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皮下置管引流对减少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与 开放 换 药 比较有 治 疗 痛苦 小 、 合 时 间短 , 合后 切 口瘢 痕 轻等 优 点 。 愈 愈
【 关键 词1 部 ; 腹 负压 封 闭 引流 ; 口感 染 ; 切 脂肪 液化 ; 痕 瘢
[ 中图分 类 号] 8 63 R 2 .
【 献标 识 码]C 文
[ 文章 编 号]1 7 — 7 1 2 1 ) 4( 一 5 — 2 6 4 4 2 ( 0 1 0 b) 1 9 0
2 0例 患者 采 用 VS D方法 处 理腹 部感 染 切 口, 同期 2 与 8例 采用 传统 开 放换 药 治疗 腹 部切 口感 染 者进 行对 比。 结果 : 与传统 开 放 换药 相 比 VS D组 在换 药 次数 、 愈合 时间 和瘢 痕状 况 方 面 比较差 异均 有 统计 学 意义 ( < . 1 。 P 00 ) 结论 : S 0 VD
包裹 , 防止被 引流 物堵 管 。③ 填 充 和封 闭 。将 修 剪好 的 V c a.
uel sa 填入 切 口 , 引流 管 从 切 口或 切 口旁 另 戳 孔 引 出 , 洁擦 清
补 救 治疗 , 是 彻 底 去 除病 灶 , 也 防止 病 变发 展 , 救 破 裂 、 抢 脏 器缺 血 等 并发 症 的根 本方 法翻 。选 择 手术 时 机 和适 应 证很 重 要. 取决 于 夹层 的部 位 和 患者 的 临床 情况 。 对 I型主 动 脉夹 层 患者 来讲 , 管远 端 主 动脉 或 分支 阻 不 塞情 况 如 何 , 取早 期 近端 手术 可 对远 端 假 腔减 压 并 重建 远 争 端血 液 循 环 。对有 心 包填 塞 的患 者 可直 接 进入 手 术 室 , 局 在 麻下 建 立 股静 脉一 股动 脉部 分 体外 循 环 ,心包 腔可 由此而 得 到 减 压 , 后 患 者 在 全 身麻 醉 下 胸 骨 正 中劈 开 切方法 。
腹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28例临床分析

流切割组 织 。 缩短 电刀与皮 下组织 的接触时 间 。 细止血 , 仔 避免大块
钳夹组织 , 合时要使切 口对齐 , 留死 腔 , 缝 不 缝合 间隔适 当缝线松 紧适 度, 必要时行减张缝合 ; 术中缝 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 口, 将脱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不利 , 因此我 们认为术 后2 h 4 可适 当抗凝治疗 。 参考文献 【】 张 卫东 , 1 袁媛 , 范秋 萍 , . 术 切 口医 院感 染危 险 因素 暴露 等 手 率 长期趋 势分 析【 】 中华 医院 感染学 杂志 , 0 , ( ) J . 2 1 1 : 0 5 5 0
别是肥胖患者 , 术后第2 天充分 自 ~3 深至 浅挤压 腹部 切 g, 口内的 l使切 渗液溢 出以预 防切 F脂 肪液 化 。 ) 治疗 原发病对于 贫血者 , I ( 积极 3 术前 、 术后输血 , 纠正贫血使血 色素达9 / 以上 ; 以 L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 咳 嗽 、 多的患 者 , 止咳 、 痰 给予 化痰治 疗 ; 尿病患者 术前应积 极调节血 糖 糖水平 , 糖控制在接 近正常 水平时再手术 , 中、 待血 术 术后严格检测血
切 除术 、胃溃疡 穿孔 修补 术 1 例 , 尾切 除 术 、剖 腹探 查术 等 1 2 阑 6 例 ; 均于 术后 3 患者 d体温 升 高 , 温 高达 3 ℃; 中出现 切 口不适 体 8 其
1 2例 、切 口疼 痛 1 。 5例 1 2 切 口感染 的诊断 标 准 . () F有 红 、肿 、热 、痛 或有 脓性 分 泌物 。2 深部 切 口引流 1切 1 ()
原切 g引 出, l 尽量减少腹腔及脏 器内容物 污染切 I的机会 , J 禁忌腹 腔引
皮下留置硅胶负压引流管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备与 消毒 科 培训 基 地 ” 收 ,0 0年 通 过 “ 验 21 江苏 省
