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的VF控制与矢量控制

合集下载

矢量与VF区别

矢量与VF区别

变频器矢量控制与V/F控制区别V/F控制矢量控制母线电压利用率86% 98%低频带载能力0.5Hz带100%负载0.5Hz带150%负载动态响应对瞬态变化响应慢,在负载突变时,转矩和转速震荡对瞬态变化快速响应,保持转矩和转速的平稳V/F控制:就是保证输出电压跟频率成正比的控制这样可以使电动机的磁通保持一定,避免弱磁和磁饱和现象的产生,多用于风机、泵类节能型变频器用压控振荡器实现。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是电机的磁通与转子内流过电流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额定频率下,如果电压一定而只降低频率,那么磁通就过大,磁回路饱和,严重时将烧毁电机。

因此,频率与电压要成比例地改变,即改变频率的同时控制变频器输出电压,使电动机的磁通保持一定,避免弱磁和磁饱和现象的产生。

V/F控制-控制简单,通用性强,经济性好,用于速度精度要求不十分严格或负载变动较小的场合。

从本质上讲,V/F控制实际上控制的是三相交流电的电压大小和频率大小,然而交流电有三要素,就是除了电压大小和频率之外,还存在相位。

V/F控制没有对电压的相位进行控制,这就导致在瞬态变化过程中,例如突加负载的时候,电机转速受冲击会变慢,但是电机供电频率也就是同步速还是保持不变,这样异步电机会产生瞬时失步,从而引起转矩和转速振荡,经过一段时间后在一个更大转差下保持平衡。

这个瞬时过程中没有对相位进行控制,所以恢复过程较慢,而且电机转速会随负载变化,这就是所谓VF控制精度不高和响应较慢的原因。

我们公司变频器为V/F控制时,参数调节简单,提高VF控制性能的主要方法有:低频力矩补偿、死区补偿、震荡抑制、转速跟踪、滑差补偿等,可以适用于80%以上的工况。

可以通过F1.15~F1.23参数任意设置V/F曲线,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需求。

矢量控制: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 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 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变频器Vf控制与矢量控制

变频器Vf控制与矢量控制

变频器V/f控制与矢量控制发布时间:2011-8-25 (点击33)1. V/f(电压-频率)控制V/f控制是从初期的可控硅变频器到现在通用变频器,一般采用的控制方式。

V/f控制方式,是对应频率f设定变频器输出电压V的方式工。

无须象带PG(脉冲发生器)矢量控制方式那样检测电机的转速,可以说是最简便的控制方式。

下图为PWM晶体管变频器的V/f控制回路。

(1)转矩补偿功能下图显示V/f控制时的电压与频率的关系。

将变频器输出电压根据负载机械特性而变化的特点制成曲线。

由下图的曲线可知高起动转矩负载的场合,与恒转矩负载的场合相比,电机定子绕组电压降的补偿设定要大,但如果电压补偿太大,轻载时(定子绕组的电压降少时),电机过励磁(电机铁芯饱和),会造成电机过热或变频器过负载。

因此,设定电压补偿时要根据转矩特性、电机和变频器容量等进行设定。

(2)通过计算转矩进行V/f补偿的方式该方式是根据变频器的输出电压、电流和频率近似计算负载转矩,并根据该负载转矩调整电压补偿的方式。

不管是在加速还是在恒速运行中,均对V/f进行自动调整。

象这样低速或加速时,根据运行中负载转速战速决的增大等进行电压补偿的方式,叫做转矩补偿。

转矩补偿,是为补偿因电动机定子绕组电阻所引起的低速时转矩降低,而把低频率范围V/f增大的方法。

设定为自动时,可使加速时的电压自动提升以补偿起动转矩,使电动机加速顺利进行。

如采用手动补偿时,根据负载特性,尤其是负载的起动特性,通过试验可选出较佳曲线。

对于变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如转矩提升参数设置不当,会出现低速时的输出电压过高,电动机带负载起动时电流大,而转速上不去的现象。

