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合集下载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

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

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

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

《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

《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

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

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

其后部分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

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
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
1:桂枝,桂枝是指肉桂树的枝干,要取树枝最顶端的为好,有向上生发之意,所以能通人的四肢,比如手脚麻木,手脚冰凉,都可以用,就是有通达的作用
这里要说明的,桂枝是温,不是热,热就有伤阴,把水抽干的作用,而温主要就是保持温度,持续发力,把寒、湿排出来,所以用桂枝时,出汗,不要那么快吹风扇,吹空调,让它慢慢出汗,这样垃圾就排出来
我喜欢用桂枝
比如手脚冰凉,怕冷,我会用桂枝来通,引起桂枝喝下去,就会让心脏加速,所以你的手脚就暖和了
比如一个人心阳不足,老梦见不好的东西,或者半夜容易惊醒,那么我会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振奋心阳,而龙骨牡蛎安神镇惊,这样噩梦就远离
比如一个人腹胀,当用健脾助运没用效果时,我会加入桂枝,因为叶天士说:“除胀以通阳为务。


再如一个人心脏不适,心隔有水受寒了,出现胸闷气短,用点桂枝加细辛,一个是通阳利水,一个是温阳除湿,自然就缓解了,这就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只要太阳够大,那么湿气也好,雾霾也罢,一样通通散去
2:肉桂,肉桂是指肉桂树的二层皮,所以有肉桂油,一般要5~7年才可以采,腊铜色尤佳,但是现在买不到这种了,市面上都是有点油就不错了,这也是造成今天用肉桂引火归元差的原因
一般肉桂配药便宜的肉桂,连三年的树都没有,干扁干扁的,吃下去不上火就不错了,还引火归元
3:桂皮,就是肉桂树的皮,也就是最上一层表皮,一般不入药,因为没有油脂,所以当大料用,卤水店,烧腊店等,#健康明星计划##清风计划##2021生机大会#。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教学文案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教学文案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

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

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

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

《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

《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

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

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

其后部分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

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肉桂、桂皮和桂枝

肉桂、桂皮和桂枝

自然/Nature 38百科知识2018.09B 广义上说,肉桂就是樟科樟属一种植物的树皮,包括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柴桂和锡兰肉桂。

它们的树皮都可以作为香料,但滋味和用途有些许差异。

其中,以肉桂和锡兰肉桂最为重要。

狭义的肉桂,就是指中国土生土长的肉桂。

西方人惯用的肉桂其实是锡兰肉桂,多撒在咖啡和甜点上。

桂皮是樟科肉桂(常绿乔木)树的树皮。

人们常在大暑节气之前将肉桂树的树皮割裂,立秋后割离,弃去其栓皮层,再切片打碎用之,有温中补阴,散寒止痛之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桂皮含挥发油及鞣质,能增加人体消化功能,有镇静解热之功效。

至于被割了树皮的肉桂树,之后还可以继续生长,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桂枝汤”是我国中药名方。

其中的桂枝指的是于春季采集的肉桂树的幼嫩枝条。

《本草纲目》记载,肉桂有六大功效,即:和胃、利水、下气、通阴、行瘀和补中。

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水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桂枝有健胃、解痉、镇痛和强心的作用。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传说中吴刚在月亮上砍的那棵桂树,可以砍而复生,应该是肉桂树。

肉桂和桂枝则均属于樟科樟属,二者为同一个种,肉桂是著名药用植物,桂枝也如此。

其实,肉桂很早就被我国古人发现和使用,只不过最初是作为药物。

《神农本草经》认为肉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肉桂赞誉有加。

如今,肉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烹饪调料。

肉桂的香料价值很早就被西方人发现了,它也是第一批穿越印度洋来到西方的香料。

在西方,肉桂的地位极高。

在希腊神话中,凤凰用肉桂的枝叶搭建鸟巢。

当时,肉桂的价格非常高,对肉桂的渴望和高额的利润,驱使西方探险家走上了对东方世界的探索之路。

开始是葡萄牙人,再是荷兰人,最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控制肉桂的贸易,并为此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的桂花树就是乾隆下江南时从南京灵谷寺移植来的。

肉桂与桂枝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

肉桂与桂枝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

肉桂与桂枝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肉桂与桂枝均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干燥树皮称为肉桂,嫩枝称为桂枝。

肉桂
肉桂又称牡桂、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泻泄、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症。

按照不同树龄剥取的树皮,经加工后又可分为官桂、企边桂和板桂。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所含的桂皮醛作用于中枢神经,能使体温下降,并有镇痛作用;其水提物及挥发油对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煎剂可增加冠脉血流量;能抑制胃液分泌,有抗溃疡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

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温,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等症。

《本经疏证》载其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六大功效。

注意:桂枝性温助热,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有镇静、解热、抗惊厥作用;其醇提取
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还有抗病毒作用。

肉桂与桂枝的区别有哪些呢?

