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鲜活的市民形象让我们感触很深。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旧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着明显的区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对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进行了分析,并对老派市民的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响一、《四世同堂》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一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总共百万字。

《四世同堂》选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为线索,记录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变迁,通过周围几十户贫苦家庭为对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市民形象。

一部记录市民生活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历程。

老舍将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传统北平文化,特别是在“家”这个组织中包含有等级观念、宗法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

老舍对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个,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们按照市民层次可以分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

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爷、常二爷、李四妈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

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着老旧的生活方式,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还继续存在着,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改变,坚持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恰恰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中国持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强硬固执,这种固执慢慢变成了封闭狭隘和麻木的性格。

在小说中祁老太爷以为封住院门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就可以应对八国联军的到来。

当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还在家中固执的按照法规维持全家,他还肤浅认为是日本人占领北平市喜欢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

从祥子看老舍笔下的下层市民形象

从祥子看老舍笔下的下层市民形象

从祥子看老舍笔下的下层市民形象
下层市民即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

这类人物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极为显著的位置。

作为出身于这一阶层的作家,老舍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勾画出这些在黑暗社会里痛苦呻吟的灵魂,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他们都是挣扎在贫民窟里的卑贱者,小人物。

他们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熏染,加之作为个体劳动者,生活环境狭窄闭塞,仍然属于“老中的儿女”。

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有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善良淳厚的传统美德、美好心灵。

但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却受侮辱受损害,无法摆脱被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祥子—全书的主人公,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

勤劳善良,体面要强。

他十八岁就从乡间跑到城里来拉车,那时他善良、诚实、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对于生活充满希望,没有沾染上一点恶习,只想着自己能买一辆车,可以使人自由独立,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把这当成“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为了这个目标,他省吃俭用,吃苦耐劳。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渭南师范学院)
也可用于其他物品的模拟,使得效率大大提高。例如, 顺应时代的发展。此外,设计者在制作动画时,要用 成的浩大工程变成可能,该片中怪物几百万根“毛发” 和题材选取上不断创新,动画创作才能真正做到与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挖掘
《史记》故事资源与动画创作研究”(项目编号: 201610723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是“文化”,毫无疑问老舍本身就是“文化型”作家。 运用风情民俗来塑造角色,老舍的高明之处在于未把 这里说的“文化”主要指“北平文化”。从老舍在作 品中对于北平文化的艺术表现来说,它是一个当代的 所描写的那一幅幅纷呈异彩的风俗画“嵌入”小说, 而是由浅至深,逐渐挖掘,按着别出心裁,用民俗风
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民族传统文化、 情塑造环境;二是强调地域性,小说寓意深刻。在风 外来文化和风俗文化。 (一)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指北平士大夫文化,即入仕、 升官。“权”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也是老舍一直 批判的焦点。在旧中国,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都 俗文化中,老舍从婚姻制度的本质、伦理道德到国民 性、民族性格等的改造问题,他都以社会仪礼作为过 渡,从而表现出各种市民形象,并挖掘出风俗文化中 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 作者就以自传为线索,JIU 文 艺 探 究
72
于斯的老舍来说, 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例如,《离婚》中对房东马老太太的描写,将一个纯 老舍在多方位展现北京文化的同时,对长久以来因中 华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各种市民问题也进行了多层 面的批判。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下级旗人家庭,父 亲在攻打八国联军时不幸战死,全家只靠母亲为人缝 补维持生计。因为穷,他九岁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得以 上学。正如老舍在《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 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这首诗正 是老舍对其前半生艰辛经历的最形象写照,他将笔触 深入新派市民、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相关领域,提 供出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城市生活。在小说中,他 描绘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如车夫、暗娟、教员、 土匪、巡警、洋奴和汉奸,通过活灵活现的描绘,表 现出其具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批判意味,以此给中国 乃至世界人民献出一部古都社会更迭时期市民阶层、 市民性格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老舍的各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批判价值, 即老舍把一部分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以文化的角度来呈 现,并发现在社会上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存在,即中国 人仍活在黑暗的现实中。老舍小说经常从生活极其细 微处写小市民的性格、生活等,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 真朴实的旧社会妇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老舍 笔下一贯的写法有所不同,在充分发掘她身上所体现 的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 又展示出对古老文明的失落。 (二)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主要指殖民文化,即一种东方式的资 本主义文化形态。“资本”是这一文化的“魂”。 1840 年以后, 中国社会转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将其民族文化逐渐引入中国,在被迫、屈辱、 无奈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 但是,西方文化既存在精华,又有糟粕。老舍对待外 来文化常常采取盲目躲避乃至全盘批判的态度,没有 真正认识到其中先进的部分,夸大了由西方资本入侵 所携带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事 实上,破坏往往伴随着新生,旧的封建残旧被打碎, 社会是在往前发展的,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老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他创作新派市 民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风俗文化 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风俗民习,即北平 文化的形态核心。老舍对北京非常熟悉。在老舍作品 中,对于风俗化倾向大概用两种理论可以阐释。一是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展示了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传统习俗、礼仪的刻画。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画卷。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他在城市中艰难地谋生,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茶馆》中的李铁拐,他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和排斥。

