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实验操作手册
霉菌试验的工作流程修订原件2霉菌试验技术手册

霉菌试验工作流程二零零零年四月二十五日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待修改目录一、试验前的准备1、灭菌方法(附录A)2、选择菌种3、制备培养基4、倒平板5、菌种的移植、培养及保藏6、无机盐溶液、浸渍(营养)液的制备方法7、试验设备准备8、试验场所及用具的灭菌9、试验所需用具10、对照样品的准备11、试验样品的准备12、安装试验样品及对照样品13、预处理二、制备混合孢子悬浮液三、试验四、样品出箱及最终检测五、出具试验报告及资料归档六、附录A灭菌方法(包含整个霉菌试验过程中的灭菌方法)一、试验准备1、选择菌种1.1 菌种来源菌种来源必须是经国家认可的菌种保藏和研究机构提供的纯正菌种。
1.2 试验菌种按照试验标准有关条款规定的菌种名称和菌号准备菌种(各行业标准要求试验菌种名称和菌号见表1、各种菌种受影响的材料见表2)。
1.3 菌种检查在菌种移植前,对试验用菌种进行纯度检查,如有不纯或变异的菌种应及时更换。
菌种留试验备用及菌种贮存。
2、制备培养基霉菌试验中常用的培养基有:查氏培养基(C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菌种保存时查氏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应交替使用,防止菌种退化。
2.1 查氏培养基2.1.1主要成份硝酸钠(NANO3) 3.0g磷酸氢二钾(K2HPO4) 1.0g氯化钾(KCL) 0.5g硫酸镁(MgSO4•7H2O) 0.5g硫酸亚铁(FeSO4•7H2O) 0.01g蔗糖 30g琼脂(15~20)g蒸馏水 1000mlPH 6.8表1 各行业标准要求试验菌种名称和菌号注:菌种编号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的菌种编号表2 各菌种受影响的材料2.1.2 制备方法a) 材料和器皿⑪ DT100单盘天平,电炉子或电磁炉,石棉网,烧杯,1000ml的容器,漏斗,试管,玻璃棒等。
⑫其它F20APH计,牛角匙,洁净纱布、棉花等。
b) 方法和步骤⑪预先在容器内倒入半量的蒸馏水(500ml);⑫用DT-100单盘天平称出各种成份(详见电子天平称的使用说明书);⑬配制时除磷酸氢二钾以外,其余成份和蔗糖依次溶入蒸馏水中;⑭每加一种成份后应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待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种;⑮磷酸氢二钾另溶于200ml的蒸馏水中,然后加入上述的溶液中,最后加蒸馏水至规定体积,并加入琼脂;⑯将装有各种成份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文火加热并用玻璃棒徐徐搅拌,使各种试剂完全溶解,放入蔗糖,溶化后加蒸馏水至1000ml;⑰初配好的查氏培养基是偏酸性的,故要氢氧化钠(NaOH)调PH;为避免过碱,应缓慢加入氢氧化钠(NaOH),边加边搅拌并不时地用F20APH 计测试或用PH试纸测得PH值为6.8;⑱过滤培养基可用2层纱布趁热过滤(适宜温度应为50℃左右)。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霉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用于观察和研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霉菌实验操作方法:1. 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 霉菌菌种(如青霉菌、曲霉菌等)-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干燥的无菌培养皿- 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2. 无菌操作:- 洗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将所需材料和试剂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丙酮消毒。
-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外界的菌群污染。
3. 制备菌种悬液:- 从保存的霉菌菌种中取出一小部分,通过接种环或接种针悬浮于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培养基中。
- 使菌种悬液均匀分布。
4. 霉菌培养:- 将无菌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 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其固化形成培养基平板。
- 使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别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或刺激式接种菌种悬液。
- 均匀划线或刺激式接种以确保霉菌的均匀分布。
5. 培养皿密封:- 用无菌的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将培养皿密封,防止外界空气和其他菌群的进入。
-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标记上必要的信息(菌株名称、日期等)。
6. 培养条件:-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 注意避光,霉菌一般在暗处生长。