皮下 留置硅胶 负压 引流管在 妇科肿瘤手术 中的应 用研究
杜
摘要 目的
丽 王 月青
选择 4 O例妇科肿 瘤手术患者 , 随机分 为实验组
探讨 降低妇科 肿瘤手术腹部切 1并发症 的方法 。方法 : 3
和对照组 , 2 例 。两组手术患者均按常规缝合腹膜和腹 直肌前 鞘。实验组不 缝合脂肪 层 , 置引流 管 , 各 0 放 缝合 皮肤 ; 对照 组逐层缝合切 口, 不放置引流管 。结果 实验组手术后引流量逐 渐减少 , 口干燥无渗液 , 切 无须 换药 , 口均 达 甲级愈 合 。 切 对照组手术后需每天换药 , 口有 红肿 硬结 , 切 1例切 口裂开 后行二 次缝合 。两 组在 缩短手 术时 间方面 比较有显 著性 差异
药 卫 生 ,0 1 2 ( 3 :0 5 2 1 ,7 1 )2 6 .
5 周琳瑛 , 张丽娜. 建构主义观 下手术 室专科护 士培养 方法 的探 讨 E] 全科护理 ,0 1 9 9 ) 23 . J. 2 1 ,( C : 50 ( 收稿 日期 :0 20 — 3 2 1—21 )
通 过多种 形式 培训 , 提高 了手术 室护 士专业 技 能, 能熟 练 的专科 手 术配 合 , 高 手 术 室 护理 工 作 提 质 量 和效率 , 通过 调查 , 生对 手 术 室 工作 的满 意 医 度 大 幅度提高 。
参 考 文 献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 , 综述写作能力 比赛重点 考核 专科 护士对 本专业 的相关 问题 性质 、 规律 及 内 在联 系 的理 解能 力I 。从 综合 性 、 述性 、 5 ] 评 先进 性 、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般资料 : 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
切 |脂肪液化 患者 3 1 2例 , 中剖 宫产 2 其 6
例, 妇科 手术 6例 。 临『 现 :2例 术 后 多尤 自觉 症 状 , 米表 3 于术 后 3~1 0天 换 药 时 发 现 切 口有 淡 黄
胖、 2例糖尿病合并肥胖) 。6例妇科手术 均使用 了高频 电刀 。
切 口脂肪 液化 的原 因及 防 治 。方 法 : 回顾
性 分析 收 治腹 部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病 例 临床
引流, 待无 明 显渗 液 、 鲜 肉芽组织 生成 新 后进行 Ⅱ期 缝合 。部分 患者应 用静 脉或
L服 抗 生 素 预 防感 染 , 辅 以物 理 及 支 持 J 并 疗 法 。另 外 还 可 以 参 考 下 述 作 者 对 于 腹 部 切 f脂 肪 液 化 的 治 疗 方 法 。 如 陈 金 明 _ = = _ I
论 著 ・嫒 床 论 坛
0HI N E C 0 M M “N{ Y D 0 C T R3 T O
妇 产 科 腹 部 手 术 术 后 切 口脂 肪 液 化 3 2例 临床 分 析
边 文 平
盖碘伏纱布 , 并辅 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 或持续时问较长者 , 征应H抗 生素预防感 j
染 时 拆 除 部 分缝 线 ,1 硝 唑 液 及 生 理 』 J
Hale Waihona Puke 措施 , 以减 少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发 生 , 进 促
等采用皮下置 管负压 引流 治疗 腹部 切 口 脂肪液化取得 1较好 的疗 效… 。陈丽 函 r 等运用综合物理治疗应用微波 、 氦氖激光
及 特 定 电 磁 波 进 行 体 外 照 射 治 疗 脂 肪 液 化 , 明 显提 高 腹 部 七 口脂 肪 液 化 的 I 能 U 期 愈 合 率 , 短 愈 合 时 间 。 联 合 应 用 大 缩 黄 、 硝 外 敷 可 加 快 切 [ 愈 合 J 采 芒 J的 。 川 坩 参 及 持 续 负 吸 引 治 疗 腹 部 E I UL脂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障碍患者皮下放置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1)