肉桂与桂枝的区别有哪些呢?

肉桂与桂枝的区别有哪些呢?关于《肉桂与桂枝的区别有哪些呢?》,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枝和肉桂粉尽管全是很普遍的东西,可是因为二者的姓名较为相仿,很多人非常容易将二者搞混,实际上肉桂粉和桂枝是彻底不一样的食材,肉桂粉和桂枝全是来自于桂树,但是来源于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桂枝在平常是能够用于治感冒的,可是肉桂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调味料,主要是以食物主导的。

一、桂枝与肉桂粉的差别1、肉桂粉和桂枝虽同归属于肉桂树的物质,但在中药材里,因为分别的药用价值位置不一样,其茯苓功效功效与作用与临床医学运用也各有不同,故不可以混为一谈。

2、说白了肉桂粉,就是指将其树根除去最表层栓皮后的树杆皮,就是桂树的厚皮,中医学将其形象称之为“肉桂粉”。

而桂枝当药,则仅取其带木制心的枝条。

3、中医学觉得,二者虽均味辛、甘,均有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疼,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及其经寒血滞造成的经痛、肝郁肾虚、月经不调等证。

但二者的药效是有差别的,也就是通阳的能量先后增长。

4、桂枝性轻而踏入,肉桂粉性沉而入下,因此在医治上感寒症时实用桂枝,医治中下焦寒症取肉桂粉性沉而入肾脏。

二、桂枝的功效出汗解肌,温经通脉。

治寒症表证,肩臂肢节酸痛,胸痹痰浊,肝郁肾虚癥瘕。

1、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

利肺气虚。

2、《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肾藏,补虚,削皮风湿病(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

3、《本草经疏》:实表祛邪。

主利肝肺气虚,头痛,风痹关节挛痛。

4、《药品化义》:专行上端肩臂,能领药至痛点,以除肢节位痰凝血功能滞。

5、《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出汗解肌。

6、《本草再新》:温中国银行血,健脾胃燥胃,消肿清热利湿。

治手脚发寒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风寒寒性等症。

三、肉桂的功效性热门,味辛、甘。

归肾、脾、心、肝经补火温补肾阳,生火归源,祛寒止疼,活血化瘀通脉。

1、用以阳痿、宫冷、亲信冷痛、阴虚内热呕吐腹泻、肝郁肾虚、经痛、温经通脉。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

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

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

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

《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

《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

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

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

其后部分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

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

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

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

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今本《伤寒杂病论》涉及桂类药物以桂枝最多,但据真柳诚考证这些桂枝皆是宋代林亿等校正医书时所改,原来所使用者是桂、桂肉或桂心,其说甚为精审。

宋代之所以兴师动众地作这样大规模的修改,必与汉唐以来桂类药物处方名与本草名不统一有关,这也与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将混乱的桂类药物统一为“桂”的行动遥相呼应。

严格说来,宋以前医方所用之桂心、桂枝、肉桂,其原植物究竟云何,因本草记载的含混已渺不可知,而宋代开始,因林亿、苏颂对桂类药材的清整,尚有线索可循,故上一标题“本草中的菌桂、牡桂与桂”,内容止于苏颂将诸桂统一,而本标题“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则主要讨论宋代及其以后的桂类药材。

桂枝桂枝的名称见于《新修本草》,谓系牡桂的嫩枝皮,苏敬言:“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

”而按苏颂的意见“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

”尽管苏颂托言医家所用,其实代表官方的主张,其意见是处方中包括肉桂、桂心在内的各种桂皆统称为“桂枝”,而不加分别。

林亿、苏颂所欲标举的桂枝来源于以肉桂Cinnamomum cassia、钝叶桂Cinnamomum bejolghota为代表的Cinnamomum属植物,此固然无可疑问,但既名“桂枝”,则所用者必是枝皮,证以《本草图经》云:“牡桂,叶狭於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者相类。

”《本草衍义》也说:“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

”由此知北宋时代药用桂枝是枝皮而非枝条。

林亿、苏颂精心选择的“桂枝”这一名称,从唐代以来便指桂的枝皮,这并无不妥,但随着桂枝药名的大量使用,依然产生了误会,桂的枝皮被理解为桂的枝条,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提到:“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