7. 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霉菌生长。
- 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分布等。
- 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镜检,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等微观结构。
8.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分析和总结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 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或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请注意,实验中的操作和培养条件可能因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研究和理解所用菌种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链霉素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链霉素纯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链霉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纯化步骤对链霉素纯度的影响。
3. 优化实验条件,提高链霉素的纯度和回收率。
实验材料:1. 链霉素发酵液2. 乙酸乙酯3. 无水乙醇4. 氯化钠5. 硅胶6. 重结晶溶剂(如甲醇、丙酮等)7. 分析纯试剂8. 实验器材: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锥形瓶等实验方法:1. 预处理将发酵液在室温下静置,使沉淀物沉淀,取上清液备用。
2. 初步纯化将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静置分层后,取下层有机相,使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溶剂,得到初步纯化的链霉素。
3. 柱层析将初步纯化的链霉素用甲醇溶解,过硅胶柱,收集洗脱液。
调节洗脱液pH至6.0-7.0,以氯化钠溶液作为洗脱剂,收集目标组分。
4. 精制将收集到的目标组分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的链霉素。
5. 分析对纯化的链霉素进行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和含量。
实验结果:1. 初步纯化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初步纯化的链霉素纯度约为60%。
2. 柱层析经过硅胶柱层析,链霉素纯度提高至90%。
3. 精制通过重结晶,链霉素纯度达到98%以上。
4. HPLC分析HPLC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链霉素纯度为98.5%,含量为1.5mg/mL。
实验讨论:1. 在初步纯化过程中,乙酸乙酯萃取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质,提高链霉素的纯度。
2. 柱层析是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调节洗脱剂pH和氯化钠浓度,可以进一步分离和纯化链霉素。
3. 重结晶是提高链霉素纯度的有效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结晶条件,可以使链霉素结晶析出,从而提高其纯度。
4.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和损失,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地从发酵液中提取和纯化了链霉素,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步骤,将链霉素纯度从60%提高到98.5%,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实验材料。
印片法链霉菌实验报告

印片法链霉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印片法对链霉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效果,为链霉菌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参考。
实验材料:
1. 链霉菌培养基
2. 无菌培养皿
3. 恒温培养箱
4. 实验室常用器材和试剂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链霉菌培养基培养至适宜的生长状态,确保培养基无污染。
2. 取一块无菌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并均匀摊开。
3. 取一支火针,在火焰中消毒并冷却后,将其沾取链霉菌培养液的菌落,然后将其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
4. 用无菌的铁环或火针,在链霉菌菌落上进行串联接种,即将链霉菌菌落划过培养基表面,使菌落由密集到稀疏排列。
