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读地理学思想史

读《地理学思想史》这几年来,从本科到读研,我一直在学习地理,人们对地理系的评价不断涌来,包括同学,老师和一些受地理系人原创说法影响的其他学科的人的人云亦云的所谓评论,这种以讹传讹的不负责任的说法及其传播曾一度让我很苦恼,其实这里边又有多少人能仔细研读过整个地理学发生、发展直到今天的学史著作。
我只是想看看地理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象大家说的那样!由此,在书馆找到了这本已经是十分破旧的《地理学思想史》开始研读,读此书算作建构地理学学科认识的第一步。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学科的发展、延续:辩证法我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是指源于黑格尔,经恩格斯后写入我们学校教材中的对历史(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的一种理论,是马克思的哲学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辩证”之意。
黑格尔把辩证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纳了黑格尔的定义,并应用于他们对社会和经济过程所作的解释中。
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
黑格尔指出辩证法就是这一长串思维的规则。
他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他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这种辨证模式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适用于历史。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们也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
我们会试看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
,黑格尔称此为‘否定的思考’可是当我们在一个道理中找到缺点时,我们也会把它的优点保存下来。
地理学思想史中的辩证法及我的认识:《地理学思想史》这本书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学思想史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前,地理学的发展无疑是十分缓慢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标志出现在1874年的德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由专业教师们讲授的高级课在大学设置,自此也开启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时期。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相信阅读这类的书籍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一起看看为大家推荐了人文地理的个人读书笔记,欢迎收藏哦。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
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
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
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
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
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总结

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总结《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是一本系统介绍地理学发展历程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梳理和分析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总结出地理学的发展脉络,揭示出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介绍了古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各个阶段的地理学思想。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包括古希腊地理学的起源及其代表人物。
其中,作者提到了古希腊的高风亮节,带动了早期的希腊地理学的发展。
此外,笔者还介绍了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这本书对地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章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这一时期,地理学逐渐从神秘到科学,从探索到知识积累。
笔者从地图制图、探险以及科学革命的角度,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的特点和贡献。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笔者从自然地理学的起源、地理误差的概念以及地理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植物生态学等,以及这些研究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笔者强调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认为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的,也包括了人文方面。
本章还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
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区域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介绍了区域地理性质和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区域地理研究的案例。
同时,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亚洲和非洲两个大洲的区域地理学。
最后一章则是对地理学思想史的总结和展望。
笔者认为地理学正日益重视地理空间的概念,并将地理思维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此外,作者还对当前热门话题进行了展望,包括全球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等。
总的来说,《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作者通过梳理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系统阐述了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书还以批判性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地理学思想的机会。
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二战后,人类社会迎来了少有的黄金发展时期,力推技术革新的方兴未艾席卷全世界,学术界,包含地理学包括界也被席卷其中。
二战后至现在,地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大洲之间的非常频繁对话阶段,詹姆斯的这本著述对此论述很少,对这段时期的学科发展史思索的辩证审视,将留待阅读《地理学和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时在下一份读书笔记中详述。
