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问牛文化审判

合集下载

《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

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

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

绛侯、灌婴等莫敢入。

十余曰,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

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选编于《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译文:樊哙,沛县人,以宰狗为职业,曾和高祖一起躲藏在芒山和场山一带。

从“丙吉问牛”看领导艺术

从“丙吉问牛”看领导艺术

从“丙吉问牛”看领导艺术作者:王厚明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02期丙吉是西汉宣帝时一位贤能的丞相。

有一次,丙吉外出,遇上为皇帝外出清除道路、驱赶行人而发生的群斗,死伤横道。

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同行官员觉得很奇怪,又不敢问他,只得陪同前行。

走到另一个地方看见有人赶一头牛,这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这时丙吉却让车子停下来,派侍卫问赶牛的人:“你赶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同行官员觉得丙吉有些奇怪,对丙吉说:“丞相是不是搞错了,您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个没完。

”丙吉说道,百姓相斗而死伤了人,管这种事是京兆尹等官员的职责,应由他们派人去处理,到年终丞相负责考核他们的政绩优劣,根据考核的结果奏明皇上对他们进行奖罚。

作为一个当朝丞相,不应该亲自管一些不该自己去管的具体琐事,所以刚才路过群斗现场,我就不加过问。

而奇怪的是,现在正是春令时节,天气不应该太热,牛却气喘得厉害,说明天气出现时令失调、不符合节气的征兆,气候反常对农作物和人都可能带来灾害,我身为丞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我的职责就是要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对牛喘气吐舌的现象就不能不亲自过问了。

从丙吉的问与不问中,不禁为他颇为高明的管理智慧所折服,从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可供借鉴的领导艺术。

系统管理、能级管理应成为贯穿始终的领导理念。

党政机关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要有效科学地实施管理必须确立系统管理、能级管理的思维。

现代管理分工越来越细,责任绩效要求越来越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时代趋势。

但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大权独揽,甚至越权侵权,以此显示自身威信,势必挫伤部属工作热情;有的领导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看似责任心很强,但却身心疲惫,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事实也证明,任何一个领导权力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过问,这样既不符合科学要求,也违背工作规律。

因此,要善于依靠系统的力量、网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抓好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益。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审题立意+范文)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审题立意+范文)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故事人物:西汉名臣丙吉、西汉大臣掾史、百姓、赶牛人、骑吏。

主导事件:就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略百姓斗殴这一做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驱动任务:写一篇辩论稿,明确赞同还是不赞同的观点;辩论词的格式。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椽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评析对于丙吉的这一做法,是考生比较容易审出的立意,因为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

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

由于掾史心服了,还认为丙吉识大体。

赞同的立意角度:做事知轻重,识大体;对于掾史的做法,也是对的。

无论事情大小,都是百姓生息,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且只让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因此,可以反对丙吉。

可知立意角度:事无大小,都是民生;管理有边界,责任无边界;过度理解自身职责,虽不越位,但会缺位。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

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

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

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

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译文: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

《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

蔡父奇其貌,日“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

”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

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

”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

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

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

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译文:翟方进,字子威。

汝阳人。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做了一个小官吏,多次被缘史责骂。

蔡父认为他的形貌不同一般,说:“你有封候的相貌,应该研究经术得以发展。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

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

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

元光中为轻车将军。

军马邑。

后四岁,出云中。

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窌侯。

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

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

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

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

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

”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

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

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

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

上许之。

后果得安世。

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

南ft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译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县人。

公孙贺的祖父昆邪,汉景帝时任陇西郡太守,因为率军攻打叛乱的吴、楚等国有功,被封为平曲侯,著书十几篇。

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参军作战数立战功。

汉武帝做太子时,公孙贺为太子舍人,到武帝即位,提拔公孙贺为太仆。

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而受宠幸。

武帝元光年间,任轻车将军,驻军马邑。

丙吉问牛的启示

丙吉问牛的启示

丙吉问牛的启示近日,丙吉先生带着心中的疑问,来到一座静谧的牧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启示。

