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大赛
前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奖情况

丁,尚立伟 11 “白色家电”再制造物流中心设计与方案模拟
……………………………………………吉林大学 罗勇,韩佳 辰,张俊超
12曲线出入口隧道交通模拟与交通安全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 郭磊,常自鸣,许强 强,王亮,王延锋
织方案设计
程学院
26
城市多路交叉口管理与控制 方式研究
交通工程
江苏大学
27
兰州市安宁区新建道路交通 量预测
交通工程
兰州交通大 学
28
基于BRT优先的信号控制系 统
交通工程
南京理工大 学
29
基于GIS的一体化公共交通 出行查询系统
交通工程南京理工大 学30源自用于汽车的机械式巡航装置 设计
交通运输
南京农业大 学
7 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 ………………………………………..同济大学 马士江,钟秀,
周维,张觐,周佳
三等奖
8 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 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孟虎,张海婵,
马保龙
9 T型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检查仪的研制 ………………………………………………中南大学 刘刚,梁 海啸
太原科技大 学
36
城市快速路单进口匝道流入 控制方法研究
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37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道功能动 态利用管理系统
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38
微循环公交系统设计的新思 道路与铁道
路
工程
同济大学
39 弧形双排抗滑桩新型结构体 道路桥梁与 武汉理工大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Na tional C ompetition of Tran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 tudent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
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铁道与道路工程)、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
1、启动校级选拔赛,发布选拔赛通知和作品申报书等参赛文件;
2、参赛学生成立参赛小组,联系指导老师,撰写作品申报书;
3、参赛小组提交作品申报书等参赛文件至秘书处(需交打印版);
4、秘书处组织专家初审并公告立项名单;
5、秘书处组织参赛小组集中辅导,开展中期检查并分阶段发布参赛作品进展情况;
6、参赛小组提交参赛作品至秘书处;
7、秘书处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复审,评出入围决赛作品;
8、秘书处组织决赛答辩,召开专家评审会,评出选拔赛获奖作品和全国大赛推荐作品;
四、决赛答辩要求
A答辩形式:
参赛小组携带参赛作品按照公布次序依次进行答辩,每个作品答辩过程分为作品介绍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每环节10分钟;具体要求如下:
①各参赛小组应事先制作好幻灯片等演示文稿及参赛作品参加答辩
②参赛小组自行选派答辩代表2人;
③答辩过程严格遵守时间要求;
④介绍参赛作品时要突出作品重点内容和创新点
B评分标准:决赛答辩实行百分制,参考标准如下:
评分指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创新性应用前景现场综合表现作品难度学生自主性表现比重20% 20% 15% 25% 10% 10%。
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
本次交通科技创新大赛共收到众多优秀作品,经过评审专家的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以下几个优秀作品:
1.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该作品利用智能化技术,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自适应调控,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 城市轨道交通优化运行系统:该作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算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优化运行,实现了列车间隔时间的精准控制和车速的自动调节,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该作品通过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了车辆行驶路线的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驾驶舒适度。
4.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该作品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和空中交通管制算法,实现了对空中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提高了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这些作品在交通科技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将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 1 -。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大赛简介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
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
大赛的宗旨:科学、创新、协同。
目的:以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问题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大学生学术活动开展,加强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交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大赛主要流程:阶段赛程内容参考时间组织者报名向大赛执行委员会提出参赛申请11月10日~30日参赛单位提交作品各参赛单位向大赛承办秘书处推荐作品次年4月20日前参赛单位初评采用双向匿名通讯评审的方式,确定决赛入围作品5月10日前承办单位决赛决赛以答辩形式,确定各等级奖项作品5月下旬承办单位复赛从一等奖中产生特等奖决赛结果产生后承办单位颁奖同时决定下一届承办单位全部结果产生后承办单位进入决赛的作品数量应不超过推荐作品总数的70%,且总数应不超过八十件。
大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
各等奖项数量占决赛作品总数的比例分别为:一等奖10%左右,二等奖30%左右,三等奖40%左右,其余为优秀作品奖。
大赛设特等奖一项。
