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郭小川被诗坛美誉为“战士诗人”。
他的诗歌最突出特色是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作为战斗诗人,郭小川具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诗作为“斗争的文学”。
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诗情和哲理的完美结合。
郭小川在总结他诗歌创作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是:多多观察生活、多多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慢慢悟出一些新颖、深刻的哲理来,并给予它以诗意的表现。
”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方式。
而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造。
郭小川长于运用和创造新颖的形式,倾注火一样的激情,来书写富含一定哲理及现实意义的时代诗篇。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尽管发表不久就遭到严厉批评,但那也只能说明诗人的作品在当年“高举三面红旗”的大跃进、大浮夸的背景下,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另类”,却不能否定诗歌本身的内涵。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
(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政系的政治抒情诗。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从1955年,郭小川正式登上诗坛,到1976年不幸去世,其诗歌创作道 路历经了21年时间。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50年代中期的抒情 诗阶段。二是1950年代后期的长篇叙事诗阶段。三是1960年代前期的长 篇政治抒情诗阶段。四是“文革”时期的“战歌”阶段。这四个阶段虽 然从实际上来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其各自的主要特征还是比较鲜明 的。在第一个阶段,他主要写了《致青年公民》(《致青年公民》、 《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致大海》、《望星空》 等一批抒情短章。第二个阶段,他主要写了《将军三部曲》(《月下》、 《雾中》、《风前》)、《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 爱》、《一个和八个》等叙事长诗。第三个阶段,他主要写了《林区三 唱》(《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 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等长篇政治抒情诗。第四个阶段, 他主要写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富有战斗气息的作品。 总体而言,郭小川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哲理倾向。无论是欢呼新中国的诞 生,还是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图画,都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 启人思考。从他的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看,其诗歌创作有一个不断发展 成熟的过程,早期诗作形象性显得不足,经常给人以比较空泛的感觉, 后期诗歌形象更加具体,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思想性。
中国当代文学(3)诗歌

郭小川最有成就的叙事诗是《将军三部曲》。 长诗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三个大断面—— 一次大战役的战前(《月下》 )、战中 ( 《雾中》)和抗日战争胜利后( 《风前》) 的描写,塑造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 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叙事,可以说是郭小川叙事 诗的共同性,然而《将军三部曲》又有更多的 创造,如虽然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却常荡 开去作景物描写和抒情独白,以加强对环境的 渲染和主题的阐发,使诗中有景,有情,有意, 格调清新,色彩绚丽。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几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第二部分(7——14节)揭示团泊洼人们心中无穷的怒火, 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四人帮的无比仇恨。
第二个特色: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通过
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甘蔗林——青纱帐》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 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 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 《团泊洼的秋天》秋天的“静”,强烈地反 衬了战士的“动”。 有时,“静”与“动” 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心灵深处有“奔腾咆 哮的千军万马”,动脉里“炽热的鲜血流 响哗哗”!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特征:这个时期的
诗歌,正如朱自清所说,今天的诗是以朗 诵为主调的,“我们”替代了“我”, “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 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 (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 诗。
郭小川诗歌

二、形式上: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与革新(如: “新辞赋体 ”)
郭小川诗歌
—战士诗人与革新能手
生平简介及创作
郭小川 (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是 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 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 旺盛的创作期。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 空》。 二、 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 林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 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三、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 《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致青年公民》
• “喂, • 年轻人!” • ——不,我不能这样称呼 你们, • 这不合乎我的 • 也不大合乎你们的身份。 • 嬉游的童年过去了, • 于是你们 • 一跃 • 而成为我们祖国的 • 精壮的公民。
• • • • • • • • • • • • • • •
也许 你们心上的世界 如蓝天那样 明澈而单纯 就连梦 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 那般清新…… 然而迎接你们的 却不尽是 小鸟的 悦耳的歌声, 在前进的道路上 还常有 凄厉的风雨 和雷的轰鸣!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钟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 • • • • • • • • •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 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诗作总体特色
一、语言上:气势磅礴,积极昂扬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1)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始终能以战士的胆识和远见,战士的勇敢和磊落,真切的诗情,给人以启迪与鼓舞。
在社会主义创业时代,他在《向困难进军》中呼唤年轻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60年代初,他以《甘蔗林——青纱帐》及三首《秋歌》等诗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信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喜悦。
70年代,在“四人帮”高压的环境里,诗人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一个威武不能屈、凛然正气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2)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有深邃的哲理性,是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又一特点。
诗人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在《甘蔗林——青纱帐》中,诗人运用奇妙的联想,通过甘梅林与青纱帐之间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又用青纱帐里的亲人地位的变化串连起两个时代,以战士们的誓言及互勉阐明深刻的哲理。
《团泊洼的秋天》一反文人悲秋的老调,以自然界的秋天的静,反衬战士心灵千军万马般奔腾咆哮的动。
诗作形象千姿百态,意境曲折幽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郭小川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曾为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作过辛勤的探索。
他的政治抒情诗在形式上有“楼梯式”的《向困难进军》等,有半自由体的《白雪的赞歌》,有民歌体的《林区三唱》,有着力向元曲小令和明清民歌学习的《祝酒歌》,又有在向“汉赋”学习基础上创作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
这些努力充分体现
了郭小川在新诗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中的成就。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ae542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2.png)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第一篇: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一、作家自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