我对辩证法的认识其实从辩证法而已的原初论述中可以看得出来,它只是用于描述解释社会、经济、历史的发展过程。
不用太费心思,你便可以发现,辩证法在解释本体论事物发展过程中是无往而不胜的,这里有陷于“诡辩”的嫌疑。
在预测方面,我觉得它是基本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功用的。
当年爱因斯坦当年看过辩证法后就强调指出,这玩意对自然科学没有任何作用。
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很少辩证法在预测科学发展时的有用成果却是一个现实。
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推断出,否一个命题的否命题其次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题是什么。
在学科辩证发展过程中,辩证法也无法告诉不足以我们这些。
相反我们却常能见到辩证法的滥用和误用。
这可能是很严酷的现实。
或者我说,辩证法是一只不会生蛋的鸡。
比如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学生,在临考前一个月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考试设定考试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那么同种说法是,只学语文,第二种说法是极少学数学,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么“合”呢?是既学外语又学数学么,这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不太会有人愚蠢到在分析这样的问题时候,搬出哲学思想如此思考。
在网络上的bbs论坛上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这种辩证的进步方式,大家以某一弊端为中心陆续发言,发言给我们以不同程度的演说启发,如果非得要用辩证法阐述的路子去阐释,大打折扣你会发现其中的不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一个见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往往产生于所谓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题”,有时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论述的精彩大相迳庭程度会大相径庭,甚至会恰恰相反。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总结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总结地理学思想史是关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思想和学派的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其进行总结与阐述。
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地球形状、地球中心说以及地图绘制等方面展开。
古希腊的地理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地球是一个浮在大洋之上的圆盘的学说,这一观点直到公元15世纪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才被推翻。
在古代中国,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天下有山有河,进而形成了山川地势论,例如《山海经》就是对中国地理的一种描述。
而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瑜伽和冥想来认识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宇宙认知的思想。
进入中世纪,地理学思想开始与宗教相结合,地理学成为了宗教传教的一种手段。
14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描绘了他对亚洲的探索,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在中世纪具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提出了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并画出了世界地图。
这些思想成果直到近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近代,地理学思想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注重观察和实证研究,推动了地理学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法国地理学家布菲尔提出了地形决定论,认为地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德国地理学家兰特则首次提出了区域概念,强调地理研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
这些思想开创了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在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加速,出现了多种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
美国地理学家霍夫拉姆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将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强调空间和地域的意义。
英国地理学家哈特则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关注地理环境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法国地理学家菲里奥则提出了空间分析的概念,通过计量分析和模型构建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些思想流派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总体而言,地理学思想史体现了人类对地理环境认知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形状和地势论,到中世纪的宗教与地理结合,再到近代的科学化和学派多元化,地理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姓名:周觅 学号:2009210137
《地理学思想Biblioteka 》(詹姆斯著) 读书笔记 第一篇 古典时期
古典地理学的发轫,作者是用一系列人物的发现及其观点组成,这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在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问题(如为什么尼罗河的洪峰期与其他河流不同),尽管人们在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中不断出现错误(如认为赤道地区温度太高而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在南半球因无法倒立而不可能生存),可能有时还有一些野蛮(如“将身上长毛的野蛮男女”残忍的杀害),但我认为这是文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从地球形状的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
在中世纪,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地理学的影响不同,但总体来说各大陆的人们逐渐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对中国古代地理学,作者提到《禹贡》及著名旅行家玄奘等人的成就及著作。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作者重点讲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其获得的空前大量的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还提到地球形状和运动方面的新概念。古典时期的最后,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法国地理学思想史法国地理学发展史:其中我们一般认识的就是2个人,维达尔·布拉什和戴维斯,一个是人文地理学法国始祖,一个是在地貌学上以轮回侵蚀理论著称。