特等奖通过复赛的形式从一等奖中产生,获得特等奖的作品自动失去一等奖资格,其他获奖作品的获奖等级不受其影响。
特等奖可以空缺。
参赛作品评审方法:1.初评阶段评审:由大赛执委会从专家委员会中选取评审专家采用双向匿名的方式通讯评审,每件作品应有三~五位专家的评审意见。
2.决赛阶段评审:采用现场公开答辩方式进行。
分组举行时,各答辩小组的评委数量五~七人。
同一答辩小组内不得有二人来自同一单位的专家担任评委。
3.复赛阶段评审:采用现场公开答辩方式进行,由全体参加决赛阶段的评委无记名投票表决,得票数量超过总票数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作品入选特等奖。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赛事,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本届大赛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下面介绍几个优秀的作品。
1.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道路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智能调整信号灯的周期和时长,从而实现道路交通的高效流动和减少拥堵现象,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 高速公路智能安全监测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并及时报警,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性。
3.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
该充电桩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识别车辆类型和电池容量,优化充电算法,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和管理,确保充电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也为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方向。
- 1 -。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介绍及历届获奖名单2006-2013介绍

4、短期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
清华大学 徐书楠,王进
5、基于 Arena 的客运站系统仿真建模
武汉理工大学 朱凯,陈绍辉,张灿,刘斌,林俊
6、基于音频信号的道路交通堵塞检测方法研究
吉林大学 别一鸣,张心臻,金虎光
7、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
同济大学 马士江,钟秀,周维,张觐,周佳
三等奖
8、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研究
28 基于 BRT 优先的信号控制系统
29 基于 GIS 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
30 用于汽车的机械式巡航装置设计
31 北京市公共汽电车中途站 人流组织分析、设计与仿真
32 成府路五道口城铁站段拥堵原因和解决方法探究
33 基于主控策略的干道优化综合疏解法研究
34 电动自行车“禁”“放”利弊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何太洪,严飞,吴伟,彭建,陈娟
24、公交枢纽站出入口行人安全设施设置研究
福州大学 林鸿文,黄伟平,苏娇艳,庄小琼
第 3 届-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大设计院杯”
第 3 届入围名单
1
沙漠地区公路路堤横断面形式研究
2
北京市城市型旅游交通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软件开发
3
机场快线客运需求预测与运营方式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福州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标题: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背景简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切实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应运而生。
二、参赛情况本次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支参赛队伍,涵盖了汽车工程、轨道交通、水路运输、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参赛作品的主题涉及车辆自动驾驶、物流智能化、票务升级、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移动出行等热门话题。
三、获奖作品推荐1.车辆自动驾驶技术(一等奖)该团队以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城市道路条件的车辆自动驾驶系统。
该系统通过前视摄像头、激光雷达、紫外线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配合,实现了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的高精度识别和感知,进而实现了自动驾驶。
该团队所研发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国内最具潜力和应用价值的自动驾驶技术之一。
2.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二等奖)该团队发掘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痛点,针对性地研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收集、整合并分析各类相关数据,通过智能化算法对配送路线、货物配载等方面进行优化和预测,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管理成本。
该团队的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得了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3.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三等奖)该团队针对城市出租车票务难,流程复杂等问题,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车辆信息、出租车上下客信息并与服务器同步,实现了即时查询、在线支付等便捷功能。
该团队所研发的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始了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结语通过本次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的激烈角逐,不仅促进了不同领域科技专家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协作,也为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样本。
相信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科技化和智能化。
