》(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 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 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艺术品鉴
曲情: 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 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 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 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 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Nhomakorabea 艺术品鉴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 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 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广陵散赏析

广陵散是古代中国的一首琵琶大曲,它由张炎作词,关汉卿谱曲,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成为了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琵琶经典曲目之一。
它以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的“十大琵琶名曲”之一。
广陵散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被人们所熟知,它的演奏技巧也非常丰富多样,不仅运用了大量的琵琶指法和技巧,还融入了许多民间乐器的特点,比如古筝、二胡等。
这也使得广陵散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韵味。
广陵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即曲调和节奏都有多种变化,使得歌曲既有流畅又有细腻的变化,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听和动人。
它在当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许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陵散》的遗音——浅谈道家对嵇康的影响公元262年,刚入不惑之年的嵇康在狱中几度思索,了却后事之后,毅然步入东市。
面对着寒气逼人,烁光闪闪的刀锋,他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请求:弹一曲《广陵散》。
此时,无数儒生名士,在百般施救无效的情形下,只能默默为他送行。
也许,他们已有了某种绝望的预感,嵇康将死,名士难存。
此时,他们既为他送中,也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坚守送终。
琴声悠扬,缓缓入耳。
这位醒如孤松独立,醉若玉山将崩,堪为一代风流名士的人物,正拨弄琴弦,随性奏出自己的心声。
任自然,尚虚静,重情义,精艺术,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似乎恍恍惚惚浮现在他眼前,可是没有时间了。
他只能把千言万语融入琴音,以此来奏出他生命中最后的绝响。
琴声戛然而止,他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
手起刀落,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早在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中,范滂就留下了警示后人的遗训: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清议、清谈、正始新义、竹林清音也由此而生,黄老之术又一次兴起,成为乱世之中,文人志士得以疗伤自慰的良药。
魏晋时期,几经易主,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儒家的那套道德价值体系,也早就荡然无存。
只剩下一些沽名钓誉的强权,打着仁义道德的大旗,排除异己,以求号令天下。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司马氏比曹操更虚伪,更狠毒。
作为亲身经历者,嵇康便目睹了司马氏在争权夺势之中精彩的表演,毅然辞官归隐,和一二知己畅叙人生。
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其父,嵇昭,字子远,官督军粮。
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和哥哥抚养成人。
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曾提及“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不涉经学,性复疏懒”。
在狱中,他曾作《忧愤诗》,诗中说“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有,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可见,虽然嵇康生在儒学世家,可是由于母兄宠爱和自身的性格因素,使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当时正统儒学以外的思想,也就是老庄的道家思想。
等到嵇康长大之后,他娶长乐亭主为妻。
长乐亭主是沛王曹林的孙女,而何宴又是曹林的岳父。
由此,嵇康便与魏氏家族联姻,而且获得了中散大夫这样一个闲职。
这个时候的嵇康对老庄应该还仅停留在兴趣爱好上。
他依然有着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渴望。
他曾在《曾兄秀才入军》一诗中写到:良马既闲,丽服有辉,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迫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这恰可以证明他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老庄。
当然由他的性情可知他并非那种极力想谋取功名利禄的人。
在这一点上,道家的“无为”,“顺乎本性”又显现在他身上。
他的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魏氏联姻的关系。
那个年代,一般经过达官显贵的推荐或是通过品行的评定来选取官员。
嵇康仪表不俗,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的标准已渐由道德规范转移到人物外貌和精神气质。
根据这段记载可见嵇康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极好的。
加之他出身的门第虽不是很高,但也是“家氏儒学”的书香世家,这也许是将长乐亭主下嫁给他的一个原因。
嵇康与何宴因此有了亲戚关系,何宴又是当时清谈界的名士,可在清谈界中并未听闻嵇康的声誉。
种种迹象表明,嵇康并未积极求取功名,趋炎附势。
即使他有所求,也不过是任性而为,并无任何“匿心”。
这恰恰与道家不谋而合。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嵇康,应该是幸运的。
因为,他有宠爱他的母兄,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可以顽劣不羁,去接触一些非正统的东西,而不必囿于经学。
他生的仪表堂堂,在魏晋时期,也颇得人羡慕和敬佩,加之天生聪颖,便很轻松地攀上了魏宗氏,获取了官职。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的话,嵇康也许会慢慢走入仕途,怀揣着忠义孝道的价值观经世济民。
然而,历史却换上了另一幕,司马氏为争夺权利,灭了曹爽,何宴等八族,嵇康的人生由此而转,思想也愈加深厚。
