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字》的文体学分析

合集下载

红字主题

红字主题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

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

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

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

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传译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奇葩之一,作品自1850年问世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自《红字》译介到中国之后,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探讨、风格评论、译文对比等方面,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以《红字》的四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不同性别译者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传译,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点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扼要介绍了霍桑与《红字》、多个中译本与译者、以及本文立意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回顾,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回顾,详细梳理了该理论的理论背景、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性别差异与翻译研究视角。

第三章《红字》的研究以及霍桑的女性意识,首先详细描述了《红字》在中国不同阶段的接受与研究,《红字》的构思与主题,重点介绍作者的女性意识以及原文中的海丝特形象,为下面海丝特在传译中的不同形象埋下伏笔。

第四章译者主体性与海丝特形象的传译首先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并以四个中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红字》汉译中海丝特形象的传译,发现由于译者潜意识中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对原作中的海丝特形象有不同程度的歪曲与误读,继而得出不同性别译者的译著特征。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该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性身上被贴上的红字的故事。

小说以其精湛的写作手法而闻名,本文将从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红字》的写作手法。

首先是叙述手法。

霍桑在《红字》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以神秘的讲述者的角度带出了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悬疑性。

叙述者既深入了解着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不仅带给读者全面的情节展现,还保持了故事情节的演进一气呵成。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红字》中,霍桑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海丝特·普林的坚毅、勇敢和善良都很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被贴上红字“A”并不是因为她的罪恶,而是因为她敢于爱情敢于挑战权威。

罗杰·楚林代尔也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他的冷酷、自私和懦弱无力都贯穿全文。

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被赋予了生动的性格,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最后是叙事结构。

《红字》的叙事结构非常紧凑,整个故事线索前后呼应,情节紧凑有力。

故事以海丝特·普林被贴上红字“A”开始,接着叙述了她和罗杰·楚林代尔之间的爱情经历,最后以两人被接连设计的结局结束。

这种叙事结构的设置使得整个故事在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上都显得丰满生动,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霍桑在《红字》中采取了多种精湛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结构紧凑而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这也是《红字》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

通过对这些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领略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探讨了道德、罪恶和社会压力等主题。

该小说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入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以下是该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

本书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传递深层的主题。

最明显的象征是女主角海丽丝·普林的红字"A",代表着她犯下的奸淫之罪。

这个象征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还象征着社会对她的谴责和排斥。

红字还代表了欺骗、罪恶和重生。

通过这个象征,作者探讨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能够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仅展现了海丽丝·普林的内心世界,还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

第三人称叙述还给读者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本书采用了回忆和叙述结合的手法。

整个故事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的,主要通过叙述者的回忆以及故事中的文档和文件来展现。

这种结构使得故事更加复杂和有层次。

回忆的片段和现实的叙述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心情,还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本书还采用了对比和矛盾的手法。

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对比的情节和人物。

海丽丝·普林守身如玉的丈夫罗杰·柴利与堕落的牧师亚瑟·丁斯代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和命运,还加深了整个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

本书还采用了插叙和描写细节的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通过插叙一些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书中对海丽丝·普林红字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描写细节的手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生动,还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情节。

小说《红字》通过象征、第三人称叙述、回忆和叙述结合、对比和矛盾以及插叙和描写细节等多种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一个女子因婚外情而被判绞刑,她腰间戴有刺绣的红字A作为耻辱的标记,她在社会上受尽了排斥和歧视,但仍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故事。

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写作手法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对《红字》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红字》采用了双层时间结构的叙事手法。

小说开头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接着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了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海斯特·普林的遭遇和心路历程。

这种双层时间结构的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富有趣,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

《红字》在描写细节上十分丰富。

作者通过繁复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使得小说中的角色、场景和情节显得生动逼真。

在描述海斯特·普林的红字A时,作者写道:“妇人的外套于是合合捐在一起,好象是在原处丢弃了一团财宝,变了形状后的金子。

凭话图画者的想象,精明又有技术的女人准是用了多种色丝编成那个字母,而且安排得居然使它显着和引人注目。

”这样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海斯特·普林背上那个刺绣的红字A,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红字》还采用了象征手法。

在小说中,红字A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记,更是作者用来象征人性的标记。

在那个时代,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束缚非常严格,而海斯特·普林之所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正是因为她违反了这些规范。

红字A成为了她的负罪标记,也成为了整个社会对她的歧视和排斥的象征。

通过这一象征手法,作者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红字》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故事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逐渐揭示主人公的过去和内心世界。