变频器原理---之安川变频器seven[分享]2、矢量控制使用感应电机时,为获得伺服电机那样的高速响应性而改善转矩控制性能的方法即为矢量控制。

下图所示,转矩I2 →I’2变化时,电机定子电流的振幅变化为I1→I’1,同时相位随之变化为θ→θ’,象这样改变电机定子电流的振幅和相位(即电流的瞬时值)的控制方式,叫做矢量控制。

变频器的四种控制方式详解

变频器的四种控制方式详解

变频器的四种控制方式详解一、V/f恒定控制:V/f控制是在改变电动机电源频率的同时改变电动机电源的电压,使电动机磁通保持一定,在较宽的调速范围内,电动机的效率,功率因数不下降。

因为是控制电压(Voltage)与频率(Frequency)之比,称为V/f控制。

恒定V/f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速性能较差,转速极低时,电磁转矩无法克服较大的静摩擦力,不能恰当的调整电动机的转矩补偿和适应负载转矩的变化; 其次是无法准确的控制电动机的实际转速。

由于恒V/f变频器是转速开环控制,由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图可知,设定值为定子频率也就是理想空载转速,而电动机的实际转速由转差率所决定,所以V/f恒定控制方式存在的稳定误差不能控制,故无法准确控制电动机的实际转速。

二、转差频率控制:转差频率是施加于电动机的交流电源频率与电动机速度的差频率。

根据异步电动机稳定数学模型可知,当频率一定时,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正比于转差率,机械特性为直线。

转差频率控制就是通过控制转差频率来控制转矩和电流。

转差频率控制需要检出电动机的转速,构成速度闭环,速度调节器的输出为转差频率,然后以电动机速度与转差频率之和作为变频器的给定频率。

与V/f控制相比,其加减速特性和限制过电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它有速度调节器,利用速度反馈构成闭环控制,速度的静态误差小。

然而要达到自动控制系统稳态控制,还达不到良好的动态性能。

三、矢量控制矢量控制,也称磁场定向控制它是70年代初由西德F.Blasschke等人首先提出,以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比较的方法阐述了这一原理。

由此开创了交流电动机和等效直流电动机的先河。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交流电流Ia、Ib、Ic。

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 It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变转矩和恒转矩、矢量控制和VF控制的区别

变转矩和恒转矩、矢量控制和VF控制的区别

简单举例变转矩就是负载转矩随增大电机转速而增大,如风机水泵恒转矩就是负载转矩不随电机转速增大而增大,如皮带运输机提升机等机械负载VF控制就是变频器输出频率与输出电压比值为恒定值或正比例50HZ时输出电压为380V,25HZ时输出电压为190V即恒磁通控制矢量控制,把输出电流分励磁和转矩电流并分别控制矢量控制时的速度控制〔ASR〕通过操作转矩指令,使得速度指令和速度检出值〔PG 的反应或速度推定值〕的偏差值为0。

带PG 的V/f 控制时的速度控制通过操作输出频率,使得速度指令和速度检出值〔PG 的反应或速度推定值〕的偏差值为0。

一、V/F控制方式变频器采用V/F控制方式时,对电机参数依赖不大,一般强调“空载电流〞的大小。

由于我们采用矢量化的V/F控制方式,故做电机参数静止自整定还是有必要的。

不同功率段的变频器,自学习后的空载电流占额定电流大小百分比也是不同的。

一般有如下百分比数据:5.5kW~15 kW,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30%~50%的电机额定电流;3.7 kW及以下的,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50%左右的电机额定电流;特殊情况时,0.4 kW、0.75 kW、1.5 kW,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70%~80%的电机额定电流;有的0.75 kW功率段,参数自整定后空载电流为电机额定电流的90%。

空载电流很大,励磁也越大。

何为矢量化的V/F控制方式,就是在V/F控制时也将输入电流量进行解耦控制,使控制更加精确。

变频器输出电流包括两个值:空载电流和力矩电流,输出电流I的值为空栽电流Im和力矩电流It平方和后开2次方。

故空载电流是影响变频器输出电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V/F控制时输出电压与运行频率之比为一定值:即U/F=K〔K为常数〕,P0.12=最大输出电压U,P0.15=基频F。

