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2《化学反应的限度》(第4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鲁科版选修4)PPT课件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α
0.85
B 0.80 A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molSO2和1.0molO2置于 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 体系总压强为0.10MPa.该反应 的平衡常数等于____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
数K(A)__K(B)(填“>”“<”或 0.10 0.50 p/MPa “=”)
kJ·K -1 ·mol-1 ) =-33.1 kJ·mol-1 <0
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这是否就足够了呢?
2021
1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一课时
2021
2
想一想
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平衡 状态,你知道这时平衡体系中反应物和生 成物各占多少吗?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 度?
为更准确的了解可逆反应的进程,定量
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
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 数简称平衡常数。
2021
8
书写平衡常数关系式规则一
如果反应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参加,
它们的浓度不应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因为它们的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化学
平衡关系式中只包括气态物质和溶液
中各溶质的浓度。
如:CaCO3(s)
CaO(s)+CO2(g)
2021
16
例4.(2008山东,14) 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cc((CCOO)2)c(cH(H2O2))。 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该反应是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催化 剂高温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பைடு நூலகம்催化剂
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件 共19

4、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CO2+H2
CO+H2O(g) △H<0。其化学平衡常
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K)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①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
② 某 温 度 下 , 平 衡 浓 度 符 合 下 式 : [CO2]•[H2]=[CO] •[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830 K;若维持此温度不 变,测得密闭容器中H2O(g)、CO2、H2的平衡浓度分别 为 1.8mol/L 、 1.2mol/L 、 1.2mol/L 。 则 CO 平 衡 浓 度
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别一个 化学反应是否达化学平 衡状态。对于可逆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的任意时刻,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有 如下关系:
Q叫做反应的浓度商
=Kc,反应达平衡状态,V(正)=V(逆) Q <Kc,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Kc,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4、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 K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不随浓度改变而改变。
0
0.003560 0.001250 0.01559 54.61
0.01134 0.007510
0
0.004565 0.0007378 0.01354 54.43
0
0
0.004489 0.0004798 0.0004798 0.003531 54.21
0
0
0.01069 0.001141 0.001141 0.008410 54.32
2、平衡常数的单位
(mol•L-1)c+d-a-b
新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的限度》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管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用K表示,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1)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意义对于化学反应mA+nB 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p(C)·c^q(D)]/[c^m(A)·c^n(B)]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浓度可不写。
因为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1 g/mL。
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5.6 mol/L。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的浓度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归并到平衡常数中去。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同样是常数。
②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间的碰撞只能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的“浓度”作为常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就不写固体的浓度。
③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同一个化学反应,由于书写的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就不同。
但是这些平衡常数可以相互换算。
④不同的化学平衡体系,其平衡常数不一样。
平衡常数大,说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较大,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相对较小,即表明反应进行得较完全。
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2)平衡常数的测定平衡常数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也可以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而得。
实验方法通常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但必须防止因测定过程中加入化学试剂而干扰了化学平衡。
因此,在进行化学分析之前必须使化学平衡“冻结”在原来平衡的状态。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采取骤冷、稀释或加入阻化剂使反应停止,然后进行分析。
鲁科版必修4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学设计《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了解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2、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问题的研讨,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处理,实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的一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团协合作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温度、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温度、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知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通过本节第一课时也知道了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知道温度、浓度、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如何移动。
本节内容就是原有的基础上从化学反应限度的定量描述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研究了“如何利用Q和K的关系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方向”这一问题后,引领学生从“外在条件的改变引起Q≠K”这角度继续深入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在温度和浓度的影响下如何移动展开探究。
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紧紧抓住平衡常数概念,将平衡常数作为讨论有关平衡问题的总线索,用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平衡状态,依据平衡常数来分析平衡移动。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年级:高中
主题:反应限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反应的限度。
3. 能够根据反应的限度计算出产物的产生量。
4.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化学实验材料。