《红字》- 堕落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红字》- 堕落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红字:堕落与救赎的永恒主题概述《红字》是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妇女因出轨而被判定有罪并戴上"A"字暗记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霍桑探讨了人性、道德、罪恶以及堕落与救赎等永恒主题。

堕落与罪恶在《红字》中,主人公海丝特·普林被社会视为不道德的象征。

她在婚姻外和牧师亚瑟·丘柏恋爱,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女珠儿。

这个罪行引发了整个社区的愤怒和指责,把海丝特置于社会排斥的边缘。

霍桑通过描写海丝特品行不端及她身上的红字暗记,深刻地展示了人性中脆弱而诱惑力强大的一面。

他呈现出人们对禁忌欲望的无法抵抗以及无处可逃的罪恶感。

堕落与罪恶的描绘,让读者思考道德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救赎与改过虽然海丝特被判终身守望社区,并戴上红字暗记来示众,但她并没有沉溺在自己的罪行中。

相反,她通过内心的坚强和母爱的力量,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下艰难生活。

这给予了读者关于救赎、改过和乐观主义的启示。

同时,亚瑟·丘柏牧师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救赎之旅。

他背负着内疚感、精神压力和社会谴责,在无法再忍受罪孽般的生活后做出了伟大牺牲,为了保护珠儿公开承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这也是他追求内心平衡和获得救赎的一种方式。

永恒主题《红字》所探讨的堕落与救赎是一个永恒而普世的主题。

它引发了对悔过、赎罪、自由和道德观念的思考,迫使读者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冲突。

通过霍桑独特的叙事手法,读者被迫思考罪过、个体权利以及社会道德之间的平衡。

这一主题贯穿整个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内心深处欲望与道德之间永恒斗争的认识。

它不仅适用于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背景下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结论《红字》是一部描绘堕落与救赎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海丝特和亚瑟·丘柏等角色的刻画,霍桑引发了关于人性、道德、罪恶与改变等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堕落与救赎都是我们永恒而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议题。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

《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
《红字》是中国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以赤字无助地被抛弃为主题。

文中,作者利用象征手法,来讽刺那些贪财无度的奢侈之人,又把人性的短处暴露于众。

一、写实主义手法:文中写出被抛弃的“红字”,这个“红字”本来可以象征情书或者爱国热情,但作者写出却是“穷苦人家”把它当成“士多啤梨”来供养家。

这种写实之作,与抛弃的“红字”的象征性有较大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人性的贪婪情绪,即“以物易物”,无情地把破烂衣服等“红字”卖给乞丐。

二、山水象征法:李清照在词中穿插山水景象,以打动读者的情感。

他提到巴陵“泻入清溪,晴天变月”,仿佛山水在夕阳的余辉中,却隐含着那些被抛弃的“红字”的无奈与悲凉,他又写道“未到桃花谷,却自芦苇林”,象征被抛弃的“红字”早早的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求爱之情,已经永远不能靠近桃花谷之处。

三、寓言手法:寓言手法在词中运用较多,作者用离奇的象征与拟人化,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作者所暗示的人性本质之薄弱。

“闲花重叠,求爱不择”,把“红字”的求爱喻成闲花的落叶,说明当年原本有多緿荣的爱情,但是被他人贪恋,结果只有夹杂着哀凉的“红字”抛弃于门前。

“一旦随风去,何日复归?”,把“红字”喻成飘动的“风”,暗示着那些因贪念而失去了的感情,是永远也不能挽回的。

通过《红字》这首词,李清照利用着象征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贪心和无情的人性本质,又让人们深深地反省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描绘女主角海瑟·普林的命运,深刻地探讨了社会道德、罪恶与罚罚等主题。

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独特多样,以下将从叙述方式、象征手法和人物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叙述方式。

在《红字》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动机,而不局限于一个人的视角。

作者还穿插了大量的描述和描绘,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其次是象征手法。

《红字》中充满了大量的象征意义,这是霍桑故事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为显著的象征就是海瑟·普林所佩戴的红字"A",这个字母代表着她所犯下的罪行,也是社会对她的品行的一种评判和惩罚。

红字象征着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维护,也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和罪恶。

小说中还有一些自然景物,如草地、树木和花朵等,它们与故事情节相结合,起到了一种烘托氛围和加深主题的作用。

最后是人物构造。

《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不仅代表了不同的人性,同时也是道德和罪恶之间的象征。

女主角海瑟·普林是一个具有原罪的女人,她承受了所有的谴责和羞辱,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却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她的情人戈弗恩,他代表了罪恶的诱惑和欲望。