� � � 患者 计分较 � 低预计将长 期昏迷 � 均行气 管切开术 若呼 � � � G C�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M R .P L E -C P R .S . 吸的频率或幅度异常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能维持有效氧供 � � � � � � � � � � � � � � � � � � 则予以呼吸机辅助 � � � � � � � � � � � P � 呼吸 � � � � �� 若脑挫伤广泛 � � � � � � � � � � � � 脑水肿严重 � � � � � � � � � � � 可早期使用亚低温治疗 � � � � � � � Y C J .P N 20 02 3 6 64 并配合自由基清除剂 减少乳酸 超氧化阴离子等有害物质的 74.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障碍患者皮下放置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吴 立华
江苏宜兴市徐舍医院妇产科 宜兴 214241
� 摘要 � 方法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腹壁切口处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患者皮下放置 � 引流管促进伤口愈合的临床价值
用自制的硅胶引流管对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剖宫产孕妇进行皮下脂肪层放置引流 � � 置引流管 43 例为研究组
� � 产生 � � � � � 亦可早期给予钙离 � � � � � � � � � � � � � � � 子拮抗剂 � � � � � � � 纠正血管痉挛 � � � � � � � � � � � � 降低血 � � � 脑 8 R G G C M L .P N � 屏障通透性 � � � � � � � � � � � 术后常规给予苯巴比妥钠肌注 � � � 待鼻饲时予以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7-118. � � � 丙戊酸钠或苯妥英钠片胃管注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持 � � � � 1 � � 个月后无癫 � � � � � � � � � � � � 发作 9 P D . A � 再逐渐减量 � � � � � � � � � � � � 直到停用 � � � � � � 可明显降低癫 � � � � � � � � � � � 的发生 � � � 早期 营养 J .N 19 83 5 9 9 17. � � 支持 鼻饲饮食或全胃肠道外营养 � � � � 尽量使用多种方法促进 10 谭显西 钟鸣 郑伟明 等 .儿童 颅脑损伤后 术中心跳骤 神经功能恢复 如早期 � � 穴位注射促苏醒药物 � 针灸 � 肢体功 � 能 停的高危 因素研 究 J . 中国 急救 医学 200 2 22 (2) 锻炼 音乐 读书 书写与画画等 并安排心理医生定期与恢复 9 9 -10 0. � � � 认知 自我意识的患者交流 � � � 减轻他们的恐惧 自卑情绪 鼓励 11 万登峰 高子云 陈劲草 等 . 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 他们同别人交流 � � 学习 融入同 � 龄人中� 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双 � 的临床分析 J . 医学论坛杂志 200 4 25 (24 ) 15 -16 . � � 方面康复 � � � 12 刘胜 王诚 刘远新 等 . 小儿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修复 参考文献 � � � � � 的 临床意 义 J . 中 国现代 手术 学杂 志 2004 8 (5 ) 273 -275 .