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陈承的这句话依然肯定桂枝用枝,但没有特别说明是单用皮还是枝的全体,而后一句关于“柳桂”的描述,则显然是今用桂枝的张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序录”中有云:“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

陶氏此说,唐代《新修本草》沿用。

隋雷敩《雷公炮炙论》(600年左右)紫桂条目有∶“凡使,勿薄者,要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

关键是此书称这种“去上粗皮”的桂皮叫“桂心”。

此书也说明隋朝之前桂类药只有桂皮类,没有嫩枝条全体的桂类药,因为这本书也完全没有提及。

《本草经集注》和《雷公炮炙论》这两本书对当时中医药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估计正是这两本书的影响,导致隋唐五代桂心成了桂类药最普遍的称呼。

唐《新修本草》桂类药的内容基本沿用了〈集注〉的原话(见上)。

苏敬还增加了“(牡桂)小枝皮肉多,半卷”,并总结了唐代之前桂类药的名称(牡桂小枝皮)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目前的可靠文献资料表明,唐之前桂类药的最常用的名称就是“桂”“桂心”和“桂肉”(肉桂和桂肉意同)。

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

调查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的板状-半管状-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外粗皮(木栓层)。

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已经翔实的论证了:“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肉桂)”的观点,那么《伤寒》中“桂枝去皮”只能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真柳诚先生的有关论证中医人士很有必要在网上搜来仔细看看,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另外,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宋改本《千金方》和《金匮玉函经》都是林亿等人改定的(北宋改定医书在1068—1077年间),《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为佳”,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也说明了“桂枝去皮”是什么意思。

在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林亿等人论药的辨正时说“桂心盖取其枝中之肉”(枝之最外为粗皮[木栓层],木芯为骨,两者之间为肉),林亿在两处都提到桂类药的处理,根本不涉及“桂的嫩枝全体”之类的东西,何来“桂木芯”之物?据此也可以推断林亿等校正的药名“桂枝”最可能就是指桂的枝皮,因为林亿的这一说法完全是继承了前代《唐本草》中“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的说法。

这也可以推测林亿等人改定的《伤寒论》等医书中的药名“桂枝”原本就是“桂肉”或“桂心”之类。

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一些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是为了药物和方名统一;二是因为唐和五代以来“桂枝”指的就是“桂”或“桂心”之类,这么改也名正言顺,很自然,他们和当时的医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1116年身为北宋官府药材辨验官的寇宗爽《本草衍义》的总叙有云:“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

既言广而不言狭,如以半两为正。

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

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这里也清楚注解了北宋林亿等人所说的“桂枝去皮”实际是什么意思。

宋本《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有“桂枝四两(别切)”字,“木芯派”有人问肉桂能切吗?以做质疑。

伤寒论中用桂枝的方很多,应该只有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出现“别切”语。

唐本《伤寒论》中,元大德唐本《伤寒》有这句,保元堂本唐本《伤寒》为“桂枝四两去粗皮”;《金匮玉函经》无此“别切”语。

而学术界多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唐本《伤寒》的底本。

所以首先有理由认为“别切”一语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补充:敦煌医籍中的《方书S.3347》中有“桂心三两切”;《方书P.2882》中有“桂心三两细切”,说明北宋之前的方书中桂心确实有存在要求“切”的情况)。

其次,就算原来有“别切”字,也没什么问题,肉桂能切吗?当然可以,《伤寒》药物中有一个药物形态最接近肉桂,就是厚朴。

在《伤寒论》中,厚朴也是去皮的,按照“木芯派”桂枝去皮的解释,应为去掉树皮的厚朴木芯,这显然是不通的。

伤寒论中药物所说“切”,多是生姜之类湿物,其实干药物湿润后可切,宋本《伤寒论》卷十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人者”。

去皮尖要先“汤浸”,桂枝人参汤中桂枝是后下的,有时间湿润。

当然也可以“汤浸”后再切。

如何切?《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有“厚朴即斜削如脯法”。

切桂之皮大概也是如此。

1988年版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各版《中国药典》中,肉桂的炮制方法基本都是“去粗皮、捣碎块”。

但有些地方的炮制传统,肉桂是切片或切丝的。

《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肉桂》:“刮去表面粗皮,淋水润透(冬天也有用蒸笼蒸软的),切成丝,低温干燥。

