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

郭小川诗集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1960年代,他又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善于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难能可贵。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形式进行了不断进行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被称为新赋体的系列作品气势磅礴,挥洒自如,独具风采。

因为郭小川作品一般篇幅较长,篇幅所限,就选他三首代表作以飨读者。

祝酒歌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财主醉了,因为心黑;衙役醉了,因为受贿;咱们就是醉了,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肺。

祖国情呀,春风一般往这儿吹;同志爱呀,河流一般往这儿汇。

党是太阳,咱是向日葵。

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

国家的任务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击队。

骏马哟,不用鞭催;好鼓哟,不用重锤;咱们林区工人哟,知道怎样答对!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

草原上的骏马哟,最快的是乌骓;深山里的好汉哟,最勇的是李逵;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目标远,大步追。

第三节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精品文档

第三节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精品文档

《望星空》当时被指责宣扬了“人生 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符 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 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 “政治 性错误,令人不能容忍。”
——(萧三《谈〈望星空〉》,《人民 文学》1960年第1期)
《甘蔗林——青纱帐》
写于1962年,诗人自己说写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诗中,他巧妙地借用“香甜而又严峻的甘蔗林”和“遥远而又亲近的 青纱帐”两个诗歌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诗歌的主题:艰苦的战斗岁月 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的革命精神却是不能忘却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 天战胜困难的法宝。
郭小川的诗歌在思想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火热的时代特 征,以饱满的诗歌形象反映了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战士诗人” 说他是“战士”,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以 一个战士的身份、战士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揭 示革命者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革命情操和道德风貌,回答革 命者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革命环境中所应有的精神状态和人 生态度。塑造的也主要是战士的光辉形象,表现战士的伟大 情怀。 说他是诗人,是因为他总是通过饱满的政 治热情,积极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展 现了诗人一颗正直坦诚的心灵,表现了自 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战士加诗人”, 是郭小川人格和诗品的显著特征。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 盛,年富力强!/怎比的: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 么:情豪志大,心高胆壮!/怎比的:你那阔大胸襟,无限 容量!”……“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 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 小的波浪。” ……
……“是的,我错了,我曾是如此地神情激荡!此刻我才明 白:刚才是我望星空,而不是星空向我了望。我们生活着, 而没有生命的宇宙,既不生活也不死亡。我们思索着,而 不会思索的穹窿,总是露出呆相。星空哟,面对着你,我 有资格挺起胸膛。” ……“当我怀着自豪的感情,再向星空 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一 切最好的传统之上,我们的队伍已经组成,犹如浩荡的万 里长江。” ……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第二章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第二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写了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作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这些诗感情热烈豪迈,以“阶梯式”的形式表现斗争、建设、进军的主题,倾吐着澎湃的激情,以政论家的头脑和战土的姿态鼓舞人民投入火热的斗争。但在艺术方面却不够成熟,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
第二章 当代诗歌
一、五、六十年代的重要诗人郭小川专题:新时期朦胧诗派专题。
1、郭小川的创作道路(重点识记)。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思大,河北丰宁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9月在去延安途中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丰宁县县长。建国以后,曾在中南局宣传部、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部门工作。5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从事诗歌创作。出版的诗集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阴下集》、《郭小川诗选》等。
1957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在一阵诗情爆发之后,他意识到:“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海洋,而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他甚至认为他的一些创作“说不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对那些“政治性的句子”感到不满,而且感到“非常不安”,伯伤了读者的胃口。因此,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这一缺陷的同时,开始向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的题材挺进,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他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写了叙事诗《白雪朗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和《将军三部曲》。这些作品显示着诗人对生活认识与思考的加深,并逐步由以政治语言鼓动读者,向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读者的方向转变。《望星空》标志着诗人在抒情方面的探索,抒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深沉。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探索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郭小川的心理矛盾及其诗歌创作

郭小川的心理矛盾及其诗歌创作

郭小川的心理矛盾及其诗歌创作
郭小川是一位忠诚的战士和坦诚的诗人,他的心理矛盾和诗歌创作紧密相连。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身心疲惫,内心极度苦恼,开始深刻地思考人性与党性、理想与信仰、个体生死与宇宙存在的关系。

他感到个体的渺小,但同时也坚信生活的力量对人具有吸引力,人们会创造一切。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开始在诗歌中寻求解脱,因为诗歌能够给他一定的自由。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道路曲折蜿蜒,这与他的心理矛盾密切相关。

