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观概说论文

合集下载

古人描述老师的文章

古人描述老师的文章

古人描述老师的文章老师,您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帮我们逐渐成长。

老师,您像一只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人描述老师的相关文章,供您参考!古人描述老师的文章篇【1】:古人对教师的描述。

古代对教师的别称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长:外傅: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古人对教师的描述。

先生:古代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后称之为“国子监”)教师的称谓,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以后历代对京师所谓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的称谓。

教习:明清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庶士生)之师的称谓。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

山长或古人对教师的描述。

院长并总领院务。

师保、师友:古时贵族子弟有师有保,弘统师保。

晋代有师和友在诸王左右陪侍辅导,故称“师友”。

教师、先生、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慈母、春蚕、蜡烛、人梯。

古人描述老师的文章篇【2】:中国古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成文于战国末期,由汉儒记录编辑,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文章中对当时教师的素质的阐述,标示出中国古代的教师素质曾经有过的高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的很多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如我们的想象一样超越了古人。

本文就《学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一、教师需具备一流的道德学识水准《学记》为当时的国家设立了一个教学计划,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程序:“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古代教师心得体会

古代教师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古代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师德为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作为古代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我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2.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3. 严谨治学,博学多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相长是古代教育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方面: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3. 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作为古代教师,我有责任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方面:

1. 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教授学生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作为古代教师,我注重以下方面: 1. 跟踪教育前沿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发展。

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中国古代师生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师生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师生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师生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师生观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
可靠的理论基础。

古代师生观的演变,始于春秋时代的萧何到秦统一的苏秦,从个人的师生关系
发展为尊师重道,师德重视,盗取学生神秘术,宗法制度。

春秋时代,萧何认为“学习以贤为老,信奉以贤为师”,是一种崇尚贤德、追求贤明的伦理道德观念;秦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新政,使得学术思潮也迎来了革新,苏秦早已“学习之意所及,帝王教授于十方”,倡导以师尊道,重教义。

随着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传承,以孔子为代表的行儒理念深入普及,以“孝悌”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的发展,使得师生的关系从继承知识的关系发展为完全“孝敬师范”,三代四师为一个,孔子自称“大冶中犬”,尊师重道成为一种常见观念,然而,与此同时,儒家强调古代学堂重视讲学,教书育人,开展教习精神,把对学生的考察作为师德的衡量标准,这也是中国古代一种广泛存在的师生观。

当代,师生观也在不断发展,师生关系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而继承
了通过“孝敬尊师重道,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更贴近人文精神,师生关系已经从单纯的伦理传统发展到对人性、认知发展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学习态度的尊重与肯定,师生关系已经不再只停留在行儒伦理道德观念。

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古今名师之道

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古今名师之道

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古今名师之道我将为您创作一篇关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古今名师之道”的1500字文章。

以下是正文内容:在教育领域中,教师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灵魂塑造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古今名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古今名师们如何以担当的态度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并分享其成功之道。

一、耐心倾听、了解学生需求古代著名教师孔子强调“因材施教”,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而能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与此相似,现代著名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强调教师应当放慢脚步,倾听学生的话语。

只有通过耐心倾听,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他主张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引导启发,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关注学生发展,塑造优秀品格古时的名师孟子强调“教学相长”,他认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现代教育家罗杰斯同样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真诚相待。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作为良好榜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和社会价值观。

四、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潜能著名教育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强调,教师应当创造出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在孟买贫民窟创办了“光荣学校”,为贫困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现代教育家杰夫·考克斯也提倡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只有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潜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五、持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名师们都以持续学习为信条,不断研究和更新教学方法。

荀子的教学实践观念论文(2篇)

荀子的教学实践观念论文(2篇)

第1篇摘要: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荀子的教学实践观念出发,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引言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教学和实践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荀子的教学实践观念,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荀子教学实践观念的主要内容1. 教育为本,德才兼备荀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

他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出自《荀子·劝学》)在荀子看来,教育应以德才兼备为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又要传授他们知识技能。

2. 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荀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他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荀子·劝学》)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3. 强调实践,注重知行合一荀子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荀子·劝学》)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4. 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荀子认为,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