这些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现实。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性格和处境的市民形象。

有些人善良、勇敢,有些人则懦弱、算计,还有一些人则是喧嚣、淳朴。

这些形象展示了城市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城
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城市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

这些形象不仅是老舍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
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己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都快当亡国奴了,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

虽然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

不过,当祁老人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扞卫尊严,民族尊严。

祁老太爷的形象不由的让人想起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与祁老太爷有着同样的思想。

(二)新市民形象
这一类人多少接受过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收到了外来“洋风”的鼓动,希望过着洋人式的西式生活,整天无所事事,无聊到去做汉奸,甘心做亡国奴。

他们只是对外来资本的盲目运用和追求。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用短小的视野处理,想着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利益。

未来他们那无聊的生活,尊严都可以出卖。

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表失看人格的堕落人物,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一类浮夸子弟。

《离婚》里的张
天真就是这种“德性”:“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照镜子,整天吃蜜柑。

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运动鞋睡觉。

每天看三分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

”总之,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少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是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祁瑞丰作为一个正派家庭的败家子,哪怕是小官也愿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无聊人物。

日本人占领时期,他一心想给日本人买命,想当个日本特务,却被抓进监狱。

他的无聊连日本人都看不上,最后送命。

老舍笔下的这些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刻画并不算深入,有典型化的倾向。

这与写老派市民形象显然不同。

老舍对老派市民是即批评又同情的,叫能揭示老派市民形象性格心里和矛盾,有的带着悲剧的意味;而在给新派市民画粗俗的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便溢于言表。

就小说所描写的道德失范、加之混乱而言,老舍的批判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然而这种比较肤浅的嘲讽或批评里头,有包含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

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

(三)正派市民形象或理想市民形象
这里描绘的是在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变异与分裂的图景时,还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一群人。

他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使作品变得更有启发意义。

不过,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

老舍早期的市民——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精纯,还是《二马》里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

《二马》里的李子荣也许是老舍笔下最理想的市民形象了,他是留学生,却没有一般留学生的浮夸与架子,是一个有头脑有能力的人。

他能在英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圆滑的生活,了解英国人的脾气,同时也知道中国人的心思,而且他活得有追求、有目标。


这些小说大都是“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随着生活的发展,创作的深化,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四世同堂》里,老舍自觉地从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如:天佑太太、韵梅两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小孩、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他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而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

韵梅虽是一个没有念过书、没见过大世面的家庭妇女,但在亡国的大势下,她也有自己的骨气。

她本来生性善良、温柔,做事也从不与人计较。

但遇见日本孩子欺负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了这口气,不能被日本人欺负。

在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她也得打起精神为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操心。

她是这特殊时期、亡国生涯中的特殊“战士”。

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起的这种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可以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

这种写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作品还有《苦菜花》。

(四)苦难的市民形象
这类市民形象主要是老舍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

短篇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

小说展开了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与女儿从“新潮”中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

女儿在怨恨母亲,苦苦挣扎之后也逃脱不了现实的命运。

在老舍看来,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
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

《月牙儿》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身,这是无可奈何。

此外《骆驼祥子》里的苦难人物也不少。

祥子就是这样一个苦难的人,他把买辆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

辛苦了三年,终于买下车,可却被人夺去,准备买第二部车,又被孙侦探抢走了钱,而此时又被虎妞逼婚。

虎妞用她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第三部车,可是虎妞难产又把车给卖了。

老舍以及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在祥子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中,也隐喻了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好人”如何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转型。

老舍对祥子的形象塑造不仅仅是对一个车夫命运的把握,更是对中国社会、民族文化未来走向的思索。

这样的人不仅仅是祥子,还有更可怜的二德子、小福子、车夫老马和他的小孙子。

他们同样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小福子是美丽的、善良的,她自身处在不幸之中却还不忘时时体贴别人,甚至陷在“白房子”里还落得个“人缘极好”的评价。

老舍塑造小福子这个人物形象,其着眼点主要是表现她的不可避免的厄运。

社会的残酷定律(所谓法)吞噬了小福子,也摧毁了城市底层人群(所谓弱势群体)追求美好的信念。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巴金、矛盾的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在于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别具一格。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管是旧市民形象还是苦难的市民形象,都描写的栩栩如生。

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从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的剖析和看法,是对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的一种犹豫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