上图中有个公式,描述转矩、转速、功率之间的关系。

变频器在基频以下运行时,随着速度增快,可以输出恒定的转矩,速度增大不会影响转矩的输出;变频器在基频以上运行时,只能保证输出额定的功率,随着转速增大,变频器不能很好的输出足够大的力;有时候变频器速度更快,高速运行时,处于弱磁区,我们必须设置相应的参数,以便让变频器适应弱磁环境。

变频器矢量控制说明介绍

变频器矢量控制说明介绍

变频器的V/F控制与矢量控制U/f=C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方式其特点是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低,转矩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使输出最大转矩减小。

另外,其机械特性终究没有直流电动机硬,动态转矩能力和静态调速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且系统性能不高、控制曲线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转矩响应慢、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稳定性变差等。

因此人们又研究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矢量控制(VC)方式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

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

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转子磁链难以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动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在等效直流电动机控制过程中所用矢量旋转变换较复杂,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分析的结果。

V/F控制与矢量都是恒转矩控制。

U/F相对转矩可能变化大一些。

而矢量是根据需要的转矩来调节的,相对不好控制一些。

对普通用途。

两者一样1、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最简单的说,就是将交流电机调速通过一系列等效变换,等效成直流电机的调速特性,就这么简单,至于深入了解,那就得深入了解变频器的数学模型,电机学等学科。

变频器矢量控制与VF控制

变频器矢量控制与VF控制

矢量控制概念:矢量控制目的是设法将交流电机等效为直流电机,从而获得较高的调速性能。

矢量控制方法就是将交流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 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 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这样即可等效于直流电机。

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

矢量控制理论模型如下图矢量控制特点:变频器矢量控制,按照是否需要转速反馈环节,一般分为无反馈矢量控制和有反馈矢量控制。

1、无反馈矢量控制。

无反馈矢量控制方式优点是:a)、使用方便,用户不需要增加任何附加器件。

b)、机械特性较硬。

机械特性由于V/F控制方式,且不会发生电机磁路饱和问题,调试方便(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缺点是:调速范围和动态响应能力不及有反馈控制方式;2、有反馈矢量控制方式。

有反馈矢量控制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a)、调速性能优于无反馈矢量控制方式及V/F控制。

缺点:需要在电机上安装测速装置(大多为旋转编码器),电机变频改造比较麻烦,成本也高。

故有反馈矢量控制一般应用场合为:a)、要求有较大调速范围的场合(如:具有铣、磨功能的龙门刨床); b)、对动态响应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c)、对安全运行要求较高场合。

矢量控制的适用范围:a)、矢量控制只能用于一台变频器控制一台电机。

当一台变频器控制多台电机时,矢量控制无效;b)、电机容量与变频器要求配置的电机容量之间,最多只能相差一个档次。

(如:变频器要求配置电机容量为7.5KW,那么实际电机最小容量为5.5KW,对于3.7kw电机就不行了);c)、电机磁极数一般以2、4、6极为宜,极数较多时建议查阅变频器说明书;d)、力矩电机、深槽电机、双鼠笼电机等特殊电机不能用矢量控制功能。

//(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V/F控制:如果电机电压一定而只降低频率,那么磁通就过大,磁回路饱和,严重时将烧毁电机。

变转矩和恒转矩、矢量控制和VF控制的区别

变转矩和恒转矩、矢量控制和VF控制的区别

简单举例变转矩就是负载转矩随增大电机转速而增大,如风机水泵恒转矩就是负载转矩不随电机转速增大而增大,如皮带运输机提升机等机械负载VF控制就是变频器输出频率与输出电压比值为恒定值或正比例50HZ时输出电压为380V,25HZ时输出电压为190V即恒磁通控制矢量控制,把输出电流分励磁和转矩电流并分别控制矢量控制时的速度控制(ASR)通过操作转矩指令,使得速度指令和速度检出值(PG 的反馈或速度推定值)的偏差值为0。

