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1
开封高一期末考试卷语文

开封高一期末考试卷语文开封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翩跹(piān xiān)B. 踌躇(chóu chú)C. 饕餮(tāo tiè)D. 剽悍(piāo 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B. 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深刻,让人深思。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追求。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迅速地跑过终点。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他的心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
D. 以上都是。
4-20. [此处省略16题,内容与上述题目形式相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3.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10. [此处省略6空,内容与上述题目形式相同]三、阅读理解(共30分)(一)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
[文章内容省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3.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4.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 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二)古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6-10题。
[古文内容省略]6.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7.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8. 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9.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0. 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三)古诗文鉴赏(1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1-15题。
[古诗文内容省略]1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朝代?12.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1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14.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
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
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深圳是城市成长史上令人瞩目的一个奇迹!经济奇迹自不待言,一种带有鲜明深圳色彩的“深圳文化”也已现雏形。
观测深圳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辨识其独特的精神指纹与观念内核,无疑将给当代城市文化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从文化遗产、阅读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产出、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创意人才等常见的文化统计指标来看,深圳已经是一个颇具活力的文化都市。
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只是深圳的文化肖像,而是想追溯深圳文化的精神指纹和观念内核,追索深圳长成今天这个模样背后的非物质原因。
城市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描述。
也是具体的,它可以表现为城市人的各种观念,我们可以“借一斑略知全豹”。
犹如人可以依照不同的指纹区分一样,不同的城市,也有足以标识自身独特性的精神指纹。
我们回顾一下深圳的精神指纹:“敢为天下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80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率先探索,带来横空出世的“深圳观念”。
然而,率先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也给深圳文化打下了深刻的市场至上、功利主义的烙印。
“英雄不问出处,来了就是深圳人”“与国际惯例接轨”,90年代后,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特殊的移民人口,形成深圳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及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
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家礼文化是中华礼乐文化之始。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但总的来说,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
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立”字清晰表述了礼乐制度的建构逻辑。
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
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
”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可见,析分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
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可见,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为殷周以降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传统家礼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家庭与社会治理之基。
一方面,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期末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跻身畸形放荡不羁无稽之谈B.驾驭熨贴卖官鬻爵白璧微瑕C.勖勉和煦六畜兴盛酗酒闹事D.饯别觇视从谏如流引为鉴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辐射稀奇制胜计日程功皇皇不行终日B.厮打声名鹊起相辅相成偷鸡不成蚀把米C.赝品忧柔寡断贸然行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D.斡旋无耻谰言销脏灭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又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新疆的妹妹、广州的弟弟与我___向远在安徽的妈妈送去了诚心的祝愿。
②从去年的非典肆虐到目前的禽流感暴发,重大事务的信息公开化,___了人民的知情权,这已成为当今人民生活的常态。
③由于对人物原型的生活特别___,他在影片中胜利地塑造了张大民这个人物形象。
A.一齐保证熟悉 B.一齐保障熟悉C.一起保证熟悉 D.一起保障熟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恐怖分子的威逼,希腊政府斥巨资力保本届奥运会万无一失,平安保卫工作可谓四平八稳,战斗机的空中回旋,舰艇在海上游弋,警察在街道巡逻:这真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味道。
B.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否则,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C.只有加强思想教化和人格品质的培育,改革课程设置,提倡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依据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屡禁不止的考场舞弊现象起到釡底抽薪的作用。
D.现在一些民族节目少人问津,而与东方传统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却大有席卷华夏之势,这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和反思。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202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心、国务院就农夫增收问题发出了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其中干脆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中山市高一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书写(6分)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6分)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
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
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
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
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高一期末语文试卷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20分)人工智能:未来已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
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AI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一、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让机器具备类似人类的智能。
它包括感知、推理、学习、理解、决策和执行等多个方面。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指专门针对某一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
这类人工智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缺乏通用性。
强人工智能则是指具备与人类相似或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但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让计算机具备类似人类的智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1.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正式诞生。
2. 20世纪60年代,逻辑推理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
