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c361 曾昱读过老舍先生的小说,印象最深刻大概要数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了。

老舍出生于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破落旗人家庭,由于他的出生,他只写他熟悉的市民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分为旧市民、新市民、城市贫民、中上层市民。

他们的生活,命运,也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旧市民老舍作品中的旧市民,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为代表,他们善良,本分,因为他们的善良,本分,也带着一些守旧、固执,目光不长远。

祁老太爷心里装着他的陈谷子烂芝麻。

他们是固执愚昧的,总爱跟晚辈讲“庚子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只要预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保准没事;总关心着他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看不到长远的地方。

但他们也是可爱的,他们没什么文化,但是热心,帮邻居办喜事办丧事,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懂得反抗,不怕敌人的酷刑折磨,敢拿把菜刀跟日本人拼命。

他们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知足,中庸,随遇而安的产物,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必将被新一代所取代。

可是他们也是有着中华名族的优良品德的啊,这些敦厚,平和,热爱和平的品质不会被消灭,而会代代相传下去。

老舍作品中的旧市民代表,除了晚清的老人,还有手艺人。

如《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我这一辈子》中的“我”,曾经靠手艺过着体面的日子,直到洋枪洋炮轰醒了东方的大梦,靠手艺都吃不上饭了,沙子龙改行开了客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微微一笑说“不传不传”,老一辈的手艺人,最后也保持着他最后的尊严。

不是悲凉,而是悲壮啊!而“我”,是个体面的裱糊匠,在战火燃起,人们都不需要裱糊匠的时候,按着“给穷苦人铺设好了的轨道”,做了巡警,从此陷进了稀泥里。

这是时代的必然,可是也是他性格的偶然啊,读后,我想,倘若他不改行,坚守他的手艺,一定会比陷进了巡警阵里要好啊。

手艺人的没落,是近代化的必然,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被新的取代的时候,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像狂风中的老树般虽摇摇欲坠却始终屹立不倒。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M ar .2005第23卷第2期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V o l.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2-16[作者简介] 潘应(197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教师。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潘 应(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摘 要]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

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世界;文化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68-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成为“人民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营造了一个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

他不像“五四”时期那些以启蒙者自居的作家那样以远观和教训的姿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以普通市民身份,观察社会,感受市民的心理,理解并同情他们的遭遇,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实描写,表现出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真实、全面、细致的市民社会生活图景。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1]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江湖医生、商人、车夫、司机、打鼓的、说相声的、剃头的、看坟的、妓女、流氓、巡警、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

擅长文化心理批判的老舍选定了自己独特的反映视角——从文化心理入手去体察与表现市民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革新。

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平民观

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平民观

摘要在众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老舍是一位优秀而独特的作家,其作品大多是平民题材,又大多是写北京市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浓厚的北京味而著称。

北京的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

他对满汉人生观的考察和满汉文化的反思,寄托了自己对市井阶层贫民的深深同情和关注,用其独特的幽默讲述了一幕幕的悲剧人生,又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平民;幽默;北京引言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余字的作品,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炎凉、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老舍先生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在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老舍平民观的审美心态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出身寒门,从小就经历了城市下层民众那种缺吃少穿的窘迫生活,他的目光,他的情感从来没有离开这一阶层。

他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从平民视觉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都市中下层民众艰难苦痛的生活画卷,剖析了都市平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托了他与小说人物形象之间血肉相铸的平民情怀。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老舍的幽默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他独特的审美心态,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广大的市民世界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和素材,这就形成了老舍的平民观。

老舍的平民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他的批判国民劣根性,在他笔下的人物那幽默的言行中我们能咂摸出令人心酸的悲剧况味,例如,在第二幕中,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我这点儿福气还小吗?”唐铁嘴的话无疑是令人发笑的,但在笑的背后我们又有一丝苦味,因为从他的话里我们读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我们的国民却对此无知,无耻。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在老舍的小说中,社会现实主义倾向是一种明显的文学风格和创作倾向。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他的作品中的显著特点。

首先,老舍的小说着重描绘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经常将触目惊心的贫困和困境置于故事的核心,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人民生活中的不幸境地。

比如,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这种描写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所关注的弱势群体的困境,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其次,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普通百姓,他们身上有着真实的生活痕迹和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老舍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展示了社会中主流和非主流群体的关系和冲突。

例如,在《春天里》中,老舍通过对小商贩李义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和真诚。

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代表着一类人群的形象,使读者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老舍小说中的主题多与社会现实主义密切相关。