他的思维方式、个性追求和行为习惯存在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尽管如此,他的“战士诗人”身份终究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心源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总之,郭小川的心理矛盾和诗歌创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他的心理状态为他的诗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基础,而他的诗歌则成为了他心理矛盾的反映和表达。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诗集导语:郭小川诗集1、《团泊洼的秋天》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去变化!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这里的《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掩盖在尘埃之下;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战士的心头放射光华;反对修正主义的浪潮,正惊退了贼头贼脑的鱼虾。

解放军兵营门口的跑道上,随时都有马蹄踏踏;五·七干校的校舍里,荧光屏上不时出现《创业》和《海霞》。

在明朗的阳光下,随时都有对修正主义的口诛笔伐;在一排排红房之间,常常听见同志式温存的夜话。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贺敬之和郭小川是中国古代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比举例,探讨贺敬之和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中的不同之处。

其一,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注重写实,以自然景物为主题。

他热衷于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比如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贺敬之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而郭小川则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内容更偏向于抒情和哲理,喜欢以人为中心描绘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赋得同志》一诗中写道:“欲理天地间,先胜南山寒。

知君有远志,上当秋梧难。

”这里他通过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远大理想的态度,体现了郭小川渴望对待人生的思索和探索。

其二,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存在差异。

贺敬之的诗歌写作更加明快活泼,通常较短且押韵明显。

他的诗句诙谐有趣,用词简洁,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例如他的《书湖上草堂》一诗中写道:“采青山下草,饮清潭中泉。

须发白日升,修篁应合缝。

”这里的描写有着明快流畅的韵律感。

而郭小川的诗歌则较为含蓄细腻,他注重用意境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他的诗句往往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篇幅较长,押韵不是主要追求。

例如他的《夜雨》一诗中写道:“寂寥谁与共,夜半更分明。

望断江南雨,空馀楚客情。

”这里通过对夜雨的描写,表达了郭小川对离愁别绪的感受。

其三,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主题也呈现出差异。

贺敬之饱含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思索。

例如他的《备战》一诗中写道:“日引曜光微,旗亭一经飘。

中野得勤苦,天命有酬报。

”这里他以备战为题材,旨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而郭小川则更多地关注个体情感和心灵企求,他的诗歌描写了生活中的琐事、感慨和内心挣扎。

例如他的《恨与愁》一诗中写道:“一怀愁绪万茎皆,含愁怨泣落纷纷。

郭小川1959年写的抒情长诗

郭小川1959年写的抒情长诗

郭小川1959年写的抒情长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郭小川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他的作品经常展现出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深刻研究与体悟。

1959年他写的一首抒情长诗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和传颂。

这首长诗以郭小川独特的思辨性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在这首长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他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

“风吹过”、“风落在鸭的背上”、“风穿过帆”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除了对自然的描绘,诗人在这首长诗中还表达了对人情的思考。

他以家庭、友情、爱情等为线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在这些描述中,诗人通过对情感的体验和解析,使读者深入了解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生命的反思和对命运的探求,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图景。

诗人也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完美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郭小川1959年写的这首抒情长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思辨性的作品。

通过对自然、人情、人生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和思考,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体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文学境界,使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首长诗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心灵抒发,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用心品味和体味。

第二篇示例:郭小川是中国评论家、编剧、诗人,他于1959年创作了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出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抒情长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描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等美景,以及鸟兽虫鱼等生物的生活状态。