他们都是法国地理学的牛人。
另外通过读书,也同时认识到另外几个知名人物。
阿德芒戎和白吕纳,德马东。
其中阿德芒戎和白吕纳都是维达尔的徒弟,在人文地理上上贡献有所不同。
其中白吕纳主张区域的观点,而阿德芒戎曾经和德马东分别主持《法国地理卷》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部分。
回到本书中,诞生(1872-1905),直觉(1905-1939),分化(1939-1969),重组时期(1969-1994)。
总的说来,就是地理学的自己的经历发展过程,并不是单单的法国的地理学过程。
曾经自己说道地理学没有自己专业的研究对象,对自己学科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完整权威的定义。
而这些现象在这本书也提到了,可见地理学危机不是单单中国,法国问题,而是全球地理学的问题。
而我读完这本书后,书中说道2种思路可以缓解危机(注意是缓解,并不是根治)。
1是用地理学观点介入到其他工作或者专业学习中,毕竟地理学观点在很多方面对决策是起重要好区域作用的。
比如说规划决策,项目策划等等。
或者参与其他研究项目中。
2是地理学自己研究对象的重组,结合自己兴趣爱好结合导师等等多方面因素,选择自己特长或者兴趣重点。
这一点我可以结合我们学院的情况来说。
目前地理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老师,大多数都有专业分工和协作。
保罗·韦雷说:“专门化无疑造成地理学一分为二的趋势,久而久之,会走向其否定的。
但是,人民可以期望一种研究的分工。
地理学必然地要走前演进,不必为此惊慌失措。
况且,这种演化还可能带来有益的事实,如果我们能从中汲取。
”而老师分工中,我大概可以提及一下:薛德升老师负责工业地理,社会地理等,比较全面的老师;刘云刚老师是政治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方面,李志刚老师和何深静老师是偏社会地理学方面,但是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读后感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读后感
这本中国人写的地理书,注重概括,注重多维度的分类与诠释,注重全面,推荐像我这样对地理学一知半解且哲学逻辑思维不强的人看。
作者学习约翰克利斯顿,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基本哲学维度切入,首先介绍什么是地理学,进而在哲学与科学的途径下审视地理学思想,再以以时间、国家、主题三个维度阐释地理学思想史的发展的地域差异。
最后对地理学思想从人地关系论、区域论、生态论等方面加以评述。
这个的逻辑是先概览,站在高维视角的审视,回到思想史本身,再进行评价与批判的逻辑。
第一篇和第二篇的逻辑思辨,如果不是逻辑基础很踏实的,比如我,看起来比较吃力,当然收获也很大,例如对哲学三论的认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榜样;第三篇是这本书的核心,因为通过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的地理学思想流变,基本可以概览地理学思想的全貌,再到后现代,就明白为什么后现代是乱的了;第四片的话,是再帮读者整理,引导读者去批判和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第一篇古典时期
古典地理学的发轫,作者是用一系列人物的发现及其观点组成,这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在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问题(如为什么尼罗河的洪峰期与其他河流不同),尽管人们在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中不断出现错误(如认为赤道地区温度太高而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在南半球因无法倒立而不可能生存),可能有时还有一些野蛮(如“将身上长毛的野蛮男女”残忍的杀害),但我认为这是文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从地球形状的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
在中世纪,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地理学的影响不同,但总体来说各大陆的人们逐渐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
对中国古代地理学,作者提到《禹贡》及著名旅行家玄奘等人的成就及著作。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作者重点讲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其获得的空前大量的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还提到地球形状和运动方面的新概念。
古典时期的最后,作者详细讲述了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学开山大师的生平及成就著作,二者的死代表着古典学术的顶峰与结束。
第二篇近代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作者首先介绍什么是新地理学,接着对主要国家地理学的发展分别进行论述。
新地理学是1874年在德国开创的,后来德国的新地理学很快传到其他国家,主要是法国、英国和俄国,又(通过其他途径)传到美国。
上述几国对地理学性质这个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德国的新地理学,作者介绍了佩舍尔、李希霍芬等人的地理思想,并评述了其对区域地理、景观学的各种论说与方法。
法国学派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平衡发展,不像其他国家出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明显分家。
英国的地理学发展是从探险考察开始的,作者评述了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和郝伯森的世界大自然区,并论述了英国区域地理学的研究状况。
苏联的地理学界,刚开始对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展开激烈的争论,后来法令规定经济地理应以自然地理为基础。
60年代,阿努钦掀起一场既抨击“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近年来,苏联是对计量地理十分重视。
作者把戴维斯推崇为美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并评述了杰斐逊等人的观点。
美国初期的地理学渊源德国,也受到英法的影响,芝加哥大学被认为是美国地理学的发轫中心。
其自然地理和地质学合一,人文地理学则与社会学合一。
第三篇现代时期
作者将现代时期分为三章讲述了二战以后的最近三十年的地理学的新动向,并将该时期称为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讨论居住空间的一章,作者探讨了区域方面的内容,讲述了解释学派的论点和计量革命的意义。
后一章介绍现代地理学所采用的新分析与观察方法(如遥感技术)。
创新与传统是具有总结性的最后一章,作者讲了描述与解释、自然与人文、专题与区域,演绎与归纳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他列举了现代地理学的几个尖端课题(如城
市地理学的中心地点论、环境保护学)。
《地理学思想史》引发的不仅是我们对地理学的兴趣以及对我们生长于斯的地球的热爱,进一步,它将唤起我们成为一个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险家的热情和梦想。
它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的心胸,它激发起我们对更辽阔的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