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借此寻求一些答案,希望能够从与动物的对话中得到某种启示。

这个独特而神奇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体悟,引发了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思考。

第一次与牛的对话丙吉先生来到牧场时,看到一头巨大而强壮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

他控制住内心的紧张,走到牛身边,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尊敬的牛先生,请问您对人类有什么看法?”牛停止了进食,抬起头,目光灵动地看着丙吉。

牛的回答令人意外:“人类是一个有趣的物种,他们有着强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却常常忽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我希望他们能更加尊重大自然,以及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友善的关系。

”这个简短而深刻的对话让丙吉深感自己曾经忽视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友善。

他决心继续和其他动物对话,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第二次与鸟的对话第二次,丙吉来到了一个寂静的森林中,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洒在他的身上。

突然,一只小鸟停在了他的肩膀上,一脸警惕地看着他。

丙吉问道:“亲爱的小鸟,您经常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有没有什么体会可以传授给我?”小鸟欢快地鸣叫着,然后说道:“自由是生命的本质,正如我在空中飞翔一样。

人们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被外在的束缚所困扰。

”丙吉感受到了小鸟传递给他的信息:追求内心的自由,并学会摆脱外在的束缚,这样才能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次与猫的对话在丙吉与其他动物对话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只独立而神秘的猫。

他走近猫咪,轻声问道:“亲爱的猫咪,您似乎拥有无尽的智慧和耐心,能否与我分享一些经验?”猫咪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用温柔的语气回答:“耐心和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像我一样,你必须学会等待时机的到来,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行动。

”丙吉明白了猫咪传达给他的信息:耐心和自律是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只有等待时机的到来,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丙吉做法”的辩论稿)

【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丙吉做法”的辩论稿)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垂拱而治的宰相
陈平,同样也是“一问三不知”,不知刑狱, 不知赋税,不知钱粮,唯知宰相之大体:辅佐 天子,顺天应人,和戎抚夷……一席话,让汉 高祖不得不击节赞赏。
因此,丙吉、陈平的智慧,就是大匠不斫 的智慧。眼中不复有鸡毛蒜皮的琐屑,心中装 着山河,装着黎民百姓。我们不禁要为这位明 智的宰相点赞。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 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既是辩论,态度要 鲜明,观点要明了,不 可模棱两可。若考生选 择反方,应对正方的理 由做出预设,并结合上 述材料,进行辩护,而 不是自说自话。
《担大任者,不拘小节》
秀 《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一民不救,何以救万民》 题 《各司其职,各安其所》

《分内之事用心做,分外之事不多言》 《明晰己任,筹谋未然》
《找准定位,各司其职》 《顾全局,明界限》 《恪守其责,为国为民》 《以知止之心,铸人生智慧》 《识大体,守本分》 《安其职责,守其本分》 《知司其职之重,明识大体为先》
大匠不斫 ——在班级辩论赛上的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我方的观点是赞同丙吉的做法。 首先丙吉作为宰相,深知为政之要:大匠无须自斫,大行 不顾细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凡军中杖责二十以上,皆亲自 过问。似乎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出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的宿敌司马懿,就曾指出,孔明“食少事烦”,势必会积 劳成疾,不能久长。 丙吉则不然,政有大小,事有缓急,他能区别对待。百姓 斗殴,自有有司过问;而忧心天时,未雨绸缪,关注民生,才 是宰相为政之要。
类 题 训 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吉问牛的文化审判
审判长:冯梦龙在《古今笑》一书中将作为识大体的典范的丙吉问牛一事归入迂腐部第一篇中,认为丙吉问牛为天下第一迂腐事,丙吉为天下第一迂腐人。

并讥笑汉朝人认为丙吉识大体是丙吉认为牛的身体比人的身体大。

丙吉对冯梦龙诋毁讽刺自己的做法非常愤慨,因此向本庭提出起诉,要求冯梦龙公开道歉。

本庭现在开庭,下面核实诉讼参与人的身份信息!
原告:丙吉,生于公元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属山东)人,西汉名臣,甘露三年,绘像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被告:冯梦龙,生于1574年,卒于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