交通科技大赛历届参赛作品

首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1 停靠站最佳线路容量研究…………………………同济大学陆嘉珉,高跃文,赵庆鑫,王文修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故障处置预案的研究与仿真………………………同济大学常力远,柴永,何晶赟,孙炜庆二等奖3 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东南大学丁峻峰,朱彬彬,唐川杰,杜红劲4 短期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清华大学徐书楠,王进5 基于Arena的客运站系统仿真建模……………………武汉理工大学朱凯,陈绍辉,张灿,刘斌,林俊6 基于音频信号的道路交通堵塞检测方法研究……………………………吉林大学别一鸣,张心臻,金虎光7 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同济大学马士江,钟秀,周维,张觐,周佳三等奖8 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孟虎,张海婵,马保龙9 T型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检查仪的研制……………………………………中南大学刘刚,梁海啸10 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和停车线的设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李加丁,尚立伟11 “白色家电”再制造物流中心设计与方案模拟………………………………吉林大学罗勇,韩佳辰,张俊超12曲线出入口隧道交通模拟与交通安全设计……………….武汉理工大学郭磊,常自鸣,许强强,王亮,王延锋13 城市公共交通末段服务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胡鹏,吴平衡,陈芋宏,袁海婷14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曾晓思,林焕生,黄义荣15 客运站行车组织作业计算机仿真………………………………中南大学苏武州,陈彦16 干线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宋程,江南,刘勤,张雄飞,雷玲玲17 城市中心区(南京新街口)的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东南大学徐志红优秀作品奖18 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技术研究……………………………同济大学陈蔚,邹长富,黄健,吕怡达19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其研究……………………......同济大学王绰然,路欢欢,王晶玲20城际快运物流方案优化研究……………………...同济大学冯聿娴,吴维,陈薇薇,陈晓娇21 停车场内部引导系统………………………………..同济大学刘悦婷,黄玮22 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地图匹配算法及其程序实现……………………..同济大学赵靖,王奕,孙颖,冯均佳23 北京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环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柳丽娜,王冉,王飞等24 基于C—D增长函数的信息化对于铁路运输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夏木美25 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交叉口优化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彭愚,邓文,王磊,王炜,高峰,赵煜26 南京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运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常燕燕等27 南京汽车北站站前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东南大学邓小兵,李桂波,吴高杰等28 大学校园高峰时段交通分析与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问题研究与改善方案……………......华中科技大学董山山,李敏,张鹏程,马彦龙29 武汉市卓刀泉立体交叉设计……………………………华中科技大学王钱刚,杜仁宾,赵宪尧30 月球车动力学仿真分析……………………………吉林大学李赫楠,谢松涛,董莹31 双前轴转向汽车车轮侧滑检测系统…………………………….吉林大学张栋林,耿佳,王庆祥3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系统……………………………………清华大学陆洋,周钱33 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研究…………………………………………清华大学石冶,刘强34 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与智能评判技术……………….武汉理工大学王甲奇,蔺亚虎,王洁琼,贺效强35 拱形单元组合抗滑桩体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殷亮,韩成林,鲁明,李振宇36 基于以太网的超生泊车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武汉理工大学马枫37 考虑混合交通流的交叉口信号设计软件开发…………武汉理工大学赵跃萍,汪磊,张小华,孙海峰38 客运专线车站各种运输方式换乘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文超,廖勇,朱小娟,方亚玲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城市高架快速车道中央隔离栏设计…………………………………………… 河海大学余丰茹,邹娜,张蕾,王希伟,李铁舜2.基于驾驶员视觉效应得城市隧道侧墙安全设计………………………………同济大学曾栋鸿,吕颖,杨辉二等奖3.感应式路段平面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研究…………………………同济大学吴迪,许广举,陈沁,王健,钱晨4.出租车短距离自主呼叫系统设计……………南京理工大学杨圣芳,范小波,梁先登,许川,阳礼5.不受统计尺度影响的交通事故黑点辨识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张曙光,司徒莉英,周孝波,张文斌6.基于HPSO算法的道路网络优化………………………………北京交通大学余碧莹,田亚明7.智能交通调查器的设计与开发…………………………中山大学赵建明,韦清波,林天送,王镇波8.清华大学周边道路网拥堵仿真分析与解决方案………………………………清华大学陈喜群,杨晓蒙,郑岩丁三等奖9.AMF_I型沥青混合料磨光仪的研发………………………………长安大学刘奇,邵强,李颖刚,楼慧元10.北京市交叉口冲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孟虎,于跃,马保龙11.干道协议控制相位差优化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黄健新,叶瑞敏,覃朝孟12.聚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戴树才,任皎龙,徐博书,13.中关村核心地区交通阻塞分析及措施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方雪娇,魏贺,吴书琴14.