还有一位神父登赛尔,他是一个道德和正义的化身,代表着社会对海瑟·普林的审判和惩罚。

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让读者对他们的命运和内心感到震撼和共鸣。

这些人物之间的交织和冲突也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扣人心弦。

《红字》通过多样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限制。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历史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充满故事情节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和解读《红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弱点和罪恶,从而对社会道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霍桑的《红字》自1850年问世至今,吸引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从小说文本本身的含混特征入手,探析《红字》的神秘魅力。

“含混”是英美“新批评”派用以解释文学特征的一个关键术语,语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燕卜逊。

所谓含混,是指意义的模糊性、歧义性,它“常常是故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便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从而丰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加强戏剧性效果和审美效果”。

就《红字》这一文本,关于含混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得以说明:一小说性质的含混《红字》这部小说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特色首先体现于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小说穿插引用《圣经》故事,巧妙借用《圣经》原型。

在“小鬼和牧师”一章中,讽刺贝灵汉总督的脑袋像“托盘中的洗礼者约翰的头颅”;在人物设置上,众多人物可与圣经人物一一对应。

从结构上来说,《红字》发展的脉络大致与《圣经》的U形模式相似,两位主人公都经历了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的过程。

其次,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小说浪漫主义的又一突出特征。

刑台示众一节表现了海斯特内心的痛苦,也体现了丁默斯代尔心中的矛盾和苦恼。

由此,《红字》被多数评论家定位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文本。

但是,霍桑在《红字》中,也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既勇敢叛逆又自责单纯的海斯特;充当牧师与情人双重角色、在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虚伪中挣扎的丁默斯代尔。

这种性格复杂丰富的“圆形人物”,明显地区别于大多数浪漫主义小说中塑造的性格一成不变的扁平人物。

另外,《红字》中提到的安妮・哈钦逊、约翰・威尔逊牧师等人物,都与新英格兰历史事件相关。

有评论者因此认为,《红字》是一部明显的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了新英格兰历史的细节和意义。

霍桑善于挖掘事物表象中所代表的更高层次的真理,象征是他常用的艺术手法。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罪恶息息相关的监狱,暗喻腐败的社会和陈腐的教规;傲然挺立的野玫瑰,则象征着美和生命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红字》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作品,前景化
(foregrounding)是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试用拓展了的
角度,从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句法偏离、背景陌生化偏离、人称
指代语的偏离等角度分析,从不同常规角度对经典进行前景化分
析。

关键词:红字;前景化;偏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2)-06-0-02
在文学作品中,前景化(foregrounding)通常指为实现创作意
图,运用故意偏离,以引人注目或表现作品主题。

leech认为这些
偏离主要包括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
离等。

随着前景化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把研究角度拓展到体裁偏离、描写手法与常规偏离、人物心理与常
规模式偏离、人称指称偏离等角度,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解
读。

本文试从以下角度对红字进行分析:
一、语音的偏离分析
《红字》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语言有丰富的特征,从而达到
霍桑想要的文学效果,或渲染人物心情,或塑造人物个性。

例如,
在十六章林中散步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overhead was a grey
expanse of cloud, slightly stirred, however, by a breeze; so
that a gleam of flickering sunshine might now and then be seen at its solitary play along the path. this flitting cheerfulness was always at the farther extremity of some long vista through the forest. ”
(一)此段中,作者运用了一些语音技巧:1、高频使用/s/与/f/.如段落中的“slightly”, “stirred”, “solitary”, “sportive”等;2、长元音和双元音的使用也很多,比如“seen”“breeze”“gleam”“slightly”;(二)这些刻意的、高频的、偏离常规的语音特征,达到了显著的语音效果:1、清音有轻柔感,强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2、长音和双元音悠长拖沓,放缓阅读速度,使读者与人物产
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散发在字里行间的忧愁与寂寞感。

二、词汇的偏离分析
霍桑在《红字》中给读者展示的几乎是一个阴沉的世界.在海丝特从监狱出场时,监狱门口是毛骨悚然的场景:“the wooden jail was already marked with weather-stains and other indications of age, which gave a yet darker aspect to its beetle-browed and gloomy front…”在这里,表示阴暗压抑的词有:weather-stain, indications of age, darker, beetle-browed, gloomy, rust等。

