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 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采 “采”侧重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 访 心 理 “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二)情感吸引律
四、印象管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 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 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 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 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 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职场应用:“新官上任三把火”、“早 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 人”、“下马威”...... 大学生为应聘工作整容、、、、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目的,也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 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人的大脑在某一时刻内只对有限的信息 进行加工。注意有一定的选择功能,取 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兴趣。 注意的选择功能保证记者对所需要的信 息进行清晰的教工和编码。
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刘路)
启示: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 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 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 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 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 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 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 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 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 境的出路。
• 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 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 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 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 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 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 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 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 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 因效应。
新闻广播业务第四章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 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 的表现手法之一;还是许多电视节目表现形态的 突出特点,构成特定的节目样式。
“理想的电视采访,应该是传达某种信息、某种 印象、某种只能用电视媒介传达的重要东西。” ([美]肯· 梅茨勒《创造性采访》,普伦蒂斯学院出 版公司1977 年版,第94 页。)
蒙太奇,贯穿于电视记者采访的全过程, 是电视记者同其它媒介记者在思维方式上 的独特要求,做为电视记者,在采访选择 拍摄画面时,必须对整个片子的画面做通 盘考虑。 蒙太奇思维贯穿于记者选材、采访、拍摄 、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5、综合的表现因素 电视声像结合、视听兼备,是最具综合表 现特色的传播媒介。做为电视新闻记者在 采访过程中必须学会调度各种综合表现因 素,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概括起来,综合表现因素即是画面、声音 、文字相结合。
第一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是由电视媒介的特点 而决定的。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 在采集手段、采访形式、思维方式、表现 元素、形象画面报道、采摄分工、集体协 作等几个主要方面。
重要的前提:
其一、现代电视采访的个性是有条件地、相对地存在着的。 因而,不能将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绝对化,或者固定化。
(2)电视采访必须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 感。“最好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一切 ,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敏感的问题之中。” (肯· 梅茨 勒《创造性采访》,第 102 页。)有时候,明明是真实的 东西,由于掺杂了摆布的因素,会给观众一种造假的感觉 。因而,电视采访引入屏幕,应格外留意屏幕效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采访准备一、全面准备1、理论准备:采访记者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高水准地反映客观事物。
例:经济记者2、政策准备:政策是基础,否则得闹笑话,犯错误。
3、情况准备:对报道的人、事物、问题的相关情况,内外在联系有透彻了解,尤其对人物的专访与深度报道作用明显。
4、知识准备: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但应该对采访的那个题目及相关知识、复杂的概念,事先进行学习,否则难以同采访对象双向交流。
例:采访李四光5、心理准备:1)对象合作的程度;2)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3)会遇到哪些障碍。
6、事务准备:所有设备、器材,检查其完整和正常(三脚架) 例:力道的画面被洗掉二、确定重点1、重点范围:即确定采访侧重点,主要内容。
注:根据采访的目的,确定侧重点与内容2、重点对象:1)定向选择,采访前就确定好重点人物(注意典型)2)阶段选择,随着采访的深入,按照新线索进行特定选择(指向性)3)随机选择,采访现场、临时选择(代表性)4)选择对象的一般递进关系:当事人—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代表人物3、主要画面:主要内容应最好通过画面进行表达。
明确:那些画面必须有?那些可以有?那些无所谓?没有怎么弥补?4、研究背景:1)广泛浏览(获取采访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现实状况、发展动向、相关人物个性、职业生涯、观点)2)分门别类,依照属性规范研究,从而利于理清头绪,以便进一步挖掘本质。
3)综合分析4)存储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存储三、问题设计1、通用原则:1)清楚从对象口中得到哪些重点。
2)将问题准确传达给采访对象,防止问题不清楚。
3)应该是观众一听即懂。
2、总体设计:1)镜后采访,将想到问题一一列出;讲求逻辑性,做到分门别类。
2)镜前采访问题设计原则: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抓住关键问题。
四、拟定方案1、先期采访方案:预约采访对象、时间、地点、索取资料、商议采拍2、具体摄制方案:1)报道形式—选择拍摄现场—规定主要拍摄画面;2)预演的作用:消除紧张,得心应手。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一《浅谈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摘要]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旨在探讨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学;“首因效应”业内有句俗语:“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在每件新闻事实中,都有着“人”的身影在闪现。
也就是说,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采访活动,必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采访对象打交道,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的交流。
而语言、行为、表情等是采访双方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记者很好地把握心理活动。
有经验的记者,采访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采访心理学,适时调节好双方的心理,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采访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根据新闻采访的特点,研究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本文笔者联系自己的采写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事前了解被采访者所属的群体心理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环境、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等不同,采访对象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
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遇到矛盾和纠纷,较能冷静处置:演员、教师善于言谈,语言流畅,较为热情有耐心:科技人员、专家态度严谨认真,讲话讲究分寸:普通市民群众初次与记者见面容易拘谨腼腆,熟悉后一般能热情倾谈,等等。
所谓个性心理,就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
任何个体都是从属于特定的群体,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与处理应是多方面的。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绪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 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 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 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
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3.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一.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 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 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 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 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