5. 将培养皿盖好,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6.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其形态、颜色、直径等特征。
7. 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链霉菌鉴定。
8. 如有需要,可进行进一步的生化实验或分子生物学实验,以确认链霉菌的鉴定结果。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观察,链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典型的菌落,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菌落直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变异性。
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该菌落为链霉菌。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印片法成功分离和鉴定了链霉菌。
印片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该实验结果可为链霉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农用细黄链霉菌使用说明书

农用细黄链霉菌使用说明书
农用细黄链霉菌(Bacillus subtilis)使用说明书
1. 产品介绍
农用细黄链霉菌是一种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
2. 使用方法
2.1 喷雾
将适量的农用细黄链霉菌制剂溶解于适量的水中,按照农作物叶面的湿度和药液浓度的要求进行喷雾处理。
2.2 种植基质处理
在种植基质中添加适量的农用细黄链霉菌制剂,并与基质充分混合,确保农作物根系与制剂接触。
3. 使用剂量
根据不同的作物病害发生程度和作物生长阶段,以及制剂浓度可能的误差等因素进行适量的剂量调整。
4. 注意事项
4.1 使用前请先进行小范围试验,确保农用细黄链霉菌对目标
病原菌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并不对作物产生明显的伤害。
4.2 适量使用,避免过量喷洒或过度浓度的种植基质处理,以
免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4.3 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
免降低制剂活性。
4.4 使用过程中请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
直接接触制剂。
5. 包装和保存
农用细黄链霉菌制剂按照标准包装,密封保存,避免潮湿和温度过高的环境。
请在保质期内使用,并在开封后尽快使用完毕。
6. 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产品的效果,请在施用后一定时间内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和病害的发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进行效果评估。
7. 技术咨询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农用细黄链霉菌的技术信息和应用建议,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联系产品供应商。
链霉素实验报告

链霉素实验报告链霉素实验报告一、引言链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临床上的治疗。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链霉素的抗菌活性及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链霉素标准品- 大肠杆菌培养基- 培养皿- 移液管- 灭菌棉签- 离心机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链霉素溶液。
2. 将大肠杆菌培养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
3. 在培养皿上分别滴加不同浓度的链霉素溶液。
4. 使用灭菌棉签将链霉素溶液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
5.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6. 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3.1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链霉素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增加,菌落的生长明显减少。
2. 在链霉素浓度较低时,菌落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仍有少量菌落能够存活和繁殖。
3. 链霉素浓度较高时,菌落生长完全被抑制,培养皿上几乎没有菌落形成。