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著有《古今笑》。

审判长:请原告陈诉案件事实
丙吉:暮春的一天,我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我没有过问。

过一会儿,当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我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缘由。

下属不解,问我何以如此重畜轻人。

我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

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

而问牛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气还
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现在的气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

”因此,作为丞相,我的做法完全符合丞相的身份,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而将我这一行为评价为识大体的行为,是史学家班固的看法,并非我对自己的评价,被告将我的行为讥笑为识大体是认为牛的身体比人的身体大,所以重牛而轻人?属于诋毁、讽刺,要求被告向我道歉!
审判长:下面请被告答辩!
冯梦龙:儒家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思想一直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丙吉作为丞相,看到民众斗殴,而且已死伤数人,最紧急的事情就是制止斗殴、拯救伤者,就算不能及时处理,也应该通知当地地方官处理。

而丙吉认为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

如果地方官欺上瞒下,官官相护,被告怎么做到有功则赏、有罪则罚。

看见民众的生命遭到威胁不闻不问,就是失职。

而且丙吉问牛,这就是丙吉作为丞相该做的事情吗?按照丙吉有功则赏、有罪则罚的管理模式,牛的喘息反映节气的变化情况、可能影响农时,这个情况丙吉只需向主管预测天气变化的官员问责即可,完全不必亲自过问。

问牛和问人,丙吉都不必亲自过问,都可以向主管部门问责即可,丙吉却非要问牛,
因此丙吉的行为为天下第一迂腐行为,丙吉为天下第一迂腐人!
原告:老子曰:天地是没有仁义的,把万物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圣人是没有仁义的,将百姓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因此,冯梦龙的民为贵的观点不能成立。

而且汉朝立国之后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的国策实行六十余年,我大汉国库充盈、人民富足,才有足够的国力与匈奴进行最后的决战。

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开创了西汉的强盛,民为贵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是合乎时代特点的!
被告: 按照原告圣人是没有仁义的,将百姓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你可以对斗殴死人事件不闻不问。

那你为什么要问牛?问牛的目的是当心节气影响农时,影响春耕,春耕不好,民众就会挨饿,由此看来,你问牛的目的同样是关注民众生存,原告仅仅关心活着的人,而不关心已被打死的人和要死的人,也不关心打死人的罪责惩罚问题,不是迂腐吗?原告忽略一个最基本的事情,你生活的时代是汉宣帝时期,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你生活在独尊儒术已经推行了几十年的时代,却大谈汉朝立国时的无为而治国策!何等荒谬!
审判长:丙吉问牛的目的是重视大多数民众的生存,没有问人是忽略了少部分人的生存,不管问人还是问牛都是关
注民众生存,被告的这一观点可以成立。

下面请原告继续陈述。

原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有为国策以后,汉朝不断对匈奴用兵,常年征战,将士流血千里、战马尸横遍野,国库空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肠辘辘。

大有为的国策将大汉数十年无为而治积累的财富全部耗尽,这同样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于民于国不利,难道不应当再次实行修养生息的无为而治国策,虽然大有为的国策无法改变,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作为丞相,应当以实际行为树立让民修养生息的风气,尽量无为以减少对民众的侵扰,让民众充分专注生产,增加粮食和财富,以恢复被战争耗尽的国家力量。

因此,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被告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什么得到实行了,这种观点无非是当权者嘴上说说而已,用来愚弄民众,又有几个人能够正确,历代当权者无不把民众当做奴隶一般使用,什么时候将民众的生死真正当做重要事情来看待。

被告:原告的论述属于以偏概全,唐太宗就明确提出,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并且唐太宗也确实关注民众的生存状态,并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国泰民安的大治盛世。