他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出自《荀子·师说》)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进步。

三、荀子教学实践观念的现代启示1. 坚持教育为本,注重德才兼备在现代社会,教育依然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荀子的教育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既培养学生的品德,又传授他们知识技能。

2.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实施差异化教学。

孔子的教师教育观

孔子的教师教育观

孔子的教师教育观
孔子是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的教师教育观,放到今天也是响当当的。

咱们就来聊聊孔子的那些教育理念。

孔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你啥出身,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学,他都乐意教。

这得多大的心胸啊,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教育资源那么丰富。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在教育学生时,得不断复习旧知识,同时还得接触新东西。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终身学习嘛,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懂了。

再看看孔子怎么对待学生,他讲究“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性格、才能都不一样,孔子就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教。

有的学生得严厉点,有的就得温和点,这教育方法,多灵活。

还有,孔子特别注重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思是要教育好学生,老师自己得先做好榜样。

这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在教做人。

你瞧,孔子的教师教育观,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关怀。

他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考试,更教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他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是立体的。

所以啊,孔子的教育观,不仅仅是那时候的宝贝,放到今天,那也是教育界的瑰宝。

他的那些话,那些做法,咱们现在的老师,还得好好学学呢。

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实用版)目录1.教师的定义和作用2.教师的素质要求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4.教师的地位和尊重正文《师说》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师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首先,教师的定义和作用在《师说》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文章认为,教师是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引导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人。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教师的素质要求在《师说》中也有详细的论述。

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度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善于传授知识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四有”:有德、有才、有识、有能。

有德,是指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才,是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有识,是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能,是指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再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在《师说》中也得到了重视。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谦虚、耐心、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充满关爱和尊重。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的地位和尊重在《师说》中也得到了强调。

文章认为,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巨大贡献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学生应该尊师重道,以敬重的心态对待教师,而教师则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

总之,《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观念。

这些论述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古代教育论文

关于古代教育论文

关于古代教育论文古代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则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所用,古代教育智慧是古代教育精华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古代教育论文范文一:大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教育之绵延[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

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关键词]大易哲学;教育;绵延Abstract: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educators' spirits of unceasingly striving and their great virtue and great wisdom of thinking about changes while in extreme poverty, and their all-inclusiveness and excellent morality resulted in their simple-to-follow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system, thus made th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develop continually.Key words:the Yi philosophy; education; continuity中国古代教育分三个发展周期,相替不绝,绵延数千年[1]。