3. 计算工具。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起学生对反应限度的兴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反应的例子,让他们根据反应物的量和限度来计算产量。
4.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限度和产量。
5. 讨论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
1. 口头提问:随堂随机提问学生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3. 小测验:进行一次简单的考试,检测学生对反应限度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更复杂的反应限度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更多实验。
2. 实践应用:邀请专业化学家或工程师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反应限度概念。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个关于反应限度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化学反应限度.pptx

A、C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2有.对关于叙达述到正平确衡的状是态的A可逆反应:N2 +3H2
2NH ,下列 催化剂
高温高压
3
A.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B.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C.N2和NH3的质量分数相等 D.正反应和逆反应不再进行
3.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4是无色气体,
常温下即存在2NO2
N2O4平衡,试参照课本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温度对平衡产生影响并记录
实验现象并分析:
冷水中烧瓶的气体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二氧化氮浓度减小,四 氧化二氮浓度增加。 热水中的烧瓶中气体混合物的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溶液增加,四 氧化二氮溶液减小。
高中化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化学反应限度
莱芜五中 刘建忠
知识目标: 1、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即“逆、等、动、定、变”,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 3、了解温度、压强、浓度能够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重点: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的概念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强、浓度
检测题:
1.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C)
A、CaO+CO2=CaCO3与CaCO3 高温 CaO+CO2是可逆反应 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叫可逆反应 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教案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教案一、教材简介《化学反应原理》是鲁科版选修4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按照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介绍了反应的分类、速率、平衡、热力学等基础知识,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基本规律,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反应;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计算反应速率;3.掌握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平衡常数;4.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及其应用,如燃烧热、生成热、活化能等。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分类1.酸碱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3.配位反应;4.聚合反应;5.分解反应;6.热力学分析。
2. 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的定义;2.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3.反应机理的探究;4.热力学分析。
3. 化学反应平衡1.平衡常数的定义;2.平衡常数的计算;3.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的关系;4.变温变压条件下平衡常数的变化。
4. 化学反应热力学1.化学反应的热学方程式;2.燃烧热的定义和计算;3.生成热的定义和计算;4.活化能的定义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讲授、举例、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的评价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主要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学习建议为了顺利完成本教学的学习,建议学生应按照课程安排,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和实验操作,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进一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2.2 化学反应的限度课件 鲁科版选修4.ppt

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 H2发生反应
正向反应
N2(g) + 3H2 (g) 逆向反应
2NH3(g)
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
(1)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 度哪个大? 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为零。
(2)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
反应速率大? 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化学反应限度
在一定条件下,化学 反应所能进行的最大 程度
1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
向进行,同时也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符号:
催化剂
2SO2+O2 △ 2SO3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一条件 同时进行(两同)
2
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
催化剂
△ 2SO3
随堂练习3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 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B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
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 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13
化学平衡的标志
4、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AC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2C(g)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14
化学平衡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5 页
(第四课时)
【提问】温度和浓度是怎么影响化学平衡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度对于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压强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首先大家预习一下P49的《交流•研讨》
【学生】预习一下P49的《交流•研讨》
【补充】在讲到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时,大家要注意:压强只对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的平衡有影响。因为压强对固体或液体的影响不大。那么气体的压强还与哪些因素
有关呢?我们先来补充一下有关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PV = nRT
温度一定,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P = nRTV,
即:P1P2 = V2V1 (1)
温度一定,体积一定时:
P = nRTV = cRT
即:P1P2 = n1n2 = c1c2 (2)
温度一定,压强一定时:
V = nRTP
即:V1V2 = n1n2 (3)
对于aA(g)+bB(g)cC(g)+ dD(g)这个有气体参与和生成的反应:现
定义气体物质系数的变化值△vg= c+d-a-b
【交流研讨】填表
编号 反应 气态物质系数的该变量△vg K
1 N2+O2 2NO 0 [NO]2/[N2][O2]
2 N2+3H2 2NH3 -2<0 [NH3]2/[N2][H2]3
3 N2O4 2NO2 1>0 [NO2]2/[N2O4]
【实验现象】A→b→c红棕色先变红后变深
【分析】对于N2O4 2NO2 , 达平衡时,K=[NO2]2[N2O4]
体积缩小一半,压强增大一倍,浓度增大一倍,故红棕色先变深,此时 Q=c(NO2)2c(N2O4)
因为浓度的增大幅度一样,但分子NO2的浓度的指数不分母N2O4的浓度的指数大,
故分子的值的增大的幅度更大。即此时:Q>K,要达到新的平衡,则Q值要减小,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5 页
即c(NO2)减小,c(N2O4)增大,平衡左向,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后
红棕色变浅。
【实验】迅速将活塞有5cm3处拉至20cm3处,
【现象】红棕色先变浅后变红
【分析】对于N2O4 2NO2 , 达平衡时,K = [NO2]2[N2O4] .