14.郭小川的诗

14.郭小川的诗

2、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创作实 践生涯中,郭小川始终坚持走富有独创 风格的艺术道路。
特色“是作者的全部气质和全部修养在 创作上的综合表现……”他还曾具体地 指出诗要“四化”:即革命化、典型化、 群众化、格律化。
3、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 “新辞赋体”可以说是诗人的一个 独特创造。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 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 理的火花。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 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 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 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 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 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 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 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 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 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 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折 射了我们特定时代的光辉。
4、在诗歌外在体式上不断寻求突破。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我国 现代诗创作传统的民歌体、自由体、新 格律体等等多种体式。 独创的富有音韵美的“长句体”,集格 律体、自由体于一身,使革命的激情和 艺术形式在这里达到了更为完美的统一。
创作道路分析 1953年到1956年:成长期,《致青年公 民》,为主题的一系列诗,表达作者强烈 的政治热情,还有《向困难进军》等等。
1957年:探索期: 郭小川在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 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
郭小川艺术的追求:
1、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 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 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郭小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 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因而这个时代的诗 歌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 的调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尽管如此,面对着香甜的甘蔗林,一个革 命者怎能不怀念起年轻时代青纱帐里的亲 人和战友?作者把甘蔗林与青纱帐联系起 来是想告诉人们:艰苦的战斗岁月虽然已 经过去,但它的革命精神却是不能忘却的。 • 诗人由眼前南方的甘蔗林,遥想到昔日北 方的青纱帐,从它们既“香甜”又“严 峻”,既“遥远”又“亲近”,以及它们 相似又不同之中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契合点。 • 诗作典型地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的 理想抱负。