3. 20世纪70年代,知识表示和专家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
4. 20世纪80年代,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开始兴起。
5. 21世纪初,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十分广阔。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1. 智能化生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如辅助诊断、精准治疗等。
3. 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将极大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4. 智能教育:个性化教育、智能辅导等将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5. 智能客服:人工智能客服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伦理道德、数据安全、就业问题等。
我们需要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关注这些问题,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嫉.(ji)恨 媛.(yuan)女 残羹冷炙.(zhi) B.伎俩.(liang) 敛裾.(ju) 睚眦.(ci) C.冠冕.(mian) 蹩.(bie)进 擢.(zhao)将移 D.楔.(xie)子 矫.(jiao)正 孱.(chan)头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诅.(诅咒) 自诩.(夸耀) B.残羹冷炙.(烤熟的肉) 艳.(鲜明优美)歌 C.垂涕.(鼻涕)而道 民不聊.(依赖)生 D.嬉.(不严肃)游 藏蛰.(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3.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豁然开郎 勃然大怒 故弄玄虚 B.胸有成竹 烦芜丛杂 羡慕不已 C.慷慨激昂 信口开河 挥洒自如 D.卓有成效 乌烟瘴气 礼上往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种 恐惧蔓延到全身,使他无法再在会场里静静地坐着了。 ②新规定将于明年一月一日起开始 ,届时原规定将停止使用。 ③对方故意说得 ,企图减轻罪责,甚至蒙混过关。 A.无名 施行 含糊其辞 B.无明 施行 含混不清 C.无明 实行 含混不清 D.无名 实行 含糊其辞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走出峡谷,眼前便豁然开朗....。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 6.揣摩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A.“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意思是即使珍贵的东西,也要按照正确的原则去使用,要抵制腐朽的生活方式。 B.“只送到药房里,以供治病之用”,意思是鸦片固然是毒品,但是在医药上又是有用的东西,既不必抛弃,也不能像旧主人那样抽鸦片,可以也必须在一定范围里使用。 C.“鸦片”一喻说明具有两面性的东西,要利用有利的一面,反对有害的一面。 D.“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意思是不作商品出售,仅供内部控制使用,防止卖出去人家吸鸦片。 7.下列句子横线处应填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 , ,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2)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 、 和 地进行斗争。 A 鸟有鸟名,花有花名 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 B 鸟有鸟名,花有花名 坚忍不拔、卓有成效和满腔热情 C 花有花名,鸟有鸟名 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 D 花有花名,鸟有鸟名 坚忍不拔、卓有成效和满腔热情 8.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双音词古今意思一致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C.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寡人之罪也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数.罟不入池 多数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是谁之过.也 过错 C、固.不如也 本来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管理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识 11.选出对下列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翻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B、文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C、文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文句: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1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行李之.往来 ②何厌之.有 ③公与之.母 ④吾妻之.美我者 ⑤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⑥填然鼓之. ⑦奋六世之.余烈 ⑧此亡秦之.续耳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⑩/⑨ B、①②/③④/⑤⑨/⑥⑩/⑦⑧ C、①④/②⑧/③⑤⑩/⑥⑨/⑦ D、①④/②/③⑤/⑥⑩/⑦⑧/⑨ 13.对加点的“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A. ①与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1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会盟而谋弱.秦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5.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D.《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先秦的国别体史书。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1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其妾,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也,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身高 B、徐公来,孰视之 孰:经常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私下 D、朝服衣冠 朝:上朝 17.下列加点词与“朝服衣冠”的“服”字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治国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8.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B、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C、妾之美我者也,畏我也——妾打扮得比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 D、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请将1—18题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背诵课文 19.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 ,斯天下之民至焉。 2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辍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 。 三、 22.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将划线的部分改成肯定陈述句) 改写为: 23.以下各句,请用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成语填空 1.张局长身居要职之时,找他的人熙熙攮攮,真可谓 ,一旦退休在家,则是门可罗雀。 2.过去,南斯拉夫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联邦;现在,民族矛盾激化,整个联邦 ,今日的南斯拉夫联邦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了。 3.正是由于王教授三十年如一日,看准目标, 地干下去,才取得了基因工程的新突破。 4.我对旧体诗词,只懂一点皮毛,虽偶有所作,自知登不了大雅之堂,惟恐 ,一向不敢公之于众。 四、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4—25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弄罚,薄税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如施.仁政于民 施:推行 B.省.弄罚 省:不用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悌:恭须兄长 D.彼夺.其民时 夺:抢去,占去 2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 ① 晋国,天下莫强焉。 ② 入以事其父兄
③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一个家就像一潭水,经常有风和石头经过,扰乱平静。夫妻间发生争执的人和事,有时同自家没一点关系,颇有株连的味道。比如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女人死了,妻子说,真吓人啊。丈夫说,有什么了不起?这世上每天死的人多了。妻子就说,想不到你是这么一个绝情的人,有朝一日我死了,只怕你也无动于衷。丈夫说,这不是强加于人吗?她死和你死有什么关系呢?真是小题大做!妻子说,我都要死了,你还说是小事,在你心里,究竟谁才是大事?!……于是争吵就水到渠成地发生。 家是一个那么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其频率和烈度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震中却往往不足挂齿。好像人们相知得越多,越难以彼此从容地体谅。如果说我们对外界的人,还有耐心探讨动机的多种可能性,作出比较理性客观的判断,对在同一屋檐下爆发的争吵,几乎从一开始就认定对方是挑衅和非半点善意。我们可能为一件毫不相干的人和事,发起剧烈口角,直到完全忘记了唇枪舌剑的诱因,只遗留下锋利言辞对彼此心灵的伤害。每逢阴云,那伤痕还会像蚯蚓似的蠢蠢欲动。 或许对家庭的势力范围,作个明确的划分会有益处。家是我们共同的领地,它从建立那天起,就是一个崭新的国度。每个男人和女人,在婚前都有自己的疆界和亲朋。走到一起来的时候,除了携着身身,还举一反三地带来的原先的爱好、习惯和亲朋……要知道,新组家庭的国境线,并不是男女双方原有管辖区域简单地算术叠加。如果你悲惨地那样以为了,就会对不期而至的遭遇战惊诧莫名,被无穷的战火轻则熏伤重则灼灭。 26.“经常有风和石头经过”,这“风”和“石头”比喻什么?
27.“每逢阴雨,那伤痕还会像蚯蚓似的蠢蠢欲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8.“如果你悲惨地那样以为了”一句中“那样”指什么?为什么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