对于其他文化和文明来说,这是一个难解之谜,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易与教育之绵延不变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摘 要: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这
其中包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以教
育家为线索,梳理概括我国古代教师观的具体内容,为我国现代教
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师观;传道;授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
14-0199-02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
教育方面更是领先世界。不仅有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更
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为我国教
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对教育的精辟
见解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认真研究、吸收并加以创新成当代所需
的理论。
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这其中包
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笔者将以教
育家为研究线索,论述教师观的种种表现。
一、前专职教师时期
我国古代最早的原始人群阶段,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原始人
的教育完全在集体中进行,“依靠集体交流、传授相关的生产和生
活经验,也依靠集体教养后代”。进入氏族社会后,社会中出现了
“最初的部落显贵”,正是他们成为最初的“兼职教师”,我国现存
的古籍中有诸多的记载。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伏羲氏没,神农氏做。■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
天下。
氏族公社末期时,生产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教育也随之分化,
此时出现了“成均”和“虞庠”。“成均”相传为尧帝时期的教育场
所,“虞庠”为舜帝时期的教育场所。这时期的教师一般由德高望
重的老人或“部落显贵”担任,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这些教师还
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教师,他们的出现促成了我国历史上
最初的“官师合一”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夏、商、西周三代
的教育。
西周时期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制度臻于完善,“学在官府”是
这一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当时西周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级,教
师也相应分成两级。国学中的教师有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
龠师、太傅、少傅、师氏等。乡学中教师有大司徒、乡师、乡大夫、
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这一时期的教师仍然没有专业化,依
旧是“兼职教师”,他们一方面教授贵族子弟,一方面在国家机关
中担任职务。
二、专职教师时期
西周以降,进入风云激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促使私学兴起。私学之中尤以孔子为
盛,他不计学生的门第出身,潜心教育,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奠定基
础。他是我国公认的专职教师第一人,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划时
代的作用。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都是我国乃至世界
教育史上的财富,我国古代社会将其尊称为“圣人”是有深刻道理
的。笔者的论述就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并从教师的作用、教
师的地位、教师的条件(素养)、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陈述。
(一)教师的作用
1.“正道”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董仲舒曾云“道之大原
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指的是伦理纲常或者说是人
伦规范,“正道”就是匡复已经混乱的人伦规范,使其归于正轨。
孔子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转折时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
命”,有感于斯,孔子渴望社会能够回归到周公时期的礼乐和谐、
君臣和乐的正道上去,并为实现这样的政治目标奔波奋斗一生,渴
望实施仁政。主张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施政遭遇挫
折后寄希望于教育,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弟子皆明了正道、
“仁”,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2.传道、授业
较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汉代的马融,他提出“师者,教人以
事而谕诸德也”,说的是教师教育学生时要明确地培养其道德修为、
伦理规范。郑玄也曾指出“师,教人以道之称也”,认为教师的根
本任务和作用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杨雄对教师的作用给予了较高
评价,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李轨注释说
“求师者,就有道而正焉”将教师看做道之所在,学生学习即是在
教师那里寻得道。
隋朝大儒王通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作用就
是“传道”,也就是传播王道,“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虽天
子必有师。然亦何尝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
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物。”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王通将教师的作
用归于传授王道。此外他还认为教师的另一作用是授“德”,“德”
即是“德业”也就是传统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以期培养纯粹的君
子。
韩愈对教师的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这里的“传道”也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授业”即是
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六经”;“解惑”则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
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一论述非常精练地说明了教师的传道作用,后
人的诸多论述也没有超出这些内容。
北宋著名教育家张载认为应当教育士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里不但有王道,更体现
了教育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激励后人发奋有为,担当国家大任。
杨简从“心学”体系出发,认为“教者,说以传道也。道非自
外至,所以启吾心之所自有也”,教师的功能是启发和恢复学生心
中固有的“道”。
明代教育大家王守仁认为,教师的作用极大,并且有两大任务:
传道授业以“成德”和移风易俗以“复民性”。教师必须向学生传
“良知”之道,授“致良知”之业。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传道”也很重视,认为大学的根本目的
就是“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
我国古代教师的教学以德育为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为,
知识教学也更多地为培养道德服务,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善于治
国理政的仁人君子,这与西方的重视知识教育明显不同,也是我国
古代教育的主要特色。
3.育人
我国的教育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的作用是育人,但是从我国历
代教育家提出的培养目标看,其实是隐含了教师的育人作用这一命
题。孔子提出要培养君子,能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
己以安百姓”。孟子主张要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荀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才是“以浅持博,以古持
今,以一持万”大儒。墨子的“兼士”、韩非的“智术之才”、王充
的“鸿儒”、王通的君子。此外,柳宗元在《师友箴》中说:“不师
如之何,我何以成?”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的角度阐发教师的育才
功能。王夫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负有“正人心”
的重要任务。
4.引导者
朱熹在论述教师作用时,将教师视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本
质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使受教者自我觉悟“圣者千言万语,只是使
人反其固有、复其性耳”,“须是圣人出来,左提右挈,原始要终,
使人全其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朱熹的这一观点与我们现代的
教育理念有相通之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也是说
教师要做一名引导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促进其
自发向学,并且这一点与现在的建构主义教学观相似,教师只是提
供“支架”,真正的学习依靠学生自己,靠学生自主地建构。
(二)教师的地位
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师德,
赢得弟子的衷心爱戴,并由此开启了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的一个优良
传统——尊师重道。
明确提出教师地位的当属荀子。他提出“上事天,下事地,尊
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便明确提出了影响古代社会
千年的“天地君亲师”思想。荀子是第一位将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
的教育家,并且特别看重教师的权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
诲,否则就是“倍畔之人”,而“明君不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