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三境界

合集下载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

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功到自然成。

王国维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词义注解王国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又名《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治学三境界[1]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治学境界一: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胸有成竹,树立明确的目标,谋划好行事的思路,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认清自己未来想走的怎样的道路。

治学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引用的是北宋柳永的《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意是说: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表现的是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则另辟蹊径,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付诸于实践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作为学生,目标是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目标非常明确,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付出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要相信不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你努力奋斗了,成功才能离你越来越近。

治学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作为最高境界,也意味到达了事业上的巅峰。

之前付出的艰辛努力,总算是获得回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刻,就会觉得之前吃再多的苦都值得。

治学的三个层次

治学的三个层次
说自己的。由“替别人说”取代“说别人的”,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者由“学术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但无论“说别人的的大师即便在“替别人说”时仍不失创造性。然而,当下这样的人委实不多。
“说自己的”是指学者能原创性地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而非简单地重复、复述他人。“说自己的”乃学者学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亦是学者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它一方面要求学者有丰厚的学术积累、缜密而敏锐的思维和非凡的创造力——只有在丰厚的学养基础上反复历练,并将其所学融会贯通,最终将“外在知识”化为“内在体悟”,且创造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简言之,“说自己的”意味着学问或知识乃是“从内向外的自然迸发和流淌”,是一种融摄经验、学识和人格复合物,且这种复合是有机的、圆融的,犹如华严宗所谓的“圆融无碍”的境界——此为学问的境界。另一方面“说自己的”还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学术层面上“说自己的”固然已非易事,回顾人类思想发展史、学术发展史,真正能“说自己的”的天才何其少矣!而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说自己的”则更寥若星辰了——因为有时“说自己的”并非纯粹的学术争鸣,更多地它还涉及对权威、权势和习惯势力的挑战。因此,即便有些天才有“说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但却没有敢于“说自己的”胆量和气魄,而终于或沉默不言,或竟违心地转向“替别人说”的立场。在现代学人中,陈寅恪、马寅初、梁漱溟、鲁迅等可谓“说自己的”的典范,他们体现出来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亦往矣”的“孤往”精神感动着后世学者,他们的学养和风骨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此为人格的境界。
叶秀山先生曾有“自由的学问和学问的自由”之精辟论述,可谓为笔者“说自己的”浅见做了最好的注解:“自由的学问”可看作学问的境界——在学理上圆融无碍;“学问的自由”可谓人格的境界——做学问须坚持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立场。当然,在普遍缺乏“冷板凳精神”的当下,“说自己的”,何其难矣。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看,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关于善读书,我有三点认识和体会。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疲惫。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指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一棵。

楼记高楼,盼天下天涯路”,这词句出来晏殊的《蝶恋花》,原意就是说道,“我”上高楼远眺亲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意译,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必须存有执著的崇尚,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晰目标与方向,介绍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就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求解,这几句就是情感沉积、杨开第期,就是对下文“盼天下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就是说道:“众里找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提及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表示此词“离愁幽独,伤心人别存有默默”。

这就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并无商谈。

王国维已先自说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为最终最低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一、初级境界:知识的积累和学科基础在治学的旅程中,初级境界是每个学者必经的阶段。

它强调对知识的积累和学科基础的打牢。

只有建立起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后续的研究中立足。

1. 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初级境界中,首先需要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则需要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

2. 文献综述与阅读其次,初级境界还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与阅读。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建立对该领域问题的整体认识,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3. 实证分析与数据处理初级境界还需要进行实证分析与数据处理。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可以验证或推翻某个假设,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二、中级境界:创新思维和学术贡献中级境界是在初级境界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强调创新思维和学术贡献。

在这个阶段,学者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并能够对学科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1. 独立思考与问题发现中级境界中,学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发现的能力。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提出新的观点或假设。

2.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其次,中级境界还需要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学术论文,并通过期刊或会议等途径发表,可以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3. 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级境界还需要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等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

三、高级境界:理论创新和学科引领高级境界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强调理论创新和学科引领。

在这个阶段,学者需要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和对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1. 理论创新与突破高级境界中,学者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与突破。

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和进一步拓展,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或模型,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预测未来趋势。

孔子也有治学三境界

孔子也有治学三境界

孔子也有治学三境界文章作者:王向东来源:人民日报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

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

相比起来,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

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

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

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

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学,何时才能到达‘悦’的阶段呢?”他回答说:“即学即悦。

”等于说,一拿起书来就会感到快乐。

他又说:“君之不悦,正坐不学。

”意思就是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且会给自己造成不快乐的根源。

这个观点,符合实际。

《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

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

它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

《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

“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

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三境界”学案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

清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

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

”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生而来的,没有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
(一)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
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简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二)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又名蝶恋花,更详细资料参看词牌-蝶恋花
▼简析:这首词写对远方情人的怀念。

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由望远而怀远,“烟光残照”、“无人会、登临意”只能憋在心里;下片“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绪。

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分深刻而形象地写出了对爱情的专注,真可谓刻骨铭心!此二句亦将全词感情推向高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这二句,谓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的第二种境界。

这说明作者的概括能力很强,能逼真地写出某种精神状态。

(三)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简析: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我们久吟不衰的名句。

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

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词中在“灯火阑珊”的“那人”,不用说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

然而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

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他只关心那些花枝召展从他面前飘然而过的少女,急切地想从中寻出那张可爱的熟悉的面孔。

假若寻不到自己心爱的人,那么整个元宵佳节将黯然失色,所有的热闹只会让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单。

只有与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见,整个欢乐的场面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享受节日带来的双倍的欣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