早期负压闭式引流预防切口感染

早期负压闭式引流预防切口感染作者:郑植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与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相关性,分析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方法收集2005~2013年腹部污染手术切口病例248例。
根据引流方式随机分为四组,细引流管闭式引流组(A)69例,负压闭式引流组(B)57例,皮片,半管开放引流组(C)49例,不放置引流组(D)73例。
统计比较不同组的感染率。
观察早期引流方式对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结果 B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负压闭式引流在预防切口感染方面是明显有效的(P关键词:负压闭式引流;切口感染2005年9月~2013年9月我科针对腹部手术Ⅲ类切口及肥胖患者Ⅱ、Ⅲ类切口术后易发生感染和脂肪液化的情况,采用术中切口内埋置引流管,术后早期冲洗引流及负压吸引的方法,预防和处理切口感染,对比不放置引流组及皮片、半管开放引流组,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5年9月~2013年9月,收集我科248例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Ⅲ类及肥胖患者Ⅱ、Ⅲ类。
随机分为四组,A组:采用管腔内径5mm导管外接无菌袋, 69例,B组:采用内径5mm多孔负压引流管外接负压球,共57例,C组:皮片、半管开放引流组49例,D组:不放置引流,73例。
采用病例年龄段为20~50周岁,均无糖尿病和结核感染基础病,男134例,女73例,随机分组。
1.2方法及观察项目切口缝合采用普通丝线间断全层缝合,缝合前均采用无菌盐水500ml 充分冲洗切口皮下,选取病例术后均使用同类二代头孢类抗生素3~7d。
各引流组切口内置引流物内口(端)均位于皮下深部,C组于切口低位直接引出,A、B组于切口低位另行戮孔引出。
术后视引流物的量及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冲洗。
拔管(皮片)指征为无红肿等切口感染征象,连续48h无脓性引流物,引流量少于2ml/d。
Ⅰ期愈合标准为术后10d内顺利拔管(皮片)并拆线,在此期间及之后随访2月,无切口二期敞开处理。
抗菌薇乔线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抗菌薇乔线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评价使用美国强生公司抗菌薇乔线缝合切口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效果。
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抗菌微乔线及皮下是否放置负压引流管,将9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分为3组。
a组36例,未使用抗菌薇乔线缝合腹膜及皮下组织,但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
b组18例,未使用抗菌薇乔线,皮下也未放置负压引流管。
c组39例,使用抗菌薇乔线缝合腹膜及皮下组织,但未放置引流管。
比较3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93例中, 8例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8.60%),其中a组2例(5.5%), b组5 例(27.7%), c组1例(2.6%)。
c组患者切口的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 a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3 切口的处理方法术前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切口选择麦氏切口或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
切口内的出血点均用电凝止血,尽量不用丝线结扎。
开腹时先把腹膜剪开一小口,吸净腹腔脓液后再扩大,然后将腹膜外翻固定于治疗巾上,妥善保护切口。
常规切阑尾除后, 3组均用普通丝线缝扎阑尾动脉并包埋阑尾残端。
腹腔脓液少者用大纱垫拭净,较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或加甲哨唑反复局部清洗,未放置腹腔引流。
a组使用普通丝线缝合腹膜及皮下组织,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切口下方3~4 cm处戳孔引出、固定。
b组使用普通丝线缝合腹膜及皮下组织,皮下不放置负压引流管。
c组使用抗菌薇乔线缝合腹膜及皮下组织,皮下不放置负压引流管。
1. 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分析法。
2 结果2. 1 切口愈合情况8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 8例患者切口感染(8.60%),其中a组2例(5.5%), b组5 例(27.7%), c组1例(2.6%)。
均经换药引流行ii期缝合后痊愈出院。
2. 2 a组与b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将a组数据与b组数据用fisher确切概率分析法进行分析,得p1=0.0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 床实践发现 , 腹部 手术 、 肥胖是 引发切 1 : 3 感 染 的高危 因素 . 尤其是 肥胖患者 , 其脂 肪层肥厚 。 不 仅增加手术 难度 ,
癌 的重 要 指 标