”《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肉桂》“肉桂,将原药刮去栓皮。

略浸,取出,稍润。

切薄片。

晾干。

”传统上肉桂的入药形态应该主要有三种:小碎块、丝或片、粉。

北宋校定的医书中“桂枝”药名下注明“去皮”,本意就是“削去皴皮”或“去粗皮”,“去皮”属于简写。

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是古方书中对桂类药物的用词最规整的。

《太平圣惠方》中如果药物为“肉桂”,则绝大多数会在后面注明“去皱皮”;而在药物“桂心”后面是没有类似标注的。

《圣济总录》类似,基本上每个药物“桂”后都注明“去粗皮”;并且如果药物使用了“桂心”一词,则后面就不会再注明“去粗皮”。

“桂心”之后不注明去皮,是因为已经去掉外粗皮的桂皮才叫桂心。

孙朝宗说见刘完素(约生活于1110-1209年河北金)《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桂枝汤”的桂枝下注有“去皴”;麻黄汤方剂中桂枝下注“削去皴皮”(刘河间或许看过某种古医籍,不知孙先生看的是哪个版本的刘书)。

皴(cūn),皮细起也。

—《字略》,就是表皮上裂纹状突起,我们一般看看路边的树皮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一般情况下,只有比较老而粗的枝干、身干的树皮表面才会起皴,嫩枝的表皮比较光滑的,这说明南宋刘河间行医时期的北方金地医家所用之“桂枝”还是桂皮,而且似乎不是嫩枝皮,但略晚些的同在河北的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却已经区分成肉桂补下焦,桂枝善发汗了。

敦煌文书中《张仲景五脏论一卷 P.2115》中也有“杜仲削去朘(应该为皴字误写)皮,桂心取其有味”的类似说法,其意思参见隋代《雷公炮炙论》杜仲条目:“凡使,先须削去粗皮”;东晋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杜仲:“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

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在1700年以后,“桂枝”一词已经转变为以细小嫩枝为主,取代枝皮成为桂枝,一直至今(详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一))。

“桂枝去皮”的问题,在清代之前基本不存在,真正成为问题大概发端于清初1674年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对“去皮”的错误解释:“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

在桂的细小嫩枝取代枝皮成为桂枝后才真正成为了医家的疑问,加上基本同时又出现有医家使用去皮的桂枝木入药,这个问题才变得混乱起来。

此前中医药史上基本无此问题。

大约在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同时,柯琴就批评过去皮用桂枝木的说法。

他成书于1669年的《伤寒论注. [卷一]桂枝汤证上》:“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

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

”另外,也有些人以为唐宋“桂心”是指嫩桂枝条,民间有称嫩柳枝、桃枝为柳心和桃心的,唐宋方书中也确有柳心、桃心的称呼,但以此认为古典的“桂心”当然是一种误会。

桂枝(皮)为什么要“去皮”?最早或者由于肉桂系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空气湿度较大,在肉桂树较老的枝条表皮上会有一些苔藓类低等植物寄生,入药时自然亦应“刮去”。

后来也有医家解释为外粗皮有毒的。

“医者意也”,我这里也“意”测一下古人的心思:桂枝木芯为骨,外粗皮(木栓层)为皮,两者之间为肉,“桂枝本为解肌”。

外感病邪在肌,用桂之肉、辛发解肌之意,去掉外粗皮意为便于辛发解肌。

外感病邪在皮用麻黄。

麻黄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

所以用麻黄发汗,所以麻黄要去节、取其通透之意。

纯属于个人臆测,未必当真,但古人用药确实会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很正常的。

总之,林亿等所说的“桂枝去皮”其实质就是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医家最常用的“桂心”(桂的枝皮去掉外粗皮)。

现在的《药典》并不收录“桂枝木”,说明编制者是清楚宋代以来“桂枝去皮”的真实含义的,且并不认可无皮桂枝木的药效。

杂说2:药用桂与香料桂肉桂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应用的香料之一。

桂皮类商品中,药用肉桂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类。

而所有品种的桂皮基本都可以作为香料桂(食用或提取香精),只是品质参差、风味各异而已。

中医人士关键是认准《中国药典》规定的肉桂即可。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肉桂为:英文名CORTEXCINNAMOMI;【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

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性状】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浓烈,味甜、辣。

【含量测定】中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桂皮醛(C9H8O)不得少于1.5%。

”这个是鉴别药用肉桂的关键。

有学者以桂皮醛为主要指标成分对樟科植物肉桂组的8种传统肉桂(肉桂、越南清化桂、柴桂、野黄桂、银叶桂、钝叶桂、天竺桂、川桂)进行分析,结果只有肉桂和越南清化桂符合药典的药用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