带PG 的V/f 控制时的速度控制通过操作输出频率,使得速度指令和速度检出值(PG 的反馈或速度推定值)的偏差值为0。

一、V/F控制方式变频器采用V/F控制方式时,对电机参数依赖不大,一般强调“空载电流”的大小。

由于我们采用矢量化的V/F控制方式,故做电机参数静止自整定还是有必要的。

不同功率段的变频器,自学习后的空载电流占额定电流大小百分比也是不同的。

一般有如下百分比数据:5.5kW~15 kW,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30%~50%的电机额定电流;3.7 kW及以下的,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50%左右的电机额定电流;特殊情况时,0.4 kW、0.75 kW、1.5 kW,空载电流P9.05的值为70%~80%的电机额定电流;有的0.75 kW功率段,参数自整定后空载电流为电机额定电流的90%。

空载电流很大,励磁也越大。

何为矢量化的V/F控制方式,就是在V/F控制时也将输入电流量进行解耦控制,使控制更加精确。

变频器输出电流包括两个值:空载电流和力矩电流,输出电流I的值为空栽电流Im和力矩电流It平方和后开2次方。

故空载电流是影响变频器输出电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V/F控制时输出电压与运行频率之比为一定值:即U/F=K(K为常数),P0.12=最大输出电压U,P0.15=基频F。

上图中有个公式,描述转矩、转速、功率之间的关系。

变频器在基频以下运行时,随着速度增快,可以输出恒定的转矩,速度增大不会影响转矩的输出;变频器在基频以上运行时,只能保证输出额定的功率,随着转速增大,变频器不能很好的输出足够大的力;有时候变频器速度更快,高速运行时,处于弱磁区,我们必须设置相应的参数,以便让变频器适应弱磁环境。

VF控制模式与矢量控制模式时有什么区别

VF控制模式与矢量控制模式时有什么区别

VF控制模式与矢量控制模式时有什么区别变频器支持以下四种控制模式:无/有PG VF控制模式,无/有PG矢量控制模式。

PG 是指旋转编码器。

这四种控制模式主要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无PG VF控制有PG VF控制无PG矢量控制 有PG矢量控制调速范围 1:40 1:40 1:100 1:1000速度控制精度 ±2~3% ±0.03% ±0.2% ±0.02%起动转矩 3Hz时150% 3Hz时150% 1Hz时150% 0rpm时150%从上表可以看出,无/有PG主要影响速度控制精度;VF/矢量控制主要影响变频器的低频(3Hz以下)时的输出转矩。

无PG VF控制模式一般用于起动转矩不高,对速度精度没特别要求的场合,如风机、泵类负载类型等等。

有PG VF控制模式一般用于对转矩要求不高,对稳态速度精度有一定的要求的场合。

这种控制方式对编码器的要求比较低,只需要有单相输出的编码器,所以成本较低。

但由于编码器价格本身不高,并且绝大多数编码器均有A/B相输出,所以基本上很少使用有PG VF 控制模式,而直接使用有PG矢量控制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无PG矢量控制模式由于不需要编码器,使用时简单快捷方便,控制性能又能满足大多数应用场合,所以现在大多数场合都使用该控制方式。

事实上,无PG矢量控制模式时,变频器通过检测输出电流及电压,并经矢量变换,可以检测出电机的磁场相位,进而间接获得电机的转速,所以能获得很高的低频起动转矩及动态力矩响应,基本适合所有的负载类型。

如:轧钢机械、印刷机械、纺织印染设备、起重设备等等。

无PG矢量控制在矢量变换时需要准确的电机参数,因此,在运行前需要通过自学习获得电机的参数。

有PG矢量控制模式,能获得更高的速度控制精度及更快的动态力矩响应性能,一般应用于需要精确控制速度或力矩的同步控制场合,也应用于需要电机的运转速度脉冲反馈的场合,如电梯的控制,通过获得反馈脉冲,可以精确控制电梯的平层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频器的V/F控制与矢量控制U/f=C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方式其特点是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低,转矩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使输出最大转矩减小。

另外,其机械特性终究没有直流电动机硬,动态转矩能力和静态调速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且系统性能不高、控制曲线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转矩响应慢、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稳定性变差等。

因此人们又研究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矢量控制(VC)方式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

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

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转子磁链难以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动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在等效直流电动机控制过程中所用矢量旋转变换较复杂,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分析的结果。

