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论民本ppt1 通用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第一部分: 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民本思想。
文中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 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 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 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 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 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 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 关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 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 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思考:你同意孟子说“得民心者 得 天下”吗?
• 刘备得民心为什么不能得天下? •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得民心为什么都以失
败告终? • 朱棣篡位为什么得天下?
思考:你同意孟子说“得民心者 得 天下”吗?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但 在个别情况下,得民心的君主如果能力 不足、决策失误、用人不当,也会失掉 天下 。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 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 否定梁惠王 的治国策略
(比 喻) 理想社会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比 喻)
五十步 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
否否定梁定惠王 的暴治国政策略
理想社会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
论民本ppt2 语文版

•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 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 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 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 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 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 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4、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7、虽欲无王: “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 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作业
• 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 • • • • • • • • • • • •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 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 序》 径直、直接
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

社会发展综合研究
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
王思斌
一、 社区发展的民本主义本质
1 民本主义 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自古以来, 在社会生活中就存在着官民之分和民众的地位问题。这不仅表现在政治权力 的分配方面 , 也反映在经济利益分配、 社会声望地位方面。平民是社会的主体 , 他们创造了物 质财富 , 并用以支撑着官僚行政机构。同时平民也以自己的实践创造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 生活和社会生活。正是由于平民在经济、 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 所以历代统治者在加紧对平民管 束的同时 , 也不得不对他们给以必要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 , 一些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曾 表达了重民思想 , 如孟子的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的 民水舟君 思 想。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培育出的、 与集权主义相伴生的一种政治意识。 在西方, 民本主义一度是以人本主义的形式出现的。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力求从神学和宗 教的压抑之下解放出来, 提出了 以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的口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强调自由、 平等、 博爱, 并把民权思想置于重要地位。政治理念对西方社会的经济、 政治和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进入现代以来, 民众的地位在上理论得到进一步肯定。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 民众自然居 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就是在欠发达国家 , 依靠民众、 动员民众、 为了民众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大 为张扬。民本主义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和一种时代精神。 2 社区发展中的民本主义 社区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 , 发展经济、 促进民主参与、 改善社区居民生活、 提高居民生活水 平是社区发展的核心。 社区发展在原则上是充满着民本主义的。50 年代以来, 面对世界各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困难, 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推介社区发展。联合国为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社区发 展确定了明确的原则 , 而在著名的社区发展十项原则中 , 民本主义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和指导 思想。这反映在如下一些原则之中 : 根据社区居民之根本愿望及需要制定社区发展计划 , 要加 强社区居民自信心和自动自发精神的培养, 社区发展计划的拟订、 执行均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 加, 发动并组织妇女与青年参与社区发展工作 , 对社区提出的自助计划政府应予重点或全面的 积极协助 , 等等。实际上 , 如果我们把社区发展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或社区物质设施和 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社区居民思想状态和自主意识的增强这两部分的话 ( 当然这种分割有时是 不合适的 ) , 那么社会发展部分就更集中、 更直接地反映了民本主义的原则。这些原则与中国 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即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教育群众、 放手发动群众十分相似。 34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11论民本+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课时操练·促提高 (A)一、基础稳固1.以下词语中A. 桀纣 (ji é).庠序 (xi ánɡ) .B.邪侈 (ch ǐ).社稷.(sù) C.数罟 (ɡǔ).,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粢盛..(zīch én ɡ)曳兵 (yè).饿莩 (pi ǎo).鸡豚 (t ún).孝悌 (t ì).鹯( zh ān) 走圹 (ku ànɡ)..D.丧死 (sānɡ) 洿池 (wū)..仓廪 (l ǐn) 狗彘 (zh ì)..分析 :B 项 ,“稷”应读“jì”。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分析 :B 项 ,“爵”通“雀”;C 项 ,“无”同“毋”,不要 ;D 项 ,“颁”通“斑”。
答案 :A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变置 :改立。
..B.或五十步尔后止或 :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翻开粮仓 ,赈济百姓。
分析 :B 项 ,“或”,有的人。
答案 :B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但是不王者A.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祭祀以时B.执简过去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渊驱鱼者D.马倒为晋兵所杀分析 :A 项 ,“者”字构造 ,译为“ 的人”。
B 项,介词 ,依据 /连词 ,表修饰 ,相当于“而”。
C 项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助词 ,的。
D 项 ,介词 ,替 /介词 ,被。
答案 :A二、阅读鉴赏(一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5~8 题。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论民本理念与我国当代检察文化之形成

2 . 检察文化 的内容
我 国检察 文化的发 展经历 了从 奴隶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历史 演变. 经历 了从 传统到 当代的历史革新 . 其 内容 和精神亦得 到 了扩展 与丰富。 2 . 1我国传统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的产生, 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 吕氏春秋? 自 知》 记 载: “ 尧有欲谏之鼓 . 舜有诽谤之木 ” . “ 欲谏之鼓” 与“ 诽谤 之木” 便是我 国检察文化的雏形。进入封建社会, 统治 阶级为巩 固政权 , 纷纷整顿吏 治. 以御史 台、 都 察院为代表 的我国古代监察制度 日 趋完 善。 监察体 系 也 随之逐渐形成 . 从秦汉魏晋的成型 . 到隋唐宋元 的成熟 , 再到 明清 时 期 的完备 . 我 国传统检察 文化的 内容 不断得到 巩固和充实 . 并 形成 由 以儒 家学说为代表的“ 民贵君轻” 思想 、 以整肃吏 治为 目标的公正履职 要求 和以清正廉 洁为本 色的检察职 业操守组成 的我 国传统 检察文化 主要 内容。 其 中, “ 民贵君轻 ” 思想系检察文化之核心 , 其 内涵在 于将 民 之疾 苦置于君 主之先 . 将 民之生计置 于 国之根本 ; 公正履职 要求系在 规 范官员 . 以履行 职责 的客观公正约束 各级监察 官员秉持公 正 、 无私 办案 : 清 正廉洁是我国传统检察文化对监察官员操守 的根本要求 . 意 在勒令监察 官员严 格 自律 . 不徇私情 . 不受贿赂 我 国传统检察文化三
◇ 百家 之言◇
科技 _向导
2 0 1 3 年2 9 期
论 民本理 念与我 国当代检察文化之 形成
邹 小 彤
( 沈阳市沈河区人 民检察院
【 摘
辽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要】 检察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种 , 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 中产生的文化。我 国检察 文化的发展经历 了 从 奴隶社 会到封建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二语文学案:4.14《论民本》(语文版5)

<〈论民本》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