3.2 结果讨论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链霉素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这是因为链霉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实验中观察到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增加,菌落的生长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链霉素的浓度越高,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机会越大,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效果越明显。
当链霉素浓度较低时,菌落的生长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仍有少量菌落能够存活和繁殖。
这可能是由于链霉素的抗菌作用与菌株的敏感性有关,不同的大肠杆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当链霉素浓度较高时,菌落生长完全被抑制,培养皿上几乎没有菌落形成。
这说明链霉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这为临床上链霉素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适当提高链霉素的浓度可以更好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链霉素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增加,菌落的生长明显减少。
5406链霉菌

上海保藏生物技术中心
Shanghai Bioresource Collection Center
菌种说明
一菌种简介
菌种名称5406链霉菌
编号
规格冻干粉
菌种主要应用
二保存条件
斜面、穿刺菌和冻干粉应在4-10度保存,甘油菌在-80度保存。
三培养条件
培养基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
培养温度28-30度
培养时间5-7天
培养条件
四活化步骤
冻干粉首次活化,将菌粉甩至底部,将尖头一侧用酒精消毒后敲开,取0.2-0.3ml溶解液加入至菌种管中,轻轻弹至菌粉混合均匀,用无菌吸头全部吸出溶解液,全部接种至2支斜面上培养。
注意真空菌种管一旦敲开里面的冻干粉就必须全部被用掉,留着也没用。
五注意事项
1 微生物菌种应保存于低温、清洁和干燥的地方,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衰退;
2 菌种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完毕应该灭菌再做丢弃处理;
3 斜面菌种和穿刺菌种保存时间通常为3-6个月,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结转;冻干粉保存时间通常是2-25年;甘油菌保存时间为2-5年。
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
硝酸钾1g;可溶性淀粉20g;磷酸氢二钾0.5g;七水合硫酸镁0.5g;氯化钠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 7.2-7.4
版权归上海保藏生物技术中心所有。
发酵工程制药实验-链霉菌发酵

实验2灰色链霉菌的活化一、实验目的学习制备高氏一号斜面培养基的方法以及斜面接种技术。
二、实验原理高氏一号斜面培养基是一种合成培养基,用于培养放线菌。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1. 菌种:灰色链霉菌;2. 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 g,氯化钠0.5 g,磷酸氢二钾0.5 g,硫酸镁0.5 g,硫酸亚铁0.01 g,琼脂20 g,水1000毫升,PH7.2—7.4(配制时注意,可溶性淀粉要先用冷水调匀后再加入到以上培养基中);3. 器材:天平、500mL刻度量杯、小刀、牛角匙、玻棒、纱布、18mL×180mL试管、棉花、电炉、烧杯、记号笔、酒精灯、接种环等。
四、实验步骤1. 高氏一号培养基的制备(1)按配方称量药品,加热搅拌至琼脂完全熔化,补水至1000mL。
趁热分装于18mL×180mL试管,斜面以8mL为宜。
(3)分装完毕后,塞好棉塞并将试管捆扎好。
高压蒸汽灭菌:121℃灭菌20min,灭菌后趁热摆斜面。
2. 斜面接种接种是将纯种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移植到已灭菌并适宜该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培养基中。
为了获得微生物的纯种培养,要求接种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一般是在无菌室内,超净工作台或实验台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1)左手拿试管菌种,右手拿接种环,先将金属环烧灼灭菌,再将接种环在空白培养基处冷却,挑取菌落,在火焰旁稍等片刻。
(2)左手将试管菌种放下,拿起斜面培养基。
在火焰旁用右手小指和手掌边缘拔下棉塞并夹紧,迅速将接种环伸入空白斜面,在斜面培养基上轻轻划线,将菌体接种于其上。
划线时由底部向上划一直线,一直划到斜面的顶部。
注意勿将培养基划破,不要使菌体沾污管壁。
(3)灼烧试管口,在火焰旁将棉塞塞上。
接种完毕,接种环上的余菌必须灼烧灭菌后才能放下。
(4)斜面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5~6d观察结果。
