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珍《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预——生:有!【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③、能设计实验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3.科学态度、STSE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取证据,获得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热水、冷水、锥形瓶、气球、水槽、长颈烧瓶、导管、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设景激趣,导入主题1、谈话:出示密闭的玻璃容器,⑴.老师用手心拖住瓶底。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⑵.同学们再看,这次我握住容器装有空气的部分,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此刻心里的想法?或是有什么话想(说)问?2、揭示课题:空气热胀冷缩吗?二、设计方案、自主探究1、空气在哪里?你会怎么留住空气?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气球、锥形瓶。
你们能把它们组成一个密闭容器吗?学生上台示范。
举起装好起球的锥形瓶,质疑:瓶中的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3、我们要让空气受热,你会怎么做呢?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热水中。
要求:手握瓶颈,尽量把瓶身往水中压,并停留一会,但注意气球不接触水。
同学们猜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4、受冷,又该怎么做?再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冷水中。
可能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5、每位同学都有这样一张记录单(出示记录单),请同学们找到“我们猜想”一栏,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猜想填进空白处,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2. 掌握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应用;难点:热胀冷缩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和工程设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空气球、热水、冷水、玻璃瓶、塑料瓶等;2. PPT或实物图片: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过程和结果;3. 知识资料:空气的热胀冷缩相关的科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 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空气球、热水和冷水来观察热胀冷缩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3. 理论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让学生理解气体分子在温度变化下的表现;4. 应用拓展:讨论空气的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气球的充气、气瓶的设计等;5. 练习检测:设计针对热胀冷缩知识的小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热胀冷缩实验,探索更多的气体在温度变化下的行为;2. 引导学生制作小小实验装置,观察其他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3. 带领学生参观有关气体的生产和应用的企业,加深对热胀冷缩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 气体的分子运动- 温度变化的影响- 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了直观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完整word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一、复习引入师: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性质叫热胀冷缩。
许多液体也有这个性质,可用研究水的装置研究。
Q:水和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Q: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呢?用研究水的装置?A:不行,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师:看书上33页黑框部分,空气如果受热体积膨胀会往外跑,只要观察到空气往外跑就可证明。
Q:空气如果跑到大气里能不能观察到?跑到什么地方才能观察到?A:跑到气球里,跑进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
(引导这里通常能想到空气)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在一个空烧瓶口套上一只气球。
将烧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1、热水中:气球会膨胀,鼓起来。
2、冷水中:气球会扁下去。
Q:从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或者扁下去?结论: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Q:同学们再仔细想下实验现象,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A:空气体积变化的更快,更明显。
三、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师:水和许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是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它与什么因素有关?Q:空气有什么组成?水呢?A: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站在中间代表空气微粒,另外请几位同学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
27、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学生发表意见。按学生说的方法修复兵乒球,具体操作。
2、师: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可以修复兵乒球呢?
学生发表意见,引入课题
2.讨论、展示教学目标:阅读课本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
2自学交流:
课题
27、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模型”、视频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运用空气的热胀冷缩解决生活中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本节课通过空气热胀冷缩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3本节课注重学生,实验,视频,生活经验等多种资源的有效融合
4本节课教师对课堂学生的生成性教育机会把握不够,与学生互动的综合素养有所欠缺
2.运用空气的热胀冷缩解决生活中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水、锥形瓶,气球、胶带
教师准备:热水、乒乓球、锥形瓶,气球、牛奶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瓶
五教学方法
三自一合作科学探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本节课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设计实验
1.如何让空气受热受冷
2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3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3.合作探究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
交流汇报: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二、问:我用手的热量给水加热现在水有什么变化?(引出:水受热后体积在膨胀)。
手离开有水的烧瓶。
问:现在呢?(水受冷后体积在收缩)。
师肯定: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师双手捧着空的烧瓶,现在呢?手离开空的烧瓶,现在呢?(迁移,展现学生对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猜测)。
板书:空气热胀冷缩(4)出示课件,用同样的方法能否观察的空气体积的变化?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5)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谈设想(引导学生抓空气-密封空气-加热和冷却空气-学生观察、思考。
1、我用手的热量给水加热现在水有什么变化?2、教师双手捧着空的烧瓶,现在呢?手离开空的烧瓶,现在呢?。
怎样才能让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巩固练习(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空气热胀冷缩有什么特点(1)出示课件给于提示。
注:学生在进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会由于观察到的效果明显而找不出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正确比照点。
出示课件提示可以直观的帮助学会进行比较。
(2)小组讨论。
