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导学案

合集下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期教案但愿人长期音乐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但愿人长期教案但愿人长期音乐课教案第一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1、倾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期》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谢之情。

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倾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熟悉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1、通过倾听与学唱,让同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同学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宁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倾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期》,学唱《游子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倾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期》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

倾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老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同学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您好像发现了什么情景?2、熟悉古琴导入,倾听《关山月》(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

让同学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犹如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先让同学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但愿人长久”是谁的诗句?引出本课《但愿人长久》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但愿人长久》,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和感悟。

5. 巩固拓展:(1)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加深学生对《但愿人长久》的记忆。

(2)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但愿人长久”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一篇小短文。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但愿人长久》的意义和价值。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探究和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古诗填空练习的准确性、创作作品的质量等。

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但愿人长久》的理解程度、审美情趣的提升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但愿人长久_音乐教案(3篇)

但愿人长久_音乐教案(3篇)

第1篇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但愿人长久》的背景及作者,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欣赏《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情操。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但愿人长久》的背景及作者。

2. 感受《但愿人长久》的音乐魅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内涵。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但愿人长久》音频3. 课堂活动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但愿人长久》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二、了解背景及作者1. 教师介绍《但愿人长久》的背景及作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歌曲的了解。

三、欣赏歌曲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四、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词接龙”游戏,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改编”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但愿人长久》创作新的旋律。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但愿人长久》的音乐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了解了这首歌曲的背景及作者,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了合作、分享、表达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同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第2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六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创编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

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

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教案标题: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但愿人长久》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和曲调。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但愿人长久》这首中国古典音乐的背景和意义,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播放一段《但愿人长久》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美妙的曲调和情感表达。

歌词学习:1. 分发《但愿人长久》的歌词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读诵歌词,重点解释其中的词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段教唱歌曲,先教唱第一段,确保学生掌握了旋律和发音。

3. 引导学生逐渐学唱整首歌曲,注意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合作表演: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指导学生根据乐器的特点,将《但愿人长久》的曲调进行改编,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演奏版本。

3. 每个小组进行排练,确保演奏的和谐和协调。

4. 学生们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和音乐才华。

反思与评估:1.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估,回顾自己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教师进行评估,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合作表演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延伸活动:1.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音乐讲座或演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成果和才艺。

教案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理解《但愿人长久》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和曲调。

3. 学生能够合作演奏自己创作的乐曲版本。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演,并展示出良好的表现和合作精神。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部分,可以加入一些与中国古典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在歌词学习部分,可以通过分组合唱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情感表达。

但愿人长久(教案)音乐六年级下册

但愿人长久(教案)音乐六年级下册
-通过讲解苏轼的词作,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故事,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在合唱练习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配合、协调。
2.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的准确演唱;
(2)音乐元素的分析与理解;
(3)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表达;
(4)合唱中的声部协调。
举例说明:
-针对旋律演唱难点,教师可分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苏轼及其词作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唱练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
5.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6.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体会歌曲情感,并加以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合唱练习,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过于紧张,导致表现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音乐和诗词表达情感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设置还有待改进。今后,我将更加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的基本概念、音乐元素和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音乐《但愿人长久》教案

六年级音乐《但愿人长久》教案

六年级音乐《但愿人长久》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1、学生自学歌词。

提出自学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五、总结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

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教学反思: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本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但愿人长久》导学案
四年级 2、《但愿人长久》自测题
小组:姓名: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mán mái)怨品尝(shǎng cháng)
玩耍(shuǎ yào)朝廷(tíng yán)
二、看拼音,写词语
pǐn cháng wán shuǎmán yuàn
()()()
guān shǎng dàn yuàn kuān wèi
() ()()
bēi huān lí héyīn qíng yuán quē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廷()耍()尝()
挺()要()赏()
洒()慰()隐()
酒()蔚()稳()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品尝()观赏()
()地品尝()地望着
()的月亮()的感情
五、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⒈比喻亲兄弟感情深厚。

()
⒉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
六、造句
1……一起……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⒉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先解释加点的字,再用课文中的语句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_________缺:___________全:___________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__________ 婵娟:_____________
四年级小组姓名学案等级
2、《但愿人长久》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埋”。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给课文分段。

预习提示
1、自主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标记初读阅读记号。

课文学习
(一)、名言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读了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交流学习所得。

2、对子间互考字词积累,课文诵读。

(四)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组合作: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情?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在这篇课文里苏轼开始时一边,一边
,后来又,可他转念又想
,最后吟诵他的千古名篇《》。

3、请按赏月、怨月、吟月给课文分段,在课文中标记出来。

(五)、展示提升,总结巩固。

1、好词积累:
2、近反义词:
3、多音字:
4、其他积累: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善《自测题》的字词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文学习
一、上一节课文学习回顾。

课文围绕(什么事物),分别写了(谁)在节因思念弟弟(谁)月、
月、月,创作出著名的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二、精读课文,设问、感悟理解。

1、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从哪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情同手足?
2、a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苏轼由思念弟弟转而。

b他美好的感情表现在。

3、a苏轼为什么心里宽慰了?
b用自己的话讲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1、课文中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找出描写他心情变化的词语。

2、从苏轼情感变化和创作过程中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善《自测题》的字词部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