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 秉笔直书,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 是后者的认识基础。
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二.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 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 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满足其新闻需求, 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
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新闻写作要写得好, 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 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新闻采访心理

(4)对等吸引律——平等因素
➢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 对等,产生相互吸引力。
(5)晕轮吸引律——能力因素
➢对某人或群体的印象会影响到对其 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四)印象管理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Βιβλιοθήκη 应和扫帚星效应 ➢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 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人们对 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 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 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 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 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 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 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 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光 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 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 “光环作用”。
(二)自我认知
➢记者的自我认知 ➢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之间的关系: 对事不对人 ➢采访对象具有多重角色 ➢了解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了解采访对象与单位领导的关系
四、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 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新闻访谈的心理学运用艺术

接触和访问较多的对象,且不同对象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区分,
法把握被采访者的行为和心理改变,就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
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新闻采访中必需具有灵敏的才思和较好
而无法实现新闻报道的精确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肯定的心
的应变能力,能够在采访过程中将被采访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被
买卖中,原来说好的价格,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原房主在没有任何理由
家伙问我们真的吗?我当时就流着眼泪告知他,是的,珍宝,你还有我
的状况下要求加价格,对方同意后最终竟然还不卖了。采访过程中,
们。然后话题就打开了。所以我觉得只有采访不到位的记者,没有采访
我多次被原房主拒之门外,然后我就在他家楼下蹲守,他下来的第一
新闻采访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不合作型”与“合作型”两类。“不
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告知我,说他自己也觉得不合理,不好意思提出,
合作型”是指对采访行为持不合作看法的采访对象。通常可以划分为真
所以就有意刁难一下,让对方知道。结果对方竟然找了记者曝光他,
不合作和假不合作两种,前者一般对采访十分反感、厌恶,只是消极地
理学学问和技巧,在采访过程中分析被采访者的心理规律,对被采访者
采访者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对话,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充分挖掘
的意志、兴趣、理智等进行推断。这种对被采访者心理规律的分析和推
被采访者身上的新闻价值。被采访者健谈那是最好,反之,就需要与
断,不仅涉及心理活动的共性分析,也涉及其心理活动的独特分析,对
动和情感,并进行敏捷的调整,新闻采访者才能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
魏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于是我拿了纸巾给他然后坐在他身边一边搂着他,摸摸他的头一边拿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策略:理论 驱动归纳与材料驱动归纳、定势 5.行为输出:主体思维的灵活应对
6.噪音:主观因素和外在因素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一、认知对方 认知对方的目的和动机 认知采访对象的合格性 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四、印象管理效应 具体指的是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 为反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五、印象管理的策略(“诚实与谋略同行”) 1.“登门”之计 2.“后转弯”之计 3.“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 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包括 亲合、喜欢和爱情三层次。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 包括: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个 体属性层面(外表、相似性、自尊),以及个体 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这可以加强印象管理 效果。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2.有关“自恋”或者说“顾影自怜”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纳赛塞斯 Narcissus故事,美男子纳赛塞斯爱上自己的水中倒 影,整日坐在水边观赏自己身影而饿死,死后化为 溪边的水仙花。学者借用“自恋”一词,描绘了当 今大众传媒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景象,成 为人们投射自我欲望的中介。他们既为看到的影像 而喜悦,又为不能获取而悲伤,进而提出了弥补这 种缺憾的需求,将“自我”与世界上他物的融合、 相互接触和认同的需求。这种“自恋”包括对他人 (如明星偶像)形象的爱恋,包括想象性地在他者 的凝视下表演,而人们成为自我与他人表演的鉴赏 家,在模仿、反思、想象他者的自我形象中建立另 外一个自我。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回到印象管理——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又可理解为“自我表现”,指的 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 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应该说,自我表现 既有身份与角色期待需要,也带有一定的主观目 的性或者表演性。 记者自我呈现与采访对象的自我呈现(P115116)。
奥: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 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 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 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 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 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 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记者采访中的社会认知过程,即如何在客观环 境中获得、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示意图(P99)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新闻来源
2.注意的选择:个人或群体的目的、需要和兴趣
3.记忆(往日经验和知识储备)对输入信息的影 响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心理学研究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则:相似性、互 补性、审美性、交往频率、邻近性。
采访中的人际吸引主要指记者有意识地运用各 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 同、感情上相融,双方从生疏到熟悉,从不了解 到裂解,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 望。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1、接近吸引律:时空接近、兴趣态度 相似 2.情感吸引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心理拉近——1980年8月21日
奥琳埃娜·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我首先祝 贺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以下简称“邓”):我的生日?明天是我 的生日吗? 奥:是的,邓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里得知的。 邓:好吧,如果您这样说,那就算是。我从来不知 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 您也不应该祝贺我:那就意味着我已经76岁了。76 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了! 奥: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但是,如果我对他 说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会扇我几记耳光的。 邓:他干得好!不过您不会这样对您父亲说的,对 吗?