这类词的存在,营造出阴森的气氛。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开始描写狱门外的一丛野玫瑰:“on one side of the portal, and rooted almost at the threshold, was a wild rose-bush, covered, in this month of june, with its delicate gems, which might be
imagined to offer their fragrance and fragile beauty.”野玫瑰、茁壮成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虽然没有数量上非常高频出现,从质上讲却是对监狱周边破败肮脏、灰暗压抑色彩的一种偏离,玫瑰丛的着力描述烘托海丝特及其女儿的顽强生命力。

在词汇偏离方面,几个人物姓名的专有名词不得不提,因为正是通过名词的偏离引起读者注意:
(一)hester prynne 海丝特·白兰
h ester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掌管天上人间灶社的美女女神h ester, prynne也是purifying(净化)的谐音。

(党颖颖:2008)海斯特作为一个通奸罪罪人,这种刻意在名字上与纯洁美丽、灵魂净化联系在一起,似乎让读者出乎意料而且印象深刻。

(二)arthur dimmesdale亚瑟·丁梅斯代尔
亚瑟·丁梅斯代尔是一位大家都很看好的年轻牧师,名字的缩写ad 同样代表通奸( adultery) 。

dim 意思是黑暗和软弱; dale 意思是山谷,溪流,因此,arthur dimmesdale ,象征着“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而把罪恶隐藏在阴暗的心中”。

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与大众眼中年轻有为、品德高尚、崇尚上帝的牧师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偏离。

三、语法偏离
在小说《红字》中,霍桑对人物的话语设定反应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也体现在文中的衔接和连贯方式。

(吴韧彦:2009)在丁死前,他的语言充满对上帝的恐惧和忏悔。

在逻辑混乱的语言里,有
几个先行词和回指关系:“these”是“the law”和“the sin”的回指。

这几个主位是对一般语法主语的偏离,目的是强调和引起读者注意,突出了罪和法律是他一直痛苦的根源。

另外,文中大量使用逗号也是对常规语法的偏离,例如:“it was better to stand thus,with so many betwixt him and her, than to greet him, face to face, they two alone.”这些句子里含有的很多逗号,是对常规句法的偏离。

四、背景的陌生化与偏移
霍桑笔下的森林和荒野散发出超凡脱俗的灵气,成为伸张自由与个性的自然之所。

作为圣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荒野常被描述为受到诅咒的土地,是邪恶的环境和人间的另一所地狱。

(刘国枝&郑庆庆:2004)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森林常规意境的偏离,丛林是两主角约会的地点,也是真爱的见证。

特殊的情节赋予森林以浪漫主意的清新含义。

五、人称指代语的前景化分析
第一、三人称指示语的交叉互指多为选择第三称指示语借指说话人的现象。

奇林沃思在和他的病人丁梅斯代尔对话时这样讲:“因此,除非你先把你心灵上的创伤或痛苦告诉他,不然你的医生怎么可能医治你的病呢?通常在口语交际中,从个人角度回答多用“我”,而这里,险恶的奇林沃思选择“医生”来取代第一人称指示词“我”,显然是一种人称指代语的前景化,他为了突出职业的作用,淡化个人的角色,以引诱牧师坦言其灵魂的邪恶,达到折磨
牧师的语用目的。

(闫俊宇&杜小红:2008)。

六、结语
本文在偏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文本分别从语言本身内部偏离和外部偏离对《红字》这部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主要包括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句法偏离、背景陌生化偏离、人称指代语的偏离等角度分析,从不同常规角度对经典进行再解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是作为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进一步挖掘,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leech.g/short.m.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1981.
[2]nathaniel hawthorne.the scarlet letter[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任娟娟.“前景化”对文体分析的解释力[j].2009,(11).
[4]刘小妮,胡春华.前景化现象和常规关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2).
[5]mukarovsky 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a].in garvin p.l.(ed),1964.
[6]党颖颖.小议《红字》中人名的象征意义[j].科教文
汇,2008,(3).
[7]刘国枝,郑庆庆.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j].外国文学研究,2004,(1).
[8]张天飞.《红字》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文学长廊.
[9]闫俊宇,杜小红.《红字》中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8,(11).
[10]stewart,paul r.cliffs notes o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m].ed.gary carey.l incoln:cliffs notes,inc.1960:58.
[11]薛静,王庆光.人性的复苏——解析霍桑《红字》的人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12]史曙华.试论《红字》的人物、象征和主题[m].
[13]吴韧彦.《红字》语言双重性特征的翻译研究[d].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