V/F控制与矢量都是恒转矩控制。

U/F相对转矩可能变化大一些。

而矢量是根据需要的转矩来调节的,相对不好控制一些。

对普通用途。

两者一样。

1、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最简单的说,就是将交流电机调速通过一系列等效变换,等效成直流电机的调速特性,就这么简单,至于深入了解,那就得深入了解变频器的数学模型,电机学等学科。

矢量控制原理是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原理,根据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一系列坐标变换把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对电机的转矩电流分量和励磁分量分别进行控制。

在转子磁场定向后实现磁场和转矩的解耦,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使异步电机得到接近他励直流电机的控制性能。

具体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2、V/F控制方式V/F控制,就是变频器输出频率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恒定值或成比例。

例如,50HZ时输出电压为380V的话,则25HZ时输出电压为190V。

变频器采用V/F控制方式时,对电机参数依赖不大,V/f控制是为了得到理想的转矩-速度特性,基于在改变电源频率进行调速的同时,又要保证电动机的磁通不变的思想而提出的,通用型变频器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V/f控制变频器结构非常简单,但是这种变频器采用开环控制方式,不能达到较高的控制性能,而且,在低频时,必须进行转矩补偿,以改变低频转矩特性。

3、V/F这种控制方式多用于风机、泵类节能型变频器。

V与f的比例关系是考虑了电机特性而预先决定的。

4、矢量控制的应用场合一般是要求比较高的传动场合。

比如要求的恒转矩调速范围指标高,恒功率调速的范围比较宽。

而且,矢量控制不同于V/F控制,它在低速时可以输出100%的力矩,而V/F控制在低速时因力矩不够而无法工作。

5、V/F控制特点——以控制速度为目的,控制特点控制精度不高,低速时,力矩明显小,常用于变频器一拖多场合下。

矢量控制——它有速度闭环,即从负载端测出实际的速度,并与给定值进行比较,能够得到更高精度的速度控制,并且在低速时,也有最高的力矩输出。

二、矢量控制系统原理思路:矢量调速的目标——直流调速;努力实现励磁电流与电枢电流的独立控制;励磁电流与电枢电流互差90度角。

原理: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

比较: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同样是在进行U/f=恒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实际速度n,并得到对应的控制频率f,然后根据希望得到的转矩,分别控制定子电流矢量及两个分量间的相位,对通用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进行控制的。

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消除动态过程中转矩电流的波动,从而提高了通用变频器的动态性能。

早期的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

三、矢量控制的实现矢量控制基本理念旋转地只留绕组磁场无论是在绕组的结构上,还是在控制的方式上,都和直流电动机最相似。

设想,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支流绕组同处于一个旋转体中,通入的是直流电流,它们都由变频器给定信号分解而来的。

经过直交变换将两个直流信号变为两相交流信号;在经二相、三相变换得到三相交流控制信号;结论只要控制直流信号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控制三相交流控制信号,也就控制了交流变频器的交流输出。

通过上述变换,将交流电机控制近似为直流电机控制。

矢量控制的给定:1、在矢量控制的功能中,选择“用”或“不用”。

2、在选择矢量控制后,还需要输入电动机的容量、极数、额定电流、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等。

矢量控制是一电动机的基本运行数据为依据,因此,电动机的运行数据就显得很重要,如果使用的电动机符合变频器的要求,且变频器容量和电动机容量相吻合,变频器就自动搜寻电动机的参数,否则就需要重新测定。

很多类型的变频器为了方便测量电动机的参数都设计安排了电动机参数的自动测定功能。

通过该功能可准确测定电动机的参数,且提供给变频器的记忆单元,以便在矢量控制中使用。

矢量控制的要求:1、一台变频器只能带一台电动机;2、电动机的极数要按说明书的要求,一般以4极为佳;3、电动机容量与变频器的容量相当,最多差一个等级;4、变频器与电动机件的连线不能过长,一般应在30m以内,如果超过30m,则需要在连接好电缆后,进行离线自动调整,以重新测定电动机的相关参数。