他关注的问题涵盖了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骆驼祥子》中,主题主要是关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祥子的命运陷入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中,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束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老舍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对社会现实主题的关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老舍的小说中明显呈现了社会现实主义的倾向。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呈现,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他以真实而对人性的关怀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去展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老舍的写作风格与社会现实主义的核心精神相吻合,既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又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现实意义【摘要】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多彩多姿的“市民世界”。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是由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理想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种人物系列组成的,各个人物系列又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老舍通过剖析他们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将他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且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世界;现实意义
一、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是由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理想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种人物系列组成的,各个人物系列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小说从通过剖析他们的心态、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刻画了一系列的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

1、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老派市民形象主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等,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现得最为深刻和透彻的形象。

这类形象的特点是: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就像《二马》中的老马,就是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其个性仍是带有极具中国特点的落后的国民性——懒散、中庸、马虎、迷信,近似于中国传统的奴才式的人物。

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背负着沉重的封建的枷锁,同时思想也被封建的观念所束缚。

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落后,显得与异乡他国的生活情调格格不入,也就是在这种对比中突出了国民性的
荒谬之处。

2、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新派市民代表主要有张天真(《离婚》),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在描写新派人物的特点时,主要写其虚荣、浅薄、无聊,蕴涵着对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排斥和谨慎的态度;作者对这类形象的描述,采用的是漫画式的描写。

如《离婚》里的张天真的“德性”的描写“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

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

”总之,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人物,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子民在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被腐蚀了,成为了不伦不类的代表,成了畸形文化下的牺牲品,对于这类形象作者的讽刺意味十分浓重,作者的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3、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理想市民代表主要有李子荣(《二马》),赵景纯(《赵子曰》),赵四(《老张的哲学》),丁二爷(《离婚》)等。

这类形象的主要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糅合了中西文化的优秀品质,摈弃了中西文化各有的偏向,趋向中庸,更为理想化,正义化。

老舍在看清了传统文化得落后性个西方文明的弊端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他将他的这种理想托付在了他所塑造的理想市民身上。

如《赵子曰》中的李景纯,几乎是个完人,似乎什么事情都能看得透彻,都做得很对,似乎没有什么缺点,他也算得上是老舍作品中的理想人物。

4、底层贫民形象系列
底层贫民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这个形象系列中,其人物的特点是经济上、政治上受到的剥削压迫十分沉重,生活极端贫困、朝不保夕,始终处于很不安定,毫无保障的困难境地。

如《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祥子是底层贫民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生活的困境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他的梦想就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买一辆自己的车,并幻想着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现实的黑暗残酷的摧毁了他“简单”而“伟大”的梦想。

二、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现实意义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老舍对人物形象的划分,不是以阶级的眼光来定位人物形象的,而是抓住人的人性和人伦关系的影响。

其二,老舍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割人性,即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精神上的困惑和感触。

因此对我们现代也有着不同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舍用其独特的文化眼光,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阶层,这些阶层共同组成了精彩纷呈的“市民世界”;其更为独特的贡献是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的阶层所独具的文化内涵,即揭示了
传统市民的精神素质及其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蕴涵。

例如从老派市民中我们看到了其精神上的病态,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从新派市民身上,我们看到了其虚荣、浅薄、堕落的灵魂。

从底层贫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贯穿着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拒斥。

另一方面是城市文明病对人性的摧残。

我们唯一能看到希望的是是正派市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

老舍试图通过构建他的文化理想王国来重构未来社会的理想人格,为找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积攒力量,显示出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与愿望,对现实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21世纪的中国既是一个文明的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

从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中老派市民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落后的国民性,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祛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比如,我国是个礼仪之邦,应该处处讲究文明礼貌;剔除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像“得过且过”的应付的心态,因循守旧的庸人的哲学,和懦弱、苟安的自保心态等等;在新派市民身上,我们看到了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的新潮而又浅薄的漫画式的人物。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隐忧,如现代商业社会所衍生的一些拜金者、炫富者、自我至上者等等;在现代文明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不可被外来文化浸染成不中不西的“无聊小人”,要警惕西方文明背后的“糖衣炮弹”。

最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现在做起,从一
点一滴做起,更要从古老的文明中汲取古老的文化力量,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我们可以看到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的重大的指导意义,老舍以其“市民世界”的创作做出的文化抉择超越了纷纷扰扰的普通的生活表象,升华到了对人类文化和命运的关注,具备了现代品格和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瑛.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 潘应.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3] 隋彬.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j].南都学坛,2004(04).
[4] 邓立明.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j].文学教育,2010(09).
[5] 李兆虹.从嘲讽到张扬——老舍小说对国民性的探索[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6] 傅晓燕.老舍小说的民族化建构及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2005(02).
[7] 祁静.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平民形象塑造[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8] 老舍.老舍文集(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 温儒敏,祖漠.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
[10] 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