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学案

合集下载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将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

3. 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日》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端午日》,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眼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端午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和体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日》。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端午日》。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端午日”、“赛马”、“抢鸭子”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2. 互动法: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4. 讨论和演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演示。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掌握端午节的重要食品,粽子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PPT课件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彩纸、粽子叶、粘土、丝线等制作粽子的材料。

3.煮粽子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例如节日时间、起源和习俗。

2.列举一些可能的习俗,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展示习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展示PPT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15分钟)1.利用PPT依次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各地的习俗。

2.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教师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互动。

三、制作粽子(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

2.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制作粽子所需的材料:彩纸、粘土、丝线等。

3.按照步骤,让学生跟着教师示范操作:a.将彩纸剪成粽子形状的图案。

b.用粘土制作粽子的馅料(例如用黄豆、枇杷、红枣等)。

c.用丝线将彩纸包裹粘土成为一个粽子。

4.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合作、讨论,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四、煮粽子(15分钟)1.教师准备好煮粽子的锅和材料。

2.指导学生将制作好的彩纸粽子放入锅中,注意火候和煮的时间。

3.适时向学生介绍传统的煮粽子的方法。

五、品尝粽子(10分钟)1.煮好的粽子取出,让学生每人品尝一颗。

2.引导学生描述粽子的味道、口感等。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回顾制作粽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

板书设计: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粽子的制作流程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加深,掌握了制作粽子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在引入部分可以更具体地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知识,使学生更加专注和活跃。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说学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对于端午节,同学们你们又知道多少?有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端午节吗?
师:端午节这天,我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那么,有同学知道湖南湘西哪里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湘西世界去看看茶峒人民的端午日,看看湘西的端午日是怎么过的。

(二)作者简介
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沈从文。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呢?用笔画出来。

(三)整体感知
①解决生字词
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先扫除字词的障碍,注音。

峒()伶俐()擂()鼓
呐()喊老鹳()河戍()守蘸()酒泅()
②理清思路,了解湘西风俗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阅读的时候,找一下:
1、茶峒人端午节这天有哪些风俗?(最好能用三个字来概括)
2、那些是详写,那些又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三)精读品味
①欣赏赛龙船的精彩片段
师:作者写了那么多风俗,那么最吸引你们的是那个?为什么?
师:既然那么多同学喜欢赛龙舟,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

看看它到底好在何处,为何会如此地吸引你们?
师:先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赛龙船”场面的句子,待会老师叫两位同学来朗读。

找到?
师:好,现在请两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赛龙船的精彩片段,一位同学从“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读到“指挥船只的进退”,另一位同学从“擂鼓打锣的”读到“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同学朗读的时候,大家要想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外貌:
动作:
师: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句子都运用了那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同时,请大家思考: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桨手:
带头的:
锣鼓手: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齐读,读出紧张激烈。

(五)讨论交流
①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 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方法都是直接描写的,那么,除了这些直接的描写方法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来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2、当比赛进入高潮时,作者想到了什么情景?这是什么手法?又有什么作用?
②学习课文主旨
3、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③自学第二、三段。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二、第三段思考一下:
1、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茶峒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3、第三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将它删掉吗?为什么?(内容、结构)
(六)总结
课文《端午日》节选自《边城》第一章,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七)当堂训练:选做《与课堂同行》有关习题
(八)课后作业: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