实验3 灰色链霉菌的摇瓶种子制备一、实验目的学习制备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方法以及种子扩大培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霉菌室实验操作手册(2003年)第一章培养基抗生素生长因子 (3)常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3)LB(Luria-Bertani)培养基 (3)LA (3)基本培养基(MM) (3)R5(1L)链霉菌原生质体转化时用 (4)YEME(酵母膏-麦芽膏培养基)1L(液体培养链霉菌) (4)TSBY(1L)(液体培养链霉菌) (4)MS培养基 (5)2CMY培养基(用于井岗的接合转移) (5)YMS培养基(阿维,井岗产孢) (5)YD培养基 (5)生长因子补充物的使用浓度 (5) (77)第二章DNA基本操作..............................................................大肠杆菌质粒的抽提 (7)酶连反应 (7)DNA片段凝胶回收 (7)DNA纯化 (9)E.coil总DNA的提取 (9)链霉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还需改进) (10)去磷酸化处理(详见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以及Takara的CIAP使用说明) (10)AT克隆(详见说明书) (10)Southern Blot (11)第三章PCR及相关技术 (13)PCR (13)PCR重组(详见《PCR技术实验指南》p429重叠延伸技术) (14)PCR定点诱变(DpnI法) (14)15第四章基因片段转移技术...................................................... (15)大肠杆菌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及DNA转化 (15)DNA转化 (15)大肠杆菌质粒的快速检测 (15)接合转移(详见英文《手册》249页) (16)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16)链霉菌原生质体的转化 (17)PCR-Targeting技术中E.coli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 (17)19 (19)第五章RNA操作技术............................................................链霉菌总RNA的抽提 (19)链霉菌的RT-PCR(promega RT kit) (19)21 (21)第六章蛋白质基本操作技术..................................................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 (21)SDS-PAGESDS-大肠杆菌可溶性蛋白表达及抽提(用于由IPTG诱导的表达体系): (21)链霉菌总蛋白抽提: (22)大肠杆菌目标蛋白的诱导及总蛋白检测(含T7表达系统如BL21菌株中的pET系列表达体系): (22)Western Blot (23)25 (25)第七章遗传作图相关技术......................................................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5)链霉菌中NF的证明 (25)孢子杂交 (25)在遗传图谱上两个标记基因之间定位新的基因 (25)27 (27)第八章其他技术......................................................................链霉菌菌种保藏 (27)检测链霉菌淀粉酶的活性 (27)第一章培养基抗生素生长因子常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抗生素英文名称及缩写抗性基因贮藏液浓度(mg/ml)使用终浓度(μg/ml)链霉菌大肠杆菌MM2CM YEME LA或LB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潮霉素卡那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硫链丝菌素红霉素阿泊拉霉素Ampicillin,AmpChloramphenicol,CmlHygromycin,HygKanamycin,KmSpectinomycin,SpcStreptomycin,StrThiostrepton,ThioErythomycin,EryApramycin,Amblacathygaac或aphaadAstrtsrerm Eaac(3)IV10025(无水乙醇配)5025505025(DMSO配)10050R10102?5010510010R-2550502510-50R---50-2.5-5050-1002550505025不敏感2030-50*–表示无记录或不能使用,贮存液除特别说明外均用无菌水配制*此表仅供参考!!!*R表示不敏感*Km和Am有交叉抗性,所以同时具有这两种抗性基因时应适当提高抗生素的量,并作好对照。
*Hyg易见光分解,应用锡箔纸包好。
*有些抗生素需要在低盐的环境(如DNA培养基)下筛选效率较高,如Hyg,Km,VioLB(Luria-Bertani)培养基胰蛋白胨10g,酵母抽提物5g,NaCl5g,葡萄糖1g,蒸馏水加至1000ml,pH7.3左右(灭菌后第一次用时还要调一次)LALB中加入终浓度为1.5-2%的琼脂粉(不同的琼脂加的量不同,如青岛琼脂大概需1.5%,而华美的需要2%)。
