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7S2117B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英文名称:E1ectromagneticFie1dandE1ectromagneticWave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场论、数学物理方程二、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性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掌握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论的发展历程,掌握电磁场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掌握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发展史,树立科技强国意识,感受中国在电子领域的先进成果,激励学生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
2.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磁场论计算理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具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问题中加以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数学分析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磁场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加以应用。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
不同介质和边界条件对应的场方程形式不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始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I.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科研生产中的实际例子对课程进行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理解。
3.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4.通过课内讨论与课外答疑、线下辅导与线上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案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案第一章:电磁场的基本概念1.1 电荷与电场介绍电荷的性质和分类解释电场的概念和电场线电场的叠加原理1.2 磁场与磁力介绍磁铁和磁性的概念解释磁场的概念和磁场线磁场的叠加原理和磁力计算1.3 电磁感应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第二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2.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介绍麦克斯韦方程组解释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和相位2.2 电磁波的波动性质介绍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波动方程的解和电磁波的波动性质2.3 电磁波的能量与辐射解释电磁波的能量和辐射机制介绍电磁波的辐射压和光电效应第三章: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3.1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方程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天线原理3.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介绍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方程介质的折射率和反射、透射现象3.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雷达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第四章:电磁波的辐射与接收4.1 电磁波的辐射介绍电磁波的辐射机制和天线理论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和辐射功率4.2 电磁波的接收介绍电磁波接收原理和接收器设计调制和解调技术在电磁波接收中的应用4.3 电磁波的辐射与接收实验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测量电磁波的辐射和接收现象第五章: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与调控5.1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介绍电磁波的传播损耗和传播距离电磁波的多径传播和散射现象5.2 电磁波的调控技术介绍电磁波的调制技术和幅度、频率和相位的调控方法5.3 电磁波的传播调控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和调控技术第六章:电磁波的波动方程与电磁波谱6.1 电磁波的波动方程推导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讨论电磁波的横向和纵向波动特性6.2 电磁波谱介绍电磁波谱的分类和各频段的特征讨论电磁波谱中常见的波段,如射频、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和γ射线等6.3 电磁波谱的应用分析电磁波谱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医学、材料科学等第七章:电磁波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效应7.1 电磁波的传播环境分析不同传播环境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如自由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等讨论传播环境中的衰减、延迟和散射等效应7.2 电磁波的传播效应介绍电磁波的折射、反射、透射、绕射和干涉等传播效应分析这些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和应对措施7.3 电磁波的传播环境与效应应用探讨电磁波传播环境与效应在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第八章:电磁波的辐射与天线技术8.1 电磁波的辐射原理分析电磁波辐射的物理机制,如开放电极、偶极子、天线阵列等讨论电磁波辐射的方向性和极化特性8.2 天线的基本理论介绍天线的基本参数,如阻抗、辐射效率、增益等分析天线的设计方法和性能优化策略8.3 电磁波的辐射与天线技术应用探讨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广播、雷达等领域的应用和实例第九章:电磁波的接收与信号处理9.1 电磁波的接收原理介绍电磁波接收的基本过程,如放大、滤波、解调等分析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如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等9.2 信号处理技术介绍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如采样、量化、编码、调制等讨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磁波接收中的应用9.3 电磁波的接收与信号处理应用探讨电磁波接收与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和实例第十章:电磁波的测量与实验技术10.1 电磁波的测量原理分析电磁波测量的基本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网络分析等讨论测量仪器和设备的选择与使用10.2 实验技术介绍电磁波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等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10.3 电磁波的测量与实验技术应用探讨电磁波测量与实验技术在科研、工程、教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例重点解析第一章:电磁场的基本概念重点:电荷与电场的性质,电场的概念和电场线,电场的叠加原理。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清华09)解读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2、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在电磁学的基础上,使用矢量分析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数学工具,对电磁场与波作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概念及方法,为微波技术、天线等后继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静电场、恒定电磁场的基本规律措助矢量分析作更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然后重点讲解稳态场的种种解法;第二部分内容为时变电磁场,首先讲解宏观电磁场的普遍规律—Maxwell方程及含义,电磁场的位函数表示,波动方程以及波印亭定理,然后讲解平面波的传播、极化、反射和折射,讲解导行电磁波,最后讨论电磁波辐射及其一些应用。
三、适用专业物理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其他相关专业四、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物理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其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要求学生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计算方法。
其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电磁理论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五、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1、经典电磁理论及其数学基础教学要求:了解电磁场的基本物理量和实验定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如:标量和矢量、标量场的梯度、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矢量的恒等式、亥姆霍兹定理、坐标系、贝塞尔函数等。
2、静电场、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教学要求: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和电位方程、静电场的边界条件等内容,了解恒定电场,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矢量磁位、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载流回路的电感和恒定磁场能量。
3、静态场的解法教学要求:了解静态场边值问题及唯一性定理,掌握直接积分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在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的分离变量法、镜像法、静态场的数值解法。