原告:唐太宗为什么说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因为唐太宗亲眼见证了隋朝的灭亡,看到民众的
巨大反抗力量。

而且他先说载舟,载舟就是对民众进行君主专制统治,他是惧怕水亦可覆舟,因此才重视民众,载舟是他的目的,覆舟是他的恐惧。

他是因为恐惧才重视民众,不是心甘情愿、发自内心的真正重视民众,所以唐朝后期的君王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重视民众、也失去了对民众反抗力量的恐惧,残酷压榨民众,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因此被告民为贵的观点是错误的审判长:被告将民为贵作为儒家思想论证重视民众的观点不能成立!下面请被告继续答辩
被告:原告一直以无为而治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如果真的是完全无为,任由万物自生自灭,老子也没有必要写《道德经》,因为通过著书告诉世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本身就是有为。

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该怎么为,与完全的无为而治观点是矛盾的。

如果是完全无为,我们连人也不要做,刚刚出生就应当马上死去,甚至我们根本就不应当出生。

原告:无为而治并非完全不为,世界本身绝对和永恒的真理,只有神、真主、耶和华是永恒的,但这些永恒和绝对不是我们在本案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我们只能在已经认识的相对时空内考虑和解决问题。

因此,被告的观点属于哲学应当追究和讨论的问题,本案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审判长:原告在具体的时空和条件下本案问题,永恒和
绝对真理不在本案中解决。

下面由被告发表辩论意见。

被告:问人和问牛都是关注民众生存,虽然原告问牛关注的是大多数,但斗殴事件正在进行,死人、伤人事情正在发生。

是需要紧急处理的紧急事情,如果原告不这么迂腐,应当马上询问发生的事情并想办法制止,就算斗殴事件已经完结,那也应当向主管部门报告、救助伤者,这是作为一个普通民众都应当做的事情,原告作为丞相,却连普通民众都不如。

原告不问人让受伤的人本可以通过救助得到生存,但原告不闻不问,却大谈问牛关注的是大多数民众未来可能发生的生存问题,原告对即将死亡的人的紧急的事情不顾,却关注未来的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不确定事情,虽然这个事情可能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生存。

这种做法依然是迂腐的!
原告:正因为我是丞相,所以我不能跟普通民众一样做事,我的责任是保障全国民众的生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丞相有丞相的职责,不能越俎代庖。

斗殴事件由京兆尹管辖,我不能越权管理。

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我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按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以实际行动给全国做个表率,让全国官员以无为而治的理念处理问题,却不敢大张旗鼓的提倡无为而治。

正因为斗殴事件紧急,而牛喘息事件重大,我
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更能体现表率作用。

审判长:丙吉问牛的实质问题可以归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否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被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中生存权是最基本的,连生存都不能保障,其他任何权利都免谈。

丙吉问牛不问人导致伤者死亡,让民众最基本的权利都失去,却去关注不确定的可能会给大多数民众带来生活影响的问题,是迂腐的。

我对原告的评价没有错误。

原告:被告所说的观点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的价值理念,并非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时期,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的。

每次农民起义引起的改朝换代,无不以尸积成山、血流成河为代价才成功,每次社会改革,无不以无数人家破人亡、屠戮灭族为代价才得以推行,但这些代价却让中华延续五千年而不断绝。

这就是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审判长:本庭认为,丙吉问牛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丙吉的价值理念和做事原则,确实是智慧的表率、识大体的典范,按照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价值理念判断,丙吉的行为是正确的的。

按照任何人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
幸福的权利的现代价值理念,丙吉问牛不问人、为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是迂腐的,冯梦龙按照现代价值理念评价丙吉问牛的行为是恰当的。

综合法庭查明的事实和原被告双方的观点,本庭判决如下:
一、冯梦龙无需向丙吉道歉,驳回丙吉的诉讼请求
二、丙吉如果不服以上判决,丙吉与冯梦龙均生活在封建君主统治时代,阎王也是封建君主统治时代的统治者,可以去冥界向阎王起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