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
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
……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
……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
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
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
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
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
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五十年代,新诗的发展走向泛政治化的方向。
这种状况经过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结束。
新诗发展的这种转机与新兴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一直处在战乱状态,不仅普通百姓对战争深恶痛绝,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在自己的政治及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实现和平与统一。
这不但符合民意,也符合政党主政的目的。
所以,1949年10月的建国,人们对于和平的降临无疑给与了热切而真诚的欢迎。
绝大多数的诗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政治态度如何,都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心情,甚而于对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袖的颂扬。
但是,执政党对于问题的考虑自然与一般民众和团体不同。
在和平的曙光里开展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展开政治动员与政策实施也是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中之重。
纵观建国初二十年的历史,普遍的经济建设与大规模的文化政治运动如并列延伸的两条轨道、蹒跚行进的两条腿脚,迹象显著,步履维艰。
在此过程中,广大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与思想改造的对象扮演了十分尴尬的角色,处于千难万苦的境况。
当然,无论现实的处境如何,生存毕竟是首要的。
于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与选择,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人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了大体相似的特色。
这一部分我们讨论的范围涵盖了五十和六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造普遍受到政治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政治化”的色彩。
我们分一般诗歌状况与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两大类来讲。
一、一般诗歌状况当然,具体情况又有不同。
政治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在一些人是紧跟形势,自觉地“左倾”,成为时代的“弄潮者”;一些人是被“形势”牵着鼻子走,而终成时代的“落伍者”;一些人是在建国后的政治环境下开始创作,在情势可能的状况下,努力地追求“诗艺”的“探索者”。
前两类基本是三、四十年代成名,进入新时期的“老”诗人,后一类是四、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诗人。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二、贺敬之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1938年,14岁时离家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达延安,同年进入延安“鲁艺”文学 系学习,受到著名诗人何其芳的教诲。1945年, 他执笔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了《白毛女》,在解 放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开始写诗,但影响不大。建国 前写的诗歌主要收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 《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朝阳花开》 等诗集中。建国后,贺敬之主要担负文化界、文 艺界的领导工作,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副部长、代部长等职。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数量不多,影响很大。1961年出版《放歌集》, 收集了1950、60年代写的主要作品。
“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它的威 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象老鼠似的,/悄悄向后缩去,/它从来不能 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诗词感物言志的传统,就诗体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在楼梯式、 “散曲”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四种诗歌形式上,进行 过成功的实验。被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他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 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 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 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 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 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 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 肉麻。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 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团泊洼的秋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郭小川最早因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组“楼梯体”的政治抒情诗而踏上诗坛,并备受关注。
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作品中,郭小川始终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感受祖国与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用充满
着革命激情的昂扬斗志,抒发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满腔热情。
除了将诗歌作为“斗争的文学”的革命理想,郭小川还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自觉探索与追求,写出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个性化诗歌作品,在当时那
种政治权力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氛围中,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郭小川50、60年代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丰富影像,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对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重新认识。
第一部分:探讨郭小川诗歌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涵。
郭小川的诗歌顺应了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普遍要求,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内涵。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稳定的存在基础,并随着中国五四新诗的发展日益融入了新的价值理念,最终在中国革命形势的驱使下,成为了中国政治文
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具有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内涵,即“小我”转向“大我”的艺术形象、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主题和承载国家想象的理想追求。
第二部分:阐释郭小川诗歌中个人伦理的书写与表达。
作为一名具有自觉探索意识的诗人,郭小川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心的思考与追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郭小川创作的一系列不同于主流形态的诗歌作品就很好的印证了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个人化“特色”。
笔者选取了
郭小川1957年的三首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具体分析其集体中的个人表达,同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个性化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上的自觉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深入挖掘,也表现在对诗歌艺术的不断探索。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的艺术探索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方面:错落与均衡交并的韵律、朴素中见华丽的语言和自由多变的形式。
在不断地追求中,郭小川形成了独特地艺术风格,实现了诗歌创作地不断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