4、时变电磁场教学要求:了解麦克斯韦的两个假设,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与波动方程、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掌握时间简谐场,了解时变电磁场的能量和能量流,了解动态矢量位和标量位。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s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电子类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核心内容都是电磁现象在特定范围、条件下的体现,分析电磁现象的定性过程和定量方法是电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一,因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合格的电子类专业本科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电磁场理论又是一些交叉领域的学科生长点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基础。
学好电磁场理论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作用不仅是为进一步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更为深远的是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电子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3.适应专业:电子信息工程4.学时与学分:54(理论教学) 3学分5.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包括矢量分析,场论和数理方程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1)王家礼,朱满座等编,《电磁场与电磁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处方、饶克谨编,《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每章做一次课外作业。
8.考核方式:本课程通过两方面进行考核:作业:10﹪;闭卷考试:90﹪。
9.课外自学要求作业6次,批3次,抽查3次。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静电场理解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定义,理解电场强度的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性质以及电场强度与电位之间的关系。
了解媒质的线性,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含义,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距的概念,了解极化电荷,极化强度的定义。
理解电位移的定义以及它和电场强度,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并能熟练应用高斯定律。
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掌握电位所满足的微分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以及电场强度,电位移和电位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能列出简单场的边值问题,并能掌握一维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2012版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332005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s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1周上机:0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9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电磁场知识领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四大知识领域之一,“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磁场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同时又是一些交叉领域的学科生长点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计算方法,能够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问题。
目的不仅是为进一步学习微波、天线提供必要的基础,也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场的观点对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电磁现象和电磁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主要应用领域,掌握宏观电磁场的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了解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各种较复杂的电磁场计算方法打下基础;通过电磁场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包括矢量分析,场论和数理方程等),电路理论。
2017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修改20170620

2017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修改20170620《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学科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开课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编号:B02050017总学时:56学时学分:3.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普通物理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地位和作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及通信类专业教育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场论的分析方法,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数学表达式并了解其物理意义,应用电磁场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分析解决场论的相关问题。
二、课程目标1、学会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支撑毕业要求1)2、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方法分析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建模;(支撑毕业要求2)3、应用数学、电磁场和电磁波知识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3、4)4、利用现代工具和仪器测量、分析场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5)5、能够基于电磁场理论等相关知识合理分析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支撑毕业要求6、7)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三种坐标系与场1.理解不同坐标系下场量、长度元、面积元、体积元表示方法;2.掌握矢量、标量的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3.了解场的概念与特性,掌握标量场和矢量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4.理解力线方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场源模型1.掌握标量场方向导数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重点)3.掌握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强度概念,掌握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边界条件及其作用、意义;(难点)4.了解导体系统的电容,理解电场能量、静电力表达式、电场能量意义和应用。
第五章恒定磁场分析1.掌握恒定磁场分析的基本变量、基本方程及其本构关系式;(重点)2.了解矢量磁位和标量磁位的概念,理解磁偶极子的矢量位和标量位;3.掌握物质的磁化现象、磁化强度,掌握磁介质中磁场的基本方程,掌握磁场的边界条件;(难点)4.理解电感、自电感、互电感的概念;5.掌握磁场能量、磁场力表达式和意义。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5号黑体)(具体内容为5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课程代码:1104144授课专业:(电科/电信)开课单位:理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学分/学时:1/16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教学目的:“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都很重要,而且系统性、理论性很强,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开始必要的实验课,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能形象化,具体化,对学生加深理解和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做好本课程的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必要的教学辅助环节。
教学要求:(1)仔细阅读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了解和熟悉实验设备、弄懂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牢记相关注意事项。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规范的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完成后,认真分析实验数据,详细地写出实验报告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无线通信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适应我国科学和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掌握电子信息高科技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验证型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既定方法、既定的仪器条件,完成全部实验过程。
借以深化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操作型实验。
学生按课程内容要求,动手拆装和调试实验设备、装置或上机操作,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基本的维护与维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编码:5808300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学期:3-3 课程学时:总学时: 64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课程学分:4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 并修课程: 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其教育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
