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使用。

1.2 地图的绘制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教学内容:地图的要素、地图的阅读、地图的使用。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2.2 欧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内容: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2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包括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教学内容: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交通5.1 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特点。

5.2 中国的城市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影响。

5.3 中国的交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交通状况,包括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

教学内容:中国的交通设施、交通网络、交通状况。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6.1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对外开放政策。

地理七下教案

地理七下教案

地理七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七下课程的内容,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实践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和探索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地理七下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理坐标-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图的使用方法2. 第二单元:中国的大陆-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3. 第三单元:世界的大洲- 大洲的分布和特点-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域的介绍- 世界的经济、文化和宗教4. 第四单元:地理标志和地域文化- 地理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5. 第五单元: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2. 实践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理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与讨论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并讨论各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

3. 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图制作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初中七年下册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下册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下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掌握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了解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4. 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教学难点:1. 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2. 中东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下册。

2. 课件或黑板。

3. 中东地区地图。

4. 相关历史事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 提问:谁能告诉我中东地区在亚洲的哪个位置?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到教材第110页,阅读“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部分。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及资源分布。

2. 讲解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民族及文化特点。

3. 讲解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现状。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中东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中东地区的矛盾复杂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教材第110页,绘制中东地区地图,并标注主要国家和资源分布。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东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东地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读图P69页图8—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

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㈠东亚岛国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

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

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优秀8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优秀8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优秀8篇)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篇1教学目标: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的风景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

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

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

纬度位置大约在10oS—25oN之间。

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

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

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

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

[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案篇1大洲和大洋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2.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

(全球共6块大陆)(1)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2) 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3)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2)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3)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4)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5)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6)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一:教材:七年级地理下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地理学科引入及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明确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认识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的图片引入地理学科,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地理学科对我们很重要?”Step 2:核心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幻灯片,解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包括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

Step 3: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5分钟)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然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Step 4:地理学科与生活(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或问题与地理学科有关?”“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5:总结与延伸(5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延伸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地理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1页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世界地图和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但是在探讨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对此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共2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第一大洲,并说明依据。

2、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学习过程学案备注一、世界第一大洲试着描述自己家庭住址。

1.你家住什么村(社区)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一)读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回答1、见书P3 活动12、比较亚洲与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看能得出什么结论:2、(二)读图亚洲的范围,完成要求1、见书P3活动22、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三)结合以前所学,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四)读图亚洲地理分区,完成要求1、见书P4活动4二、地形和河流听歌曲《亚洲雄风》,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一)读图6、5回答1.看图例,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

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2.讨论:从以上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

4.如果我们沿着30°N纬线把亚洲切开,看到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下面的哪一幅呢5.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找出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鄂毕河、叶尼塞河,看看它们各流入哪个大洋,并说说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

(二)读图、说说亚洲和北美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自我检测:(见学习与评价)第六章第2节人文环境(共2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3、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

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共2课时,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地理图表及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2、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及在不同国家中所占的比重。

三、自我检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2.据图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3.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日本经济状况,知道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

2、知道日本主要工业门类,了解日本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及重要港口,探讨日本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东南亚(第1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8~9第一题和第二题。

§东南亚(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东南亚的人文环境(交通、农业和旅游)特点。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交流东南亚其它的旅游景点。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

2、能够熟练的运用好地图为自学服务。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新课标第一网xkb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说明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

二、学习过程三、自我检测1、完成地图册P14~15第一二两大题。

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俄罗斯的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的分布。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习过程三、自我检测1、完成地图册P14~15第三大题。

§中东(第1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中东关键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17第二题。

§中东(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中东稀缺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文化冲突。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16第一题。

§欧洲西部(第1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并学会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18第一题。

§欧洲西部(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欧洲西部的工农业生产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19第二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1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并分析内在关系。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师生合作完成教材P72“活动”第1、2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种和工农业生产。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教材P72“活动”第3题。

§澳大利亚(第1课时)一、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

2、进一步提升读图、填图等技能。

二、学习过程学案备注(一)地理位置(地图册P4—5“世界政治地图”)1、从南北半球看,澳大利亚位于半球,从东西半球看,澳大利亚位于半球。

(半球位置)2、澳大利亚的中部被线穿过,位于五带中的带和带。

(纬度位置)3、澳大利亚北与洲隔海相望,南与洲隔海相望,东临洋,东临洋。

(海陆位置)(二)地形(教材P75—76“澳大利亚的地形)1、澳大利亚的地形单元分东中西三大块:从地形类型来看:东部的大分水岭是,中部是,西部是。

2、地势特征是高,低。

(三)河流(教材P75—76“澳大利亚的地形)1、澳大利亚的河流数量,流程,虚线表示此地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2、澳大利亚的河流主要有河和河。

(四)气候1、学生填充图册P24第二大题。

(五)植被1、澳大利亚主要的自然景观是和。

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23第一题中的1、2、3、4、5。

§澳大利亚(第2课时)一、学习内容1、认识澳大利亚美称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习过程学案备注(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在澳大利亚的国徽(右上图)中有两种该国的特有动物,它们是动物界的跳运名将——,和体形庞大的,此外,还有其它的特有动物,如善于游泳的,憨态可爱的。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P73—74活动题1、2。

(二)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材P64图8.23)1、澳大利亚的业发达,是世界上数和出口最多的国家。

2、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有、和。

3、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主要分布在(地形单位),主要气候类型是。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教材P77图8.40)1、澳大利亚主要的矿产资源有、和。

2、澳大利亚的煤矿主要分布在沿海,铁主要分布在沿海,金矿主要分布在地区。

(四)澳大利亚的城市1、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区,首都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

三、及时反馈1、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24第三题。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会利用数字、图表等资料分析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的构成。

2、能够通过查找地图确认美国的领土构成及其地理位置。

3、知道美国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一、移民国家(一)读下列材料,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几名公民的祖籍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祖先是英国人。

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出生在中国。

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的祖先来自非洲。

说明的问题(二)读课本80页课文、81页阅读材料和图:1、说出美国的人种构成。

构成.2、各国移民在美国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一个什么民族民族.3、华人和华侨在哪些城市比较集中对美国作出了哪些贡献比较集中的城市、、贡献(三)读课本81页图,思考:几个人的对话反映了美国存在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二、美国的自然环境读P82美国地形图,思考:1、说出美国的领土组成,描述本土、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的位置特点。

领土的组成有、、组成。

本土位于大洲,东临洋、西临洋、南临湾。

阿拉斯加州隔海峡与相望。

阿拉斯加州位于群岛上,属于洲的国家。

2、找出美国主体所临的海洋和国家,并指出他们在美国主体的哪一方位。

东临洋、西临洋、南临湾、北临国家。

3、找出落基山、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说出美国地形分布特点。

地形分布特点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第九章第一节美国(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并综合分析每个农业带的成因。

2、知道美国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通过读图,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及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了解巴西经济发展历程。

2、分析热带雨林危机和城市化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措施。

二、学习过程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第一课件网第十章极地地区一、学习目标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自我检测(学习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