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陈云驰书法——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编辑本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然后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用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先生关于治学的三境界的理论,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我以为,读书治学如此,班主任工作亦如此。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
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
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好书难寻,因为书海茫茫。
所以,人生目标往往决定读书治学的方向。
班主任工作亦如此。
想把这个班带成一个什么样的班,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方向。
目标,是一种“设想”,但它必须是能够实现的。
班集体的目标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应该包括制定目标、制定实施措施、检查与评价、最终鉴定等内容。
班集体建设目标有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第一是集体全面发展目标。
班集体的全面发展目标,是体现班级发展方向的目标,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每一“育”的内容,要注意全面性。
总体的要求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五育统一,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体沿着正确轨道前进,才能使每个人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第二是班集体组织管理目标。
班集体组织管理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保证,是达到全面发展目标的组织条件和环境条件。
它主要指组织状况、纪律与规范、舆论和班风、人际关系等。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治学三境界

第二境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 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 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 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 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 反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 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 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 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 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简介
• 王国维,是我国近产阶 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 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 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郭沫若称他为新史 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 牖 [yǒu] (窗户) ,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 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 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 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 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 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 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 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 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 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 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 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 来的鲜花。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治学境界一: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胸有成竹,树立明确的目标,谋划好行事的思路,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认清自己未来想走的怎样的道路。
治学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引用的是北宋柳永的《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意是说: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表现的是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则另辟蹊径,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付诸于实践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作为学生,目标是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目标非常明确,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付出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要相信不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你努力奋斗了,成功才能离你越来越近。
治学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作为最高境界,也意味到达了事业上的巅峰。
之前付出的艰辛努力,总算是获得回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刻,就会觉得之前吃再多的苦都值得。
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鉴赏浅析

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鉴赏浅析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此第三境也。
墨香扑来,雅韵悠悠……前人的词句经王国维先生信手拈来,天成一派妙趣横生的新气象,使得先生的治学主张锦上添花、一枝独秀,和《人间词话》里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将王国维先生的美学观点与人生治学的三意境结合起来仔细品味……《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世人所追捧赞誉,馨香千古!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
浙派崇尚轻灵,以姜夔为代表;常州派强调弘美,以周邦彦为代表;两派各具特色,却难脱流弊。
王国维先生笔力横扫千军,突破两派樊篱,萃取精华,以《人间词话》自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境界说”阐明:“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并进一步析出“造境”与“写境”的问题:“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浪漫奔放,“以奴仆命风月”。
“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婉转自如,“能与花鸟共忧乐”!审美境界说,不仅是诗词创作原则,也是文艺批评标准。
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的三意境,自然浸润在“境界说”的风光中,独领风骚。
学习研读,偶有所得: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词句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
王国维先生借用为治学的第一阶段:诗人学者面对书如烟海、汗牛充栋;茫茫然不知所以,又欣欣然欲一试身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是近代王国维治学家借鉴中国历史,对维护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归纳而提出的重要理论。
首先,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认为,主权对政治程序、政治机构、政治行为的把握要分别处于三个境界:规则境界、机制境界、结果境界。
规则境界,是指政府规则的制定、检查以及更新,以达到政治目标的作用境界。
政治规则的制定,考虑到不同的政治目标与任务,以及主权的分工。
政治规则的检查,考虑到政治活动与主权操作之间的协调,以及主权的实施机制。
政治规则的更新,考虑到新形势下政治活动的调整与重新安排,以及政治活动目标与任务的变更。
机制境界,是指通过机制来实现主权维护的境界。
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主权的分工、监督、协调,从而达到政治目标。
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制定保护性法规、政府行政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等。
结果境界,是指通过调整政治办法和政治机构,以达到政治目标的境界。
它体现了主权维护的实质,是主权在政治实施过程中的最终结果。
总之,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是以实现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目的,考虑各种政治活动与主权维护之间的协调机制,将主权维护分为规则境界、机制境界、结果境界三个境界。
三境界理论是中国
历史经验的丰富性运用,其有助于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
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
”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
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
”由此我想,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不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并实行的学习观念。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我理解,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想想看,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哪个不是被当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们官高爵显,都弄个司寇之类的职位一直做上去,中国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蝶恋花①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②罗幕轻寒,③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李双佶
我们在治学过程中,自身
是在不断升华的。
对于这种
治学境界的最好诠释,莫过
于清朝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治
学三境界了。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每逢我们掩上书,我们都会合上双目,静静地遐思,思绪会像一叶扁舟在茫茫书海中遨游。
我们会从孔夫子的《论语》中,读出亘古不变的哲理;我们会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出古代多少朝的兴衰;我们会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读出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我们会由衷的被大师们的巨著所折服。
我们会感到世界是多么的高深,有那么多东西自己从未思考;世界又是多么的宽广,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的探寻。
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狭隘,正如鱼儿游入了大海,雄鹰冲向了高空。
或许这就是第一层境界吧。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当我们感悟到自己的无知,我们就会去弥补探寻。
那一卷卷书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走路时会思想,吃饭时会思想,睡觉时也会思想……我们会沿着孔子所指引的朝圣路废寝忘食的走下去;我们会与司马迁一道,没日没夜地,一口水也不喝地谈论古今;我们会伴在林黛玉身旁,或是一同哭泣,或是用手帕擦干她眼角晶莹的泪。
此时的书已不是书,它就
是我们的家;此时的我们也不是自己了,我们与作者仿佛融为了一体,会与他产生长久的共鸣。
或许这就是第二层境界吧。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当我们咀嚼过书中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与孔子,司马迁,曹雪芹告别了。
当我们走进现实,回过头来,仔细寻思,会发觉自己已受益匪浅,脱胎换骨了。
不仅如此,经过生活的不断锤炼,我们会从那些寻思中获得些新的东西,那是几位大师也不曾告诉过我们的,这就是我们新的、也是伟大的收获。
或许这就是第三层境界吧。
感悟,投入,创新。
这就是治学三境界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