1、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2、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3、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坚持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使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渗透到本课程内容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电磁问题解题能力,对天线理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矢量分析 【教学内容】 1. 标量场和矢量场; 2. 矢量与矢量场的不变特性; 3. 矢量的通量 散度; 4. 矢量的环流 旋度; 5. 标量场的梯度; 6.亥姆霍兹定理。 【教学要求】 1. 掌握矢量的各种运算; 2.掌握散度、旋度、梯度的计算; 3.掌握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的计算; 4.理解高斯定理和斯托克斯定理的重要性; 5.理解亥姆霍兹定理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时】6学时
第二章 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 【教学内容】 1. 电荷与电荷分布; 2. 电流与电流密度; 3. 电流连续性方程; 4. 电场强度 库仑定律; 5. 安培力定律 磁感应; 6. 电场强度的矢量积分公式; 7. 磁感应强度的矢量积分公式。 【教学要求】 1. 掌握电荷分布与电流密度的计算; 2. 掌握电场强度的矢量积分公式和磁感应强度的矢量积分公式; 3. 理解电流连续性方程的重要性; 4. 理解库仑定律和安培力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时】3学时 第三章 静电场分析 【教学内容】 1. 静电场分析的基本变量; 2. 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3. 电位函数; 4. 泊松方程 拉普拉斯方程; 5. 唯一性定理; 6. 电极化及极化强度; 7. 介质中的高斯定律及边界条件; 8. 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9. 电场能量及静电力。 【教学要求】 1. 掌握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2. 掌握电位函数的计算; 3. 掌握极化强度的计算; 4. 掌握电场能量与静电力的计算; 5. 掌握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 6. 理解高斯定律的重要性; 7. 理解唯一性定理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时】8学时 第四章 静态场边值问题的解法 【教学内容】 1. 直角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2. 圆柱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3. 球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 镜像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各种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 2. 掌握各种分界面的镜像法; 3. 了解数值计算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时】6学时 第五章 恒定磁场分析 【教学内容】 1. 恒定磁场分析的基本变量; 2. 真空中磁场的基本方程; 3. 矢量磁位; 4. 物质的磁化现象与磁化强度; 5. 磁介质中磁场的基本方程; 6. 磁场的边界条件; 7. 标量磁位; 8. 自电感与互电感; 9. 磁场能量; 10. 磁场力。 【教学要求】 1. 掌握真空中磁场的基本方程; 2. 掌握磁化强度的计算; 3. 掌握磁介质中磁场的基本方程; 4. 掌握矢量磁位与标量磁位的计算; 5. 掌握自电感与互电感的计算; 6. 掌握磁场能量与的磁场力计算; 7. 理解安培环路定律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学时】8学时 第六章 时变电磁场 【教学内容】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位移电流; 3. 麦克斯韦方程; 4. 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5. 坡印廷定理和坡印廷矢量; 6. 波动方程; 7. 动态矢量位和标量位。 【教学要求】 1. 掌握麦克斯韦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2. 掌握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3. 掌握波动方程的推导; 4. 掌握动态矢量位和标量磁位的计算; 5. 理解坡印廷定理的重要性; 6. 理解电磁感应定律与全电流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时】6学时 第七章 正弦平面电磁波 【教学内容】 1. 亥姆霍兹方程; 2. 平均坡印廷矢量; 3. 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4. 波的极化特性; 5. 损耗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6. 对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7. 对平面分界面的斜入射; 8. 相速和群速。 【教学要求】 1. 掌握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2. 掌握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的计算; 3. 掌握损耗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的计算; 4. 理解波的极化特性; 5. 理解对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与斜入射的过程; 6. 理解相速和群速。 【教学方法】 【学时】6学时 第八章 导形电磁波 【教学内容】 1. 沿均匀导波装置传播的波的一般特性; 2. 矩形波导; 3. 矩形波导中的10TE波; 4. 圆柱形波导; 5. 波导中的能量传输与损耗; 6.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7. 传输线上波的传输特性参数; 8.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9. 谐振腔。 【教学要求】 1. 掌握沿均匀导波装置传输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2. 掌握矩形波导的计算; 3. 掌握圆柱形波导的计算; 4. 掌握传输线上波的传输特性参数的计算; 5. 理解谐振腔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学时】5学时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命题原则与思想 考试试卷应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应感觉到是对全书的概括和总结。考试内容应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试卷的难易程度,应视学生整体的素质和水平而定位。试题应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但通过必要的思考能正确地解答出来。 (二)考试范围 课程内容 比例 矢量分析 15%
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 10%
静电场分析 20%
静态场边值问题的解法 10%
恒定磁场分析 15%
时变电磁场 10%
正弦平面电磁波 10%
导形电磁波 10%
(三)考核要求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基本知识及软件编程的掌握及熟练运用能力。 (四)考核类型
1.考试方法:考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100分钟 (五)试题类型
可设计题目类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 (六)试卷结构:
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40%,发挥占10%。 (七)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 70 %
五、其它说明
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等将实时更新。当前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章次 理论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内容 实验学时 总学时 一 矢量分析 6 6
二 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 3 3
三 静电场分析 8 8
四 静态场边值问题的解法 6 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 3 9
五 恒定磁场分析 8 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势分布 3 11
六 时变电磁场 6 直线电荷与共面圆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析 3 9
七 正弦平面电磁波 6 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电磁波的传播 3 9
八 导行电磁波 5 使用m语言对电磁场的仿真 4 9
合计 48 16 64
六、参考资料
[1] 邹澎,周晓萍.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邹澎,周晓萍.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指导——习题解答与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儒贵.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2版)教学指导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符果行.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 Cheng,D.K.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王家礼.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 赵昌友. 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8] 苏新彦. 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9] 冯恩信.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3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0] 焦其祥.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 杨儒贵.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程负责人 :张梅 教研室负责人:杨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