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

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完整版)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展示了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传统习俗、礼仪的刻画。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画卷。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他在城市中艰难地谋生,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茶馆》中的李铁拐,他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和排斥。

这些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现实。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性格和处境的市民形象。

有些人善良、勇敢,有些人则懦弱、算计,还有一些人则是喧嚣、淳朴。

这些形象展示了城市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城
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城市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

这些形象不仅是老舍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四: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舍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的人生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祁老人发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而到了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祁老人的孙子祁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不过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残酷的战争中,祁瑞宣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其中显然也在表现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小说正是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 24 (3) :21-24)
——《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辣地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他待人处事的准则,是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是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最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再思索两三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连小说中另一位“马虎”先生都嘲笑张大哥的生活态度是敷衍,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2、新派市民形象
3、底层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一: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罗小娥《北方文学:下》, 2012 (11) :50-50)
材料二:
首先看《二马》中的老马,他是老舍将“老中国的儿女”拉出过境进行考察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 2008 (2) :19-19)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Fra bibliotek》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对比论证:
(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
举例论证:
(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类老派小市民在“乡土”中国往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在遭到不幸时张大哥竟至毫无所为,因为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地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离婚》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