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西游记》表现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既诙谐有趣,又隽永有味,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7、《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结构艺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统领全文,没有一件主干事件贯穿全书。其特点是前一个人物引起后一个人物,前一事件连着后一事件,将涉及到的人和事按照逻辑意义作连缀展览,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将三教九流人物推上舞台,展示出一幅幅社会风俗画。
12、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于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唱片故事。而每种诸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一)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情态,带有浓郁抒情意味。
(1)以景寓情,融情于景。如开头【端正好】描绘秋萧索景象和凄凉气氛,烘托了莺莺的浓重离愁,结尾的【一煞】和【尾】二曲,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青山疏离远隔,淡烟暮霭遮蔽,眼望茫茫的残阳古道,耳听秋风马嘶,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离愁渐远渐无穷。”的情景。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部分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个文学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6.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7.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

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名词解释

红色的是我‎记得的重点‎,黄色次之,不完全保证‎啊,反正你都看‎看吧。

先这么多,回学校我把‎笔记翻出来‎再说。

名词解释保甲制度八旗三省六部制‎永乐大典理学内阁源于明朝,它是明初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废除宰‎相,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后翰林院,从中分化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

明太祖即位‎后从翰林院‎选杨士奇等‎七人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自此内阁常‎设,遂有,“内阁”之称。

内阁主要执‎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

阁臣对皇帝‎制定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

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

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

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实权远远超‎过内阁。

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8、明清(前期)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 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 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 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 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 剧作题材广泛, 整体具有阳刚之美, 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 以爱情为主要题材, 风格尽显阴柔之美, 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 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 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 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 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 被崔夫人发现, 唤来红娘进行拷问, 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竟陵派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

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

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

9.格调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10.肌理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11.性灵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

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

12.常州词派清词流派。

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

后周济加以发展。

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

作品意旨较为隐晦。

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

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

13.浙西词派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

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

14.阳羡词派清代前期词坛流派。

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

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

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

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

1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

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

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17.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

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

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19.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著的创作。

每集40篇,共120篇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

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

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

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22.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3.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24.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25.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分)配乐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

(1分)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分)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

(1分)26.“四大奇书”:指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1分)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1分)以及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1分)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

(1分)四书并称为“四大奇书”。

27.“童心说”:由李贽提倡。

(1分)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亦即真心。

(1分)“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

(1分)“童心说”从有利于表达“真心”的角度,反对复古。

(1分)28.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0.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31.世情小说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

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

流行于明代。

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