*做蓝白斑筛选时不加葡萄糖基本培养基(MM)溶液:L-天冬酰胺0.5g,K2HPO40.5g,MgSO4·7H2O0.2g,FeSO4·7H2O0.01g,蒸馏水至1000ml将每250ml溶液分装到装有2.5g琼脂的500ml三角瓶中,灭菌,使用时每瓶加入50%葡萄糖(8磅灭菌)5ml,调pH7.0。
配置MM的琼脂有lab agar、Ice agar(IA)R5(1L)链霉菌原生质体转化时用蔗糖103gK2SO40.25gMgCl2·6H2O10.12g葡萄糖10gDifco酪蛋白氨基酸0.1g微量元素溶液2mlOxoid酵母提取物5gTES 5.73g加蒸馏水至1000ml称取5.5g Difco琼脂放入500ml三角瓶中,倒入250ml上述溶液,然后塞上塞子后8磅灭菌(114度15分种)。
使用时,将培养基融化,每瓶中加入:KH2PO4(0.5%) 2.5mlCaCl2·2H2O(5M)1mlL-脯氨酸(20%) 3.75mlNaOH(1M)调pH至7.3对营养缺陷型菌株加入适当的营养因子(请参考《手册》)YEME(酵母膏-麦芽膏培养基)1L(液体培养链霉菌)Oxoid酵母提取物3gOxoid蛋白胨Tryptone5g麦芽提取物(BD公司原Difco公司218630)3g葡萄糖10g蔗糖*340g蒸馏水至1000ml高压灭菌后加入:(8磅灭菌,113-114゜C,15min,自动灭菌锅一次不能灭过多东西,否则会灭不彻底。
)MgCl2·6H2O(2.5M)2ml/L制备原生质体时,还要加入:甘氨酸(20%)*25ml/L*蔗糖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链霉菌生长时的渗透压。
*甘氨酸被认为能干扰链霉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丝体片段更短,利于溶菌,有利于外源DNA的导入。
TSBY(1L)(液体培养链霉菌)Oxoid胰胨豆汤粉(TSB)30g蔗糖*340gOxoid酵母抽提物5g蒸馏水至1000ml*不同菌株培养需要不同浓度的蔗糖,蔗糖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链霉菌生长时的渗透压。
MS培养基将黄豆饼粉加蒸馏水煮2到3小时,用纱布过滤得到滤液,将每250ml滤液分装到装有5g 琼脂,5g甘露醇的500ml三角瓶中,10磅灭菌,使用时调pH7.2-7.3。
2CMY培养基(用于井岗的接合转移)可溶性淀粉10g胰蛋白胨2gNaCl1g(NH4)2SO42gK2HPO41gCaCO32g无机盐溶液*1ml琼脂20g蒸镏水1000mlPH7.2无机盐溶液(每升)FeSO4.7H2O1gMgCl.6H2O1gZnSO4.7H2O1gYMS培养基(阿维,井岗产孢)酵母抽提物4g可溶性淀粉4g麦芽糖10gCoCl..6H2O5mg琼脂20g蒸镏水1000mlPH7.2YD培养基酵母抽提物4g麦芽糖10g葡萄糖4gMgCl2gCaCl 1.5g琼脂15g蒸镏水1000mlPH7.2生长因子补充物的使用浓度天蓝色链霉菌1258、J1501等都是营养缺陷型菌株,培养这些菌株时一般需向培养基中补加营养因子,使用浓度如表生长因子补充物的使用浓度表化合物储存液(mg/ml)1终作用浓度(μg/ml)组氨酸(Histidine)1050其它氨基酸27.537腺嘌呤,鸟嘌呤,1.57.5胸腺嘧啶,尿嘧啶维生素0.10.51.储存液用无菌去离子水配置,8磅灭菌后4o C保存。
2.对于半胱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补充光氨酸。
第二章DNA基本操作大肠杆菌质粒的抽提苯酚/氯仿溶液抽提法1.接种5ml LB,37℃摇床过夜培养(12小时)2.离心,3000rpm,5min去上清3.振荡混匀沉淀,分装在2个离心管中,spin一下,吸去上清,加入150μl的溶液I(50mmol/L葡萄糖,25mmol/L Tris·Cl(PH8.0),10mmol/L EDTA(PH8.0)在10lbf/in2(6.895×104Pa)高压蒸气下灭菌15min(8磅),贮存于4℃),剧烈振荡5分钟打散菌体(菌体不打散容易在产物中出现较多蛋白)。
4.加入300μl溶液II(0.2mol/LnaOH,1%SDS,用2倍的溶液现配现用)后立即振荡混合均匀,处理2分钟后加入225μl溶液III(5mol/L乙酸钾60ml,冰乙酸11.5ml,水28.5ml)混合均匀,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中于新的离心管。
5.加120μl酸性苯酚/氯仿溶液,振荡混匀,12000rpm离心5min,再取上清液中于新的离心管中。
6.用120ul氯仿重复操作5。
7.加等体积的异丙醇或2倍体积的乙醇,混匀,12000rpm离心7min。
8.沉淀用70%乙醇洗涤两次,每次10min。
50℃烘干后加适量无菌去离子水(ddH2O)溶解,-20℃保存。
氯化锂抽提法1.前四部同苯酚/氯仿溶液抽提法(用Solution I II III处理)2.加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沉淀DNA,12000rpm离心7min。
去上清,尽量去干净。
3.用少量70%乙醇洗一下(洗去异丙醇),离心去尽酒精,50℃烘干沉淀,用适量ddH2O(100ul)充分溶解(可在50度水浴中助溶)后加入4/5体积的氯化锂溶液(浓度约10mol/L)处理1min沉淀RNA和蛋白。
4.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于新的离心管中,用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12000rpm离心8min,去上清。
5.将沉淀用70%乙醇洗涤两次,每次10min。
50℃烘干后加一定量的无菌去离子水(ddH2O)溶解,-20℃保存。
酶连反应一般采用10μl反应体系:T4连接酶1μl,连接酶缓冲液1μl,外源片段与载体按DNA摩尔含量3:1加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