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浓度减小,故红棕色先变浅,此时 Q = c(NO2)2c(N2O4)
因为浓度的减小幅度一样,但分子NO2的浓度的指数不分母N2O4的浓度的指数大,
故分子的值的减小的幅度更大。即此时:Q
红棕色变深。
【举例】再如:4500C时N2与H2反应合成NH3的数据
N2(g) + 3H2(g) 2NH3(g)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ω
NH3
(%) 2.0 9.2 16.4 35.5 53.6 69.4
【练习】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N2+3H2 2NH3 ,讨论以下情况下的平衡如
何移动。
(1)使容器的体积减小
(2)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N2
(3)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NH3
(4)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He
注意利用K、Q的大小判断。
【总结】只涉及固体或液体的反应,忽略压强改变的影响。
对于气体,改变压强,就是改变浓度,若改变压强没有引起浓度的变化,那么平衡
也不一定。
【板书结论】3.压强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g
≠0,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一定要改变浓度,否则平衡不发生移动
【练习】1.分析下列两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当改变压强平衡是否移动?怎样移动?
①H2 + I2(g)2HI ②CO2 + C(s) 2CO
反应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5 页
【答案】
【板书】△vg=0,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练习】2.已知NO2能形成二聚分子2NO2(g) N2O4(g) △H = -57.2kJ•mol-1 。现在要
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应采用的适宜条件为( A )
A、高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板书小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v
g
≠0,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
=0,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教师】介绍“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不是消除)这种改变的方向移
动。
【举例】aA(g)+bB(g)cC(g)+ dD(g) △H>0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若a+b>c+d:
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
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若a+b=c+d:
注意:其适用条件:封闭体系中只改变一个条件。而用KQ的大小比较判据时,一切条件都
可适用(改变两个以上的条件都 可以)。
【练习】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 )
A.增大反应物浓度 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增大生成物浓度 D.升高反应温度
① 不移动 不移动
②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4 页 共 5 页
2.已知化学反应2A(?)+B(g) 2C(?)达到平衡,当增大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移动,则( D )
A.A是气体,C是固体 B.A、C均为气体
C.A、C均为固体 D.A是固体,C是气体
【板书设计】
3.压强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g
≠0,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
=0,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4.小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v
g
≠0,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
=0,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5.勒•夏特列原理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作业】
1.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6mol的SO2和1.8molO2,在适当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
发生如下反应:2SO2(g)+ O2(g) 催化剂 加热 2SO3(g) K=200,求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2.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6mol的SO3,在适当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反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5 页 共 5 页
应:2SO2(g)+ O2(g) 催化剂 加热 2SO3(g) K=200,求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为讲等效平衡作准备
3.把0.6molX气体、0.4molY和0.1molW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
3X(g)+Y(g)=nZ(g)+2W(g),5min末测得体系中含有0.3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来表
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01mol·L-1·min-1,求
(1)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
(3)上述反应在5min末时,Y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