进展密切相关 , C A 1 2 5 、 V E G F 水平越高 , 病情越严重。
综上所述 . 卵巢癌患者血清 C A 1 2 5 、 V E G F水平 明显偏高 . 联合检 测患者血 清 C A1 2 5 、 V E G F水平可有 效提高 临床 诊断
卵巢癌 的特异度 、 灵敏度 , 为准确评 估患者的病情 . 判 断疾病
在 卵巢癌诊 断 中 . 虽然 C A 1 2 5的灵敏度较高 , 但是特 异性低
于V E G F , 而V E G F的特异 性较高 , 而灵 敏度较差 , 因此临床
的变化 [ J ] . 放射免疫学杂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0 7 , 2 0 ( 5 ) : 3 6 9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0
瘤手术 l 4例 , 腹膜后肿瘤手术 2例。数字表格法将 患者分 为
切 口皮下置管引流对减少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 口感染 的效果分析
李上芹, 苏国森, 湛建伟 , 黄 国兴 , 程 少萍( 高州市人民医院 肿瘤外一科, 广 东 高州 5 2 5 2 0 0 )
摘要 : 选取我 院 2 0 1 3 年1 月 2 0 1 4年 3月择期 行腹 部手术 的 6 8例肥胖 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 4例。对 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 冲洗等常规干预 . 试验组患 者在 对照组基础上行切 口皮下置管引流干预 , 比较两组切 口愈合 情况 、 切 口感染率 、 切 口脂 肪液化 率及住 院时间等 。结果试 验组切 口甲级愈合 率 、 切 口感染率 、 脂肪 液化率分 别为 9 4 . 1 2 %、 2 . 9 4 %、 2 . 9 4 %, 与对 照组 的 6 1 . 7 6 %、 1 7 . 6 5 %、 2 0 . 5 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 另外 , 两组平均拆线时 间、 切 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l 0 . 0 5 ) 。切 口皮下置管引流能明显 减少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 口感染率 。 促进切 口良好愈合 , 缩短住院时间 , 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切 口皮下置管引流 ; 肥胖患者 ; 腹部手术 ; 切 口感染 ; 效果
V E G F可作为早期 诊断恶性肿瘤 . 判 断是否 出现 转移 以及疾
期 患 者 的血 清 C A1 2 5 、 V E G F水 平 均显 著 高 于 1 0I 期患 者 ( P < O . 0 5 ) , 可见 I 期、 I I 期患者血清中 C A1 2 5 、 V E G F水平表达 程度 较低 . 但是 随着表达水 平的提高 . 卵巢 癌患者 的临床分
者C A 1 2 5 、  ̄ E G F水平 均显著 高于 I I I I 期患者 ( P < O . 0 5 ) 。 I I I
肿瘤组织 中生成新 血管是影 响肿 瘤生长 、 发育、 转移 的 关键. 作为作用最强的促 血管生长因子一 V E G F对于促进血管
内皮细胞分裂 、 增殖作用极其 重要 的作 用。根据大多数学者 研 究报道 嘲. 在正 常组织 中 . V E G F的表达 水平较 低 . 但是所 有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V E G F水平 均有较高 的表达水平 。因此
期也随之升高 , 提示血清 C A 1 2 5 、 V E G F水平与卵巢癌的病情
病 预后 的重要指标 而血清 C A1 2 5其主要源 自苗勒 管衍生物
以及 间质细胞 . 因此部分盆 腔炎患者 、 妇科 良性病变 患者 中 C A 1 2 5 表达也会升高 。 因此 C A1 2 5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 卵巢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5 J u n 2 6 ( 1 1 )
3 讨 论
・ 2 5 9 9 ・
诊 断应联合检测血清 C A 1 2 5 、 V E G F指标 . 有效提高临床诊断 的准确性 、 敏感性 , 有 利于早期诊断 。本次研究发现 I v期患
本组研究显示 , 卵巢癌患者血清 C A 1 2 5 、 V E G F水平均显
预后具有极其重要 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 1 ] 陈德远. C A 1 2 5 、 C A 5 0 、 T S G F联检对卵巢癌的诊 断价值 I J ] . 放 射免
疫学杂志 , 2 0 0 1 , 1 5 ( 6 ) : 3 4 3 — 3 4 5 . [ 2 ] 查之 燕. 卵 巢癌患者手 术前后 血清 I G F — I、 E— c a d及 VE G F水 平
而且缝合时易 出现无效腔 . 导致切 1 : 3内积液 、 引流不畅 , 增加 切1 : 3 感染风险[ 1 ] 。 相关调查称 , 肥胖患者切 口感染发生率相 比 非肥胖患者高 1 2倍左右[ 2 _ 为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肥胖患者 腹部术后切 1 : 3 感染至关重要 。基于此 , 本研究对我 院收治的
著高于卵巢 良性组 、 健康组 ( 尸 < 0 . 0 5 ) , 提示 血清 C A1 2 5 V E G F
水平升高和卵巢肿瘤的恶性 程度有关 。而卵巢 良性组和健康
组的 V E G F水平无差异 ( P > 0 . 0 5 ) . 但卵巢 良性组 C A1 2 5水平 显著高 于健康组 ( P < 0 . 0 5 ) 。与相关研究报 道基本一致 ,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