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解

合集下载

学习的三个境界是?

学习的三个境界是?

学习的三个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

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译文如下: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三种境界:“玉露凋伤,金风乍起,我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望遍了通往远方的路。

”这是第一种境界。

“日夜相思,容貌憔悴,衣带一天天宽松,人一天天消瘦,但是,为了她,我将至死而无怨无悔。

”这是第二种境界。

“在人群里找了她千百遍,蓦然间一回头,却发现她站在灯火冷落的角落里。

”这是第三种境界。

这种语句,如果不是大词家、大手笔,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

但是,如果用这种意思解释以上几首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甲骨四堂之一。

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蝶恋花》别称)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和八种境界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和八种境界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和八种境界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和八种境界(梁漱溟)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下面具体谈谈每层境界的含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

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王国维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词义注解王国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又名《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治学三境界[1]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先生治学三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这一句的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是近代王国维治学家借鉴中国历史,对维护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归纳而提出的重要理论。

首先,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认为,主权对政治程序、政治机构、政治行为的把握要分别处于三个境界:规则境界、机制境界、结果境界。

规则境界,是指政府规则的制定、检查以及更新,以达到政治目标的作用境界。

政治规则的制定,考虑到不同的政治目标与任务,以及主权的分工。

政治规则的检查,考虑到政治活动与主权操作之间的协调,以及主权的实施机制。

政治规则的更新,考虑到新形势下政治活动的调整与重新安排,以及政治活动目标与任务的变更。

机制境界,是指通过机制来实现主权维护的境界。

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主权的分工、监督、协调,从而达到政治目标。

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制定保护性法规、政府行政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等。

结果境界,是指通过调整政治办法和政治机构,以达到政治目标的境界。

它体现了主权维护的实质,是主权在政治实施过程中的最终结果。

总之,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是以实现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目的,考虑各种政治活动与主权维护之间的协调机制,将主权维护分为规则境界、机制境界、结果境界三个境界。

三境界理论是中国
历史经验的丰富性运用,其有助于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

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3.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祝你成功.。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如下:
第一种境界:“昨晚西风凋谢了。

独自登上高楼,纵览天涯之路。

”只有真正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才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取得出色的成绩。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用找朋友带你去,一个人,平静,慢慢变高,总有一天会到达顶点,再也不会被什么遮住眼睛。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于无悔,为伊消憔悴。

”无论是爱还是对职业生涯的渴望,他都愿意为此“衣带渐宽”,愿意“消除憔悴”,但他必须“无悔”,持坚持态度,敢于为事业牺牲一切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才能成功。

第三种境界:“大家都在找他,回头一看,那个人在,灯亮着。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魅力,既不能勉强改变,也不能改变,要做好自己的事,能做的就做好事。

“人生也有生命,但安可以叹息担心。

成功是一个量质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只要不付出努力,就得不到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运‘治学三境界’说”解
王国维运用古代名家诗词,提出“治学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乃处于俗境,人在俗境中想超越此俗境去追求理想之真境。

第二境乃处于真境,然而寂寞、凄凉。

第三境乃处于胜境,但真正的胜境并非要完全脱离俗境,在俗谛中也能实现真谛。

——摘自【俞为民·著】《从〈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治学方法》
我对王国维“立业治学三境界”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自原词观之,晏殊“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惘,柳永“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

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相去甚远,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牵连绾合,独出机杼,为人所称道,可谓善读书者也。

其实,干事业也好,做学问也好,都须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挫折,全身心地投入,九死不悔的痴迷精神。

我常想,我们平常人之所以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精神,或用心不专,或遇难而回;或望而却步,或难耐清贫。

总之是没有执着地去追求,去创造。

没有耕耘也就没有收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天道是公平的。

想有成就,就必须去创造,就必须经历痛苦和磨难,所谓“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也可以看成是三个阶段,即疏通知远、入迷以求、偶然得之。

也可以种地为喻,即垦荒播种、耕耘浇灌、收获储藏。

这三境或三个阶段是紧相衔接的,渐进的,有时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域,但必须历阶而进,不能跨越。

有人说,“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唐仕伦《立业治学三境界,宏词精深昭文坛》,载《语文世界》2003年第3期)。

从王国维先生取喻的晏殊诗句看,哪里是“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说的是环境。

西风骤紧,长林叶落,写出环境的萧瑟;“独上高楼”说的是主人公的孤独;“望尽天涯路”说的是主人公的行为,登高望远,则觉天高地迥,拓人胸襟,从而升发了更远的追求与期待。

王国维先生取喻之妙,妙在取用“独上”和“望尽”二语。

“独上”谓无同行的人,但仍不停止自己的追求,仍要登高以望;“望尽”谓目及之远,一直望到天尽头。

就治某一学问来说,那就是要通览这一领域在此之前的全部研究成果,明了这一领域尚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才不致在研究途中走弯路。

倘不如此,当你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的时候,也许别人研究的成果早已发布了,你等于做了无用功。

这一境界说的是入门后的努力,而不是入门前的“茫无头绪”、“疑惑、彷徨和痛苦”,相反,则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无彷徨,也无痛苦,而是自有其乐。

第二境界紧承第一境界,是说课题确定之后,执着追求,痛下工夫,殉身无悔,始终为寻找自己的结论(伊)不懈地上下求索。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有如佝偻者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累二”“累三”乃至“累五(丸)而不坠”,终于达到“犹掇之也”(《庄子·达生》)那种自然而又仿佛神化的境地。

由“累丸二而不坠”到“犹掇之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许是相当漫长的,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痴迷精神,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地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无为的根本原因。

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是欲望的达成。

由痴迷到顿悟,实际是灵感的闪现。

这灵感是“望尽天涯路”之后痴迷的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灵感的出现。

得之于“须臾”之间,积之在“平日”之内。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虽然“踏破铁鞋”也没有找到,但是没有这“踏破铁鞋”的工夫,决不会有轻而易举的“得来”。

所以,王国维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真是妙极。

此等语非大手笔所不能道。

大概也是痛苦的长期积累,于偶然之中得之吧!
融会中西古今之学而创新说
——试论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和道路
周锡山
(待下载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