可是我仍然是稚气的, 人生的道路 在我看来是如此地一目了然, 仿佛 只要报晓的钟声一响, 神话般的奇迹 就象彩霞似地出现在天边, 一切 都会是不可思议地美满。…… 呵,就在这个时候 严峻的考验来了! 抗日战争的炮火 在我寄居的城市中 卷起浓烟, 我带着泪痕 投入红色士兵的行列 走上前线。 ……真正的生活开始了! 可惜 它开始得过于突然! 我呀 几乎是毫无准备地
你们的青年时代 就这样好! 你们再不要 赤手空拳 去夺敌人手中的三八枪了。 而是怎样 去建造 保卫祖国的远射程的海防炮; 你们再不要 趁着黑夜 去挖隐蔽身体的地洞了, 而是怎样 寻根追底地 到深山去探宝; 你们再不要 越过地堡群 偷袭敌人控制的城市了。 而是怎样 把从工厂中伸出的烟囱 筑得直上云霄; 你们再不要 打着小旗
3、新颖的形式 • 郭小川在诗歌形式方面做过多种多样的尝试。 • 他说过:“在形式上,我们要提倡的是民族化 和群众化。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努力尝试各种 体裁,这就可以证明我不想拘泥于一种,也不 想为体裁而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 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它各种诗体,只要能 够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 呢?”。(郭小川:《月下集·权当序言》。) • 他还说过:“诗是创作,一切要新”。 • 这里自然也包括诗的格式的新。
• 郭小川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是孜孜不倦的。 • 楼梯式: 50年代中期,他在《致青年公民》诗里使用过 参差排列的“楼梯式”。但他并未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汉语本 身的规律和特点对这一外来形式加以改造。注意长句拆行时的 节奏,并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他对诗歌的音乐性,十 分重视。认为“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 新民歌体:其后创作的《雪与山谷》叙事诗则使用“四行体”, 节奏比较流畅舒缓。后来,他在《将军三部曲》等作品中,又 采用短句形式组成的节奏明快的自由诗体。这是受了古典诗词 中散曲小令的影响,也吸收一部分民歌成分。这类诗体,节 (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法参差、韵律自由。 • 民歌体:他们采用民歌的比兴手法,在重视结构、句法、语言 上主要运用了小调的形式因素,或唱,或快板的句式。(《祝 酒歌》 ) • 新自由体
• 写于1962年的《甘蔗林——青纱帐》,作者 说这首诗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的。 诗的头一节写道:“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 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 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 诗人用香甜而又严峻的甘蔗林和遥远而又亲近 的青纱帐象征两个革命时代,抒写它们之间的 关系。它们同样地“脉脉情深”,但随着时光 的流逝,“青纱帐里的艰辛”已经变成了“甘 蔗林里的芳芬”。
2、富有哲理意味 • 他的诗常常通过充满激情的具有哲理意味 的诗句唤起读者的情绪。 • 不论写景、抒情和议论都尽力把时代的要 求和人民的愿望凝结成警策的哲理性诗句, 并“通过一种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自然而然 表现出来。” (郭小川:《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向困难进军 ——再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进,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啊,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像泉水一般涌哟,生活像海浪一般推迚, 那遥进的青纱帐啊,哪曾有甘蔗林里的芳芬!
• 这是郭小川解放后献给诗坛的第一批热情 昂扬的战歌,初步显示了他独特壮美的艺 术风格。 • 其后,他又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白雪的赞 歌》和《深深的山谷》以及《将军三部曲》 等。 • 1960年代,他写了《厦门风姿》、《甘蔗 林——青纱帐》、《林区三唱》、《祝酒 歌》等一批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出 色的艺术表现显示他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 期。
第二节
郭小川诗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 • 1943年参加八路军。抗战时期写过一些诗歌。 • 建国后曾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 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的笔名写了许 多“思想杂谈”,产生较大影响。 • 1955年调到中国“作协”任党组副书记、书记 处书记兼秘书长等职。 • 他的成名作是1950年代中期发表的《致青年公民》 组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等)。
• 这是一首说理诗,也是一首鼓动诗。作者目的 是要让人们正视困难、敢于克服困难。但作者 不是以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诉诸 • 形象化的语言:“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 怯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 它的威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象 老鼠似地/悄悄向后缩去,/它从来不能战胜 /人们的英雄的意志。”这些用形象构成的诗 句,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说教式的枯燥乏味, 相反,由于它把深厚的意蕴包含在生动的形象 之中,使读者常被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闪光语 言的力量所打动。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知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新辞赋: 又叫“长句体”。每句二十字左右,每节四行、二行、三行, 又称“长廊式”、“政论体”。 这与诗人的哲理诗充分抒情的风格有关,他们向古代楚辞、 汉赋学习,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手法,排比、对仗,来 表达雄浑、热烈、澎拜的艺术效果。句子虽长,但组织整齐, 严密,并重视诗的大体对应,使其精炼,整齐而又押韵。 《厦门风姿》、《甘庶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呵呵 这闪光的话 象雨点似地打在我的心间, 我情着感激 回到我们的队伍中 继续向前……。 现在 十八年已经过去了, 时间 锻炼了我们 并且为我们的祖国带来荣耀, 不是我们 被困难所征服, 而是那些似乎很吓人的困难 一个个 在我们的面前跪倒。 黑暗永远地消亡了, 随太阳一起 滚滚而来的 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 公民们 我羡慕你们,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进,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1962年3月—6月 厦门—北京
旧世界的苍蝇们 在每个阳光不曾照进的角落 生着蛆……。 新生的事物 每时每刻都遇到 没落者的抗拒……。 然而我要告诉你们 凭着我所体味的生活的真理: 困难 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怯的东西, 它 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 卖弄它的威力, 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 就象老鼠似地 悄悄向后缩去, 它从来不能战胜 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那么,同志们! 让我们 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 向困难进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地主庭院去减租减息子。 而是怎样 把农业生产合作社 办得又多又好。…… 是呵 连你们遭遇的困难 都使我感到骄傲, 可是我要说 它的威风 决不会比从前小。 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并非 平安无事, 就在阳光四射的早晨 也时常 有风雨来袭, 帝国主义者 对着我们 每天都要咬碎几颗吃人的牙齿, 生活的河流里, 随处都可能 埋伏着坚硬的礁石,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进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你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骏马 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 有时却不敢越过 湍急的河流; 大雁 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 一到严厉的冬天 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 公民们! 你们 在祖国的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 会不会 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 不会的, 我信任你们 甚至超过我自己, 不过 我要问一问 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 我 比你们年长几岁 而且光荣地成了你们的朋友, 禁不住 要把你们的心 带回到那变乱的年头。 当我的少年时代 生活 决不象现在这样 自由而温暖, 我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 负担着巨大的忧患,
• 到了60年代,郭小川为了表现热烈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又重新选用长句作为诗的基本句式,创造一种节奏自由、 富有韵律的“新辞赋体”。 • 这种诗体吸收我国古代辞赋讲究文采、注重抒情性与浪漫 气息的特点,常用赋体的铺陈渲染、排比重叠来反复咏叹, 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描述得穷形尽相,把自己的强烈感情和 深刻的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能“触动读者的深 心”,“引起长久的深思”。《厦门风姿》《甘蔗林—— 青纱帐》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 《甘蔗林——青纱帐》就是通过反复排比,反复铺陈,用 不同的形象、语言、词汇,一再唤起人们对青纱帐的回忆, 表现了对战友永葆革命青春的期望,并造成一种浩浩荡荡 的气势,以卷起感情的风暴。诗中还到处运用对偶句式, 把苦与乐、美好与严峻、历史与现实、今天和明天联结对 照,开发诗的思想容量,使诗篇呈现一种汪洋恣肆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