矢量控制的优点:1、动态的高速响应;2、低频转矩增大;3、控制灵活;矢量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1、要求高速运转的工作机械;2、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3、高精度的电力拖动;4、四象限运转;上面各位讲的都是矢量控制的原理和优点,我想对于初学的也许不能理解较深,简单一点讲,矢量控制就是,电机运行于一定速度时,如负载增减,变频器可以很快调整电机的输出力矩而保持速度的恒定,即动态的高速响应,高精度的电力拖动,而V/F控制时如负载增减时速度会有较大变化后才能运行于原设定速度,对于启动过程为快速响应设定频率输出,会有较高的启动转矩。

目前国内使用变频器的主要目的就是节能和调速,所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也就出现了控制功能不同的变频器:常规V/F控制变频器和矢量控制变频器。

常规V/F控制,电机的电压降会随着电机速度的降低而相对增加,这就导致由于励磁不足而使电机不能获得足够的转矩(特别是在低频率时)。

也就是说常规V/F控制变频器在低频率时无法满足电机额定转矩的输出。

另外,在V/F控制中,用户根据负载情况预先设定一种u/f曲线,变频器在工作时就根据输出频率的变化,按照曲线特性调整其输出电压,也就是说V/F控制是使变频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补偿程度工作,不能随负载的变化而改变。

但是在以节能为目的和对速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V/F控制变频器以其优越的性价比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矢量控制变频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由于矢量控制可以使得变频器根据频率和负载情况实时的改变输出频率和电压,因此其动态性能相对完善。

可以对转矩进行精确控制;系统响应快;调速范围广;加减速性能好等特点。

在对转矩控制要求高的场合,以其优越的控制性能受到用户的赞赏。

现在许多新型的通用型变频器也具备了矢量控制功能,只是在参数设定时要求输入完整的电机参数。

因为矢量控制是以电机的参数为依据,因此完整的电机参数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便变频器能有效的识别电机,很好的对电机进行控制矢量控制就是矢量控制,V/F控制就是V/F控制,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控制性能差异很大”。

1、矢量控制、V/F控制,二者都是电机变频调速时,对电机磁场的控制;2、V/F控制:1)是一种粗略的简单的控制方式,即V/F=定值控制模式;2)它忽略了定子绕组电阻压降IoR对磁场的影响,V/F=定值控制模式,虽然阻止了频率下降、磁场增大的主要问题,但是磁场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频率在下降,造成低频时磁场弱、电机转矩不足;3、矢量控制:1)矢量控制,不忽略定子绕组电阻压降IoR对磁场的影响,采用(V-IoR)/F=定值控制模式,或者是励磁电流Io=定值控制模式;2)它不忽略定子绕组电阻压降IoR对磁场的影响,(V-IoR)/F=控制模式,或者是励磁电流Io=定值控制模式,磁场是恒定的,而不是随着频率在下降,低频时不存在磁场弱、电机转矩不足的问题;3)如果磁场能控制在电机设计参数上,变频调速时的运行参数与工频运行参数的关系明确,可精确计算转子转速,实现无速度传感器的速度闭环控制;4、矢量控制、V/F控制,由于都是磁场控制,这两种控制方式在接近工频运行时,磁场趋于一致,性能趋于一致,所以这两种控制的差别主要在低频端;“‘当负载增大时,转子转速下降时,转差增大,转子感应电势、电流增大,转矩增大,’补充一下,电流完全是开环失控状态,接下来的后果就是IGBT--咚--的一声巨响,整台变频器灯灭灰飞(极端说法)。

”1、‘当负载增大时,转子转速下降时,转差增大,转子感应电势、电流增大,转矩增大’是异步电机的工作转矩原理,有了这一条,异步电机才有可能在工频运行了几个世纪!2、如果负载严重过载,异步电机可能进入堵转区,如不及时停电停车,就会烧电机;3、变频人都懂这个道理,所以变频调速控制电路,设有电流失速保护电路;4、谁也没有把‘当负载增大时,转子转速下降时,转差增大,转子感应电势、电流增大,转矩增大’与失速保护看成矛盾的,而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常规V/F控制,电机的电压降会随着电机速度的降低而相对增加,这就导致由于励磁不足而使电机不能获得足够的转矩(特别是在低频率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