他既与魏氏联姻,耻于司马氏的逆反,又生性刚毅率真,便毅然辞官归去。
这一次,是时局把他推向了道家。
归隐,其实就是对司马氏的反抗。
嵇康,虽然好老庄,可是他却是性情中人,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
他的归隐,不是简单地摒弃一切功名利禄,而是不与叛贼为伍的坚贞。
从这一点上说,嵇康其实是真正的儒者。
他对君是忠,对亲是孝,可谓得儒家精髓。
他的“越名教”越的是司马氏大张旗鼓推行的繁文缛节的虚伪;他的“任自然”是“顺天和以自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至和与至乐。
当讲求忠孝礼义的儒家理想无法实现时,文人也便失去他的精神寄托,于是他们需要去寻找另一种精神的支柱——道家。
此时的嵇康,才真正地去领悟道,探索道的境界。
一个文人的思想得以流传往往是通过文字的记载,而我们对于嵇康思想的分析其依据也主要是他的作品。
在嵇康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或直接或间接地抒写自己对老庄的爱慕之情,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道家思想。
先来看他的几首诗。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携我好仇。
载我轻车。
南凌长阜。
北厉清渠。
仰落惊鸿。
俯引渊鱼。
盘于游田。
其乐只且。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三:浩浩洪流。
带我邦畿。
萋萋绿林。
奋荣扬晖。
鱼龙瀺灂。
山鸟羣飞。
驾言出游。
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
如渴如饥。
愿言不获。
怆矣其悲。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四:息徒兰圃。
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
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
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
谁与尽言。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六:乘风高逝。
远登灵丘。
托好松乔。
携手俱游。
朝发太华。
夕宿神州。
弹琴咏诗。
聊以忘忧。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七:琴诗自乐。
远游可珍。
含道独往。
弃智遗身。
寂乎无累。
何求于人。
长寄灵岳。
怡志养神。
其诗整体风格清新隽永,真挚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的陶渊明。
诗人于治世无望,便醉心于自然的悠游。
驾一辆轻车,肆意奔驰在山林田野之中,虽然颠簸,却怡然自得。
那种忘却世俗心机的畅快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拥有?正如诗人所说说“其乐只且”。
其后的十三与十四,更是将诗人陶然于天地之间,在自然之中优游忘我的境界描绘的淋漓尽致。
浩浩荡荡的流水奔腾不息,摇摇曳曳的树林翠绿碧清。
鱼龙在水中欢快地腾跃,群鸟在空中自在地游翔。
诗人偶然有了兴致,便驾一辆小车,轻快地奔驰着,微风徐徐,景色清丽,此时的诗人只想叙叙自己的知己,一同畅叙天地,悠游于世外,早已忘了日落西山,该是归去的时候了。
那种自然的韵味,在嵇康的笔下是如此的传神。
后面的“息徒兰圃”一诗更是表现出诗人融于自然,物我合一,升华至“无我”的境界。
他随手拨弄着琴弦,让心声随琴音远逝,在玄妙之境中畅游。
此时的嵇康纯粹地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个人的喜怒,世间的计较已消失在广袤深邃的宇宙之中了。
此时的嵇康,似乎快要步入庄子的逍遥游之境了,然而诗人始终也拂不去内心的隐忧,终于在“谁与尽言”的无奈中,结束了逍遥之旅。
随后的几首我们都可以看到诗人时刻在勉励,提醒或是抒写自己的老庄之志。
读者在欣赏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之余,又能够很清晰地觉察到他内心的苦闷。
老庄给他的是率真任性之心,虚心静气之法,暂时的忘我悠游之境,却无法使他真正地摆脱君王被弑,亲友惨遭杀戮之痛,无法把朝政的虚伪狡诈在他心中留下的隐痛抚平。
因此,有人称他为“外道内儒”,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嵇康的文字作品中,他总会不期然间提到自己的老庄之志。
他的作品也会或多或少地体现一些老庄的思想。
例如《声无哀乐论》中的“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吹万不同”等观点就受到了《庄子·齐物论》的影响。
再如《琴赋》中的“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感天地以致和,况蚑行之众类,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
乱曰: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以艺兮。
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这一段就显现出嵇康畅然游于音乐之中的心灵感悟,而这种审美感受相对于庄子“神人”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游”是有着实在而深刻的内心体会。
嵇康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总共只有十几篇,而这些作品由主要是在司马氏篡位之后34岁到40虽之间所做。
下面我结合嵇康的作品从道家的层面探究一下嵇康所倡导的两种有影响的思想观点。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性率真刚毅,爱憎分明,不拘礼法。
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自评到:“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在《幽愤诗》中曾说:“冯宠自放,任其所尚。
······唯此褊心,显明臧否。
”面对强权篡位,斩杀数万,作为被排挤的一员,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公然辞官与司马氏对抗。
当钟会的车马浩浩荡荡来到他隐居的小屋是,他扬槌不辍,只冷冷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当好友山涛推荐他入朝为官时,他愤怒至极,随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好友吕安遭其兄卑鄙的陷害时,他不顾吕长悌是司马昭的宠臣,而匆匆赶往洛阳为好友作证。
只是没想到这一去便不反了。
临刑东市,他依然泰然自若地弹琴一曲,死之将至,心随琴音,万物随化,即使他想强求什么也无暇去想了。
他的率性,刚毅与志节博得了万千有良知的文人名士的认可,不管他想不想,他俨然已是那些人的精神领袖了。
道家强调反本复初,主张回归人的本源状态。
嵇康的真性情,便将这种状态书写得华美多姿了。
他的这种不拒礼法,不畏强权刚毅的个性,以及他追求遇事随心的自然率真,刚好使他更容易接受老庄,并发扬它。
在《释私论》中他曾写道: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是故伊尹不惜贤于殷汤,故世济而名显;周旦不顾嫌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夷吾不匿情于齐桓,故国霸而主尊。
其用心岂为身而系乎私哉!故《管子》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
”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
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嵇康认为只有不再计较世俗的是非得失,保持内心的“亮达”才会成为君子。
这种观点恰与《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