二、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 的自我三方面。 1、记者的自我认知 2.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3.两者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节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的是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 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拓展知识—— 1.被动的受众主动的受众创造的受众 2.受众研究中的“景观-表演”范式 继“编码与解码”理论之后,西方学者 Nicholas Abercrombe和 Brian Longhurst在1998 年提出了“景观—表演” 范式(Spectacle/ Performance Paradigm),主要分析当代社会的 受众如何从媒介景象中建构自我认同。范式将消 费与认同的观点纳入受众研究,重视受众在媒介 消费行为所展现之自我形象的寻觅与建构。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可以说,现代社会受众研究远远超脱了“使用” 和“对抗”内涵。人们不再如同过去一样,潜心 地搜寻公共信息来应对外界的变动,他们试图从 媒介影像消费行为中获取愉悦,找寻在现实中失 落或被分割的自我。 Abercrombie与Longhurst认为现代社会人人都 是观众。由于当代媒介景象的日趋复杂,媒介景 象消费的泛滥和日常生活商品化的趋势,景象表 演被视像放大,人们难以摆脱媒介影像直接或者 间接的影响。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于是,他们提出“弥漫的受众”(the diffused audiences)概念,并指出“弥漫的受众”是由景观 (spectacle)和自恋(narcissism)共同塑就的。
1.有关景观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 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 化为一个表象。”(德波,1992,《景观社会》) 借助各类技术和符号,现代社会完全成了一个景 观社会,世间万物被壮观地展示出来,供大家去 观看。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五节 采访情境
一、社会环境、采访情境、心境 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控制 “上天入地” 采访时机选择 设置依托物、制造或布置情境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在被捕十个月后,涉嫌向“维基解密”提供 25万份外交文件的美国士兵曼宁现在被追加了22 项指控。在奥巴马政府发起让世界每个角落都充 满民主的战役后,这种镇压态度无疑非常刺眼。 假设曼宁和阿桑奇是中国公民,在北京从事了同 样的活动,奥巴马和希拉里可能早就提名他们为 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了。 ——《互联网政策是美国的一张面具》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景观原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 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表演和作秀。它具有 “看与被看”、“观看凝视与公开展示”双重意 涵。景观社会是说世间万物不仅是存在的,或是 被拥有的,更是被注意的,世界成了一种表演与 展示,人类万物为了被凝视而表演。有学者还认 为,景观是 “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看的某 种表演”。少数人,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 他们制造了充斥当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 多数人,形容痴迷的观众们。媒介制作者为了受 众的凝视而策划景观。不过,Abercrombie与 Longhurst认为这些痴迷的观众并非被动与默从的, 这些痴迷者参与景观生产,也在想象性地进行表 演。
(二)我们的优秀学子,从体制内到民间都以留美 为荣;我们这30年看的电影电视,美国人就是正 义的化身,幽默而浪漫的英雄;我们的食品一向 以美国FDA为标准,幸亏含瘦肉精的美牛只流向台 湾,我们进口的是美猪;我们因为姚明、易建联、 林书豪,一定要看NBA火箭、小牛、尼克斯。美国 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能够产生压力不足为奇。 但相对而言,美国作为一个影响力逐渐式微的世 界警察(它的士兵开枪打死16名阿富汗平民), 又还能找到我们这样的“同舟共济”大国,如果 不要相逼太甚,很多结局情况应该都能水到渠成。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2002年4月3日的《京华时报》报道:101岁的 英国王太后在睡梦中辞世。事后BBC的记者皮 特· 西森斯却打着深红色的领带,在英国王宫采访 王太后的侄女玛格丽特· 罗德,“王太后死前什么 样子?她是不是很痛苦……”。正悲痛万分的罗德 夫人看到扎眼的深红色领带,面露愠色,当即拒 绝了西森斯的所有提问。之后王室成员在不同场 合发表讲话,指责BBC的记者对死者和王室不尊重。 英国工党的一些成员也对此事表示不满。最后BBC 不得不组建新的报道组,专门负责报道王太后的 葬礼。报道风波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BBC记者采 访时穿着不得体,二是采访时的提问不近人情。 所以需要知对方心理进行自我呈现与提问。
(一)《有钱的、下岗的、犯法的:解读20 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小报故事》(赵月枝)
——本文以文化研究和文本解读为理论和方法论取 向,呈现了对20 世纪90 年代作为中国大众报刊 主要形式的、被认为是低品味的“街头小报”的 双重分析模式,即小报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方式和 作为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首先,本文对大众报 刊样式及其读者群在中国报业和社会结构中的演 变
与地位作了回顾,并将大众报刊形式的演变与改 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分层相关联。其次,基于人 格化和人物塑造是小报的重要话语特征,本文选 择小报对富人、下岗工人、流动民工和农民这几 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作为对小报内容进行话语分析 的切入点,以图理解小报所建构与展示的意义世 界及其对社会分化的理解。本文的分析表明, “街头小报”的主题与意识导向非常复杂。作为 复杂而矛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它们 的市场威权主义倾向维护了支配性的社会秩序, 同时,它们也不能不在某些方面折射出底层读者 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他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体 验。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 特点及其规律。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 流,涉及意识的和潜意识的、语言与非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