地铁轻轨牵引计算系统……………………西南交通大学李海波,王莹,李俊芳,朱洪涛15.现代有轨电车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东南大学孟丹青,杨洁,戚冰16.疏导环形交叉口的上游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吉林大学高帅和,逯浩伊,李戚17.桂林市停车场调查分析与网络问询系统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梁又文,石康嗣,宋锐18.双通道港湾式公交站台的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王安梦,刘继平,钟耀萱优秀作品奖(部分省略)19.双连拱互通隧道减缓隧道压力波的应用分析………………………………中南大学王中刚`黄学猛20.成都市书蜀西路城市快速交通管制优化方案…………………西华大学陈坚,许胜德,刘熙,王超深21.中关村核心商务区停车交通组织与优化…………………北京林业大学葛慧铭陈彦民,樊锦涛22.城市坡路路面节能环保防积雪技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陈诚,吴瑞良,田芳23.武汉光谷广场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何太洪,严飞,吴伟,彭建,陈娟24.公交枢纽站出入口行人安全设施设置研究………………福州大学林鸿文,黄伟平,苏娇艳,庄小琼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复赛获奖名单第四届交通科技大赛获奖名单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参赛作品: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教务处
校机教〔2011〕56号
关于举办“东南大学第二届交通科技创新竞赛”的通知
各院(系)、学生会、学生科协:
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开展,更好地培养东南大学学生在交通科技方面的研究兴趣,调动广大学生自主研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为从竞赛选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东南大学第二届交通科技创新竞赛“。
请相关院系组织学生积极参赛。
竞赛报名时间:5月9日-5月25日
竞赛报名方式:竞赛管理系统
或:教务在线------学科竞赛管理系统
附件:“东南大学第二届交通科技创新竞赛”章程
此页无正文
东南大学教务处
东南大学交通科技创新竞赛组委会
二〇一一年五月九日
主题词: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通知第二届
抄送:学生处团委科技处档案馆
东南大学教务处2011年5月9日印发
附件
“东南大学第二届交通科技创新竞赛”章程
一、竞赛目的
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开展,更好地培养东南大学学生在交通科技方面的研究兴趣,调动广大学生自主研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为从竞赛选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科技创新大赛,将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东南大学第二届交通科技创新竞赛”。
二、举办时间
本届竞赛2011年5月初报名开始,2011年6月初公布由专家组评定的通过初赛的项目名单。
2011年12月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决赛答辩。
三、参赛说明
1、参赛对象:
所有在东南大学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限专业),经组委会确认后即获得参赛资格。
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报名参赛(2-5人),鼓励跨专业、跨院系组队,为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便于管理,大赛不接受个人报名。
2、作品范围:
参赛作品形式包括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设计图纸、研究报告等,所有作品应为原创并且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供赛后出版论文集使用。
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土木工程(铁道与道路工程)、管理工程(交通运输相关)等专业。
3、参赛方式:
参赛队必须在5月9日-5月25日期间在竞赛报名网站报名(→竞赛管理系统),并在5月28日上午9点至下午5点到九龙湖校区土木交通实验平台三楼324提交项目申报表(附件1),同时发送电子版报名文件到transsci@。
4、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参赛队自主命题,自主设计。
本次竞赛采用开放式,不限定竞赛场所,参赛队利用课余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的设计及设计文档。
所有参赛题目须得到组委会认可,并同意后方能参赛。
如果参赛队伍所报题目及内容违反赛事精神和章程,组委会有权要求参赛队伍进行修改,并得到认可后方可参加竞赛。
3、参赛队的参赛内容应该是参赛队员独立设计、开发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严禁抄袭、剽窃等行为。
凡发现抄袭、剽窃等行为,将取消参赛队伍的参赛资格。
4、凡已公开发布并已获得商业价值的产品不得参赛;凡有知识产权纠纷的作品不得参赛;与企业合作即将对外发布的产品不得参赛。
5、大赛流程
1、2011年5月9日在教务处发布竞赛通知及章程,;
2、2011年5月25日停止接受报名;
3、2011年6月5日左右公布通过初赛的队伍名单;
4、2011年9月5日左右各参赛队伍报送参赛作品进展资料,原创说明,授权说明(附件3);
5、2011年11月25日左右参赛队伍报送参赛作品,电子说明文档(格式附件4);
6、2011年12月5日左右秘书处发出决赛邀请函及通报参加决赛队伍和课题。
7、2011年12月10日左右,决赛
(为下一届赛前培训做准备)
以上时间均为建议时间,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6、竞赛各阶段操作办法
(1)初赛由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本校学生提交的参赛作品申请进行评审和排序,于六月初公布通过名单。
(2)决赛阶段采用答辩形式,答辩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邀请专家为主,同时邀请教务处老师参加。
(3)各阶段未按时交材料的参赛队伍按弃权处理。
7、考核标准
A答辩形式:各参赛小组应事先制作好幻灯片并准备好作品说明文档,答辩要求如下:
①参赛小组代表向评委介绍自己的作品,要求突出作品重点内容和创新之处(10分钟)。
②回答评委对课题的提问(10分钟)。
B评分标准:首届大赛决赛评分标准如下表,仅供参考。
本届大赛决赛答辩评分规则将参照上届标准,具体细则将在今后“赛事公告”中再行公布。
四、其他说明
大赛组委会单位有权保留参赛作品说明文档及论文,允许被查阅和借阅;大赛组委会单位可以公布参赛作品说明文档及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这些内容。
五、竞赛获奖
特等奖:1名(可空缺);一等奖:4%;二等奖:8%;三等奖:12%;优秀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