(3)小结: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的运动。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出示课件)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点击点击四总结归纳五课堂作业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哪里不断的运动着。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吴启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了解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气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2、过程和方法: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设计能看到空气热胀冷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生:气球塑料袋皮筋师:瘪乒乓球两个(其中一个是破裂的)、试管6支,气球6个,能封闭的塑料袋,细管6个,大塑料管6支;红墨水,冷热水等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有一个瘪乒乓球,谁有办法帮老师把球回复如初?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说可以用热水泡,可以挤等等。
(二)、老师演示用水泡的方法。
可以把瘪的地方朝上,让球慢慢鼓起来。
演示实验,验证同学想法。
(三)、为什么用热水可以使乒乓球鼓起来,说说你的猜想?预设一,有同学说是空气的热胀冷缩,请他说说热胀冷缩怎样使球鼓起来。
老师可以启发,球壳能否挤压,使球鼓起来。
预设二,如果同学说不上来,老师就启发。
可能使乒乓球鼓起来的因素。
(四)、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
1、既然要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首先要抓住空气,你有办法抓住空气吗?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师总结;如扎口的塑料袋,气球,带盖子的瓶子,注射器……2、我们抓住了空气,那怎样给空气加热和遇冷呢,因为你要研究空气在冷和热里的变化呀?可以试管加热,但比较麻烦,可以有热水和冷水代替。
3、现在又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们看见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学生讨论。
这是一个难点。
所以老师要鼓励讨论。
老师也演示方法。
通过讨论,老师归纳如下方法:试管套气球塑料袋密封试管加细管,细管加红墨水等等。
4、学生小组决定方法,到老师拿器材,分组合作实验。
老师也去指导。
实验时老师提醒学生分好工,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过程:1、游戏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喷泉装置)这个玻璃瓶在我们科学上称为烧瓶,请你看看这个烧瓶中有什么?(红色的水)除了被红墨水染红的水之外烧瓶中还有什么呢?(空气)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烧瓶里的空间就被空气和水两种物质占据着。
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要让烧瓶中红色的水喷出来,同学们想看吗?教师演示喷泉装置2、揭示课题魔术好看吗?你想不想知道老师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课件出示课题)热胀冷缩这几个字,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会写错,现在我们来书空一下。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热胀冷缩吗?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这位同学给我们解释了什么叫热胀冷缩,那么空气我们看得见吗?(看不见)既然空气看不见,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空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了呢?3、探究活动出示带气球的锥形烧瓶,这个烧瓶中有空气,观察这个装置,如果烧瓶中的空气膨胀了,那气球会有什么变化?如果烧瓶中的空气收缩了,气球又会怎么样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出示实验提示)实验提示:1、把带气球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观察气球的变化。
2、把烧瓶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观察气球的变化。
3、注意装热水的烧杯很烫,注意安全。
4、实验后完成记录单第一题。
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把烧瓶放入热水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把烧瓶放入冷水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空气有怎么样的现象?4、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能解释空气这种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执教教师: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杨淑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积会缩小。
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胀现象与的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
锥形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气球、瘪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瘪乒乓球,提问:怎样让它变圆?学生答,教师演示。
2.师提问:为什么用热水泡一泡,它就变圆了呢?你们能解释这一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空气受热受冷后发生的变化吧!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一)设计实验观察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
1.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
猜测:空气受热受冷后发生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我们不容易直接看到,你能想办法看见空气体积的变化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一:
实验步骤:
1.先观察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的大小。
2.给烧杯中慢慢注入开水。
(小心开水溅出来烫手)。
3.把锥形瓶慢慢放入烧杯中。
4.再仔细观察锥形瓶上的气球的大小。
5.记录员及时把实验现象记在记录表中。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
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
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气球变大。
实验二:
实验步骤:
1.一二三组把烧杯中的锥形瓶慢慢放入盛有常温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2.四五六组把烧杯中的锥形瓶慢慢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记录员及时把实验现象记在记录表中。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
思考:气球的为什么变小了?
结论: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气球变小。
总结:我们把空气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缩小的这种性质叫做空气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思考:为什么一二三组和四五六组气球的变化不一样?
结论:空气受冷的越快体积缩小越快,气球变小越明显。
(二)演示实验
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谁更明显?
结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
(三)学生玩游戏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而微粒的热胀冷缩和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冷却后,微粒的运动就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就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
提问:现在同学们会不会解释瘪乒乓球,用热水泡一泡变圆的道理了吗?(瘪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瘪乒乓球变圆了。
)
三、巩固练习
判断题
1.空气热胀冷缩比水热胀冷缩的现象更明显。
()
2.用开水泡的办法能让压扁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固体的热
胀冷缩。
()
3.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得太足,原因是防止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爆胎。
()
四、总结归纳
五、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课后反思
科学实验记录表
年级班第组记录员: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记录表
年级班第组记录员:实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